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藝術的功用論,到底指的是什麼?

2020-12-12 陳雨說綜合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必定會與周圍的事物發生一定的聯繫, 中國戲曲的發展歷程中,就一直伴隨著關於戲曲藝術與人類社會關係的探討。

尤其是二十世紀初,整個中國社會處於深重危機和變化之中,註定了戲曲的社會功用成為當時理論批評的熱點。戲劇期刊首先關注的是戲曲反映現實、幹涉現實的功用。

20世紀初的戲曲

二十世紀前期的戲曲理論批評,是古代文藝理論批評的延續,也是戲曲理論現代化的新階段。作為當時探討戲曲藝術的主要參與者,戲劇期刊刊載的理論文章,幾乎涉及了戲曲藝術下屬的各個領域,從戲曲與創作者本身,戲曲與觀眾欣賞,戲曲與人類社會,戲曲與文化環境等各方面,對戲曲藝術進行了深入的評價與思考。

儘管這些理論批評的層次各異,或是現象論,或是方法論;或關注戲曲的本質特徵,或著眼於戲曲外在的風格、流派等等,但豐富多元的形態和所達到的理論高度,決定了它們在這一-時期的戲曲理論批評中,佔有至關重要的地位。

20世紀的音樂

關於戲曲現實功能的闡述,可追溯到古代戲曲理論,從元末高明在戲曲創作中表現出「不關風化體,縱好也徒然"的高抬教化觀念,到明代朱權強調「禮樂之盛,聲教之美",以戲曲作為粉飾太平的工具,到清代孔尚任傳奇創作過程中秉持「徵史」精神,要求戲曲能夠「警世易俗",都反映出古代戲曲批評對戲曲現實功能的重視。

這樣的觀念也一直延續到晚清的報刊輿論中,如同治年間的《申報》社論就曾指出,

「戲劇濫觴於優孟,其由來也久矣,取往事而流連,藉昔人為勸懲。偶遇忠孝節義諸大端,苟能摹繪入神,往往動人感泣。雖戲也,亦寓導民為善之意焉,以故沿習至今。」

二十世紀一二十年代為戲劇期刊的初步發展階段,此時其上的戲曲功用論基本沿著兩個方向展開,其中的主流戲曲啟蒙教育功能。

同治年間的《申報》

當時中國資產階級一系列救亡圖存、改革社會的實踐活動遭遇挫折,一些有識之士開始逐漸認識到僅僅依靠自身的力量孤軍奮戰,根本無法實現其政治綱領,必須爭取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和協助。

但是「下等社會」的大眾,卻是處在一種蒙昧的狀態之中,只有向他們灌輸新的思想意識,才能使之成為可以利用的助力。在資產階級看來,對民眾進行啟蒙教育,戲劇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工具。

中國最早的戲劇期刊《二十世紀大舞臺》,在創立伊始便開宗明義地宣布,

中國最早的戲劇期刊《二十世紀大舞臺》

「以改革惡俗,開通民智、提倡民族主義,喚起國家思想為唯一之目的"

實際上就是希望通過演劇,來激發民族民主革命所需要的獨立、自由、民主、尚武等精神,壯大革命聲勢,推進革命發展。而對於中國戲曲承載的不符合時代潮流的弊端,則要通過戲曲改良進行革除,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戲曲幹預現實的作用。

辛亥革命以後,戲曲改良活動退潮,但戲曲「改良」的觀念卻深入人心,頻頻出現於後來的戲曲理論中。

辛亥革命

此外,戲劇期刊上還有一些邊緣細流,賡續古代曲論,堅持「聲音之道與政通」,倡導教化,如遠公在《論戲曲》一文暢談中國戲曲的歷史與現狀,並以之與「東西洋」戲劇作一比較,認為中國戲曲的內容「大抵述古今忠臣孝子,義夫節婦,以及姦淫邪盜之事,譜為歌曲」,其真正深厚的用意是「冀為世道人心之觀感

在秋風看來,戲曲作品尤其是歷史劇「鹹取材於古代忠臣烈士、節婦貞女」,本旨在於「可以感動人心,扶持社會,。這與話劇(新劇)擅長「寫情」和滑稽有迥然之別。

歷史劇

以上種種論斷力圖表明,一方面, 戲曲的題材內容符合封建道德,可以對民眾進行教育和勸誠;另一方面,戲曲也能反映不良現象,警示世人,防範消極事物帶來負面影響。最為重要的是,戲曲可以通過以上兩方面的作用,改善社會風尚,維護整個社會的穩定。

隨著戲劇期刊自身的不斷發展,學界關於戲曲功用的探討也在逐步深化。高倡戲劇教育功用的論述繼續出現在戲劇期刊上,但與此前空有振聾發聵之聲不同,不少文章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具體措施,如姚克的《戲劇與教育》就人才培養、觀眾心理、創作題材等問題發表五點建議,以此來推廣戲劇教育活動,充分發揮戲劇的宣傳作用。

