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海熱線報:瀋陽市綠島學校一個8歲女孩,身上多處淤青,最後調查發現,竟然是學校老師所為、起因確實因為孩子一道題沒會做,就把孩子的半邊身子打的全部淤青,
打人的老師是截稿前沒有任何的說法,也沒有道歉,學校按照內部留校察看處理結果,通知家長已經進行了處罰。
家長:孩子從小就比較調皮,因為家裡人嬌養,可能自理能力也相對差一些。家人現在都在上班,就把孩子送到了綠島學校,現在是三年二班,兩萬一學期,當時看中了疑有外教和大操場,重要的是班上孩子不多,就是希望孩子能得到好的照顧,有個快樂的童年。
當然在學期裡,不管老師是明的還是暗的我們都沒有差過事情,就是想你對我的女兒能夠好一些,誰成想會出這樣的事情,星期五的晚上我看見女兒左側的後背全都是情的,還有幾處淤血,經過我反覆地詢問,孩子才說是老師打的,因為沒有會做一道題,老師就是尖尺尖搓我的後背,老師還不讓告訴家裡的人,不能和爸爸媽媽說,說了老師還會打的。
孩子是媽媽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看到孩子害怕老師,我們作為父母肯定會擔心,甚至害怕。我也聯繫了群裡的家長,問問有沒有別的孩子挨打的,群裡還真有幾個家長說,孩子也被老師打了,我們找到校長,校長告訴家長已經對老師進行了留校察看的處罰,現在還帶擔任三年二班的班主任。
筆者告訴家長:搞清楚為什麼被打,前因後果是什麼。 其次搞明白用了什麼東西打,打的有多疼抑或造成了多大傷害。 假如因沒認真完成作業或者之類的學業、品格錯誤,說明老師責打他是出於教育的目的。
如果孩子被體罰的部位只有一道紅痕而沒有嚴重後果,說明老師下手很有數,並不是隨意發洩自己怒氣。 可以打電話對老師表達認真施教的感激之情了。 當然,如果超出正常教育範圍,該告教育局還是走警察局這都隨意。 如果真的反感疼痛教育,也請致電給老師認真闡述自己的觀點,請求老師以後用罰抄、罰站、做值日等體罰教育替代疼痛教育。
筆者看見這個新聞去搜索了一下瀋陽市綠島學校,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問題還是真多,
1、老師勢利眼不去學校組織的補課對你另一種態度,沒有好的學習環境,上課亂套吵鬧也不管只管前排講課只給幾個人講
2、這屆新高一來了之後飯卡有錢沒地方花,就不會多些飯麼。
3、原來的8個人一個寢現在10個人一個寢,那住宿費的價格是不是也要調整一下呢?
4、早上6點15出早操晚上10點10分熄燈,寢室嘮嗑嘮到11點,作息時間是不是也要有些調整呢,
5、每天晚上洗漱水位都很緊張,只能每天早起用涼水洗頭。
6、某私立學校床位不夠蓋個樓,我們人多加床,10個人一個寢這是幹嘛呢。
7、還有體育課,高中部某男性體育老師大下午30多度的桑拿天讓我們跑3圈,都有中暑的。
回到事件當中,今天上午,記者帶著觀眾 和網友們的眾多問題 再次來到了瀋陽市綠島學校。 想讓汪校長解答一下 觀眾和網友的問題, 學校的門衛說可以幫忙聯繫, 可是十五分鐘之後, 門衛說副校長開會去了, 不在學校, 隨後熱線記者撥打了王校長的電話, 可是對方卻說自己並不是王校長。
可是接下來, 卻上演了匪夷所思的一幕。 瀋陽市綠島學校小學部的汪校長, 從一個紅色的馬自達車上下來, 當看到我們之後, 她轉身上了那個車, 然後就走了。
一走了之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正常合理的教育投訴有利於教師的成長。大部分的優秀教師都是在一路被監督、被投訴,當然也有被誤解、被中傷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他們的反思能力很強,只不過在得知自己被投訴的時候,或多或少都會感覺有些心涼。
我現在依然能清楚地記得我初中時候英語老師、把我叫到辦公室然後從桌子旁邊拿出竹棍的神情,沒有憤怒也沒有笑。我到現在(26歲)也想不明白她當時的心態。 然後她抽了我五棍子,腿上和背上。
我回家也不敢讓我父母看到我的傷痕,因為他們是負責任的父母,也許就跟樓上的諸位答主的想法一樣,只敢在心裡默默地痛恨這個老師。 上大學之後,有次偶然聽說這個老師體罰辱罵學生,學生回家之後跳樓了。
然而她依然在好好地當她的教師。 也許你們會告訴我這樣的老師是少數,可是如果給了老師體罰的權力,這樣的老師,哪怕再少,造成的後果也是無法想像的。
家長和老師最應該給予孩子的,不是愛心,而是智慧——生存的智慧。客觀來講,小孩子從踏進學校的第一天開始,就走進了人類社會的小單位。人類的社會是充滿了規則的,家長不但要給孩子灌輸這些規則,還要教育他們如何避免踩雷。
最重要的是,孩子每一次遭遇挫折和心理困惑的時候,一定要幫他「想明白!」這就是所謂的「自我開解、自我疏通」,這項能力至關重要,影響著一個人的一生。很多孩子就是因為在10歲之前缺乏「自我疏通」的經歷才導致他們在青春期的時候出現心理問題。
很多教育問題本就無解,縱使有解,恐怕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每個人從呱呱墜地、牙牙學語,到成熟穩重、睿智理性都要經過百千萬劫。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到大都有智慧通達、能力卓越的父母和老師陪伴,那是他的福分,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最後,至少你面對糾紛時,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做「校鬧」,而是合理投訴,這已經比很多家長文明多了。至於是否決定投訴,通過什麼渠道投訴,如何投訴,還請您認真辨析事情的前因後果之後,酌情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