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有水「天」上來

2021-01-17 人民政協網

全國政協副主席李斌率隊在甘肅調研

全國政協副主席何維率隊在青海調研

從青藏高原積聚冰川細流,一路蜿蜒向東,穿越黃土高原,橫貫中原大地,萬壑歸流,浩浩蕩蕩,千裡奔湧,流入茫茫大海。千百年來,奔騰的萬裡黃河哺育著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文明。

這條流經我國9省區、全長5464公裡的全國第二長河,流域省份總人口佔全國30.3%,城區生產總值佔全國26.5%。

黃河用僅佔全國2%的水資源量,承擔全國12%的人口、15%的耕地以及5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務,考驗著黃河治理者甚至整個中華民族的智慧。

「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這是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9月在鄭州召開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定下的重大原則。

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再次強調:「黃河流域必須下大氣力進行大保護、大治理,走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路子。」

作為黃河源頭地區更是重中之重。「源源不斷才能源遠流長,涵養水源是黃河保護治理的首要問題。」全國政協副主席李斌表示,「黃河之水天上來」,用現代眼光來看,這個「天」就是生態環境。

而作為黃河上遊的三江源、甘南等水源涵養重點生態功能區,是黃河的發源地和重要水源補給區,在維繫黃河流域乃至國家水資源和生態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020年9月3日至11日,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黃河上遊水源涵養區生態保護」專題調研組赴甘肅、青海開展實地調研。全國政協副主席李斌、何維分別率隊參加甘肅段、青海段部分調研。

從甘肅到青海,從「黃河首曲」到三江源地區,調研組驅車2000多公裡,翻山越嶺長途跋涉,克服高原反應,調研組深入農村、牧區,為黃河上遊水源涵養區的生態保護貢獻智慧。

退化趨勢初步遏制

蘭州,黃河唯一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也正因為這黃河,讓蘭州人多了幾分自豪。沿黃河兩岸,蘭州開通了一條東西50多公裡的濱河路,並打造了全國唯一的城市內黃河風情線,被稱為蘭州的「外灘」。

調研組的行程也從蘭州開始。

在黃河岸邊,幾位市民正在唱歌,李斌走過去和他們攀談起來。

「老鄉,經常到這邊來嗎?」

「我們都是老年合唱團的。我住得離這邊還有段距離,但我很喜歡這裡,每天都來,在母親河邊唱紅歌,非常開心。」已經退休的靳阿姨說。

「習近平總書記來過這裡,走的就是這條路。」老年合唱團團長王根學很自豪地說。

讓靳阿姨和王團長更為自豪的,還有這黃河水。「前兩天因為下雨,水有點黃,其實平時水都挺清的,是不是沒想到?」

考察了黃河蘭州段水土保持和汙染治理情況,看了蘭州市南北兩山綠化工程,李斌不由感慨:「生活在這裡,幸福指數還是挺高的。」

調研組繼續沿著黃河溯流而上。

瑪曲,意為「孔雀河」,即黃河的意思,位於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瑪曲縣也是全國唯一以黃河命名的縣。

黃河由巴顏喀拉山發源後,自青藏高原一路向東南流去。行至瑪曲時,遇到了來自四川北部高山的阻擋,於是河水掉頭流向西北,形成了罕見的180度大轉彎,所以這裡被稱作黃河第一曲,瑪曲也就被稱為了「黃河首曲」。

調研組到達阿萬倉草原時,剛剛下了一場小雨。雨後的草原,雲霧升騰,不遠處的黃河之水彎彎曲曲,延展向無盡的遠方,成群的犛牛在草原上悠閒地吃草,如詩如畫。

「太驚豔了,沒想到這兒的水草會這麼豐美。」委員們紛紛表示。

也難怪委員們驚嘆,前些年「黃河上遊草原遭遇鼠害,千瘡百孔」的消息經常見諸報端。

媒體報導稱,成群的老鼠公然在行人面前啃噬草葉、掘洞翻土,時常有老鼠被過往車輛軋死在路邊,其洞穴密密麻麻如蜂窩,危及到了黃河上遊的生態平衡。

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副總工程師劉曉燕也向記者證實了這一情況。

因為工作關係,劉曉燕多次到黃河源頭來考察,讓她記憶深刻的是2001年和2002年。

「那兩年到這裡,一路上都很難受,因為能看見很多鼠類,一般情況下,植被越差的時候它們的數量就越多。可以說,草地滿目瘡痍。」劉曉燕說。

但這次的黃河源頭之行讓劉曉燕驚喜連連。

「我多次來到黃河源頭地區,這是最好的一次,這裡的環境已經快恢復到上世紀80年代的水平了。」劉曉燕說。

「呀拉索,這就是青藏高原……」在三江源地區的牛頭碑前,劉曉燕深情地唱起了歌,熱淚盈眶。

感慨的不止劉曉燕。

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楊衛和青海有著不解之緣。45年前,他曾在青海省共和縣生活了兩個月的時間。

