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屆上海醫學科技獎頒獎,中山醫院7個項目獲得殊榮!

2020-12-12 澎湃新聞

2020年8月26日下午2點,上海市醫學會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隆重舉行第十八屆上海醫學科技獎頒獎大會。我院7個項目獲獎,快來看看這些「大牛」的風採吧!

上海醫學科技一等獎

許劍民團隊

《規範化的結直腸癌全程診療體系的建立與推廣》

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普外科許劍民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吳兆文教授領銜完成的《規範化的結直腸癌全程診療體系的建立與推廣》獲得了2019年度上海市醫學科技一等獎。

結直腸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我國發病率和死亡率均逐年升高,嚴重威脅人民健康。由於缺乏對疾病診療全程的統籌規劃,既往療效不佳,5年生存率僅32%。本項目歷時13年,從早診早治,微創外科,復發轉移預測預防與治療四個方面入手,創建規範化的結直腸癌全程診療體系,全體患者5年生存率提升至71.4%,國際先進,國內領先。創新成果如下:

1 創建早診早治新體系:①率先在上海市推廣腸癌篩查。②國內外首創血清5-羥甲基胞嘧啶早診模型,準確性優於國際標準方法。③國內率先開展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治療早期腸癌及癌前病變,並國內外首創放置肛管預防ESD術後穿孔,開展腹腔鏡下穿孔一期修補術,顯著提升ESD安全性。該體系顯著提升早診率(6.7%→16.4%),早診早治患者5年生存率達95.1%。

2 創建微創外科新體系:①國內外率先開展腹腔鏡微創手術臨床研究,發表於《Ann Surg》等,被美國NCCN指南收錄。國內率先開展機器人微創手術,創新多種術式,手術總量國內外第一;建立亞洲首個機器人手術培訓基地和中國唯一機器人結直腸外科教學示範中心。②國內率先開展腸癌腸梗阻急診腹腔鏡手術、腸梗阻支架+II期微創手術。③國內最早應用促進術後恢復綜合方案(ERAS) 優化圍手術期管理,並國內外首創ERAS+傳統醫學+微創手術模式,發表於《Gastroenterology》。該體系顯著降低併發症發生率(43.0%→16.3%),縮短住院時間(13.3天→8.3天),減少費用10%。

3 創建術後復發轉移預測預防新體系:①建立隨訪體系及資料庫,病例數>1萬,隨訪率>90%。②發現LncRNA-CLMAT1、TAMs亞群比例等多種預後、療效預測標誌物,發表於《Clin Cancer Res》等。③國內外首創術中門靜脈化療+術後輔助化療預防復發轉移,發表於《Ann Surg》。該體系顯著降低復發轉移發生率(28.6%→16.9%)。

4 創建復發轉移治療新體系:①國內外率先發現KRAS/BRAF基因預測腸肝同切療效,並創建多維度模型指導手術。②對不可切除RAS野生型患者,國內外率先將西妥昔單抗用於轉化治療,發表於《J Clin Oncol》,被美國NCCN指南收錄,並率先建立多基因預測模型,進一步提升療效。③對不可切除RAS突變型患者,國內外率先將貝伐珠單抗用於轉化治療,2019-ESMO大會發言,已被《J Clin Oncol》接受。④對一、二線治療失敗者,率先建立類器官小鼠移植瘤模型指導後續個體化治療。該體系顯著提升肝轉移患者5年生存率(12.0%→41.0%)。

牽頭制定《國際結直腸癌肝轉移診療上海共識》和世界首部《機器人結直腸癌手術專家共識》中英文版;發表論文116篇,其中SCI 55篇,他引980次,總影響因子287;主編中英文專著5部;舉辦上海國際大腸癌高峰論壇15屆,參會超1萬人次,全國MDT和微創學習班120餘期,學員超3000人次。推廣至全國100餘家三甲醫院20萬例患者,提升全國5年生存率至57%,效果卓著。

項目完成人:許劍民,吳兆文,鍾芸詩,韋燁,任黎,何國棟,劉天舒,馮青陽,常文舉,朱德祥。

上海醫學科技二等獎

丁小強團隊

《急性腎損傷防治理論和技術創新與推廣》

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腎內科丁小強教授領銜完成的《急性腎損傷防治理論和技術創新與推廣》獲得了2019年度上海市醫學科技二等獎。

