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5日,秋雨細濛濛的下著,遇周五休假一天,那麼難得的一天假怎麼也得好好利用一下!最後決定與先生一起探尋光明茶馬古道。
百度:茶馬古道是指存在於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源於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二戰中後期最為興盛。茶馬古道分陝甘、陝康藏、滇藏大概路,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抵達西亞、西非紅海海岸。
2013年3月5日,茶馬古道被國務院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瀘縣的茶馬古道,同整個茶馬古道一樣,它是唐宋以來至民國時期漢、藏之間以進行茶馬交換而形成的交通要道的組成部分。通過瀘縣到內江成都,進入茶馬古道—川藏道古道主道,即今川藏公路的北線,再由昌都通往西藏地區。有記載的瀘縣古道起於唐代。瀘縣的茶馬古道總長達150千米,現存達15千米。古道遺蹟眾多,光明茶馬古道是代表之一。
光明茶馬古道,位於瀘縣玉蟾街道馬溪河村。東南—西北走向,建造年代最早為唐代。光明茶馬古道現存長1091米、寬1.7米—2.9米,光明茶馬古道東南端為石龍場的一段古街,故又稱石龍場,兩側古建築基本保存完好,有少部分如今已成了危房,搖搖欲墜!光明古道為川南地區茶馬古道重要支線的一段,是瀘州地區的茶馬古道接通茶馬古道主幹道的重要支線,可以通過隆昌縣和富順縣匯合處到茶馬古道上的內江市和自貢市。
保護範圍:東至古道外延50米,東南至古道南12米「光明會場」建築,西至河邊,西北至古道以北4米劉國順屋基。
建設控制地帶:保護範圍向東側外延50米,向東南外延86米至學校的分叉路口,向西至河岸以西30米,向西北外延50米至劉國順屋基北側。
古道的一側居然有小溪流譁譁譁的流淌,她歡快地奔向馬溪河!
恰遇一農夫在地裡種大蔥後到這裡洗淨手腳,於是和他攀談起來!在他的帶領下,我們開始了古道之旅。
入秋以來,雨水豐沛,行人稀少,古道上長滿了青苔,我小心翼翼的走在街道上!
藍色門那一排以前是一髮廊,生意好得很。
有的房屋損毀嚴重。
這裡是以前的私人醫院,老院長姓「先」,(他的兒子也是某鎮衛生院院長,兒媳在縣人民醫院當護士);醫院已經搬遷至新場,老院舊址鎖將軍把門。
到醫院有一條長長的石頭砌成的護欄,護欄下就是那條奔向馬溪河的小溪。
醫院門口有個壩子,壩子邊用石頭砌的高牆還保存完好,高牆上垂下嫩綠的野草。
自生自滅的南瓜藤婀娜多姿的與偉岸的石牆相依相偎。
醫院的背面,鬱鬱蔥蔥!雨中的一切都顯得豐盈飽滿圓潤!
有的房屋因年久失修已開始漏雨垮塌!
土牆還屹立不動護衛著裡面的一草一木。
這裡是獸防站,老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以前很多養豬的農戶每逢趕場就到這裡來閹割仔豬,排著長隊,人聲鼎浮,在小豬嗷嗷大叫聲中被改成了「太監」或不能懷孕的「奶姐兒」;閹割過後的豬長大被宰後,在人們口中的豬肉鮮香,沒有膩臭味!
從321國道的大烏灘到石龍場的場口,一條窄窄的石板路也就是茶馬古道的必經之路,通向已經改建成農貿市場的院壩,院壩旁邊有一茶館,方圓約兩公裡的人們來到這裡,或喝杯清茶、或聊家常、或打「瀘州大貳」,慢悠悠的生活節奏讓浮躁的心得以放鬆平靜!
茶館老闆娘熱情的招呼著前來的客人,為他們團起一桌又一桌打牌的人!
女中豪傑,在我的印象中,提大貳坐茶館的都是那些大老爺們,巾幗不讓鬚眉,婦女解放了,爺們成了旁邊看看過癮的!
歇底的人,數好牌後也沒有閒著,為下家指點江山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這裡是石龍場中心,當年是最繁華熱鬧的地段,下面是河邊買雞鴨魚肉的,上面是電影院、公社!街兩邊是商鋪。現在上面左邊是馬溪河村委會。
這裡以前是個茶館,趕場天屋裡坐滿了,窗子外面都要擺放好幾張長條凳子、桌子,喝茶的客人絡繹不絕。
一葉落而知秋至,一場秋雨一場涼,川南的天氣就是這樣緩緩的溫柔的改變著!吸著清新的空氣,撐一把油紙扇,漫步在悠長幽長的茶馬古道——醉了!我愛四川,我愛瀘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