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必定會與周圍的事物發生一定的聯繫, 中國戲曲的發展歷程中,就一直伴隨著關於戲曲藝術與人類社會關係的探討。
尤其是二十世紀初,整個中國社會處於深重危機和變化之中,註定了戲曲的社會功用成為當時理論批評的熱點。戲劇期刊首先關注的是戲曲反映現實、幹涉現實的功用。
二十世紀前期的戲曲理論批評,是古代文藝理論批評的延續,也是戲曲理論現代化的新階段。作為當時探討戲曲藝術的主要參與者,戲劇期刊刊載的理論文章,幾乎涉及了戲曲藝術下屬的各個領域,從戲曲與創作者本身,戲曲與觀眾欣賞,戲曲與人類社會,戲曲與文化環境等各方面,對戲曲藝術進行了深入的評價與思考。
儘管這些理論批評的層次各異,或是現象論,或是方法論;或關注戲曲的本質特徵,或著眼於戲曲外在的風格、流派等等,但豐富多元的形態和所達到的理論高度,決定了它們在這一-時期的戲曲理論批評中,佔有至關重要的地位。
關於戲曲現實功能的闡述,可追溯到古代戲曲理論,從元末高明在戲曲創作中表現出「不關風化體,縱好也徒然"的高抬教化觀念,到明代朱權強調「禮樂之盛,聲教之美",以戲曲作為粉飾太平的工具,到清代孔尚任傳奇創作過程中秉持「徵史」精神,要求戲曲能夠「警世易俗",都反映出古代戲曲批評對戲曲現實功能的重視。
這樣的觀念也一直延續到晚清的報刊輿論中,如同治年間的《申報》社論就曾指出,
「戲劇濫觴於優孟,其由來也久矣,取往事而流連,藉昔人為勸懲。偶遇忠孝節義諸大端,苟能摹繪入神,往往動人感泣。雖戲也,亦寓導民為善之意焉,以故沿習至今。」
二十世紀一二十年代為戲劇期刊的初步發展階段,此時其上的戲曲功用論基本沿著兩個方向展開,其中的主流戲曲啟蒙教育功能。
當時中國資產階級一系列救亡圖存、改革社會的實踐活動遭遇挫折,一些有識之士開始逐漸認識到僅僅依靠自身的力量孤軍奮戰,根本無法實現其政治綱領,必須爭取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和協助。
但是「下等社會」的大眾,卻是處在一種蒙昧的狀態之中,只有向他們灌輸新的思想意識,才能使之成為可以利用的助力。在資產階級看來,對民眾進行啟蒙教育,戲劇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工具。
中國最早的戲劇期刊《二十世紀大舞臺》,在創立伊始便開宗明義地宣布,
「以改革惡俗,開通民智、提倡民族主義,喚起國家思想為唯一之目的"
實際上就是希望通過演劇,來激發民族民主革命所需要的獨立、自由、民主、尚武等精神,壯大革命聲勢,推進革命發展。而對於中國戲曲承載的不符合時代潮流的弊端,則要通過戲曲改良進行革除,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戲曲幹預現實的作用。
辛亥革命以後,戲曲改良活動退潮,但戲曲「改良」的觀念卻深入人心,頻頻出現於後來的戲曲理論中。
此外,戲劇期刊上還有一些邊緣細流,賡續古代曲論,堅持「聲音之道與政通」,倡導教化,如遠公在《論戲曲》一文暢談中國戲曲的歷史與現狀,並以之與「東西洋」戲劇作一比較,認為中國戲曲的內容「大抵述古今忠臣孝子,義夫節婦,以及姦淫邪盜之事,譜為歌曲」,其真正深厚的用意是「冀為世道人心之觀感」。
在秋風看來,戲曲作品尤其是歷史劇「鹹取材於古代忠臣烈士、節婦貞女」,本旨在於「可以感動人心,扶持社會,。這與話劇(新劇)擅長「寫情」和滑稽有迥然之別。