姚克的《戲劇與教育》

此外, 越來越多的理論文章開始從不同的層面來發掘戲曲藝術的功用。發源、成長於民間的中國戲曲,包含著「遊戲」的性質,其藝術體制的成熟與定型,也是提煉和綜合各種娛樂形式而成,相對於現實功用和審美功用,娛樂功能是更為貼近戲曲本質的特徵,一些理論文章對此亦有深刻的認識。

式題在探討舊劇(主要是指京劇)衰落的原因時,明確提出戲劇應當具有「意義(教訓)和娛樂二重性質」,溥鏡更是充分肯定「娛樂"功能是任何戲劇都不可或缺的要素,「戲劇雖然並不只為娛樂而已,但是沒有了娛樂的作用,那麼便不配稱為戲劇"。他更進一步指出,因為平劇是戲劇的一種,所以也具有此項條件。

舊劇(主要是指京劇)衰落

另有評論從觀演兩方面分析了戲曲娛樂功能的合理性,認為國民身心若要發展健全,必須要在工作之餘、職業閒暇,以正當的娛樂方式來作為輔助調劑,立足於演出,皮黃(京劇)中身段工架的培養和訓練,「極盡其鍛鍊之能事」,間接地有助於增進體魄,歌唱道白需要仔細的體味和揣摩,「對於心的滋潤,智的涵養,也許不無小補」。

從觀賞角度考察,皮黃演出形態簡單、明了,觀眾易於接受,又具有緊湊、經濟的特點,與複雜的生活相適應,所以能夠「博得大眾的歡迎,適合全民的需要」

口對戲曲功用論述最為全面、深刻的,當屬泊生的《中國戲劇》一文,作者將中國戲劇所具:有的三種功用作出了明確的區分。

《中國戲劇》

首先,在現實生活中,由於人與社會、理性與非理性之間的矛盾未能解決,因此會產生空虛、苦悶等消極感情,於是需要消遣娛樂來宣洩這些不良情緒,正如文章中所述,在經常不如意的現實生活之外,人人都在想做「第二個夢」,而戲劇是滿足「第二夢」的契機,「當你去觀劇的時候,可以由表演中將你導出現實的環境,得到一種精神的解放——這就是所謂娛 樂的效力」,娛樂性是中國戲曲一直具備的功能,毋庸置疑。

其次,戲劇有助於人們認識社會環境,從而獲得理性的、客觀的立場,批判現實並從中生發出改造社會的動機,這就是戲劇的社會教育功能。但是中國戲曲在封建社會,被當作教忠教孝的工具,其中也含有不良的意識,所以作者認為,關於教育功能的實現,「如果將它認識清楚去運用它,便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中國封建社會原型

最後,戲劇還有「創造新的環境」的作用。所謂「新的環境」是「現實社會所看不見的東西」,戲劇能成功地使人「從現實社會解脫出來",創造出這種美學意義上的「烏託邦」,從而實現對人的終極關懷。