急性腎損傷(AKI)是臨床常見危重症,可見於臨床各科,已成為制約眾多臨床學科發展的重要障礙。傳統診療技術不能實現有效預防和早期診斷,危重病例死亡率高,亟需AKI早期識別、預警和防治新策略的研究和轉化應用。項目組圍繞AKI防、診、治開展系統研究,取得系列創新成果。

1.系統闡明並提出基於「缺血預適應」的AKI預防新理論,建立多種臨床可行的預適應手段,積極推進臨床轉化 在國際上率先提出低氧誘導因子HIF-miRNAs-靶基因介導腎臟預適應的新理論;建立多種臨床可實施的預適應手段,如遠程肢體缺血和氙氣吸入等,開展多中心臨床轉化研究,為AKI防治提供全新手段。

2.國際首創尿液離子組學診斷技術,實現亞臨床AKI的有效識別和早期幹預,顯著降低危重AKI發病率 建立國際首個尿液離子組學診斷新技術和AKI實時動態預警體系,並在國內率先建立AKI院內實時監控系統(E-Alerts),實現腎臟亞臨床AKI的有效識別和早期幹預,危重AKI發病率和病死率分別下降13%和33%。

3.國際上率先提出以容量為核心的心臟手術後AKI透析啟動指證和目標靶值,建立AKI臨床質量控制體系,顯著降低AKI病死率 通過優化心臟術後患者容量管理和目標導向透析方案,建立國際首個AKI臨床質量控制體系,AKI總體死亡率下降40%。

項目成果被編入2016年、2017年AKI和腎臟替代治療國際指南,編寫中英文專著5部;所選20篇代表性論文累計影響因子84.3,他引326次;主辦國際性學術會議5次,培訓班34期;成果已推廣到國內10餘個省市20餘家醫院,累計造福患者約3.5萬例,為提高我國AKI防治水平做出重要貢獻。

項目完成人:丁小強,賈平,沈波,許佳瑞,羅哲,於佳煒,王一梅

上海醫學科技二等獎

呂遷洲團隊

《精細化全天候患者安全合理用藥平臺的構建與實踐》

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藥劑科呂遷洲主任藥師領銜完成的《精細化全天候患者安全合理用藥平臺的構建與實踐》獲得了2019年度上海市醫學科技二等獎。

醫院藥事管理具有過程複雜、涉及面廣等特點,院內藥品質量源頭及流通管控對於患者安全用藥具有重要的意義。項目團隊秉承「以患者為中心,安全合理用藥為目標」的宗旨,經過十餘年探索,逐步構建涵蓋臨床用藥品全生命周期質量監管、持續改進藥學品質管理和用藥指導服務集群為一體的精細化全天候安全合理用藥平臺,為廣大患者提供安全合理用藥服務,取得創新成果如下:

1、創新構建了基於院內藥品條形碼設計、藥品區域無線網絡覆蓋和RFID技術連結的手持機三位一體的藥品三級管理模式,對院內藥品從入庫到患者使用進行全生命周期質量監管,使藥品入庫、調劑和登記的差錯發生率大大下降至接近為零,藥品入庫、效期管理及盤點等工作效率指標提升41-77%;對病區備用藥品、急救藥品、放射造影劑、精麻藥品及搶救車藥品實行創新性藥品實庫存管理,盤點誤差率為十萬分之1.2,優於國家標準的200餘倍。

2、2007年起率先在國內利用「品管圈」理念開展藥品質量管理的探索,由藥師為主的醫院「種子內訓師」團隊積極參與全院醫療質量的持續改進活動,相關成果代表醫院於2017年在英國倫敦國際醫院品質管理大會(ISQua)發言交流;項目團隊近年來開展的多個品管圈項目獲全國醫院品管圈大賽一等獎,幫扶西藏察雅縣人民醫院獲得二級醫院專場一等獎,持續改進的藥學服務品質管理技術平臺構建對藥學管理質量改善與提升顯得越來越重要。

