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周報記者 程洋 發自廣州
位於深圳市龍崗區布吉街道的城中村大芬村,佔地面積僅0.4平方公裡,卻是全國最大的商品油畫生產、交易基地,也是全球重要的油畫交易集散地,被稱為「中國油畫第一村」。
早年的大芬村曾以「世界高仿名畫之都」聞名。這裡聚集起大批畫家,他們臨摹《蒙娜麗莎》等世界名畫,「大芬麗莎」曾風靡全球,大芬也因此佔據了世界油畫市場一半以上的份額。但這樣的生產模式,也被外界貼上了「山寨」「廉價」的標籤。
為了助推大芬加速轉型,近年來,深圳市各級政府在營商環境改造、服務機構建設、公共配套設施建設、人才引進等方面給予了優惠政策。如今的大芬正告別「山寨流水線」,成為深圳市文化創意產業的樣板。
今年2月,大芬村與阿里巴巴 1688開展戰略合作進行協商洽談,計劃共同建立1688線上的「大芬油畫村」專區。希望通過「網際網路+」油畫產業的模式,幫助大芬村油畫產業實現轉型升級。
時代周報記者從龍崗區文化產業發展辦公室(以下簡稱「文產辦」)獲悉,目前文產辦已和阿里巴巴1688電商服務中心籤署合作備忘錄,預計今年5月文博會開幕,將會正式籤署合作協議。
大芬美術產業協會會長周峰向時代周報記者介紹,從2012年開始,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網購的便利性和巨大的流量,帶來了油畫大眾市場的崛起。目前在大芬村已經有300多家電商,商家的年銷售額從300萬元到3000萬元不等。他表示:「其實這就是一種轉型,從原來的供應商到品牌商、服務商的轉換,這些商家現在都開始越來越注重品牌,越來越注重原創性。」
助推龍崗區「文化東進」
畫師朱曉建的工作室就位於大芬村,2002年,他從老家福建莆田來到深圳進畫廠,2003年在大芬村擁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如今已成立了自己的油畫公司。有著15年從業經歷的他,親歷了大芬村油畫產業的轉型發展。
朱曉建在2006年就開始轉型做電商平臺,他向時代周報記者介紹,如今60%的訂單來自電商平臺。他說:「大芬村更像一個集散地,從廣州、廈門、福建等全國各地把畫進過來,再供應給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
大芬村除了與阿里巴巴1688有合作意向外,同時正在與谷歌、京東、天貓等平臺謀求合作。從文產辦獲悉的資料顯示,目前與谷歌籤訂了合作框架協議,主要以代運營的方式,向國際推廣大芬;與京東通過多次接洽,期望打造一個「藝術大芬館」的專屬頻道;而在天貓平臺上,大芬村已有300多家企業入駐,銷售額過千萬元。
據相關數據顯示,每天有超過15萬名分銷商在1688尋找優質原創畫作;過去一年,1688平臺油畫同比增長近150%,裝飾畫、掛畫同比增長超過240%。目前,已有超過150家油畫企業通過1688在網際網路打造品牌找到客戶。
阿里巴巴1688消費品事業部家紡家飾行業運營專家牛常魁告訴時代周報記者:「我們能夠通過網際網路平臺,幫助大芬村的油畫產業『走出去』,尤其是在原創品牌這一塊,我們也呼籲我們的商家去做原創,摒棄複製品的思路。」
轉型也能扭轉「山寨」的負面形象。牛常魁認為,在轉型的過程中,版權是最重要的,而在網際網路、數字經濟的幫助下,可以鼓勵他們去做更多的原創,通過網際網路找到更好的買家,去提高他們的生存質量,提高他們的生產質量,幫助這些賣家從複製品這種低端的製造業向高端的原創作品轉型升級。
據牛常魁介紹,阿里巴巴1688將對大芬村的合作商家採用數字加密的認證方式,在認證的基礎上,能夠識別出商家的複製行為。「當你用了別人的圖片,系統會告訴你是否侵權。當你收到侵權信息後,如果不能舉證自己沒有侵權,平臺會下架你的商品,這樣可以引導賣家從源頭上注重版權的保護。」
周峰同樣認為,版權保護是對創新的保證。「你辛辛苦苦創新了,然後別人就把你複製掉了,這就會打擊商家創新的積極性。」他表示,除了通過行政力量去打擊侵權行為,商家自身也要有版權保護的意識,如果自己沒有版權意識,沒有去註冊備案,被侵權之後就很難取證,行政力量也很難介入。