在作者看來,中國戲劇的審美超越作用尤其突出,如《蝴蝶夢》所包含生存意義和哲學思考,《思凡》、《牡丹亭》描寫性的苦悶與解放,這些都是富有超越意義的成功作品。

參考資料:《申報》

作者簡介:本文系和幸福的開端的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戲曲,戲曲論,賓白論與音律論
    大家好,我是周明霞,今天我給大家了解一下中國傳統戲曲,戲曲論,賓白論與音律論。何謂「賓白」?徐渭《南詞敘錄》說:「唱為主,白為賓,故日賓、白,言其明白易曉也。」這是一種看法。明代單宇《菊坡叢話》認為:「兩人對說日賓,一人自說日白。」
  • 戲曲 京劇的藝術特點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樂性的念白,二者相輔相成,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體動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藝,二者相互結合,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舞"。戲曲演員從小就要從這四個方面進行訓練,雖然有的演員擅長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當以做功(花旦)為主,有的以武打為主(武淨)。
  • 邱雪惠:論曹雪芹的戲曲觀
    清康熙刻本《閒情偶寄》這也是曹雪芹創作《紅樓夢》時求新求變的總體藝術導向。在第一回中,作者批駁了「才子佳人等書千部共出一套」[5]的小說和戲曲創作的弊端。澳門郵票《雙玉讀曲》曹雪芹筆下的賈府眾人在「花雅之爭」的大潮中,審美趣味出現了兩極分化:以賈敬為代表的相當一部分戲曲觀眾更喜歡氣氛熱鬧、唱詞偏於淺俗的地方小戲;以賈寶玉、林黛玉為代表的具有高雅藝術品位的觀眾
  • 當中國傳統戲曲遇見裝置藝術會發生什麼?去看一場戲曲元素裝置藝術展
    中國戲曲與當代藝術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12月18日,由浙江省文化藝術發展基金、浙江藝術職業學院聯合主辦,浙江賽麗美術館承辦的「露華濃——戲曲元素藝術裝置成果展」在賽麗美術館開幕,展覽為期一周。本次主題展覽項目創新性地將「戲曲」、「藝術裝置」這些不同領域的藝術形式相結合,讓中國傳統戲曲文化與現代裝置藝術相互碰撞與交融。主題展系列作品選取傳統戲曲視覺符號,作為裝置藝術的創作題材與表現載體,並增加其他綜合材料,重新排列組合作品的藝術符號關係,是對傳統藝術的傳承與拓展,用現代裝置藝術的創新手法賦予戲曲新內涵。
  • 白燕升:戲曲是中國的國貨藝術
    「走進大戲臺」下鄉海選現場    清末民初,京劇在北京就是最流行的藝術,那時候以梅蘭芳為代表的藝術大師我認為,戲曲最終是要靠它的欣賞性和藝術性,吸引更多的觀眾,而不是僅靠娛樂性的傳播,所以我們堅持這個本源,讓大家欣賞到專業的藝術,這也是我們下大力氣堅持要搞專業青年演員的擂臺賽的原因。  之後我們推出了名家訪談系列,因為要進一步了解一個人背後的故事,要靠深度訪談去挖掘。
  • 戲曲藝術交相輝映,2021雲南省新年戲曲晚會精彩紛呈
    不同戲曲交融與碰撞 共同謳歌幸福生活演出前,記者走進後臺,劇院後臺的各表演團隊緊鑼密鼓準備中,本次晚會總導演孫晉昆正在做最後調試。孫晉昆告訴記者,雲南已連續3年舉辦省級戲曲新年晚會,晚會的舉辦充分說明政府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對樹立本民族文化自信的倡導;在政府的推動下,戲曲晚會為藝術家們搭建了展示和交流的平臺,讓雲南戲曲藝術得以蓬勃發展、薪火相傳。
  • 戲曲藝術——守正創新 薪火相傳
    製圖:蔡華偉核心閱讀戲曲藝術薪火相傳,既要十分重視經典劇目的傳承傳播、戲曲表現技法的代際傳承,還必須致力於符合戲曲藝術規律的新劇目創作經典劇目具有藝術完整性,通過它們的不斷演繹、傳承,可以整體地傳遞這門藝術的美學精義現實題材從來不是戲曲化的障礙,只要堅持守正創新,就能攻克「既是現代戲,又是戲曲」這一難題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廣泛的世界影響
  • 天津市戲曲進校園活動啟動 弘揚傳統文化繁榮戲曲藝術
    天津市戲曲進校園活動啟動 弘揚傳統文化繁榮戲曲藝術 2017-04-13 08:34:00
  • 為何戲曲作家在元代地位低下不為人重視?但戲曲又受百姓的喜愛?
    而沉淪下層者為了生活,自然也不乏寄託,許多知識分子加盟於當時戲曲等通俗文學的創作及演出。由於知識分子的加入等其他些原因,戲曲等通俗文學藝術在元代得到了空前的繁榮與興盛,戲曲藝術也正是在此時開始變得成熟,並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包含戲曲在內的元曲,被人們稱為一代文學,與唐詩、宋詞並稱。不過,通俗文學從正統觀念來看,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因此不為統治者重視。
  • 戲曲藝術與年輕觀眾(時代氣象 文藝表現(3))
    版式設計:蔡華偉編者的話中國戲曲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優秀傳統戲曲跨越時代,不斷煥發魅力。戲曲為何能持續吸引不同時代的觀眾?在堅守藝術本體的同時,當代戲曲藝術在哪些方面實現了創新和創造?古老戲曲的有效傳播,帶來了什麼啟示?弄清這些問題,有所為,有所不為,對戲曲藝術的發展至關重要。
