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的八拜之交,有八個故事告訴你,「八拜」之來歷
有一個詞兒想來大家很熟悉,叫「八拜之交」。但是很多人不清楚或者說非常疑惑的是,為什麼叫做「八拜之交」、而不是「九拜之交」或者「七拜之交」?「八」這個數字是怎麼來的呢?其實這個八並不是指代某種行為的八次重複、不是說兩個人之間的關係隆重到每次見面都要低頭拜八次那麼嚴重,而是代表八種交友狀態。分別指的是伯牙和子期、廉頗藺相如、陳重雷義、元伯巨卿、角哀伯桃、劉關張、管鮑及孔融禰衡。這八種組合象徵著人世間的八種友誼,雖然每一段故事在如今看來都是那麼的不可思議、甚至是詭異,但是偏偏在歷史上的長河中,造就出一段段組合型的「佳話」。
「知音」。其實關於伯牙和子期這兩個人的故事,武俠小說當中有一個經典的翻版,就是金庸先生筆下《笑傲江湖曲》的創作者劉正風和曲洋。真正的知音可以穿越身份、穿越正邪,讀懂彼此,打造出驚豔世人的高級音樂。而伯牙和子期知音生死相隨的故事,也是感動了一代一代人,對中國人而言,所謂知音便是如此——我的故事只有你才能聽得懂。你不在了,我的音律無人可以理解、無人可以聆聽、無人可以傾訴。
「刎頸」。與這個典故有關的人,是「將相和」的主角,廉、藺兩人本身屬於不大不相識、不打不合作。歷史上的廉頗和藺相如鬥了很久、最後居然成為了朋友,成為保護趙國的合作者。刎頸之交同時也是生死之交,如果兩個人指教不是足夠的了解彼此,又如何會有這般穿越年齡和生死的感情呢?
「膠膝」。這個典故所涉及到的兩個人是陳重和雷義,兩個人都是飽學之士,也都是重視友情之人。想當初太守認為陳重的品行好、有文化,就打算為其舉孝廉。但是陳重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自己的朋友雷義,就打算把這次機會留給自己的好朋友,反反覆覆推辭了十多次,直到最後第二年雷義也被舉孝廉,兩個人才歡歡喜喜的義氣去做官了。這大概就是有福同享的,歷史真實存在吧。
「雞黍」。這個典故講述的是範式與張劭之間的友誼,坦白說這兩個人的友誼比較神乎其神,幾乎已經到了「神交」的地步。張劭得重病的時候一直希望自己的好朋友能來見自己最後一面,見不到最後一面,就算是棺木抬到了墳地邊上都沒有辦法順利下葬。不過好在千裡之外的範式或許有了心電感應,竟然覺得自己的好朋友出事了,然後千裡迢迢跑到墓地,送了張劭最後一程,他的棺木才能順利落葬。
「捨命」。指的是西漢時期的左伯桃和羊角哀。如今我們聽到捨命之交這四個字會覺得特別豪爽、特別大氣,但事實是,這故事裡的人穿越生死的方式,可不咋地。說白了就是兩個有政治抱負的青年,在追尋自己的理想的道路上,遭遇到前所未有的阻礙。與其兩個人一起被阻礙害死,不如死一個活一個、於是就有了捨命之交的說法。前幾年日本有一個動畫片叫做「翡翠森林」——現在看起來,就是這個古老中國故事的中國翻版。
「生死」。這個沒什麼好說的,其實說的就是桃園結義的三個人——劉關張。雖然小說對這三個人的關係有美化的成分,但是對三個人友誼的刻畫卻不用太多爭議,所謂生死之交,也就是如此罷了。
「管鮑」,也可以被理解為穿越貧富差距,卻能夠心意相通、相互了解的一種友誼。畢竟春秋五霸的開山之霸齊桓公,靠自己可做不出這番驚天動地的成績,若不是有管仲和鮑叔牙兩個人幫忙,以後的事兒還是很難說的。
「忘年」。這個詞語如今使用的也非常泛濫,無外乎就是說兩個年齡相差很大的人成為了朋友,而且「忘年」這兩個字可以使用在任何有著很大年齡差距的地方,包括友誼、包括愛情。當然最初的「忘年之交」形容的是禰衡和孔融。
我覺得可以說八拜之交相對應的是八種面對友誼所進行的選擇。中國號稱禮儀之邦,為人稱頌的從來就不僅僅是各種為海外世界稱頌的建築和磅礴歷史,更包括伴隨洋洋灑灑數千年歷史而誕生的各種禮儀故事。看過這些走過歷史時空的故事,或許我們更應該了解,在中國古代、或者說在中國傳世千年的文化當中,重情重義,到底有多麼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