3、創新構建了涵蓋特色專病藥物諮詢門診、線上線下綜合藥學門診、微信藥學服務、社區藥學服務、科普創作與傳播及藥師深度參與的醫生-藥師聯合門診和院內多學科聯合MDT門診的患者全天候用藥指導服務集群,為腫瘤、心血管、哮喘、糖尿病、腎病、結腸炎等患者開展合理用藥服務,取得較好的社會效益。

該項目成果在全國1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醫院品質管理教學交流,受眾6000餘人次,累計為3萬餘患者開展藥學服務,項目推廣到全國三十餘家單位,累計受眾患者超過12萬;接待參訪代表團39批次,接受央視及上海電視臺採訪多次;發表相關研究論文10篇,其中SCI論文4篇,總影響因子12.81;近五年在國內外學術會議專題報告70餘次,項目總體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項目完成人:呂遷洲,李曉宇,葉巖榮,許青,張建中,沈贇,吳軼,陳喆,鄒燁,汪紅

上海醫學科技二等獎

曾蒙蘇團隊

《小和微小肝癌的診斷

及其生物學行為的系統影像學研究》

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放射科曾蒙蘇教授領銜完成的《小和微小肝癌的診斷及其生物學行為的系統影像學研究》 獲得了2019年度上海市醫學科技二等獎。

影響肝癌5年生存率的主要因素,不外乎兩個方面:1.小和微小肝癌是否能夠被超早期檢出;2.肝癌生物學行為是否能夠在術前進行精準評價。歷時10年,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曾蒙蘇教授領銜完成的《小和微小肝癌的診斷及其生物學行為的系統影像學研究》獲得了2019年度上海市醫學科技二等獎。該項目制定了符合我國國情的新型肝膽特異性對比劑中國使用及診斷標準;並使用最新的影像學方法預測肝癌的生物學行為,為制定個體化及精準治療方案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該項目取得的主要創新成果如下:

1.國內最早將釓塞酸二鈉用於小肝癌(≤3cm)及微小肝癌(≤1cm)的診斷,首創了符合我國國情的釓塞酸二鈉的中國使用及診斷標準(篩選出適用人群、優化了掃描方案及制定了診斷標準)。

2.國際上首先使用擴散峰度成像(發表於本專業TOP1期刊《Radiology》)、灌注成像及直方圖於術前定量預測了肝癌的生物學行為(微血管侵犯及Ki-67的高表達),並首創了基於ADC值「相似度」的多結節肝癌微血管侵犯術前預測方法。

3.國際上首先將磁敏感加權成像這一最新的序列用於我國肝硬化患者的小肝癌的診斷中,首創了其診斷標準及掃描方案,並於國際上首先闡述了鐵沉積逐步廓清在肝硬化結節癌變過程中的意義。

本研究成果寫入我國衛健委原發性肝癌診療規範(2017年版、2019 年版)、我國首篇《肝膽特異性MRI對比劑釓塞酸二鈉臨床應用專家共識》及兩項肝癌診療的國際專家共識中,分別發表於《Liver Cancer》、《Eur Radiol》、《中華放射學雜誌》。舉辦國內會議及國家級繼續教育學習班20餘次,參會人員5000餘人。吸引全國各地進修人員1000餘人。並建立了肝膽特異性對比劑全國示範中心,無償培訓全國學員。

項目完成人:曾蒙蘇、饒聖祥、樊嘉、楊春、丁鶯、陳財忠、吳東

上海醫學科技二等獎

樓文暉團隊

《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診治的基礎與臨床研究》

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樓文暉教授領銜完成的《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診治的基礎與臨床研究》獲得了2019年度上海醫學科技二等獎。

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s, pNETs)是一類較為罕見的具有顯著異質性的腫瘤,病情複雜,易發生遠處轉移,常引起漏診、誤診及誤治。pNETs的早期診斷、肝轉移綜合治療方案的選擇及指徵的把握存在很大爭議。近年,pNETs總體發病率迅速增長,但國內對此類疾病的認識相對局限。

