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 京劇的藝術特點

2020-12-25 這個亮點不錯呀

京劇舞臺藝術在文學、表演、音樂、唱腔、鑼鼓、化妝、臉譜等各個方面,通過無數藝人的長期舞臺實踐,構成了一套互相制約、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規範化的程式。它作為創造舞臺形象的藝術手段是十分豐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嚴格的。不能駕馭這些程式,就無法完成京劇舞臺藝術的創造。由於京劇在形成之初,便進入了宮廷,使它的發育成長不同於地方劇種。要求它所要表現的生活領域更寬,所要塑造的人物類型更多,對它的技藝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嚴,對它創造舞臺形象的美學要求也更高。當然,同時也相應地使它的民間鄉土氣息減弱,純樸、粗獷的風格特色相對淡薄。

因而,它的表演藝術更趨於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脫了舞臺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以達到"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表演上要求精緻細膩,處處入戲;唱腔上要求悠揚委婉,聲情並茂;武戲則不以火爆勇猛取勝,而以"武戲文唱"見佳。[8]

表現手法

京劇表演的四種藝術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劇表演四項基本功。

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樂性的念白,二者相輔相成,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體動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藝,二者相互結合,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舞"。

戲曲演員從小就要從這四個方面進行訓練,雖然有的演員擅長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當以做功(花旦)為主,有的以武打為主(武淨)。但是要求每一個演員必須有過硬的唱、念、做、打四種基本功。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地發揮京劇的藝術特色。更好地表現和刻畫戲中的各種人物形象。

京劇有唱,有舞,有對白,有武打,有各種象徵性的動作,是一種高度綜合性的藝術。[8]

行當分類

京劇行當的劃分,除依據人物的自然屬性(性別、年齡)和社會屬性(身份、職業)外,主要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徵來分類。京劇班社舊有"七行七科"之說 :七行即生行、旦行(亦稱佔行)、淨行、醜行、雜行、武行、流行。

京劇舞臺上的一切都不是按照生活裡的原貌出現的。京劇舞臺上的角色也不是按照生活當中人的本來面貌出現的,而是根據所扮演角色的性別、性格、年齡、職業以及社會地位等,在化妝、服裝各方面加以若干藝術的誇張,這樣就把舞臺上的角色劃分成為生、旦、淨、醜四種類型。這四種類型在京劇裡的專門名詞叫做"行當"。[3]

除了花臉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正面角色的統稱,分老生(又分重唱的安工老生,重做的衰派老生,重武的靠把老生)、武生(分長靠武生、短打武生並應工猴兒戲)、小生(分扇子生、雉尾生、窮生、武小生) 、紅生 、娃娃生。[3]

女性正面角色的統稱,分青衣(正旦)、花旦、閨門旦、刀馬旦、武旦、彩旦。[3]

俗稱花臉,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質或相貌上有些特異的男性人物,化妝用臉譜,音色洪亮,風格粗獷。"淨"主要分為文淨、武淨兩大類。文淨又分正淨(重唱功,稱銅錘花臉、黑頭)、副淨(重工架表演,稱架子花臉),武淨分重把子工架的武花、重跌扑摔打的武花(也被稱為摔打花臉)、油花(一稱毛淨)。[3]

扮演喜劇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塊白粉,俗稱小花臉。分文丑(分方巾醜、袍帶醜、老醜、榮衣醜,併兼演彩旦、婆子)、武丑(又稱開口跳)等。各個行當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在唱念做打的技藝上各具特色。[3]

水墨京劇人物(張硯鈞 作)

唱腔分類

合併圖冊京劇主要分為"西皮"與"二黃"兩大類。

常見劇目中,有《四郎探母》,楊延輝唱的"未開言不由人淚流滿面"就是老生的"西皮導板",鐵鏡公主唱的"夫妻們打坐在皇宮院"就是青衣的"西皮導板"。西皮導板用來起頭大量的唱段,比較常用。諸如此類的還有該劇中楊宗保唱的"楊宗保在馬上傳將令"是小生的西皮導板,《鍘美案》中包拯唱的"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是淨行的西皮導板,《打龍袍》中國太唱的"龍駒鳳輦進皇城"則是老旦的西皮導板。西皮導板種類雖然繁多,可過門基本類似,只要聽熟了過門就知道演員要開唱什麼板式了。如果同一齣戲中導板太多,琴師會多用不同的花過門伴奏,以免產生聽覺疲勞。

