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號店10月8日要關店了嗎?無論是對增長不錯的1號店的關閉,還是阿里取消天貓超市獨立的人事架構,我們都不能從盈利與虧損的角度來看。
1號店將在10月關門,這則消息炸翻了電商圈。
12日下午,有商家爆料稱,1號店POP和自營平臺商家分別收到了官方站內信,稱1號店將與京東實現聯合採購,並在今年10月8日全平臺停止服務協議的通知。信中稱,1號店將與京東商城共享包括採購、營銷、物流、服務在內的全供應鏈體系。原有1號店第三方商家可同步入駐京東商城POP平臺,實現多渠道發展,交一份服務費,雙平臺運營。
(POP平臺商家站內信)
(自營商家站內信)
有媒體報導稱,此次退店,象徵著1號店的時代正式落幕,並稱之前有疑似1號店採購人員在朋友圈表示1號店將在10月「關門」。
一、回應:戰略協同,無合併之意
對此,京東方面表示,1號店的品牌將繼續進行獨立的差異化運營,並無合併之意。京東目前正在主導1號店與京東的採購體系調整,雙方未來將實現聯合採購,進行供應鏈升級。具體說來,就是1號店將與京東商城共享包括採購、營銷、物流、服務在內的全供應鏈體系。
「雙方的聯合採購分為兩個方面,首先是兩者的自營品牌將通過集約化採購,能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其次,1號店原有的第三方商家也可以同步入駐京東商城POP平臺,實現多渠道發展,交一份服務費,雙平臺運營」。
1號店相關負責人也指出,平臺的確向商家發布了站內信,但並非10月關門,而是10月終止與商家的就協議。「原有1號店第三方商家可轉移至京東POP平臺,原服務協議將於10月8日停止。屆時,1號店站內所有的商品都將來自於京東商城,原商家商品將不會在平臺展示。而自營商家則可選擇與新公司合作,如不接受則和1號店之間的協議繼續,直到合同期滿」。
有分析指出,此次京東的針對1號店的調整將大大削弱1號店的採購自主權。「電商平臺的採購權對至關總要,如果1號店的採購必須來自於京東,很難說1號店不會淪為京東的流量入口」。
二、獨立運營?還是徒有其表?
據了解,此次宣布戰略協同,意味著1號店將與京東商城實現包括採購、營銷、物流、服務在內的全供應鏈體系共享,同時聚焦差異化定位。京東表示,此次雙方的聯合採購分為兩個方面,首先是兩者的自營品牌將通過集約化採購,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其次,1號店原有的第三方商家也可以同步入駐京東商城POP平臺,實現多渠道發展。
事實上,早在今年3月,就有網友爆料稱,一位長期為其送貨的工作人員表示1號店即將關閉,送貨人員也在遣散中。但對於上述關閉傳聞,1號店相關負責人解釋稱,未來1號店不會成為所謂的流量入口。
此外,1號店負責人表示,當前商超大戰正從「價格戰」走向「價值戰」。營造個性化購物場景,提升購物體驗,將是未來零售的競爭壁壘。在實現了聯合採購和供應鏈協同之後,一方面,1號店的商品豐富度將大大提高,尤其是來自海外的進口商品品類將更加多樣;另一方面,供應鏈的協同將提高物流效率,更快更便捷地為消費者服務。
資料顯示,1號店去年與京東達成戰略合作後,實現了雙方物流體系的打通,同時在今年5月進行了品牌升級,定位於服務一二線城市的高端家庭用戶。有分析認為,這是雙方合作後進行差異化運營的體現。消息一出,便有業內人士感慨:1號店的時代正式落幕。儘管之後京東方面稱,1號店前端仍然獨立保留。1號店將與京東差異化定位,主打進口商品與一、二線城市的女性家庭用戶。
但從目前的政策和實際操作來看,一旦第三方商家遷移至京東,自營商家選擇與新公司合作,1號店真的就是徒有其表了。
三、商超:貓狗大戰的主角
1號店成立於2008年,主打「網上超市」概念,在品類上以日用百貨為主,切入如日中天的電商市場,並佔據一席之地。當大潮退去,1號店走向衰落,客單價低、毛利低、配送成本高等等因素都成為外界不看好1號店的理由。隨後,多次易手,直至2016年6月份,被京東收購。
而僅僅半年後,這個被視為「雙低一高」的業務卻成了京東的先鋒部隊,幫助其實現了在某一業務板塊(商超)首次超越阿里(旗下的天貓超市)。正所謂樹挪死人挪活。作為獨立平臺步履維艱,但進入綜合平臺卻成了一把利器。電商領域,京東與阿里的PK從未停止,但也從未超越。京東需要撕開一道口子,而商超就是這個切入點。
從1號店的結果來看,超市業務絕非最佳盈利板塊,即使邊際效益高,但相比其它品類,其處於劣勢。但以快消品為主的超市卻具備品類豐富、復購率高、女性用戶為主、個性化等特點。京東以3C家電起家,首先,品類單一;其次,用戶以男性為主;第三,復購率相對較低。顯然,京東正好可以利用商超彌補短板,而盈利此時顯得就並不那麼重要。