基於以上背景,課題組從早期診斷、綜合治療和相關轉化研究方面做了系統研究,療效顯著:(1)闡明了pNETs及肝轉移患者的臨床病理學特徵和預後因素,明確指出WHO G3分級中存在的腫瘤異質性,完善了pNETs及其肝轉移生物學特徵的循徵醫學證據;(2)評價了血清CgA、NSE以及循環腫瘤細胞在pNETs及肝轉移中的診斷價值並建立預後預測模型,闡明了pNETs在MRI中的特徵表現,這些循證醫學成果明顯提高了腫瘤的檢出率;(3)分析了pNETs伴異時性肝轉移患者R0術後復發情況,闡明了轉移灶較原發灶Ki-67升高是獨立預後因素,解決了肝轉移患者術後復發的幹預指徵這個關鍵問題;(4)積極開展臨床試驗,擴大了舒尼替尼在該腫瘤中的適應症。以上幾點相輔相成,互為依託,有效構成基於國人循徵醫學證據支持的個體化綜合治療體系。截至2019年9月,專病門診有2200餘例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隨訪病人,實施了400餘例pNETs的胰腺手術,200餘例pNETs肝轉移灶切除。在本中心,pNETs患者行根治性切除術後5年生存率達到90%,pNETs伴肝轉移的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為40%-50%,均達到國外先進水平。

本團隊在pNETs領域所選代表性論文20篇中,17篇SCI總影響因子38.0,他人引用共144次。闡明了pNETs發生發展及遠處轉移的部分機制。根據中國科學院上海科技查新諮詢中心報告,本項目綜合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本團隊的臨床與基礎研究成果成為國內指南的重要循證醫學依據,牽頭制定了《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治療指南(2014)》,撰寫了國內第一部《中國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專家共識暨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外科治療部分解讀》,參與制定了《中國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專家共識( 2016 年版)》。舉辦國際、國內高峰論壇及培訓班20餘次,開展胰腺腫瘤多學科MDT 120餘次,外院進修學習人數500餘人次。本研究成果在北大醫院、長海醫院、瑞金醫院、浙大一院、華西醫院等國內30餘家知名醫院廣泛推廣,累計診治該類型腫瘤5千餘例。以上措施有力普及了國內對pNETs認識,並推動了國內對pNETs臨床與基礎研究的更深層次的發展。

項目完成人:樓文暉、周宇紅、紀元、許雪峰、劉凌曉、黃成、饒聖祥、姚秀忠、韓序、呂洋

上海醫學科技二等獎

董智慧團隊

《自體幹細胞移植治療

難治性重度肢體缺血的療效與機制研究》

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血管外科符偉國教授指導,董智慧教授領銜完成的《自體幹細胞移植治療難治性重度肢體缺血的療效與機制研究》獲得了2019年度上海市醫學科技二等獎。

難治性重度肢體缺血(no-option critical limb ischemia,NOCLI)是血管外科常見病,致殘率高,常見病因中的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國人發病率顯著高於西方國家,絕大多數為青壯年,致殘後社會和家庭負擔沉重。目前旁路、支架等主流血運重建方法療效差。項目組依託4項國自然、2項省部級和1項校級課題,歷經14年將基礎研究成果轉化於臨床,採用自體幹細胞移植治療NOCLI,將截肢率從40%降至16%,勞動力喪失率從34.8%降至18.7%,90%以上患者單次移植療效超過5年,顯著降低醫療費用,主要創新性成果如下:

1、國際首次報導自體純化CD34+細胞移植治療NOCLI 5年期滿意療效,並首次提出「炎症介導的重度肢體缺血概念」。

2、國際首次完成純化自體CD34+細胞移植和外周血單個核細胞移植療效差異的前瞻性隨機對照單盲研究,證明前者可更快緩解缺血。

3、國際首次針對術後復發開展了危險因素分析和二次移植相關研究,發現NOCLI經幹細胞治療後復發危險因素,復發率較低,二次移植仍有效,中遠期療效理想。

4、國內率先開展自體純化CD34+細胞移植治療NOCLI,6個月無截肢生存率達到84%。

5、國際上首批通過HIV-Tat蛋白轉導域-超常磁納米顆粒標記系統和同步輻射技術,證實了幹細胞介導的血管新生現象。

共發表論文20篇,其中SCI 8篇(IF=27.43),培養研究生10餘人。舉辦學習班10餘次。成果推廣至包括「中華醫學會醫學工程分會幹細胞工程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在內的全國多家三甲醫院,共計近300例。項目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項目完成人:董智慧、符偉國、劉澎、方圓、潘天嶽、魏徵、顧史洋、陳斌、蔣俊豪、石贇