悶簾導板與一般導板的唱法基本一致,但是在演員沒有上場的情況下先在幕後唱的,如《消遙津》中的劉協(漢獻帝)在幕內有一大段唱"父子們在宮院傷心落淚"就是悶簾導板,唱完後人物才出場。但這是二黃導板,不是西皮導板。[8]

發音技巧

真嗓

水墨京劇人物亦名大嗓、本嗓。京劇演員發音方法之一。演唱時,氣從丹田而出,通過喉腔共鳴,直接發出聲來,稱為真嗓。用真嗓發出的聲音稱真聲。如丹田氣經過喉腔時,演員將喉腔縮小,使之發出比真嗓較高的音調,則稱為假嗓。真嗓與假嗓在行腔時銜接自然,不露痕跡,就能使音域寬廣,高低音運轉自如。京劇的生行(老生、武生、紅生)、淨行、醜行、老旦等行當,在演唱時均用真嗓。小生演唱用假嗓,但念白則用真假嗓結合。[4]

假嗓

亦名小嗓、二本嗓。京劇演員發音方法之一。系與真嗓、大嗓、本嗓相對而言。用假嗓發出的聲音稱假聲。發聲時,與真嗓相比喉孔縮小,部位抬高,氣流變細。假嗓發音的音調較真嗓為高。京劇的旦角、小生的演唱均用假嗓,但二者聲音的剛柔力度有所不同。[4]

左嗓

京劇聲樂名詞。主要指男聲中一種不正常的嗓音,能高而不能低,另外聲音剛而扁,圓潤不足,有些專唱高調門的老生或武生,即以此嗓演唱。老生嗓音有純粹左嗓,亦有本嗓而略帶左者。另外,左嗓有時亦用作另一解釋,指嗓音與伴奏樂器不合,即一般所謂的不搭調。[4]

吊嗓

亦作調嗓。京劇演員的練唱方法,也是演員唱功鍛鍊的步驟之一。演員每天除喊嗓、念白外,還須用胡琴(或加鼓板等)伴奏,大聲練唱戲中的唱段。有的先用一般調門,然後適當升高。吊嗓的作用:1。通過大聲練唱,使聲音符合在舞臺上演唱的要求,由於不間斷的鍛鍊,可使嗓音日益嘹亮圓潤,氣力充沛,口齒清晰有力,並保持耐久能力。2。熟悉伴奏,全面了解唱腔和伴奏的關係,共同掌握尺寸,解明曲意,表達曲情,使演唱與伴奏的配合達到水乳交融,進而達成藝術上的相互默契,協調整個唱段的表演風格。[4]

喊嗓

京劇演員練聲方法,通過喊嗓可以鍛鍊各個發聲部位,正確地發出各個韻母的本音。喊嗓時間一般在清晨,於空曠地區,大聲喊出"唔"、"伊"、"啊"等單元音,由低而高,由高而低,反覆進行。待聲音舒放後,再以唱段進行練習。[4]

丹田音

又名響堂,京劇聲樂名詞。演員歌唱時肺部蓄足氣,小腹用力,氣似從丹田(人身肚臍下約三寸處謂之丹田)發出聲。一般傳統演唱戲曲練聲方法,也認為丹田音最能響堂(即聲音送得遠,聽得清)。[4]

雲遮月

京劇聲樂名詞。這是對老生的圓潤而較含蓄的嗓音的一種比喻。這種嗓音,開始聽來似覺乾澀,以後愈唱愈覺嘹亮動聽,使人感到韻味醇厚,潛力無窮,是長期鍛鍊而形成的一種優美音質。譚鑫培、餘叔巖的嗓音都屬於這一類型。[4]

塌中

京劇聲樂名詞。演員在中老年時期,由於生理關係,發生失音現象,完全不能歌唱,叫做塌中。有的演員愛護嗓子,到老仍保持元音不變。用假嗓歌唱的演員,老來塌中的較多。[4]