「近20年來,我至少來甘肅、青海各10次以上,眼看著兩省的生態環境呈逐年改善態勢,尤其是這次,感覺已經快和幾十年前的水平差不多了。」楊衛說。

有數據為證。

黃河源頭地區林業生態保護得到加強,2000年至2018年,森林面積淨增134萬畝,森林蓄積量淨增54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提高4.53個百分點,達到24.38%。

尤其是自三江源地區生態保護建設工程二期工程實施以來,三江源地區森林覆蓋率由4.8%提高到7.43%,草原植被蓋度由73%提高到75%,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由45%提高到47%,溼地面積有所增加,藏羚羊數量由上世紀80年代的不足2萬隻恢復到7萬多隻,雪豹、白唇鹿等瀕危野生動物種群數量顯著增加,區域生態保護成效初顯。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政協助推黃河生態保護的作用進一步發揮。

就在調研組開始調研的前一天,沿黃九省(區)政協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協商研討會在蘭州召開。在此前,全國政協人資環委積極搭建協商平臺。近兩年,河南省、山東省政協分別主辦了沿黃九省(區)政協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協商研討會第一、第二次會議,會議形成的《關於將黃河生態帶建設列入國家戰略規劃的建議》提案和《關於促進沿黃文化旅遊高質量發展的建議》提案分別被列為全國政協2019年度、2020年度重點提案,有力推動了相關工作。

「沿黃九省(區)政協聚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深入調研論證,精準協商建言,廣泛凝集共識,匯聚起強大合力。」李斌在會上表示。

整體形勢仍不容樂觀

早晨漫天大雪、中午豔陽高照、晚上又大雨傾盆,一天見四季,在黃河源頭地區是再普通不過的事。

也正是因為黃河上遊地區特殊的地質、地貌、氣候條件決定了其生態修復治理具有長期性和複雜性,註定該地區的生態修復治理難度大。

「看前方,有塊沙地。」在青海省調研的路上,委員們一刻也沒閒著。

全國政協委員馬全林立刻查閱了這塊沙地的資料,地圖上顯示,沙地的面積並不容樂觀。

從長期系列水文資料看,近10年,相同降雨情況下黃河源區的產流水平雖較上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頭10年有所提高,但仍沒有達到上世紀80年代以前的水平。

一方面高原冰川持續性衰退降低了源頭區河川徑流的持續補給能力,另一方面林地草場和溼地的退化也導致對徑流調節能力的降低。

儘管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初步遏制,但顯然「革命尚未成功」。

青海省相關部門也坦言,源頭區還有不小規模的人口分布、農業牧業生產活動和其他不符合源頭區生態保護功能定位的不合理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依賴程度和擾動程度仍然很高,人地矛盾依然突出。

在調研組出發之前的座談會上,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曾表示,甘肅、青海兩省天然草地出現不同程度退化的主要原因是超載過牧,目前兩省平均超載率仍在10%~15%之間,生態修復治理難度大,青海省沙化土地治理率0.46%,荒漠化治理率僅0.27%。

「一些地區養畜過多、超載過牧,不是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而是一方人退化了一方水土。」委員們表示。

在甘肅的太子山水源涵養區,部分基層保護力量不足也引起了調研組的注意。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機構改革後未設專門的林草管理部門,以至於資源保護、政策法規落實、防治病蟲害、預防火災的人員及其能力明顯不足。」

「這說明森林、草原、河湖、溼地等重要生態系統的保護管理力量薄弱。」調研組組長、全國政協人資環委副主任任亞平說。

太子山的情況並非個例。

據了解,目前,全國超一半以上的縣沒設林草機構,以甘肅省為例,全省86個縣(區),保留了獨立機構的僅有32個,佔37.2%。

在調研的過程中,委員們對各部門提交的材料也認真研究,發現不同部門的研究成果還有些差異。

「這說明,黃河上遊水源涵養、水土保持與氣候變化特別是降雨、徑流的關係,以及黃河水沙關係長期演變趨勢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需要進一步深化研究論證。在工農業節水、水安全、生態環保、植被恢復及種質資源等方面的科技支撐作用明顯不足。」委員們表示。