上海醫學科技三等獎

王春生團隊

《胸主動脈病變的病程進展早期預警及診療規範研究》

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外科王春生教授領銜完成的《胸主動脈病變的病程進展早期預警及診療規範研究》獲得了2019年度上海市醫學科技三等獎。

胸主動脈病變包括動脈瘤樣擴張或夾層,病因涵蓋遺傳、高血壓等,當病變進展為夾層,24小時自然生存率僅40%,手術難度高、預後差。本項目從胸主動脈病變的早期預警管理到術中技術標準化、適應證擴展、併發症防治和衍生新技術開展系統研究,取得創新成果如下:

1. 率先從遺傳學層面建立早期預警管理平臺。項目通過建立胸主動脈病變基因診斷平臺,對高危患者進行致病基因篩查,在國內首次報導了Loeys-Dietz症候群等遺傳性胸主動脈病變的基因信息,率先建立了患者疾病誘導多能幹細胞的體外藥物篩選模型,深入解析病變進展中藥物作用機制,基於此對高危患者進行個體化早期預警管理,降低了病變進展夾層風險。

2. 率先從表觀遺傳學層面優化早期預警管理。項目揭示吸菸等表觀遺傳學因素在胸主動脈病變進展中的重要影響,降低了這類患者環境因素暴露導致的病變進展的風險,優化了高危因素患者的早期預警策略,作為研究亮點收錄於Cardiovascular Research雜誌的Editors』 Concern: Recent Cardiovascular Research highlights from China.

3. 國內首次推廣應用「保留主動脈瓣的主動脈根部處理技術「。保留主動脈瓣的根部處理技術使年輕患者避免了機械瓣替換術後長期抗凝帶來的併發症,生存率及生活質量顯著提高。2018年項目開展主動脈手術635例,居上海第一,而保留主動脈瓣的主動脈根部處理技術至今開展204例,術後五年生存率達96.4%,為我國單中心最大病例數。

本項目建立了完善的胸主動脈病變早期預警和診療規範。出版專著2本,發表論文50餘篇,其中SCI論文31篇,獲授權專利3項。項目總體達國內先進,國際領先:參與發布主動脈夾層診斷與治療規範中國專家共識,保留主動脈瓣的主動脈根部處理技術在全國近20家三甲醫院推廣應用,帶動全國主動脈診療水平整體提高;王春生教授於2018年當選AATS Member,參與發布Consensus Statement From the International Aortic Arch Surgery Study Group一項。