腦後音

京劇發聲的一種。又名背工音。一般發音,氣從丹田而出,經過喉腔共鳴,直接發出來。腦後音雖然同樣氣從丹田,但發音時,喉腔稍加壓縮,打開後咽壁,提高軟顎,將聲音送入頭腔,與鼻音相聚,使聲音迂迴在腦後,通過頭腔共鳴,發出一種含蓄渾厚的音調。腦後音發音蒼勁有力,能達遠聞,而近聽又不覺其尖厲。老生和淨角唱腔中,凡遇閉口音(如"一七轍")的高音,多用此種唱法。旦角唱腔用腦後音者較少,程(硯秋)派唱腔有時用之。[4]

荒腔

亦作黃腔、黃調或涼調。京劇聲樂名詞。指演員唱曲音調不準,習慣上專指略低於調門的變音。大部分都是由於演員先天生理條件所造成,如聲帶變異、耳音不準等。有時也由於練聲不得法所致。[4]

冒調

京劇聲樂名詞。指演員唱曲音調略高於規定的調門。大部分是由於先天生理條件所造成。有的是由於生理條件(如聲帶)臨時發生故障;有時也由於練聲不得法所致。

走板

京劇聲樂名詞。指演員唱曲不符合規定的節拍。京劇唱腔中有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流水板等各種不同的板槽,行腔時如背離板眼的規定,失去節拍的分寸,即謂走板。

不搭調

京劇聲樂名詞。指演員唱曲音調或高或低,不合於規定的調門。習稱跑調。[4]

氣口

京劇演唱方法之一。指演員唱曲時吸氣的方法。京劇各種唱腔長短不一,節奏快慢各異,演員須掌握準確吸氣方法,才能唱得從容不迫,優美動聽。氣口包括換氣、偷氣兩種。換氣指唱腔間歇中的吸氣,偷氣是在樂句若斷若續中吸氣而不使聽者覺察。[4]

換氣

京劇演唱方法之一。演唱時凡遇長腔或拔高處,必先吸氣,作好充分準備。換氣不是停腔再唱或明顯稍頓再接唱,而是在行腔吞吐字音的瞬間,乘便呼吸,蓄氣待換。唱腔中在何處換氣,因人而異,一般稱為氣口。[4]

偷氣

京劇演唱方法之一。指換氣時不著痕跡,在觀眾不覺察時偷換。如《捉放曹》中陳宮所唱"馬行在夾道內我難以回馬",唱完前六字及"內"字長腔,利用"我"這一襯字向內"偷"吸一口氣,以便唱足下面"難以回馬"的腔,即謂之偷氣。[4]

嘎調

在京劇唱腔中,凡是用突出拔高的音唱某一字時,習稱嘎調。如《四郎探母》中楊延輝唱"站立宮門叫小番"一句中的"番"字,《定軍山》中黃忠唱"掃明天午時三刻成功勞"一句中的"天"字等,均稱嘎調。[4]

長吭

長(音掌)是增長,吭是嗓音的俗稱,此處指音量。長吭好似加大音量。[4]

砸夯

比喻演員演唱似夯地基時的鼓努為力,含貶意。演員不善於掌握演唱方法,用氣過頭,或使蠻力,演唱(多在尾音)出現笨拙的重音,謂之砸夯。[8]

板式分類

《紅燈記人物造型》 陳玉先 設計京劇的板式是指:唱腔的-板眼結構形式。通俗的講就是(唱腔節奏。通常有四類:一眼板,三眼板,無眼板,散板。在各種聲腔中,原板是變化的基礎。除原板外,還有慢板、快板、導板、搖板、二六、流水板、快三眼等。[5]

京劇臉譜

分類

紅臉含有褒義,代表忠勇;黑臉為中性,代表猛智;藍臉和綠臉也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黃臉和白臉含貶義,代表兇詐兇惡;金臉和銀臉是神秘,代表神妖。

色畫方法

合併圖冊京劇臉譜的色畫方法,基本上分為三類:揉臉、抹臉、勾臉。臉譜最初的作用,只是誇大劇中角色的五官部位和面部的紋理,用誇張的手法表現劇中人的性格、心理和生理上的特徵,以此來為整個戲劇的情節服務,可是發展到後來,臉譜由簡到繁、由粗到細、由表及裡、由淺到深,本身就逐漸成為一種具有民族特色的、以人的面部為表現手段的圖案藝術了。[8]