綠色發展有所為 有所不為

「黃河全流域高質量發展是一個久久為功的過程。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這一要求,關鍵是要牢固樹立保護優先的意識,全力以赴『保』,系統全面『治』。」李斌說。

何維也指出,在切實保護好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的同時,立足自身優勢,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要認真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強化制度機制創新,不斷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形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治理的整體合力。

「在全球變暖、冰川快速消融的背景下,抓住窗口期積極改善黃河上遊的生態環境。」楊衛表示,「當前因全球變暖導致的凍土帶和冰川消融在短期內會增加黃河上遊的來水,之後隨著冰川融水逐步減少,負面影響也將逐步顯現。我們應強化危機意識和戰略預判能力,抓住近一二十年冰川融水增加的時間窗口,下大力氣構建完整、穩固的生態環境系統,切實改善黃河上遊地區的區域氣候和環境。」楊衛說。

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光伏發電園區裡,放眼望去,一排排藍色光伏板排列整齊,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全國政協委員谷樹忠對此大為讚賞。在他看來,在黃河上遊地區就是要打造適合的高原特色產業,推進黃河源區高質量發展。旅遊業、新能源產業等均是能夠兼顧生態保護和資源利用的新型產業。

綠色發展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委員們同時建議一定要慎重在黃河上遊生態脆弱區建設開發大型梯級水電站,這將對黃河上遊的地理風貌和生態環境造成一定影響,應加強科學論證,慎重建設開發。

「要統籌考慮黃河水源涵養區水、地、山、草、林、氣候氣象、沙土流失、湖泊溼地等差異區別,從區域、流域特點和實際出發,因地制宜來採取分類措施。」全國政協委員凌振國建議。

水利工程在保護黃河上遊水源涵養區中也必不可少。

南水北調東中線工程的成功經驗,為西線工程的規劃、建設、運行積累了寶貴經驗。委員們建議進一步深化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研究,加強規劃方案論證和比選,儘早決策。「黃河流域水資源十分匱乏,實施南水北調西線工程是解決黃河流域水資源自然稟賦較差的關鍵之舉、根本之策,也有利於拉動內需、促進國內大循環。」

值得高興的是,在南水北調東中線全面通水6周年之際,水利部表示,南水北調後續工程前期工作正穩步推進。西線工程規劃方案比選論證通過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覆審。

「黃河天然降雨年際間豐枯懸殊,但只有龍羊峽、小浪底和劉家峽水庫具有較大調蓄能力,遠不能實現所有洪水資源化利用。建議儘早開工建設古賢和黑三峽水庫,可為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調水、充分利用雨洪資源提供調蓄庫容,也為調蓄黃河豐水年徑流和應對連續乾旱提供必要的支撐保障。」劉曉燕建議。

根據調研組各位委員及專家的建議,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完成了《關於進一步加強黃河上遊水源涵養區生態保護的調研報告》,並報送中共中央、國務院。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報告上批示:政協的調研很深入、紮實,所提的7項建議措施對提高黃河上遊水源涵養功能具有很強的建設性和針對性。

「人民政協在推動黃河保護治理中具有獨特優勢。要進一步把握歷史方位、強化責任擔當,堅持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雙向發力,切實把助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為責無旁貸、義不容辭的光榮使命。」李斌表示。  

