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見,
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
這是我國大詩人李白《將進酒》中的詩句,他以如椽之筆描寫了黃河之水,好像從天而降,滾滾東流的宏偉景觀,氣魄充盈於天地之間。這首詩是李白的代表作,這句詩則是描寫黃河的代表作,許多華人都會吟誦。
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對於中國的意義不言而喻。近些年來旅遊業的興起,黃河的壺口瀑布成為了大熱景區,香港回歸前的那次飛躍黃河的表演,至今記憶猶新。上周的西安之行,我們就把中途的第一站放在了這裡。非常幸運,周四晚上到達山西臨汾的吉縣壺口鎮後,我們入住了一個鄉村旅館,老鄉說今天是景區第一天復工,明天可以早點去參觀,除周六日外,門票還免費。
房間的外面就是流淌的黃河水,秋風之中,夜色之下,有些平淡,有些神秘。試想夏日夜晚的時候,可以坐在旅館的觀景平臺上,把酒臨風,高歌李白之詩句,不亦快哉!如今秋分將至,豪情漸緩,亦可飲茶而臥,達觀文章,別有情趣。
周五早上,一碗油潑麵作為早餐,然後按照老鄉介紹的方向出發。很快就到了停車場,還沒到八點,已經是人頭攢動了。特殊時期,完成身份證登記,健康碼掃描。終於坐上了通往景點的專用大巴,行進了一會兒,向車窗外看去,遠遠的看見了紅色的,醒目的五個大字立於對面的山坡上,黃河大合唱。這首歌當然是知道的,冼星海的大作,保衛黃河是在學校的時候是唱過,在許多的場合聽過的。然而,恕我孤陋寡聞,難道這首歌的誕生地是這裡?
人潮人海中,帶著疑問進行了參觀,雖然不如想像中壯觀,但如此近距離的接觸,還是被震撼到了,並且在黃河瀑布飛流直下過程中,一個漂亮的彩虹出現了,如夢如幻。不到二個小時,回到車上,趕緊在手機上查閱相關資料,原來如此:
1938年10月,詩人光未然帶領一個演劇隊,奔赴呂梁山抗日根據地,從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親眼目睹了船夫們在驚濤駭浪中搏擊的情景,被深深的感動。一年後,再渡黃河,又一次感受到了黃河的力量,和黃河所孕育的民族精神。當時,中華民族偉大的抗戰正處於水深火熱時期, 年僅二十五歲的詩人用了五天時間,寫就了四百多行的長詩《黃河吟》,為抗日助力!
作曲家冼星海聽到吟誦後,一下子也被感動了,他抓過文稿,抱病連續工作六天,為《黃河吟》譜曲,完成了這首歷史的吶喊。1939年,《黃河大合唱》在陝北公學大禮堂首演,條件極為簡陋,卻奏出了最強時代樂章,贏得了觀眾持久的掌聲。郭沫若評價說:《黃河大合唱》是抗戰中所產生的,最成功的一首新型歌曲!
風在吼,馬在叫。
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
保衛家鄉,保衛黃河,
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
近八十年過去了,這首歌的歷史背景在擴大,展現了幾千的民族奮鬥史,包括李白和他的詩句;也展現了未來前進的動力,如同國歌所寫的一樣,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永遠需要我們銘記,永遠需要我們保持激情,奮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