演繹道具

伴奏樂器

京劇伴奏樂器分打擊樂器與管弦樂器。

打擊樂器有板、單皮鼓、大鑼、鐃、鈸等,稱為"武場"。

管弦樂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稱為"文場"。[6]

舞臺道具

京劇道具砌末是大小道具與一些簡單裝置的統稱,是戲曲解決表演與實物矛盾的特殊產物。砌末一詞在金、元時期已有。傳統戲曲舞臺上的砌末包括生活用具(如燭臺、燈籠、扇子、手絹、文房四寶、茶具、酒具),交通用具(如轎子、車旗、船槳、馬鞭等)。武器又稱刀槍把子(如各種刀、槍、劍、斧、錘、鞭、棍、棒等),以及表現環境、點染氣氛的種種物件(如布城、大帳、小帳、門旗、纛旗、水旗,風旗、火旗、蠻儀器仗、桌圍椅披)等。除常用的砌末之外,也可根據演出需要臨時添置。[7]

傳統的砌末,是有意識地區別於生活的自然形態之物。它們不是實物的仿製品,而是實物在戲曲中的一種藝術表現。這也是砌末能夠與動作、形象相結合的一個重要原因。[7]

在演員沒有上場以前,桌椅只是一種抽象的擺設。如演出皇帝視朝,這張桌子便成了視朝時所需的御案;縣宮坐衙,這張桌子便成了坐衙時所需的公案;朋友宴會,便成了宴會時所需要的酒席。以上是實物實用,但戲曲舞臺上的桌椅還可以做代用品。比如用桌子代替山石,人要上山,就站在桌子上,如果這山很高,就用兩張桌子疊起來。要跳牆,就用桌子當牆;要睡覺,將身伏在桌上,用手支住頭。至於椅子所代替的就更多了。舞臺上表示從矮山爬到高山去,是從椅子了再登到桌子上,椅子還可以代替窯門,代替牢門等等。桌椅無論代表什麼,都是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如戲曲中的布城雖然比較簡陋,但決不追求城的真實再現。布城可以根據城的需要自由調度。[7]

旗幟在舞臺上使用很多,如正方形帥字旗、長方形三軍令旗、大纛旗(古代軍隊裡的大旗),都是表示元帥及大本營所在地的。還有水旗、火旗、風旗、車旗等等,這些旗幟是在白色方旗上繪綠色水紋、火焰、風、車輪等等。演員執旗,略微顫動,就可以表示波浪起伏、著火、起風、乘車。[7]

戲曲舞臺上並不迴避"露假",也不要求一一寫實。揚鞭以代馬,搖槳以代船。[8]

名詞解釋

蓋叫天 花蝴蝶工尺,戲曲音樂名詞。泛指戲曲曲譜上曲詞右側所注音階符號。我國傳統民族音樂,以"合、四、上、尺、工、凡、六"等字作為音階的符號,相當於西洋音樂的"56712345"。習慣上把這些符號統稱為"工尺"。有的曲譜,曲詞旁只注板眼(拍子),不注工尺。有工尺的曲譜,名為工尺譜。

板眼,戲曲音樂名詞。傳統唱曲時,常以鼓板按節拍,凡強拍均擊板,故稱該拍為板。次強拍和弱拍則以鼓籤敲鼓或用手指按拍,分別稱為中眼、小眼(在四拍子中前一弱拍稱頭眼或初眼,後一弱拍稱末眼)。合稱板眼。

過門,京劇音樂名詞。指在唱句與唱句之間,唱段與唱段之間的間奏音樂。唱句與唱句之間常用小過門兒,唱段與唱段之間常用大過門。但由於板式不同,亦有不少例外,並無固定模式。

掛兒,京劇音樂名詞。掛兒是"過兒"的諧音,專指在唱段與唱段之間的大過門,一般多指華彩的間奏音樂。在唱句與唱句之間的小過門不稱掛兒。

墊頭,京劇音樂名詞。指在樂匯與樂匯間起搭橋作用的旋律稱為墊頭或小墊頭,亦名橋。墊頭旋律較短,一般只有二、三拍,起前後銜接作用。

行旋,京劇音樂名詞。指在演員表演動作或對話、獨白時的襯託音樂。行旋多為曲牌或簡單旋律的反覆演奏,主要起烘託氣氛的作用。

調門,指演員歌唱時的音高。凡用弦樂器伴奏,都根據演員嗓音的高度自由定調。京劇調門,一般以正宮調為適度,最高的唱乙字調,最低的凡字調,俗稱趴字調。同一劇中,兩個主要演員音高不同,有時互相遷就,有時臨時長(提高)調門或落(降低)調門。