相關焦點

  • 黃河之水天上來,豈能與黃河大合唱相比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這是我國大詩人李白《將進酒》中的詩句,他以如椽之筆描寫了黃河之水房間的外面就是流淌的黃河水,秋風之中,夜色之下,有些平淡,有些神秘。試想夏日夜晚的時候,可以坐在旅館的觀景平臺上,把酒臨風,高歌李白之詩句,不亦快哉!
  • 黃河小浪底水庫開閘排沙洩洪 領略"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壯觀景象
    7月7日,為防汛騰庫容,黃河小浪底水庫持續開閘排沙,裹挾著大量泥沙的水流瀑布猶如三條黃龍從排沙洞口噴薄而出,場面蔚為壯觀。自7月1日黃河進入汛期,小浪底水庫持續開閘洩洪調水調沙,預計本輪調水調沙將持續至7月上旬。
  • 黃河阻泳第一人:「撈上來的都是死的,我攆走的都是活的」
    原題:黃河阻泳第一人:「撈上來的都是死的,我攆走的都是活的」——一個山東農民的黃河「防溺阻擊戰」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志每年暑假,全國多地都會發生學生溺亡事件,屢屢給暑期安全敲響警鐘。「少一個溺水悲劇,就多一個幸福家庭」「手持一根三四米長的木棍,一步步向黃河裡走去,朝前跨一步,河水只沒及膝蓋;木棍再往前一杵,兩步、三步,『撲通』一聲整個人掉進陡灘,渾黃的河水一下沒過人的頭頂,幾秒內人就被黃河水衝走十幾米遠……」這是一段王和新以身試險「阻泳」的視頻,短短十幾秒,網上瀏覽量已超過
  • 黃河阻泳第一人:「撈上來的都是死的,我攆走的都是活的」——一個...
    新華社北京8月21日電(記者王志)8月21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黃河阻泳第一人:「撈上來的都是死的,我攆走的都是活的」——一個山東農民的黃河「防溺阻擊戰」》的報導。 每年暑假,全國多地都會發生學生溺亡事件,屢屢給暑期安全敲響警鐘。
  • 盛世黃河行:黃河水一碗水半碗沙,來到這裡卻不同
    盛世黃河行:黃河水一碗水半碗沙,來到這裡卻不同!黃河作為中國的母親河,自身有著無數的故事與歷史,黃河的名字非常直觀,就是以黃河水的顏色來命名的,黃河水素有「一碗水半碗沙」的說法。關於黃河水的諺語還有「跳進黃河洗不清」這些都說明了黃河水是以黃色河水著名。然而黃河水真的都是黃色的嗎?
  • 到了冬天,黃河流域降水稀少,黃河的水來自哪裡呢?
    中遊河段主要穿過黃土高原區,流經山西、陝西兩省,不要說冬季,即使是夏季這裡的降水也不是很多,這裡的渭河是黃河第一大支流,無奈陝西的關中平原有上億人口,水資源還是相當緊張呢,目前正在緊鑼密鼓地從漢江調水,想供給黃河水也是難上加難。
  • 黃河守橋兵:一抹橄欖綠守護滔滔黃河水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劉益良攝  五千年前,滾滾黃河水孕育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如溫聲細語的母親,無怨無悔。  五千年來,黃河見證了中華民族的興衰榮辱,似飽經滄桑的老人,睿智安詳。  五千年後,一曲《保衛黃河》唱出中國人的悲憤,中華民族如雄獅般覺醒,慷慨激昂。
  • 「齊」心「魯」力|黃河阻泳第一人:「撈上來的都是死的,我攆走的都...
    「少一個溺水悲劇,就多一個幸福家庭」「手持一根三四米長的木棍,一步步向黃河裡走去,朝前跨一步,河水只沒及膝蓋;木棍再往前一杵,兩步、三步,『撲通』一聲整個人掉進陡灘,渾黃的河水一下沒過人的頭頂,幾秒內人就被黃河水衝走十幾米遠……」這是一段王和新以身試險「阻泳」的視頻,短短十幾秒,網上瀏覽量已超過1200萬次
  • 揭秘黃河濟南段「容顏」:38年未遇洪水 20年不曾斷流 黃河水越來越...
    可以說,濟南有實力、有能力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出示範。當前,濟南各界已切實行動起來,堅決扛起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出示範這一重任,努力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先行示範區、黃河流域國家中心城市。
  • 「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河之水到底哪裡來?
    黃河之水要不是來自天上,何至於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從遐想回到現實,我不禁想到了這樣一個問題:當李白寫出這壯麗的詩篇時,他是否知道,黃河究竟來自何處?這就得從我們的祖先探尋黃河之源說起。2017年7月9日,航拍山西臨汾吉縣壺口瀑布,由於近期上遊調水調沙,含有大量泥沙的黃河水流經壺口瀑布形成濁浪滔天,猶如黃龍翻滾,從高空俯瞰甚為壯觀,吸引著眾多遊客觀賞。劉文禮/視覺中國一、導河積石中國最早的地理名著之一《尚書禹貢》中有一部分內容稱為「導水」。「導」應該解釋為溯源,所以「導水」就是敘述河流的起訖和流向。
