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2月23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聞坤 實習生 陳婉瑩 李秀青 文/圖)12月23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研究報告(2020)》《創新市場論》成果發布暨專家研討會在深圳五洲賓館舉行。報告顯示,從雙創綜合指數排名來看,深圳市雙創指數得分88.16(100為標準),連續三年保持第一。其中,政府效率指數繼續維持全國排名第一的態勢,深圳超過排名第二的上海63個百分點。
該《報告》由國務院參事、國務院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放管服」改革協調小組專家組成員王京生領銜課題,《創新市場論》專著由王京生撰寫。
課題組成員、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陶一桃介紹說,《「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研究(2020)》是對中國「雙創」的第五次評估,這既是對中國日漸崛起的世界級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創業發展的第二次現實分析,又是對深圳市特區建立40周年的一種獻禮。我們希望我們的研究能用理性的思考回答今天的「為什麼」,從而總結過去;我們更期望我們的研究能以觀念的力量回答明天的「怎麼做」,從而在深化改革和創新型國家建設中開拓未來。
《報告》認為,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發布的《2020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深圳-香港城市群蟬聯全球創新集群第二名;榜單上可以發現,中國的創新排名已上升至第14位,並在專利、實用新型、創意產品出口、外觀設計申請等重要指標上名列前茅;科技集群的數量上,中國僅次於美國排在第2位,有17個科技集群進入全球科技集群百強。由此,《報告》作出全球「創新核心區域正逐漸東移」的基本判斷。
《報告》以全新的視角分析了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網絡中創新節點、創新主體的形成與發展過程。結合對粵港澳大灣區雙創系統的評估結果,深圳和廣州是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網絡的兩大核心城市,起到絕對的創新引領作用。深圳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和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著眼於創新核心城市,構建「強強聯合」的核心創新圈層領頭區域發展;廣州作為廣東省的省會,著眼於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基礎發展,統籌全局聯通全區,構建「面面俱到」的創新「地基」助力區域創新騰飛。兩大城市呈「內領發展,外引資源」的典型特徵,共同引領著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網絡創新發展。
《報告》研究發現,深圳雙創綜合指數蟬聯全國首位,深圳是最注重創新創業環境綜合提升的城市,是雙創資源開放配置力度最大的城市,是雙創價值與社會成本最佳平衡的城市。
從環境支持分項指標得分及排名看,深圳得分排名第二。《報告》認為,深圳通過智慧城市和「數字政府」建設,不斷提升政務服務效率和質量。在產業基礎方面,深圳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迅速,高新技術產品全球競爭力不斷提升。
深圳是雙創資源開放配置力度最大的城市。《報告》認為,深圳出臺了極具吸引力的引才政策,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從業人員佔比僅次於上海(20.59%),與北京(16.97%)持平,躍居九座城市第三位。2019年深圳市科學技術支出548.4億元,重點用於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支持關鍵共性技術和前沿引領技術創新,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卡脖子」的關鍵技術,反映出深圳對提高雙創資源配置、鼓勵創新的重視。
深圳是雙創價值與社會成本平衡最佳城市。《報告》顯示,深圳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高達34.28%,成為唯一一座佔比超過30%的城市;2019年,深圳市專利授權量1666000件,佔全國專利授權總量6.73%,在國內創新活動高度活躍的城市中超越北京(132000)成為首位;每萬人發明專利申請量以61.69件/萬人的水平超過北京(60.36件/萬人)位居榜首。
課題組進一步解構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網絡中創新節點、創新主體的形成與發展過程,發現如下發展變化趨勢:
其一,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網絡群體特徵表現出由小變大、由簡單變複雜再到優化的動態變化。
《報告》顯示,1990年,簡單的區域創新網絡開始形成。2000年,創新網絡在總體上呈簡單帶狀結構的情況下,有一定程度的發展。2010年,創新網絡快速發展,網絡結構由簡單過渡到複雜。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憑藉自身優勢深度參與合作,創新網絡處於快速發展和內部優化階段。
其二,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網絡整體呈現出在橫向上不斷拓寬,在縱向上不斷深挖的二維創新發展趨勢。
從空間特徵的角度看,大灣區創新網絡「多核、多元、疊合、共生」的模式正在逐漸形成;從主體特徵的角度看,創新合作主體從企業的「一枝獨秀」到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共同合作的「百花齊放」;從節點特徵角度看,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網絡實現了從廣州「單核驅動」到深穗莞珠「四核發力」的本質性轉變;從產業領域角度看,專利覆蓋的產業領域在廣度不斷加大的同時,主導產業優勢加速凸顯。
課題組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網絡主要呈現四個特點,可以總結為:「雙核城市」引領,「社交網絡」擴充,「多元主體」並進,「龍頭產業」領跑。
《報告》認為,所謂「雙核城市」引領,是指深圳、廣州兩個核心城市正在分工明確地擔負起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網絡發展的重任。「雙網絡」引領的創新模式已初步形成,即深圳創新網絡權力大,廣州資源掌控能力強。
深圳在創新網絡中越來越處於創新合作「權力」的絕對核心位置。2019年,深圳點度中心度得分分別高出東莞市86.10%、高出廣州市124.20%,是大灣區合作創新的核心節點。
廣州在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合作中資源掌控程度最高。2019年,廣州中間中心度較排名並列第2位的深圳與東莞高出120.59%,處於明顯優勢地位,廣州也越來越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創新合作的「萬能中介人」。
《報告》顯示,「社交網絡」擴充,是指粵港澳大灣區內部城市合作不斷緊密,對外合作的「朋友圈」持續擴大。
2010-2019年從以廣州和深圳為核心節點所形成的發散的中心結構演變為以深圳和廣州為主中心、東莞和珠海為次中心、其他城市通過與廣州、深圳連接加入的「多核、多元、疊合、共生」的創新網絡結構,並逐漸形成了基於珠江東西兩岸地理特徵分布的兩大創新城市子群。
《報告》認為,所謂「創新主體」並進,是指粵港澳大灣區的企業、高校與科研機構逐漸形成創新主體的協同發展之勢。
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專利合作申請人中,企業有1715家,佔比約88.17%,為最多的創新主體;科研機構與高校分別有81家和109家,分別佔比約4.16%和5.60%。企業正在積極主導向多領域滲透,其創新合作也兼具深度和廣度,僅是深圳與其他城市間進行的企業合作中,已覆蓋民生到能源與科技前沿等12大領域的產業。
《報告》認為,所謂「龍頭產業」領跑,是指粵港澳大灣區形成了六大龍頭產業勢頭強勁,全產業鏈深化發展的整體布局。
《報告》也提出,基於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創新網絡發展的初級階段來看,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網絡進一步發展完善尚有四方面的問題需要切實解決。1、如何提升大灣區內企業活力,加速創新要素的充分流動。2、如何破除行政壁壘,促進雙創活動的有效開展。3、如何弱化大灣區城市群內部不良競爭,加強大灣區創新網絡整體良性互動。4、如何補齊治理短板,實現大灣區雙創績效的提升。
為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網絡的構建,《報告》建議:其根本上,是實現創新治理範式的轉變。科技治理體系從政府作為唯一管理者向多元主體共同參與治理轉變,政府從資源管理為主向多手段治理轉變。在戰略領域建立政府主導、企業家、科學家、公眾良性互動的方式,實現政府主導與市場驅動的結合。建立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具有優越性和生命力的創新網絡體系和制度體系。
當天發布的《創新市場論》專著首次從創新市場的視角分別研究了深圳及粵港澳大灣區的雙創發展和創新市場建設情況。海天出版社社長、總編輯聶雄前表示,《創新市場論》這本書的出版,不僅是填補國內創新市場理論的研究空白,更會對我國蓬勃發展的創新市場建設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