調面,演員唱的音高與伴奏樂器(胡琴、笛子等)的音高相同,叫做調面。意思是按照"調門"的表面歌唱。調面系針對調底而言。在一般情況下,演員都唱調面。

調底,演員唱的音高比伴奏樂器(胡琴、笛子等)的音高低八度,叫做調底。意思是按照調門的底音歌唱。調底系針對調面而言。京劇的某些唱腔,如娃娃調的腔調經常翻高,如將調門定高,演員嗓音不及,如將調門定低,樂器音量有過小,乃採用調底的唱法,把樂器定高八度,演員以低八度的音來歌唱。

定弦,指弦樂器(胡琴、阮等)定"調門"的高低。一般都以笛子作為定弦的標準。

乙字調,京劇音樂名詞。工尺譜所用調門之一。定弦時,以笛子小工調的"乙"音(開啟第五孔,吹高音),定胡琴的"工"音(西皮調外弦的敞弦)。乙字調為京劇的最高調門。

工正調,亦作正宮調。京劇根據笛的音高定胡琴的調門,西皮外弦與笛正宮調的工音同高的稱為正宮調。比正宮調高出一度的稱乙字調,高出半度的稱工半調,比正宮調低一度的稱六字調,低半度的稱六半調,低二度的俗稱趴字調。

工半調,京劇調門之一。略高於正宮調,略低於乙字調。定弦時比照笛子的正宮調定音而略升高。

軟工調,京劇調門之一。略低於正宮調,而較六字調稍高。定弦時比照笛子的正宮調定音而略降低。

六字調,京劇調門之一。定弦時,以笛子小工調的"六"音(六孔全閉,吹高音),定胡琴的"工"音(西皮調外弦的敞弦)。六字調為京劇中低於正工調,高低適度的調門。

趴字調,亦作扒字調。京劇調門之一。凡低於六字調一度以上的統稱趴字調。

走邊,"走邊"的來源一說源於晉劇《白虎鞭·走邊》中的舞蹈身段;一說是因為凡走邊的人物因怕人看見而多在牆邊、道邊潛身夜行,故而稱"走邊"。一般來說,《惡虎村》的黃天霸走邊最難。《夜奔》的林衝走邊最累,《蜈蚣嶺》的武松走邊最吃功夫。

趟馬,由於京劇中多以馬鞭來代替馬,或作為騎馬的象徵,因此凡手持馬鞭揮舞著上場後運用圓場、翻身、臥魚、砍身、摔叉、掏翎、亮相等技巧連續做出打馬、勒馬或策馬疾馳的舞蹈動作的組合就是京劇的趟馬。[8]

流派代表

流派劃分

京劇的流派習慣上以創始人的姓來命名,各行當被公認的主要流派大致如下:

琴師代表

孫佑臣、梅雨田、徐蘭沅、王少卿、楊寶忠等。[8]

鼓師代表

杭子和、白登雲、王燮元等。[8] 當代代表

劇目介紹

京劇圖片選京劇繼承了皮簧戲的藝術成就及其豐富的劇目。不但有二簧、西皮、吹腔、四平調、撥子等屬於二簧系統的劇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過戲曲工作者和廣大戲曲演員相互合作,共同進行整理修改,其中優秀的劇目作為民族文化藝術遺產列入中國新文化藝術林苑而被保留下來,繼續在舞臺上廣泛流傳。這類劇目據估計大約有200 餘出,例如《宇宙鋒》《玉堂春》《長坂坡》《群英會》《打漁殺家》《五人義》《挑滑車》《打金枝》《拾玉鐲》《三擊掌》《六月雪》《四進士》《搜孤救孤》《秦香蓮》《打嚴嵩》《擋馬》《金玉奴》《樊江關》《野豬林》《八大錘》《空城計》《霸王別姬》等,其題材和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文戲、武戲、唱功戲、做功戲、對兒戲、群戲、折子戲、本戲等。各種形式的劇目,統稱為傳統戲。[8]