項目完成人:王春生,賴顥,朱鎧,李軍,孫勇新,顧佳偉,陸樹洋,王毓琳,劉鼎乾,翟駿宇

原標題:《第十八屆上海醫學科技獎頒獎,中山醫院7個項目獲得殊榮!》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西安國際醫學整形醫院王愛武、王延婷主任獲新氧亞太行業頒獎盛典...
    西安國際醫學整形醫院王愛武、王延婷主任獲新氧亞太行業頒獎盛典大獎12月19日,以「蓄勢」為主題,被譽為醫美界「奧斯卡」的2020第六屆新氧亞太醫美行業頒獎盛典(以下簡稱「新氧盛典」)在北京成功舉辦。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整形醫院王延婷主任(左五),王愛武主任(右三)上臺領獎西安國際醫學中心整形醫院王愛武、王延婷主任斬獲殊榮在本屆盛典中,除了揭曉了第二屆「中國醫美飛翔獎·年度技術突破獎」得主以外
  • 吉林大學張然、郭威獲中國青年科技獎
    10月18日,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頒獎儀式在浙江溫州2020世界青年科學峰會開幕式現場舉行,吉林大學數學學院張然教授、建設工程學院郭威教授獲獎。校長張希作為頒獎嘉賓參加了頒獎典禮。據不完全統計,在往屆中國青年科技獎評審中,吉林大學原酶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馬林(第四屆)、化學學院肖豐收(第六屆)、交通學院王雲鵬(第七屆)、動物醫學學院劉明遠(第八屆)、化學學院張希(第九屆清華大學)、化學學院于吉紅(第十屆)、物理學院馬琰銘(第十二屆)獲得過該獎項。
  • 【喜訊】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徐匯醫院、徐匯區中心醫院朱福執行...
    朱福,上海領軍人才,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上海「徐匯雲醫院」創始人、總設計。從事心內科30餘年,主持國家及上海市級項目17項。獲2015年上海市技術發明三等獎,2017年上海醫學科技獎二等獎。由朱福擔任法人及執行院長,採取院部、職能科室、臨床科室三級聯動的緊密型聯合管理模式,引進中山醫院專家團隊,引領學科發展,達到了全面提升醫院醫、教、研、管能力,紮實推進分級診療,初步形成醫聯體管理的「徐匯模式」「上海標杆」。醫院在管理能級、學科建設、教學科研等諸多方面都取得了顯著進步和成績。
  • 第十五屆健康與發展中山論壇、2020年吳階平醫學獎頒獎大會開幕
    11月27日,第十五屆健康與發展中山論壇、2020年吳階平醫學獎頒獎大會(簡稱「一壇一會」)在廣東省中山市開幕。本屆「一壇一會」以「抗疫與健康」為主題,由中山市人民政府、吳階平醫學基金會、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廣東省藥品監督管理局主辦,廣東省醫學會協辦,火炬開發區管委會、翠亨新區管委會和中山市健康基地集團有限公司共辦。
  • 「第5屆世界內鏡醫師大會暨恩德思醫學科學技術獎頒獎大會」在臺北...
    12月14日上午,「第五屆世界內鏡醫師大會暨恩德思醫學科學技術獎頒獎大會、2013年臺北海峽兩岸內鏡微創醫學高峰會議」,在臺北隆重召開,兩岸四地及21個國家和地區逾千名代表與會。圖為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致辭。
  • 王愛武、王延婷主任獲新氧亞太行業頒獎盛典大獎——西安國際醫學...
    12月19日,以「蓄勢」為主題,被譽為醫美界「奧斯卡」的2020第六屆新氧亞太醫美行業頒獎盛典(以下簡稱「新氧盛典」)在北京成功舉辦。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整形醫院王延婷主任(左五),王愛武主任(右三)上臺領獎西安國際醫學中心整形醫院王愛武、王延婷主任斬獲殊榮在本屆盛典中,除了揭曉了第二屆「中國醫美飛翔獎·
  • 中國百佳醫院排行榜:上海佔19個 7家專科全國第1
    昨天上午,全國37個臨床專科的3969名國內著名同行專家擔任評審的復旦版《2015年度中國最佳醫院綜合排行榜》和《2015年度中國醫院最佳專科聲譽排行榜》出爐。中國最好的100家醫院中,上海佔據19個,其中,在排名前十的醫院中,上海佔了三席:瑞金醫院排名第四,中山醫院第六、華山醫院第八。
  • 第二屆「中國醫院知庫排行榜」發布 上海三家醫院闖入十強
    我國實施智慧財產權戰略已超過10年,國內醫療機構的醫學創新與保護水平如何?今天,專業評估國內醫療機構創新與保護水平的「中國醫院知庫排行榜」在滬發布,國內100家醫院上榜,滬上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入選前十。23家上海醫院進入百強榜。
  • 中山七院精準醫學中心聯合血液內科與兒童血液專科參加第62屆ASH年會
    中山七院精準醫學中心與血液內科和兒童血液專科合作的3項研究成果分別以口頭報告和壁報交流的形式入選本屆ASH年會,並獲得傑出摘要獎1項。 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作為成立不到3年的新醫院,其研究成果成功入選ASH口頭報告和傑出摘要獎,體現了中山七院在血液病領域的科研水平已受到全球同行的廣泛認可,這得益於中山七院對於基礎與臨床科研的高度重視。
