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019年7月5日-6日,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隨著大會主席阿布法斯·加拉耶夫落槌,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遺址」被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54處和第55處世界遺產。這使得我國世界遺產總數和自然遺產總數(14處)均位列世界第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3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
江蘇鹽城東部沿海大豐麋鹿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圖源 新華社
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申遺項目範圍涉及我國黃(渤)海多個候鳥棲息地。本次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第一期包括:
江蘇鹽城溼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部分區域
江蘇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境
江蘇鹽城條子泥市級溼地公園
江蘇東臺市條子泥溼地保護小區
江蘇東臺市高泥淤泥質海灘溼地保護小區
江蘇鹽城溼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圖源 新華社
和中國其他所有17項自然遺產及複合遺產不同的是,主體位於鹽城的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大部分遺產地為海域,因此可以說,本次申遺成功是中國的世界自然遺產從陸地走向海洋的開始。
黃渤海候鳥棲息地俯視圖
圖源 視覺中國
黃渤海區域擁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連片泥沙灘涂,是亞洲最大、最重要的潮間帶溼地所在地。
(潮間帶,即是指大潮期的最高潮位和大潮期的最低潮位間的海岸,也就是海水漲至最高時所淹沒的地方開始至潮水退到最低時露出水面的範圍,有神秘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該區域有超過680種脊椎動物和500多種無脊椎動物,其中包括415種鳥類,是全球數以百萬遷徙候鳥的停歇地、換羽地和越冬地(如小青腳鷸、大杓鷸、黑臉琵鷺、大濱鷸等長距離跨國遷徙鳥類在此停歇);為23種具有國際重要性的鳥類提供棲息地,支撐了17種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物種的生存,包括1種極危物種(全球極度瀕危鳥類勺嘴鷸90%以上種群在此棲息)、5種瀕危物種(如黑嘴鷗)、5種易危物種。同時,這裡還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遷徙候鳥勺嘴鷸、小青腳鷸的存活依賴地,也是中國丹頂鶴的最大越冬地(最多時有全球80%的丹頂鶴來此越冬)。
候鳥越冬
圖源 國家林草局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認為,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潮間帶灘涂,是瀕危物種最多、受威脅程度最高的「東亞-澳大利西亞」國際候鳥遷徙路線的中心節點。
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灘涂
圖源 國家林草局
良渚文化遺址
良渚文化遺址展示地圖
圖源 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
良渚古城遺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地處中國東南沿海長江流域天目山東麓河網縱橫的平原地帶,是太湖流域一個早期區域性國家的權力與信仰中心。當時的國家政權形態是神權與王權並重(推測可能是神人獸面紋的一種代表意義)的神王之國;社會分化顯著,以掌握權勢和財富的多少決定社會地位(如玉琮等禮器代表神權,玉鉞等儀仗器代表軍權)。
良渚文化標誌性神人獸面紋,其背後的寓意究竟是何仍在研究中
圖源 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
世界遺產申報範圍包括14.3平方公裡的遺產區和99.8平方公裡的緩衝區,其中遺產區由瑤山片區、城址片區、谷口高壩片區和平原低壩—山前長堤片區四部分組成。遺產構成要素包括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300年的城址,功能複雜的外圍水利工程和分等級同時期的墓地(含祭壇)等,同時一系列以統一神靈形象為核心紋飾的玉器為代表的出土文物也為其內涵及價值提供了有力佐證。
左圖 1987年莫角山發掘現場
右圖 1986年反山20號墓出土挖掘現場
圖源 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
一直以來,中華文明有「上下五千年」之稱,但中華文明的起源和早期發展沒有被文字直接記載下來,口說無憑。而良渚古城就是證明「五千年文明」的實際存在最重要的實證之一。
為了為中華五千年文明尋找證據,2001年,我國正式提出「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項目。2004-2015年,探源工程實施了4個階段的研究並結項,在距今5500-3500年的重要都邑性遺址開展大規模考古調查和發掘,包括浙江餘杭良渚遺址、山西襄汾的陶寺遺址、陝西神木的石峁遺址、河南偃師的二里頭遺址,以考古資料實證了中華五千年文明。
如今,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標誌著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實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主流學術界廣泛認可,實在是大喜之事。
1987年瑤山揭示的祭壇頂面遺蹟
圖源 良渚博物院
與古埃及、蘇美爾文明同時期建成的良渚古城,內城約3平方公裡,外廓城約6.3平方公裡,外圍水利系統影響面積約100平方公裡,被稱為「中華第一城」。
它在城市遺址的平面布局上呈現出一種明顯設計的、特別規整的空間形式,藉助空間布局與建築形象的規劃與設計,進一步凸顯權力與信仰中心的象徵意義,包括在城市功能區的分級與布局上強調社會階層的分級,以中心建築的高聳與宏偉標示統治權力的正統,揭示出東亞地區早期國家的城市規劃特徵。
它在古城空間性質(form)上展現典型的向心式三重結構,是中國傳統城市規劃中藉助空間布局的序列強調權力地位和社會分級的早期傑出範例。
良渚古城城區圖
圖源 良渚博物院
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良渚古城遺址展現了一個存在於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以稻作農業為經濟支撐、並存在社會分化和統一信仰體系的早期區域性國家形態,為中國以及該地區在新石器晚期到青銅時代早期的文化認同、社會政治組織以及社會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無可替代的證據。同時,該遺址揭示了從小規模新石器時代社會向具有等級制度、禮儀制度和玉器製作工藝的大型綜合政治單元的過渡,是傑出的早期城市文明代表。
良渚古城北城牆考古發掘的石犁
圖源 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
關於良渚遺址的記憶
良渚古城發掘歷經82年考古發掘
★
1936年11月-12月
西湖博物館(今浙江博物館)館員施昕更於餘杭縣進行三次田野考古發掘,發現大批新石器時代的黑陶和石器,由此揭開良渚遺址的冰山一角。
黑陶盉he 圖源 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
1959年
良渚文化正式定名
良渚文化玉牌飾
1986年
發現反山貴族墓地
反山遺址還原圖
1987年
發現瑤山墓地和祭壇,揭示出良渚文化中期已出現嚴重的社會分化
良渚遺址出土的漆繪殘器
2007年
良渚古城被發現,城內發現了包括宮城、王城、外廓城、王族陵墓、大型祭壇、倉儲區、工匠區、水城門、陸成門在內的一百多出遺址。是目前已知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良渚古城北側發現的玉璧
2015年
發現和確認了良渚古城外圍的水利系統,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擁有世界上最早的攔洪水壩。
良渚古城北城牆考古發掘的玉三叉形器
2019年7月6日
「良渚古城遺址」被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良渚文化玉琮cong
部分良渚文化的出土文物
良渚古城出土的鑲玉漆杯
良渚古城發掘的觚gu形漆器
良渚文化玉梳背
良渚文化玉魚、玉龜、玉蟬
刻符玉璧上的玉鳥紋飾
綯紋玉鐲
玉鳥
玉勺
玉龍首紋環
神人獸面紋玉璜
部分資料來自新華視點、良渚博物院、新京報、杭州市良渚遺址管理區管理委員會、浙江日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