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也俗稱「臘八」,是古代慶祝豐收、感謝先祖和神靈的一種古典祭祀儀式。因為在每年的最後一個月舉行,故稱這個月份作為臘月,把進行儀式的這一天稱為臘日。作為一種民間風俗,農曆臘月八日吃臘八粥,用以慶祝豐收,一直流傳至今。臘八節在老一輩人心裡是一個重要節日,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有喝臘八粥的生活習俗。一起來看一下臘八粥的由來傳說、臘八粥的來歷故事吧!
臘八粥的由來傳說:
典故一
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小時候家裡很窮,便給一家財主放牛。有一天放牛歸來時過一獨木橋,牛一滑跌下了橋,將腿跌斷。老財主氣急敗壞,便把他關進一間房子裡不給飯吃。朱元璋餓得夠嗆,忽然發現屋裡有一鼠洞,扒開一看,原來是老鼠的一個糧倉,裡面有米、有豆,還有紅棗。他把這些東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鍋粥,吃起來十分香甜可口。後來朱元璋當了皇帝,又想起了這件事兒,便叫御廚熬了一鍋各種糧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這一天正好是臘月初八,因此就叫臘八粥。
典故二
相傳臘八粥來自印度,它的普及多虧了佛教。眾所周知,農曆的十二月初八也是佛祖悟道成佛之日。根據民間傳說,在未成道之前,釋迦牟尼週遊了印度許多地方。一天,他又累又餓,昏倒在路邊。一位牧羊姑娘發現了他,給他飯吃,釋迦牟尼很快恢復了體力。然後,他在附近的河裡洗了一個澡,獨坐在菩提樹下,靜觀思維。苦行六年後,終於在臘月初八之夜一睹明星而悟道成佛。牧羊姑娘的飯食是用大米和糯米加上些在大山裡採摘的新鮮野果做成的。從那時起,釋迦牟尼的追隨者就開始用新糧米和鮮果做粥。粥要從臘月初七開始,一直煮到第二天黎明。這種粥象徵性地用來祭佛。農曆十二月初 八就成為「佛祖悟道紀念日」。
典故三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對老夫妻,一生勤勞,日子過得很紅火,可就是沒有兒女。老伴五十歲那年,臘月初八這天生了個白胖兒子,老兩口給兒子取名叫臘八。老兩口對兒子從小嬌慣,要啥給啥,說幹啥就幹啥,他說要往鍋裡灑尿,他父親就說:灑吧,少灑些。他用劃道的方法記錄數,母親怕他累,就給他一把掃帚,一下可劃好多道道。這樣臘八從小就養成了任性、懶惰、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習慣。臘八成人以後,父母給他娶了媳婦,滿想著媳婦會勸他改掉惡習,誰知媳婦和他一樣,也是好吃懶做。老兩口沒辦法,只好讓他們倆人自立鍋灶生活,想讓他們知道東西來之不易,沒想到過了一年,他們連鍋也揭不開了。到了臘月初八這天,人家都購買年貨哩,可他倆卻要米沒米,要面沒面,掃掃瓦缸底,撣撣瓦罐,湊了幾樣雜 糧熬了點稀粥喝了以後就睡了,但仍然覺得又冷又餓,第二天,人們才發現他們二人凍死了。從那以後「臘八,臘八,凍死一家」的民謠就傳開了。每逢臘八這天家家都熬臘八粥,讓全家汲取臘八一家的教訓,勤儉持家,勞動致富。
為了記取懶的教訓,叫人千萬別忘了勤快節儉地過日子,從那以後,每逢農曆臘月初八那天,人們就吃用五穀雜糧混在一起熬成的粥,因為這一天正是臘月初八,所以人們都叫「臘八粥。」
以上就是臘八粥的由來傳說、臘八粥的來歷故事。
本訂閱號部分內容來自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