位於膠東半島腹地的蛇窩泊,是棲霞、萊陽、海陽三縣市交界處的一個大鎮。
對於關注果品貿易的人來說,蛇窩泊這個名字應該很熟悉。但即便是不了解蛇窩泊的外地朋友,看到這個很特殊的地名,也會留下印象深刻。
蛇窩泊這個名字到底是怎麼來的?民間眾說紛紜,「蛇窩」有不同的解釋,而「泊」這個字就很好理解。
從地圖上看,發源於牙山的清水河和發源於唐山的觀泊河、蛇窩泊河等河流交匯之後,衝積成一片方圓數十裡的河谷,這在「六山一水三分田」的棲霞,是為數不多的大塊平地。蛇窩泊的泊,指的應該就是這個意思。
蛇窩泊這個地名何時出現?已經難以具體考證,不過結合正史和族譜資料推斷,很有可能在棲霞建縣之前,蛇窩泊的地名就已存在。
被封為定海郡侯的隋世昌,是元代膠東一位名人。《元史•隋世昌傳》載:「隋世昌,其先登州棲霞人。父寶,徙居萊陽。」也就是說,隋世昌的祖籍在棲霞。而根據《定海郡隋氏通譜》記載,隋氏始祖大宋時自河南固始縣遷棲霞縣南蛇窩泊村。
隋世昌為膠東隋姓第五世,向上追溯四代人大概一百年的時間,以此推斷,隋氏始祖遷到蛇窩泊大致在北宋末年,雖然不排除地名的歷史變遷,但很有可能在當時,蛇窩泊這個名字就已經出現。而棲霞建縣是在金代,似乎要於蛇窩泊才出現。金代之前的蛇窩泊,應該屬於萊陽縣(昌陽縣)地界。
隋姓始祖為何選擇蛇窩泊這塊地方?史料沒有詳細記載。值得一提的是,不僅隋氏如此,還有不少其他姓氏也都相中此地。
林姓是棲霞大姓,根據族譜記載,棲霞林姓始祖林德實,原籍福建莆田,北宋時期到登州任職,卸任就在膠東落戶。而他落戶的地點,相傳為荊夼(現蛇窩泊鎮的東荊夼村)。在此註明一點,狹義上的蛇窩泊就指蛇窩泊村,而廣義上的蛇窩泊,泛指附近的清水河谷地,大體就是蛇窩泊鎮的範圍,本文說的,就是廣義的蛇窩泊概念。
林姓和隋姓相繼在蛇窩泊一帶落戶之後,逐漸開枝散葉,林姓發展成為棲霞排名前列的大姓(上世紀八十年代統計在棲霞排名第二)。而隋姓從第四世隋寶開始,陸續從蛇窩泊遷出,廣泛分布於十多個縣,也是膠東有代表性的姓氏。
除了林姓和隋姓,很早就定居在蛇窩泊一帶的,還有一支崔姓人。
在膠東崔姓當中,萊西桃花寨子崔姓是比較有名的一支。根據族譜記載,這支崔姓的先人崔琳,在元代擔任桃花寨巡檢一職,因此定居當地。而崔琳的原籍,在棲霞縣的泥都。泥都,正好也在蛇窩泊附近。
由此來看,早在元代之前,蛇窩泊這片區域,就已經有林、隋、崔等姓氏分布。
而到了明初,又有一個姓氏看中此處。洪武年間,湖北人牟敬祖從棲霞縣主簿任上卸職之後,也選擇落戶在這片區域,就是蛇窩泊東南方向的榆疃。
牟姓在此紮根之後,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到了明清之際,逐漸成為棲霞的望族之一(稱作名宦牟氏),有名的莊園牟氏就是蛇窩泊牟姓的一個分支。
以上這四個姓氏,除了崔姓如今規模較小之外,剩下的林、隋、牟仍是蛇窩泊鎮境內的大姓。
這些姓氏的祖先當初為何不約而同,都相中了蛇窩泊這塊地方?因為資料缺乏,暫時難以考證。但蛇窩泊的歷史悠久,則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