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南朗崖口原是珠江的出海口,故名崖溪。現所稱的崖口村指一個行政村,有八個村民小組。東堡、西堡、平山、中堡和向西共五個小組主姓譚,楊家小組主姓楊,陸家小組主姓陸,化美小組主姓肖。譚、楊、陸、肖為崖口村原有四大姓氏,解放後接收一部分外來戶,全村共有五十三個姓氏。崖口村的地理位置在珠江口西部地區,交通發達,訊息靈通,南鄰珠海市,東臨伶仃洋,隔海相望是深圳、香港。這裡背山面海,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年降雨量有二仟至三仟毫米,能耕能種能養,是個得天獨厚的漁米之鄉。崖口村有近七佰年歷史,崖口人先祖在南宋時期遷徙來這個地方定居,依山傍水開拓土地,世代以農耕為主。
前幾篇分享了崖口友成雲吞、廣亮煲仔飯、竹筒飯、稻田曬穀,今次繼續介紹崖口部分村景古建築(祠堂、寺廟、碉樓)街景民居、稻禾收割、煲仔飯食街食店、煲仔飯、飄色展覽等相片視頻片段。其它崖口特色景物風俗,有機會再續。點擊圖片,清晰瀏覽。
崖口村沒有出現貧富懸殊、兩極分化的問題。村莊中土地、資源、資產掌握在集體中,不會給村中所謂能人、強者掠取、佔有,形成富者越富,貧者越貧的現象。把留下在村中的農民組織起來繼續走集體道路,用共同勞動、按勞取酬的辦法,安置弱勢農民就業,使農民能通過勞動致富,卻也沒有傷害強者的利益。全村原有土地四十多平方公裡,約六萬市畝,除了山林果木、宅基地和道路、河湧外,可耕可種土地有四萬多畝,全村主要經營農業種養,有三仟畝水稻耕地,全部機械化生產;有三仟多畝淡水養殖魚塘;其餘大部分為利用圍墾土地開發的鹹淡水養殖場,根據珠江口水文、生態條件,養殖蝦、蟹等高檔水產品。
在外界的觀察中,最能體現出崖口村「公社」色彩的是村裡3000畝水稻田,在珠三角大量糧田消失,早已變身廠房的時候,崖口村卻固執地將大片糧田堅守至今。「這些水稻田是村裡原本就有的,幾十年來一直沒有分田到戶,還是由生產隊集體負責耕作。參與勞作的村民計工分,按勞取酬。」
崖口會堂
崖口飄色展覽館
南朗崖口飄色,是流行於南朗鎮崖口村的歲時節令民俗活動,源於唐代「耍菩薩」祭祀民俗,後稱為「出會景」、「梟色」、「飄色」等,於每年農曆五月初六「龍王誕」舉行。據清同治七年版《香山縣誌》載:「每遇神誕日,張燈歌唱,曰打醮,盛飾儀從,舁神過市,曰出遊,為魚、龍、獅、象,鳴鉦疊鼓,盛飾童男女為故事,曰出會景。」記載的就是南朗崖口飄色的盛況。這一歲時民俗活動一直沿襲至今。
崖口飄色色彩絢麗,玲瓏飄逸,富有1節奏感、故事性強等。另外,與崖口飄色一起出巡的頭牌、羅傘、彩旗上有精緻的粵繡,也是崖口飄色的一大特色民間藝術。 崖口飄色於20世紀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曾先後到香港、澳門表演,1988年創辦的中山慈善萬人行新民俗活動,崖口飄色有新的發展。2008年崖口飄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敦和裡閘門
陸雁群碉樓
建於中華民國時期,四邊形混轉結構建築,高四層約17米,青磚牆,花崗巖砌腳,外牆覆蓋灰砂。2012年被列為中山市不可移動文物。
可庵譚公祠
雲谷譚公祠
二二四部隊八一分隊與崖口大隊東村民兵合影 1965年8月26日
翠峰譚公祠
平山村口
陸家士多
禾田香野民宿
昔善雲吞 東邊公園市場另有一間
飯焦香
集益寺位於中山市南朗鎮崖口村,原名大灣古廟,據傳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有文字記載重建於道光四年。該寺薈萃佛、道、儒文化,是中山地區較有特色的廟宇,在廣大信眾和海內外鄉親中有較大影響,是中山市的重點宗教旅遊勝地。
集益寺群由南朗鎮崖口村民間廟宇群組成,共有11間。最早的是1924年建的大灣古廟,約15平方米,內設有天后聖母,上世紀90年代後,陸續又興建其它廟宇,古廟群連成一片,共由10座不同的殿堂組成,從北向南依次是:大王殿、飛來禪院、瑤臺洞府、財神殿、觀音閣、天后宮、霍肇元大老爺廟、星君府、元辰大殿、南海慈航。構成一個建築群。供奉的神位有佛教、道教、民間神話人物等,各不相同,是一個不同信仰問換的大融合。
崖口特產手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