影響

1919-1935年,梅蘭芳的海外京劇演出消除了當時西方對中國戲劇甚至中國人的偏見,促進了中國京劇在海外的傳播,增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中國京劇這一東方藝術奇葩在世界戲劇舞臺上大放光彩。

新中國成立後,京劇的對外交流主要是由文化部和外交部組織的,京劇成為國家的文化使者。

中國派遣京劇團赴世界各地訪問演出,其中梅蘭芳先後於1952年、1957年和1960年赴蘇聯訪問,1956年第三次訪問日本,為中國傳統文化在海外贏得了巨大榮譽。他的高超表演不僅讓世界對中國的"國粹"京劇刮目相看,還對日本、歐美的戲劇及電影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戲劇大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萊希特在他們的創作中,都汲取了梅蘭芳表演藝術的精華。

評價

傅謹:"京劇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表徵之一。它是"地方戲時代"出現的最重要的劇種,是雅文化在中國文化整體中漸趨 衰落的時代變革的產物。相對於超越了特定地域審美趣味的崑曲而言,它更多地是特定地域文化的產物;相對於崑曲所代表的文人士大夫趣味,它更接近於底層和民間的趣味,京劇的劇目系統更充分體現出其歷史敘述的民間性或曰草根特性。"

法國荒誕戲劇家讓·熱內:京劇的主題、結構、表現手法之精妙絕頂。[9]

英國著名戲劇理論家和舞美設計家愛德華·戈登·克雷:中國京劇已經比西方任何其他戲劇更加成為一種獨立而優秀的藝術形式。[9]