  • 中國醫學創新大賽決賽前 中山醫院燃起「第一把火」!
    福斯曼這種「瘋狂」的醫學創新熱情也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以下簡稱「中山醫院」)風起雲湧。8月23日,在中山醫院舉行的「中國醫學創新大賽·醫院聯賽」誓師大會上,由肝外科、神經內科、血管外科、心血管內科、病理科、泌尿外科、心外科、核醫學科醫務人員自發創新研究的項目震撼亮相,評審專家多次用顛覆性、爆炸性研究作為點評,令人不禁讚嘆:醫生也是發明家!
  • 上海科技獎 | 從手「入手」 醫無止境——記華山醫院手外科薪火相...
    原創 上海科技 上海科技這是一個跨越半個世紀、由師徒三代接力完成的科研項目;這是一項頸七神經入手,偏癱治療誕生的「中國方案」;這是華山醫院建院百餘年來第一篇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中國科研成果……日前,2019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揭曉,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基於腦可塑理論新發展修復殘障上肢功能的新方案
  • 劉德建榮獲「第十屆福建青年科技獎」
    2010年3月19日,由中共福建省委組織部、省公務員局、省科技廳和省科協共同主辦的「第十屆福建青年科技獎」評選結果揭曉,中國領先的網路遊戲開發及運營商——網龍網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網龍」)董事長劉德建隆重當選。「福建青年科技獎」面向40歲以下、從事自然科學和交叉科學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每兩年評選一次。
  • 8個項目摘桂冠,第三屆中國健康產業創新「奇璞獎」在滬揭曉
    7月11日,2020中國健康產業創新峰會暨第三屆「奇璞獎」頒獎典禮在上海商城劇院隆重舉行,在中國健康產業八大領域,評出2019-2020年度最佳——「奇璞獎」。 時隔四年,第三屆「奇璞獎」再次頒出,專家評審由第二屆的37位增加到55位,入圍項目由147個增加到182個,提名項目依然保持32個,獲獎項目8個沒有變化,越來越多的項目參與到奇璞獎評選中,競爭日趨激烈。
  • 第二屆「創夢想—兩岸創業路演」暨第十八屆賽馬會項目初審開始報名
    2017年5月18日天慧成功的與上海慧高.光創園舉辦第一屆「創夢想-海峽兩岸創業路演」,2018年5月18日除了第二屆「創夢想-海峽兩岸項目路演」外我們將擴大活動影響力,加強兩岸的創業交流,與飛馬旅共同舉辦創投盛會第十八屆賽馬會。如果你有好的項目千萬別錯過這次千載難逢的機會!
  • 「第 一屆廣東皖醫醫學論壇」在復大舉行
    2017年2月26日下午,廣州復大腫瘤醫院會議廳高朋滿座,100多位畢業於皖南醫學院的醫生專家匯聚一堂,參加「廣東皖醫醫學論壇」的成立儀式暨「第 一屆廣東皖醫醫學論壇」學術會議。
  • 【曙光·新聞】我院榮獲2019年上海藥學科技獎三等獎
    【曙光·新聞】我院榮獲2019年上海藥學科技獎三等獎 2020-12-12 11: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第11屆上海大學生電視節首屆視頻廣告大賽頒獎
    東方網通訊員王珊珊6月22日報導:6月14日,由上海大學生電視節組委會主辦,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廣告學系承辦,上海市廣告協會、中國廣告雜誌社協辦的第11屆上海大學生電視節首屆視頻廣告大賽頒獎大會暨視頻廣告傳播與營銷趨勢高峰論壇舉行
  • 中山醫院「心·肝寶貝」公益項目在4700米海拔綻開「生命之花」
    「衷心感謝中山醫院的精心診治,感謝陳灝珠院士醫學發展基金給予的支持幫助,扎西德勒!」陪同三名患兒前來中山醫院醫治的崗巴縣人民醫院次旺巴珍醫生、格桑醫生給醫務人員獻上了潔白的哈達,也送來崗巴縣人民對中山醫院的美好祝福。
  • 中山:「一壇一會」背後的產業故事
    11月27日,第十五屆健康與發展中山論壇、2020年吳階平醫學獎頒獎大會(下稱「一壇一會」)在廣東省中山市開幕。10年前,被譽為「中國中西醫結合的領軍人物」和「我國搶佔軍事醫學制高點第一人」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可冀、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正國,在中山市接過了由吳階平醫學基金會頒發的2009年度吳階平醫學獎。
  • 中山青年喜獲「復旦大學十大醫務青年」,快來看看他們都是誰
    中山青年喜獲「復旦大學十大醫務青年」 2019年12月10日,復旦大學第九屆「十大醫務青年」終審答辯會順利舉行,來自復旦大學各附屬醫院的20位醫療、護理、醫技以及管理崗位的青年們參與競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