以上種種論斷力圖表明,一方面, 戲曲的題材內容符合封建道德,可以對民眾進行教育和勸誠;另一方面,戲曲也能反映不良現象,警示世人,防範消極事物帶來負面影響。最為重要的是,戲曲可以通過以上兩方面的作用,改善社會風尚,維護整個社會的穩定。
隨著戲劇期刊自身的不斷發展,學界關於戲曲功用的探討也在逐步深化。高倡戲劇教育功用的論述繼續出現在戲劇期刊上,但與此前空有振聾發聵之聲不同,不少文章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具體措施,如姚克的《戲劇與教育》就人才培養、觀眾心理、創作題材等問題發表五點建議,以此來推廣戲劇教育活動,充分發揮戲劇的宣傳作用。
此外, 越來越多的理論文章開始從不同的層面來發掘戲曲藝術的功用。發源、成長於民間的中國戲曲,包含著「遊戲」的性質,其藝術體制的成熟與定型,也是提煉和綜合各種娛樂形式而成,相對於現實功用和審美功用,娛樂功能是更為貼近戲曲本質的特徵,一些理論文章對此亦有深刻的認識。
式題在探討舊劇(主要是指京劇)衰落的原因時,明確提出戲劇應當具有「意義(教訓)和娛樂二重性質」,溥鏡更是充分肯定「娛樂"功能是任何戲劇都不可或缺的要素,「戲劇雖然並不只為娛樂而已,但是沒有了娛樂的作用,那麼便不配稱為戲劇"。他更進一步指出,因為平劇是戲劇的一種,所以也具有此項條件。
另有評論從觀演兩方面分析了戲曲娛樂功能的合理性,認為國民身心若要發展健全,必須要在工作之餘、職業閒暇,以正當的娛樂方式來作為輔助調劑,立足於演出,皮黃(京劇)中身段工架的培養和訓練,「極盡其鍛鍊之能事」,間接地有助於增進體魄,歌唱道白需要仔細的體味和揣摩,「對於心的滋潤,智的涵養,也許不無小補」。
從觀賞角度考察,皮黃演出形態簡單、明了,觀眾易於接受,又具有緊湊、經濟的特點,與複雜的生活相適應,所以能夠「博得大眾的歡迎,適合全民的需要」。
口對戲曲功用論述最為全面、深刻的,當屬泊生的《中國戲劇》一文,作者將中國戲劇所具:有的三種功用作出了明確的區分。
首先,在現實生活中,由於人與社會、理性與非理性之間的矛盾未能解決,因此會產生空虛、苦悶等消極感情,於是需要消遣娛樂來宣洩這些不良情緒,正如文章中所述,在經常不如意的現實生活之外,人人都在想做「第二個夢」,而戲劇是滿足「第二夢」的契機,「當你去觀劇的時候,可以由表演中將你導出現實的環境,得到一種精神的解放——這就是所謂娛 樂的效力」,娛樂性是中國戲曲一直具備的功能,毋庸置疑。
其次,戲劇有助於人們認識社會環境,從而獲得理性的、客觀的立場,批判現實並從中生發出改造社會的動機,這就是戲劇的社會教育功能。但是中國戲曲在封建社會,被當作教忠教孝的工具,其中也含有不良的意識,所以作者認為,關於教育功能的實現,「如果將它認識清楚去運用它,便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最後,戲劇還有「創造新的環境」的作用。所謂「新的環境」是「現實社會所看不見的東西」,戲劇能成功地使人「從現實社會解脫出來",創造出這種美學意義上的「烏託邦」,從而實現對人的終極關懷。
在作者看來,中國戲劇的審美超越作用尤其突出,如《蝴蝶夢》所包含生存意義和哲學思考,《思凡》、《牡丹亭》描寫性的苦悶與解放,這些都是富有超越意義的成功作品。
參考資料:《申報》
作者簡介:本文系和幸福的開端的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