前蘇聯著名劇作家特萊傑亞考亞考夫:中國戲劇蘊含著一種理性和國際性戲劇的種子,它那精確的方式方法可以適用於喚醒並引導磨鍊過的群眾爭取一個美好的世界。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京劇藝術,京劇宗師的四大名旦
    然而,正是這激烈的競爭,促使京劇舞臺欣欣向榮;正是這激烈的競爭,鑄成了京劇的輝煌,留下了世紀絕唱;正是這激烈的競爭,他們才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紀藝術之星。大家知道,荀慧生先生原是梆子演員,為練就一身過硬的蹺功,他要在兩張桌子和一個凳子,再加一塊豎起的青磚上踩著蹺耗三炷香,儘管隨時都有粉身碎骨的危險,大腿後面還要綁著兩頭削尖的竹籤。
  • 淺談:有關於月琴與京劇藝術
    中華民族戲曲藝術寶庫中,京劇是歌、舞、劇有機結合的綜合藝術。所謂戲曲就是以歌演故事,京劇屬皮黃系統,在我國戲曲藝術歷史長河中,京劇藝術雖興起較晚,只有短短二百年歷史,但因為它博採眾長、相互融化吸收。京劇藝術的前身秦腔、漢調、徽調等戲曲,都源於人類勞動而產生的歌藝術,沿「詩、詞、曲」的路線發展隋唐時代已形成中國早期戲劇——歌舞與參軍戲。北宋「諸宮調」發展到南宋「雜劇」的出現是唐代戲曲雛形的進一步發展,明代各地方戲曲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京劇藝術以徽劇、漢劇作為基礎而興起。
  • 天津市戲曲進校園活動啟動 弘揚傳統文化繁榮戲曲藝術
    圖片來源:天津日報  4月11日晚,南開大學東方藝術大樓內鑼鼓鏗鏘,氣氛熱烈,天津京劇院攜新編京劇《狄青》在這裡舉行了一堂別開生面的互動公開課。京胡嗩吶聲聲悠揚,武戲精彩陣陣掌聲。莘莘學子懷著濃厚的興趣聆聽專家講座、欣賞精湛技藝,現場感受國粹京劇的無限魅力。
  • 《中華戲曲之京劇旦角》明信片泰州首發 掃二維碼聽京劇名家原唱
    本報訊 10月22日是梅蘭芳誕生122周年,中國郵政在泰州發行《中華戲曲之京劇旦角》國版郵資明信片一套,所用郵資圖是首次全國發行、面值80分。這也是中國郵政首次發行的宣卡、有聲、以獨立郵資呈現的、限量版戲曲人物畫明信片,全國限量發行100萬套、每套8枚。
  • 中國戲曲學院70周年教學成果展演京劇《龍鳳呈祥》首發上演
    中國網10月16日訊(記者閆景臻)《三國演義》中劉備過江迎娶孫權之妹孫尚香的故事被改編成京劇傳唱至今,並受到觀眾的喜愛。10月14日晚,在北京梅蘭芳大劇院上演的青春版《龍鳳呈祥》,做為中國戲曲學院校慶70周年京劇人才培養成果獻禮劇目首發亮相。
  • 中國戲曲學院三名教師在「第八屆藝術院校京劇中青年教師教學交流...
    在剛剛結束的中國京劇藝術基金會「第八屆藝術院校京劇中青年教師教學交流展示」(線下課堂交流展示項目)評比中,我院京劇系劉巋然、孫亮、劉維等三位老師喜獲獎項,其中劉巋然老師獲一等獎,孫亮、劉維老師獲二等獎。
  • 戲曲藝術——守正創新 薪火相傳
    圖為京劇電影《龍鳳呈祥》劇照,京劇名家李維康飾演孫尚香。戲曲藝術的薪火相傳,靠的是一代代戲曲藝術工作者的長期共同努力,靠的是戲曲優良傳統的接續傳承,靠的是守正創新,靠的是從弘揚中華文化戰略高度推動戲曲藝術健康發展的使命和責任。戲曲藝術薪火相傳,既要十分重視經典劇目的傳承傳播、戲曲表現技法的代際傳承,還必須致力於符合戲曲藝術規律的新劇目創作。三者互為表裡、相互支撐,是戲曲藝術歷數百年傳承不墜的主要原因。
  • 崑曲:比京劇還要雅致的戲曲,關於它的這些歷史你都知道嗎?
    然而,遺憾的是,人們對戲曲的關注、認識、喜愛甚至繼承發揚似乎還是局限在業內人士和票友圈子裡的事。談及戲曲文化,我們張口就能說出來的有哪些呢?比如「國粹」京劇,從晚清民國以來就是中國戲曲頭面人物,梅蘭芳、程硯秋等大師眾多,「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這樣著名的唱段已為我們耳熟能詳。
  • 戲曲藝術與年輕觀眾(時代氣象 文藝表現(3))
    圖片從左上到右下依次為3D京劇電影《曹操與楊修》、梨園戲《董生與李氏》、青春版《牡丹亭》劇照。版式設計:蔡華偉編者的話中國戲曲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優秀傳統戲曲跨越時代,不斷煥發魅力。戲曲為何能持續吸引不同時代的觀眾?在堅守藝術本體的同時,當代戲曲藝術在哪些方面實現了創新和創造?古老戲曲的有效傳播,帶來了什麼啟示?
  • 戲曲藝術交相輝映,2021雲南省新年戲曲晚會精彩紛呈
    不同戲曲交融與碰撞 共同謳歌幸福生活演出前,記者走進後臺,劇院後臺的各表演團隊緊鑼密鼓準備中,本次晚會總導演孫晉昆正在做最後調試。孫晉昆告訴記者,雲南已連續3年舉辦省級戲曲新年晚會,晚會的舉辦充分說明政府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對樹立本民族文化自信的倡導;在政府的推動下,戲曲晚會為藝術家們搭建了展示和交流的平臺,讓雲南戲曲藝術得以蓬勃發展、薪火相傳。
  • 白燕升:戲曲是中國的國貨藝術
    「走進大戲臺」下鄉海選現場    清末民初,京劇在北京就是最流行的藝術,那時候以梅蘭芳為代表的藝術大師其實京劇或者說戲曲發展到今天,仍然保留一席之地,就能說明它的魅力。傳統和經典的東西,無論大家喜歡與否,它永遠都在那兒,永遠不會塵封。戲曲在新的歷史時期,能否煥發青春,成為「新榜樣」,這是我們努力的目標,也是《走進大戲臺》欄目的定位。  2015年我們做了這樣幾件事,首先開啟了全國青年戲曲演員擂臺賽,目前進行了三季,比賽40場,參賽50人。我在央視20年時間,一直做戲曲。