  • 讀者是戲曲藝術的欣賞者之一,也是有案可稽的最主要欣賞者
    本文系作者年輕那麼短暫的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讀者也是戲曲藝術的欣賞者之一,而且應該說是流傳下來的有案可稽的最主要的戲曲藝術欣賞者。雖然戲曲藝術活動的整個過程一般都會認為是從戲曲文學作品的創作者到戲曲舞臺作品的觀眾,這是一個比較圓滿的過程,但是,中國古代的大量戲曲作品,或者說是戲曲藝術的半成品戲曲文學作品就直接成了戲曲欣賞者的欣賞對象,並且欣賞者欣賞得津津有味、樂此不疲。這部分戲曲藝術欣賞者,基本上完全等同於文學作品的讀者,他們靠閱讀戲曲文學作品來完成戲曲的欣賞與審美。
  • 戲曲的個體自我身份認同是什麼?是從「自我」出發對戲曲的認同
    戲曲的個體自我身份認同是指以演員為中心的,參與戲曲理論建構與藝術實踐的某一個人從自我出發對戲曲的身份認同。戲曲的個體自我身份認同強調的是某一個人以自我為核心的心理追求和身份體驗,是戲曲審美文化研究所關注的對象。戲曲的個體身份認同不是孤立的。
  • 論道教燈儀的形成與文化功用
    #雲臺山道觀#論道教燈儀的形成與文化功用這裡,就道教燈儀的沿革與文化功用做一探討,以求教於道教界大德及學界同仁。一、道教燈儀的由來與沿革道教燈儀的由來,源於中國古代。古代祭儀中有火祭的記載,但並無燈儀。秦漢皇宮中有青玉五枝燈、百華樹燈等,燈已被用於宮廷祭祀。至漢代,有祀太乙之俗,在宮中燃太乙燈,通宵禮祀。兩晉南北朝時,燈才進入士大夫和庶民的生活之中。
  • ...2018中國戲曲文化周之開幕式及花車巡遊項目、中國戲曲藝術匯...
    北京華採招標代理有限公司受北京市豐臺區文化創意產業促進中心(戲曲文化中心籌備辦公室)的委託,就2018中國戲曲文化周之開幕式及花車巡遊項目、中國戲曲藝術匯項目、戲曲科幻秀之《夢回.牡丹亭》項目項目(項目編號:HCZB-2018-ZB686)組織採購,評標工作已經結束,中標結果如下:
  • 論藝術測評與社會藝術考級有什麼區別?
    百家號裡第一篇處女首秀,提筆時埋頭想了許久,總覺得要讓大家先認識到「我」,還不如先認識一下現下流行的「青少年藝術與素質測評」與傳統的「社會藝術考級」到底有啥區別,這樣興許觀眾還能記住我這個標題。於是腦子裡靈光咋現出來這麼一句話,那就當作標題唄!我想,這是現階段藝術考級行業裡,讓外行人甚至內行人都一頭霧水的事情。
  • 秉戲曲所長傳道德良善 高臺教化是戲曲美育功能的體現
    「無聲不歌,無動不舞」,是集舞蹈、音樂、武術、文學、美術等多門藝術於一體的獨特的藝術形式。  中國戲曲講究「無聲不歌,無動不舞」,是集舞蹈、音樂、武術、文學、美術等多門藝術於一體的獨特的藝術形式。  單以身形的表現形式而論,相較於西洋芭蕾強調的開、繃、直、長,京昆更講究圓、曲、擰、傾;其實質就是中國文化中「尚和合」的一種藝術呈現和傳播。如此歷經千百年,形成了中華民族「文以載道」「樂以成德」「以戲化人」的經驗總結和優良傳統。與耳提面命相比,戲曲更生動親和、更易於接受。它總是在愉悅觀眾的同時,褒貶世風、懲惡揚善。
  • 藝術跨界讓傳統戲曲綻放出時代色彩
    自1790年起,以三慶、四喜、春臺、和春為代表的四大徽班先後進京,南腔北調匯聚北京、眾多名角同城競技,230年前戲曲藝術家們的一場「藝術跨界」孕育促成了「國粹」京劇的誕生。今年正值徽班進京230周年,也是京劇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第十年。
  • 「戲曲大觀」三四人千軍萬馬 六七步萬水千山
    「三四人千軍萬馬,六七步萬水千山」,這句話是指戲臺上用三、四個龍套演員,就可以虛擬地代表千軍萬馬;演員在場上跑幾個「圓場」,則表示跑了幾十裡或更遠的路程。這其中表達的是戲曲藝術的虛擬性。京劇中的虛擬性是指以虛擬實,也就是京劇界常說的「以假見真」。
  • 2020年「宮廷戲曲學術論壇」在故宮博物院舉辦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任萬平,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宮廷戲曲研究所所長王躍工出席論壇,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周華斌,北京市藝術研究所研究員丁汝芹,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廷信,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富連成社葉氏家族後人葉金森,故宮博物院宮廷部館員、宮廷音樂與戲曲研究所秘書劉國梁,故宮博物院宮廷戲曲博士後、北京外國語大學藝術研究院院長助理張帆,故宮博物院宮廷戲曲博士後、
  • 戲曲身份的多重性,是因為其所固有的根本屬性是綜合性的
    戲曲身份的這種多重性主要體現為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在戲曲的本體方面,戲曲是一門綜合藝術。這種綜合藝術的本源施展是多重的。戲曲在文學上傳承和發展了古代話本小說、詩詞、散文等,逐漸形成了戲曲劇本,從而建構了戲曲文學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