  • 坐船遊黃河三峽 登山攬水天風光
    小浪底水利樞紐的建成,不只是建造了宏偉的水利工程,高峽出平湖,消除了肆虐千百年的黃湯水患,也奉獻了很多造福人類的秀美風光,黃河三峽就是其中之一。黃河三峽風景區位於小浪底上遊20多公裡的河南省濟源市下冶鎮,總面積達80平方公裡,建成面積已有40平方公裡。黃河三峽主要的遊覽線路有三條,一是乘坐遊船遊覽峽谷風光,二是乘坐索道探秘玄天大溶洞,三是坐纜車登上桃花島攬大河盆景,體驗山環水復的山頂畫廊。
  • 長江黃河水年底匯"玉湖" 濟南將有"雙水源"保障
    長江黃河水年底匯"玉湖" 濟南將有"雙水源"保障 製圖/張攀峰 年底長江水和黃河水在玉清河匯合後,濟南城市用水將有「雙水源」保障  商報濟南消息(記者孫姮)玉清湖引水工程昨日主體完工,這也是山東南水北調續建的首個配套工程。
  • 48天自駕旅行|2萬公裡全紀實:從東海岸到布達拉-Day7甘肅黃河石林
    【旅行第7天】這是進入【黃河石林】景區之前,長達幾公裡的路上基本沒車,呼呼跑到馬路中間拍下的。進入景區,先是一大片水。別看這個地方大西北乾乾燥燥的,可是據說不缺水哦,畢竟挨著黃河邊上。景區分幾個部分,需要換成各種交通工具。
  • 黃河河口管理局提醒近期河道來水大,不要靠近河邊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園園隨著黃河洪峰到達東營,黃河河口段水流量加大。對此,黃河河口管理局提醒市民最好遠離河邊,近期不要靠近河邊遊玩兒,確保安全。近日,在具有「黃河下遊第一險」之稱的王莊險工處,河水明顯增加,翻滾洶湧,層層疊疊,在此完成一次九十度轉彎,由南北流向恢復成了東西流向,打著漩渦,向下遊而去;在下遊八連控導處,就連往年河水算不上多的壩襠子處,河水也明顯漲了上來,有的地方水面距離壩面僅有30公分。
  • 蘭州:黃河源礦物質水裡怎麼有豆芽?
    每日甘肅網-西部商報訊(記者張雲)近日,家住蘭州市安寧區的李女士很鬱悶,因為家中的一桶黃河源礦物質水發現裡面飄著一顆小豆芽苗和不明雜質,她不由疑問「這樣的水能喝嗎?」李女士希望廠家能儘快給一個滿意的答覆。  桶裝水有異物漂  接到反映後,記者來到李女士家中看到了這桶黃河源礦物質水。
  • 黃河的羊皮筏子隨著黃河水的乾涸退出了交通工具的行列
    羊皮筏子隨著黃河水的乾涸退出了交通工具的行列 。那些筏子客和這種古老簡易的行船,如今僅作為旅遊項目保留了下來。張海龍《西北偏北男人帶刀》之羊皮筏子有大河奔流的城市便有傳奇,羊皮筏子就是蘭州的傳奇。此物與西北地域出產極有關係:羊多,樹少,更不生南方潮暖之地的萬竿修竹。想要渡河,除了強健肉身的「黃河膀子」外,便要與羊來謀皮。
  • 冬天黃河的水是從哪裡來的?
    當到了冬季以後,北半球的雪山冰川都處於冰封狀態,不可能再提供融水了,此時降雨又少,那麼黃河冬季的水是怎麼來的呢?有的朋友會說黃河冬季水都凍上了,不需要補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雖然每年黃河水都會結冰,但總體上不是實冰,特別是中下遊地區,結的冰僅僅是表面的一層,冰層下面仍然會有湍急的河水。
  •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此十八彎
    黃河之水天上來「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豪邁的詩句,正是這裡黃河的寫照。這裡的黃河水自西向東而來,西邊的遠山與天空融為一體,極目遠望,黃河的來處,天高地遠,茫茫蒼蒼。黃河看上去漸遠漸小,最遠處成為一根細細的線條,正仿佛是從天上緩緩流來的一道溪流。
  • 黃河水漲了
    進入九月第一天,黃河水位上漲,水流速度加快,河水明顯上漲。河灘邊沿設施浸泡在水中,沿河步道、景觀工程淹沒了。站在中山橋,瞅著湍急的河水,有點眩暈的感覺,似乎橋都在漂浮。秋風拂面,涼爽宜人。外地觀光遊客紛至沓來,欣賞黃河美景。中山橋上,左右兩邊站滿了遊客,望著這波浪滾滾的河面,吼聲震天,氣勢恢宏,黃河之水渾黃而濁,河面開闊平坦,迅速向東奔流而下。
  • 觀眾筆記|舞蹈史詩《黃河》裡兩個道具很有創意
    《黃河》以血肉之情為寄託,以黃河氣魄為載體,意象化地再現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輝煌歷史和奮鬥歷程。《黃河》分三個樂章。第一樂章,九曲黃河萬裡沙:通過《九曲黃河萬裡沙》《黃河搖籃曲》《上河》《拽著黃河走》四個部分展示近古時期黃河文明演進中的人類初萌時期不同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