  • 京劇關(肅霜)派藝術研究研討會在滬舉行
    近日,「京劇關(肅霜)派藝術研究研討會」在上海戲劇學院舉辦,這是首個由高校主辦,以關肅霜表演風格為主題的正式學術活動,標誌著對這位已故著名京劇大師的研究進入新階段。
  • 試論中國戲曲的美學特點(作者:張少卿)
    中國的戲曲,是以演員表演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為基礎,融文學、音樂、美術、舞蹈、武術、雜技等為一體的綜合性舞臺藝術。它體現了中國五千年燦爛的文化和文明古國悠久的歷史傳承。中國的戲曲,古代和現代有很大不同。古代的戲曲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稱為戲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雜劇傳奇以及地方戲。
  • 藝術跨界讓傳統戲曲綻放出時代色彩
    自1790年起,以三慶、四喜、春臺、和春為代表的四大徽班先後進京,南腔北調匯聚北京、眾多名角同城競技,230年前戲曲藝術家們的一場「藝術跨界」孕育促成了「國粹」京劇的誕生。今年正值徽班進京230周年,也是京劇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第十年。
  • 李盛斌藝術陳展館在榕開館 紀念福建京劇藝術奠基人
    李盛斌藝術陳展館內景。福州新聞網5月9日訊。為紀念福建京劇藝術奠基人、著名京劇武戲演員李盛斌先生,李盛斌藝術陳展館今天在福建京劇院開館,館內展示的是李盛斌生前留下的珍貴歷史資料和曾用物。李盛斌1911年出生在北京,8歲入富連成坐科,曾學過武丑,後改武生。
  • ...開放40年】 【視點】京劇《南天柱》:用傳統戲曲再現「梅嶺星火」
    原標題:【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年】  【視點】京劇《南天柱》:用傳統戲曲再現「梅嶺星火」最為難能可貴的是秦腔《西安事變》、越劇《三月春潮》、京劇《南天柱》,對以戲曲形式歌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作了大膽探索,文藝舞臺一時間百花爭豔,各放異彩。  值得一提的是,《南天柱》於1979年5月參加甘肅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獻禮演出,先後演出26場,受到各方的廣泛讚譽和好評。
  • 戲曲·婺源徽劇|包羅萬象、五彩繽紛的藝術寶庫
    婺源徽劇是安徽省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屬於皖南徽劇的一個流派。主要流行於安徽省境內和江西省婺源縣一帶。婺源徽劇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29,申報地區為江西省婺源縣。取代了當時主宰北京的秦腔地位,並最終產生了京劇。清代後期,京劇興盛,徽劇藝人多改學新腔,但徽劇在徽州部分地區仍然流行。道光年間,婺源藝人在安徽安慶、石牌搭班習藝,將「老石牌」即老吹腔、高撥子等徽調傳入婺源。此後,婺源徽劇又吸收了目連戲的高腔、下江調,並吸納了贛劇的南詞和婺源民間小調,逐漸形成既有皖南特色又有濃鬱地方韻味的「婺源徽劇」。婺源徽劇在清末民初曾盛行一時。
  • 梨園夢戲曲文化體驗中心開臺,可供百位小朋友上京劇課程
    「以京劇、崑劇為代表的中國戲曲藝術,是中華傳統文化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深植於每一個中國人身上的文化基因,繼承、發揚、傳播這些優秀的民族文化藝術,是我們責無旁貸的義務。」梨園夢戲曲文化體驗中心坐落於上海市閔行區蓮花路,與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學院、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曲學校毗鄰而居,這樣一個藝術氛圍濃厚的「戲劇一條街」,對梨園夢戲曲文化體驗中心來說無疑是一方沃土。整個中心建築面積達500多平方米,分兩個部分,其中300平方米為戲曲體驗館,200平方米為西餅屋。
  • 戲曲藝術展覽開幕 眾多珍貴圖片影像亮相
    中新網北京新聞12月25日電  中國戲曲藝術展覽24日在紫竹院澄碧山房開幕,300多張珍貴圖片及部分影像精彩亮相,現場還邀請北京京劇院名家與觀眾交流互動。
  • 戲曲藝術的功用論,到底指的是什麼?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必定會與周圍的事物發生一定的聯繫, 中國戲曲的發展歷程中,就一直伴隨著關於戲曲藝術與人類社會關係的探討。尤其是二十世紀初,整個中國社會處於深重危機和變化之中,註定了戲曲的社會功用成為當時理論批評的熱點。戲劇期刊首先關注的是戲曲反映現實、幹涉現實的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