為什麼京東能夠迅速領跑?這就不得不提京東物流。超市以柴米油鹽粗、洗護妝等品類為主,都是急需品,同時,相比服飾、加點,用戶的購買決策時間短。因此,在配送上也就有了速度要求。試想,我買一包零食時,一般都是希望儘快吃到,你三天後送來,食慾大減。京東的當日達和次日達優勢凸顯。
耗費重金打造的倉儲物流體系與超市的特性交匯,激發了京東電商業務的猛增。從效果上來看,Q2財報顯示日用商品及其它品類GMV同比增加55%,超過了其整體淨收入同比增長的43%;今年上半年,超過4000個新品在京東超市首發,其中300個為獨家首發;隨之而來用戶結構也在發生變化,女性用戶比例提升。
四、95億收購的最大價值:引入沃爾瑪
京東超市逆襲貓超,不能忽略1號店的貢獻。如果單純從去年1號店的經營狀況和未來發展空間來看,京東花95億元似乎有點不值。儘管1號店在華東市場佔據較大市場份額,但其整體發展並不算第一陣營中的平臺。今天來看,京東95億元買來的1號店,最大價值不在1號店本身,而是引入了沃爾瑪這個全球零售巨頭。按照協議,沃爾瑪獲得京東約5%的股份。一路帶領京東超市廝殺的馮軼就來自沃爾瑪。
京東商超想成功,只靠物流肯定不行。供應鏈、營銷缺一不可,尤其採購等供應鏈體系的建立。京東最早祭出1號店是去年8月份,其宣布未來三個月砸10億元掀起價格戰,劍指貓超。但弔詭的是,去年貓超連雙十一都沒參與。
此後京東與1號店似乎沒有太大動靜的聯手,而更多的與沃爾瑪展開了合作。從商業角度而言,作為零售行業的競爭對手,沃爾瑪肯定不可完全將供應鏈徹底與京東分享,兩個月前,雙方共同啟動首個線上線下聯動促銷活動時,其庫存商品的共享只是部分,而不是全部。
兩者的合作從營銷開始,比如上述聯合促銷。繼而用戶互通,沃爾瑪利用京東平臺,可以延伸至更多偏遠地區,畢竟其400多家店還是集中於一二線城市;而京東則可以藉助沃爾瑪在京東的旗艦店,豐富品類,帶來更多的用戶,各取所需。而目前,兩者在物流配送方面也開始融合,京東物流、京東到家等全面介入沃爾瑪;同時沃爾瑪的庫存也可以成為京東的配送貨源,提升配送效率。
相比自己採購,與沃爾瑪的合作,可以幫助京東短時間內獲得豐富的品類和用戶。並且從此次消息來看,雙方將實行聯合採購,作為一個商超後起之秀,搭上沃爾瑪這家全球零售渠道的採購便車,無疑在供應鏈方面獲得了極大優勢。
目前,對於京東而言,採購掌握在誰手上,是否盈利都不關鍵。關鍵的是如何快速豐富品類,獲取更多用戶,改善用戶結構。因為用戶只要進入京東商超,就可能再進入京東商城、全球購等等頻道,其帶來的效應是穿透性的。至此,京東與沃爾瑪進入蜜月期,如今1號店商家再遷移至京東,就難免成了炮灰。
五、一號店:差異化運營定生死
在業內看來,未來1號店存亡的關鍵,要看該平臺在差異化運營中能否成功實現客群轉移。分析稱,1號店與京東商城在資源整合方面的舉措,其實是優化資源的一種方式,雙方可以藉此節省資源。京東目前的規模更大,將1號店採購與京東商城的採購體系合併,可以實現雙方的資源最大化,而沃爾瑪在這中間也將起到助力作用。
此外,聯合採購等合作並不會影響到前端的銷售,因為前端銷售取決於流量跟消費習慣,有些消費者依然習慣使用1號店購物。不過上述觀點不能排除未來1號店會被京東瓦解的可能性。
另有業內人士表示,從經營角度來看,1號店的超市業務做的很好,與京東商城在業務各方面形成互補。此前京東業務更偏向於3C數碼和家電產品,但現在京東的超市業務也逐漸成為平臺重點業務,這可能是1號店的核心團隊在背後幫助的原因。
在電商市場上流量相對集中的今天,京東在資源上的投入只會越來越大,未來1號店平臺上的消費者如果出現遷移,就可能使1號店的商業價值減弱,從而導致1號店平臺的瓦解。
網友評論:
@雷宇彬-laughing:果然啊…還是難逃易迅式的宿命。京東現在線上商超主要對手是貓超,不可能把資源做那麼分散,還要劃一部分精力出來再來管1號店,沃爾瑪入股京東就是希望把線上業績做上去,通過置換再來反哺自己的線上業務。京東沒道理再把供應鏈拆開來做,肯定是把資源集中起來,用最強之態來抗衡阿里。
@Lemon君:再見了一號店,想當年真正開始做國內電商就是靠一號店開始的
@DavidZhang:資本家的套路,沃爾瑪收購1號店, 京東在收購沃爾瑪手中的1號店,背後大家都懂的
@侏羅紀時代:一號店早已不是原來的了,配送給京東物流,崑山千燈發貨兩天才能到,下次還是京東超市吧!至少京東自己還是重視的
@律政先鋒張大大:自營是親兒子,1號店和第三方都是乾兒子,待遇完全不一樣
對此,大家怎麼看待這件事情?
資料綜合億邦動力網、北京商報、5個W、網易財經等,物流指聞綜合整理。
(來源:物流指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