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跳起來!」「頭轉過來,看這邊!」「笑一笑嘛!」……跳磴河畔蘆葦蕩漾,遊人如織。
2017年以前,跳磴河還是沿線居民口中的「臭河」。如今,河水清澈見底,兩岸景色宜人,沿線10個濱河公園已成為市民休閒健身的好去處,一幅生態文明新畫卷徐徐展開。
8月19日這天,跳磴河畔的草海灣公園又響起了悠揚的竹笛聲,77歲的張承遠老人吹著竹笛,用歌聲講述這裡的變遷。
居民點讚
汙水變清泉
跳磴河從清澈見底到魚蝦成群,到再河水變黑、河床萎縮,成為黑臭水體,張承遠老人就是親歷者,周邊居民曾為此怨聲載道。
這一現象引起了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的關注,2017年,因汙染問題被納入中央環保督查範圍,要求在當年年底實現基本消除黑臭。由此,九龍坡區打響了跳磴河治理攻堅戰。
跳磴河綜合整治一期工程於2017年8月啟動,同年11月完工,基本消除跳磴河黑臭。二期工程2018年8月啟動,2019年1月完工,全面消除河道黑臭水體,實現河道長制久清基本目標,大大提升跳磴河流域城市品質。
為何能如此迅速完成黑臭整治?一組數據可以說明:兩期工程累計投資16.5億元,拆除房屋面積24.3萬平方米,其中違章建築11萬平方米,完成幹流、支流河道清淤21.7公裡,新建和改造幹流、支流管網33.4公裡……
如今,跳磴河已由原來的黑臭(劣五類水)質提升至四類水質,居民們紛紛點讚,水質清澈的跳磴河終於「回來」了!
張承遠老人為此創作了一首《跳磴河之歌》,這首歌伴著竹笛聲,時常在河畔響起:「清清的流水,藍藍的天,跳磴河呀笑開顏,陳年的汙水變清泉,家鄉又添新景觀,跳磴河公園好休閒……」
生態修復
搬走的居民回來了
水體生態系統修復,是黑臭水體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日前,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沿著跳磴河步道行走,工人正在對水面上的漂浮物進行清理,清澈見底的河流,水草輕輕搖動,魚蝦穿梭在水草間,儼然一幅水清景美、魚翔淺底的美麗畫卷。
據介紹,在跳磴河治理中,九龍坡區新建河道沿線生態護岸13公裡,通過岸帶修復形成河道岸線內生態綠化面積44萬平方米。採用「食藻蟲引導水體生態修復技術」(以下簡稱「食藻蟲技術」)構建河底「水下森林」,開展河道生態修復6萬平方米。
在跳磴河上遊華巖湖的一體化汙水處理站,將上遊生活汙水處理後,來補水下遊湖庫及河道,形成活水循環和水源補給,既保障了河道枯水期生態及景觀補水,也提高了水資源回收利用效率。
此外,跳磴河綜合整治二期工程新增31萬平方米景觀綠化、5.15公裡生態護岸,融原有岸線生態、新建景觀空間為一體,打造出了獨具重慶山地特色、一步一景的濱水休閒綠廊。
10個親水便民、休閒健身的濱河公園,19.6公裡步道,3個工業風格的驛站,智慧水務展示中心、24小時書屋、惠民電影院、志願者服務點等等,其中97畝石龍草海灣公園裡蘆葦搖曳,已經成為城市親水野趣的旅遊休閒新地標。
「現在環境變好了,我們就搬回來住了,好多以前搬走的老鄰居又重新聚在了一起。」家住華巖鎮的居民黃淑敏說。
新聞多一點>>
科技助力 24小監測河流水質
治理完成了,如何防止黑臭水體反彈?
九龍坡的答案是建「智慧水務」監測系統,而這也是重慶首例運用在次級河流的「智慧水務」監測系統。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在跳磴河智慧水務展示中心見到,幾塊屏幕上,不停閃爍著各種數據,實時顯示各個站點的水質基本信息,信息共有8個參數,包括濁度、水溫、電導率、PH值、溶解氧、氮氧、總磷和高錳酸鹽指數。
跳磴河「智慧水務」系統負責人張宏介紹,通過參數的對照,系統會自動判斷水質處於什麼樣的水平。一旦水質發生異樣,就會立即自動通知對應河長和運維人員。運維人員前往相應河流查看後,通過手機APP上傳汙染水源造成的原因及處理情況,直到水質達到正常才能結案。整個過程、每項數據,系統都會自動化地記錄,實現有據可查。
巡河人員則表示,智慧水務讓他們有了「千裡眼」和「順風耳」。以前巡河必須到現場,由於人員不足、精力有限,導致很多問題不能及時發現。現在藉助智慧水務,不僅能第一時間發現問題,還能結合專業數據進行原因、趨勢分析,大大提高了巡河效率和質量。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