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粥的來歷
每逢臘月初八,家家戶戶都要煮臘八粥。根據史料記載,臘八節吃臘八粥盛行於宋代:
臘八粥的傳說有三種。
一是共工的兒子死後變成了撒播瘟疫的鬼,這個瘟疫鬼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赤豆,故民間有「臘八赤豆打鬼」之說。所以,臘八粥多以多種豆熬煮,就與此有關。
二是佛教傳人我國以後,宗教習俗又滲透影響了這一節日活動。相傳陰曆十二月初八日,是佛教的佛成道節,意為佛祖釋迦牟尼成佛的日子。相傳釋迦牟尼青年時出家求道,曾與苦行外道苦修六年,遍遊印度各地、尋求人生真諦。一日,他來到摩揭陀國,即今印度比哈爾邦的尼連河附近。由於奔波勞累,酷熱難耐,忽然昏倒在河畔。此時,一位牧羊女路過發現了他,便尋來許多野果與多種雜米混合煮成熱粥給他食用。釋迦牟尼吃飽以後,元氣得以恢復,隨後,又跳進尼連河中沐浴,更覺心清氣爽。於是,他一連幾日在菩提樹下打坐靜思,終於在十二月初八日成就了天上正覺,得道成佛。故此,每年臘八日,各地寺院都誦經作法,以紀念佛祖成道。
三是明太祖朱元璋傳下來的。據說,朱元璋小時給富人放牛時,常挨餓,不得不到處偷點東西充飢。一次,不巧被主人捉住後關在一間小房子裡,也不給他飯吃。他餓極了,發現屋子的角落裡有一個老鼠洞,於是便去扒老鼠洞,想找些吃的充飢。鼠洞扒開後發現裡面藏了許多老鼠搬積的大米、豆子、紅棗、芋艿等五穀雜糧,於是他便把這些東西收集起來,煮成粥吃,他感覺這頓粥比什麼都香。後來,朱元璋做了皇帝,大魚大肉不消說,連山珍海味也都吃厭了,覺得什麼電不合口味。一天,忽然想起小時候煮老鼠糧吃粥的味道來,就令太監用雜七雜八的糧食、豆類,煮了一鍋糖粥。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故叫「臘八粥」。大臣們見皇上吃這種粥,就學著做來吃,民間也跟官員們學,於是,吃臘八粥,就成了一種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臘八粥,又名「七寶粥」、「五味粥」。「七寶」指的是粥裡的各種點綴物,也就是杏仁、桃仁、果脯等。「五味」則指粥的五種主要原料,即江米、黃米、豆子等。
臘八粥主料為粘米與紅小豆,其他可摻人黃米、小米、高梁米、大麥米、大米、豇豆、小豆、芸豆、豌豆等,所有五穀雜糧。另外,還有大棗、慄子、核桃仁、杏仁、瓜子仁、花生仁等各種果子、果核。總之,湊成八樣以上,即可煮食。其製作特點是集多種米谷為一鍋,粘爛可口,營養豐富易於消化吸收。中國南北的臘八粥風味各異,大略區分,北方喜好在粥中加糖成甜食,而南方則加鹽及時令蔬菜為鹹品。
從民間傳說上看,食臘八粥還有崇尚勤儉節約的寓意。據說,古時有一戶人家,生活糜費,經常糟踏糧食蔬菜。一年農業欠收,到了冬天,天寒地凍,這家人粒米皆無,飢餓難挨,只好求助於鄰居。鄰居們將平時收集的他家倒掉的糧菜送給他,並告之全是他浪費的東西。此人慚愧萬分,隨即將這些糧菜煮成雜粥,度過了飢年。此後,人們便流行臘八煮雜貨粥的習俗,以教育後人養成節儉持家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