大力發展大芬村的油畫產業,是深圳龍崗區實施「文化東進」的重要舉措,曾提出「北有朝陽,南有龍崗」的發展目標。在《龍崗區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今年還將舉辦首屆中國大芬國際油畫雙年展。
龍崗正全力打造文化強區,如今擁有24家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而大芬村是全國首批和深圳市首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也是深圳文博會分會場的開創者和分會場舉辦紀錄的保持者,承擔著發展文創產業主力的重任。
「龍崗區政府也特別重視大芬油畫產業的發展,給了很大的支持。接下來還會成立一個『大芬電商服務工作站』,針對大部分傳統的商戶,或者是說已經在做電商的商戶,提升他們做電商的能力,慢慢地接觸和利用電商。」周峰說道。
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
而阿里巴巴1688尋求與大芬村的合作,正是看中了其完整的油畫產業鏈。
經過近30年的發展,大芬村的油畫形成了設計、生產、銷售相對完善的產業鏈。牛常魁說:「我們當時看中它的集聚效應和品牌效應。」他表示,大芬村聚集了一批油畫產業上下遊的從業者,如今他們也遇到了銷路打不開、同質化競爭嚴重,原創得不到重視等問題,「這些商家生活得很辛苦,我們去幫助他們,讓他們把生意做得最好」。
周峰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大芬村油畫的產業鏈還是非常完整的,同時對市場的這種感知能力很強。所以每一次轉型,市場的作用力是最大的,再加上行業和政府的助推,每一次都實現了順利轉型。」
據周峰介紹,大芬村油畫產業在1989-2000年前後,以外貿為主,是一個自發形成的過程。而在2000-2004年,政府開始介入。他說:「我認為這是第一次轉型的開始,主要是完善它的產業鏈。」2004-2008年是大芬村油畫產業外貿的高峰期,而2008年又是一個節點,金融危機過後,歐美市場疲軟,需求量下滑,再加上有部分訂單的轉移,國內市場慢慢起來了,這是一次「出口轉內銷」的轉型。
朱曉建經歷了這一時期,他回憶:「20世紀90年代的外貿訂單都做不過來,那時候畫一個月賺一兩萬都沒問題,而公務員的工資才一千來塊錢。」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他開始轉做國內市場,專注會展、酒店、家飾等專業領域,目前他的淘寶店的年營業額在400萬-500萬元。
大芬村油畫產業的轉型升級,早已在潛移默化中進行。在市場競爭、移動網際網路等因素作用下,傳統的依靠老客戶、拉客戶關係的銷售模式正在向電商平臺轉型。周峰說:「2012-2016年,很多商家就開始主動地在做開發設計、做原創,就是為了適應國內市場對設計和原創作品的需求,同時在這個階段又有網際網路的衝擊。」
牛常魁認為,「網際網路+」油畫產業的發展模式,有望將大芬村的油畫產業打造成為線上的第一個分銷平臺。「大芬村在國內是一個油畫運輸的原產地、匯聚地,我們對大部分進行集中的運營,具有示範作用,對全國各地都有一個號召力,讓它能夠成為標杆,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
牛常魁表示,油畫屬於文化創意產業,文化創意產業是「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轉型升級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一環。在「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轉型過程中,需要設計人員參與進去,大芬村聚集了一批優秀的畫家,當他們的藝術細胞和「中國製造」結合起來,就能夠迸發出「中國創造」的火花。
周峰相信:「未來,具有更多中國元素的原創畫,肯定是更受歡迎的,因為國內市場的需求越來越大,大家對文化產品的追求越來越高,而這也是中國文化自信的一種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