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兩天,優衣庫T恤被「瘋搶」的視頻上了熱搜,就連刷朋友圈,也時不時出現幾條視頻直播,亦或者是猶如「喪屍帝國」的場面讓人詫異。
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哪個明星開演唱會了!感情是優衣庫聯名KAWS的T恤限量發售,原價99元甚至被炒到了500元以上,一群人玩命瘋搶,場面一度混亂。
視頻裡一群人發瘋似的往優衣庫門店奔跑,門店閘門剛開到三分之一,大家放下身段,立馬鑽了進去。(不知道是不是收錢了?這麼格外的賣力總有點不真實的感覺)
各種衣物被人們隨地亂扔,矯健的身姿連衣臺都「晚節不保」,一把強勢地扯下模特身上的T恤也就不算啥了,大家(S13們)擠在一團,相互推搡著,一副手快有手慢無的架勢,為了這件T恤在店內大打出手的模樣猶如今天就是世界末日似的。
被搶完的店內如同被二哈拆完的沙發一般,衣架和包裝袋散落的很不均勻,菜市場或許也要比店裡乾淨些。很容易讓人有一股「鬼子進村」的既視感,在這個「禮儀之邦」的國度中出現這樣的畫面,若是古代某位學者看到,估計就不是一句「有辱斯文」可以表達此刻的心情了。
想買自己喜歡的衣服這是正常一個正常人的日常需求,但是這樣為了一件T恤就暴露了自己的涵養,用一句「活該單身」都不足以表達吃瓜群眾的內心戲了。
而如下圖般的廝打在一起的場景,袁隆平爺爺是需要負主要責任的,他們的太飽似乎也不是一件「賞心悅目」的事情。
即暴露了自己一副沒見過世面的樣子,又刷新了下網友的視角膜。網友對此表示:上次是貓爪杯,現在是優衣庫,(手動捂臉,我怎麼就看不懂......)
這種從眾心理其實也可以被稱之為牛群效應,亦或者是人為製造的營銷環境。
前者形象點的說就是:但一頭牛開始奔跑的時候,就會有第二頭跟上,然後越來越多,就造就了牛群效應。不過也有弊端就是了,比如以前發生在一家農場的悲劇,一隻雞看見池塘邊有吃的,於是用平生最快的速度衝了過去,不過由於剎車系統可能跟自己的體重有點不協調,一頭栽進了水裡,其他的雞一看,也跟著下去了,最後導致雞群都下水了,當然,有落湯雞的,也有從此懷疑雞生的,更多的是當晚就成為了主人家的晚餐。
沒有底線地合群,人類會走向瘋癲。
都是用拼命奔跑的心態去的優衣庫
手機可以不要,還是當潮人重要
那麼優衣庫是怎麼成長起來的呢?
1989年到1991年,日本經濟急速膨脹。日元與股價、房價一同上漲。這使得無所作為簡直是一種懶惰,於是每個人都變成了投資家、投機家。人們湧到國外去搶買名牌皮包、鑽石,每個聚會都在異口同聲談著股票、外匯、房價、銀行、利率。股票和地價越炒越熱——直到東京地價足以買下美國全境。
消費的浪潮席捲了整個日本,並迅速蔓延到了其他國家,給當時的世界留下深刻的印象。
她們燙著當時最時髦的捲髮,踩人字拖,到處瘋搶名包香水,旁若無人插隊喧譁。
她們無視禁菸標識,隨意觸摸博物館藏品,並在教堂聖象前擺出V字手勢。
梵蒂岡因此出臺日本人靜肅令,歐美媒體發文《素質低下的日本遊客激增》。
無奈下,日本外務省製作了國外不文明行為警示視頻,在飛機上反覆播放。
然鵝並木有啥用。機場流行歌曲高聲唱到:無敵的國民性不可一世,錢,有的是。
消費的局面早已經蔓延到了校園,大學生因此熱衷於買車,哪怕利息達到了50%依舊樂此不彼。信用卡也化身於鯊魚,瘋狂著吞噬著日本人們的血液,於是就有了第一代的月光族。
光芒終有盡時,欲望決堤的時候是不會跟你打招呼的。
褪去消費的外殼後,「清貧」成為日本全社會熱詞。作家中野孝次在《清貧思想》中反思:物慾橫流的日本,錯就錯在忘記「節約才是美德」。
經濟泡沫破裂第一年,日本百元店「大創」開業,隨後以每天兩家的速度在擴張著。尾貨超市「唐吉訶德」迅速崛起,人們愛它,因為那裡商品「便宜得像白撿一樣」。
一個原本生產西裝的廠家,改做廉價休閒服。去廣島開門店時,老闆柳井正擔心冷場,還特地打了電視廣告。
結果清晨6點,店外便排起長隊。老闆去電臺勸說,「請大家不要來了,排隊也進不了店」,顧客依舊踏破門檻。
幾年後,門店改名優衣庫,並於1999年成功上市。
2015年7月14日晚上,一則試衣間的不雅視頻在微博熱傳,很多人以為是廠商的廣告。然而當網友打開視頻時,不禁驚呆了,視頻中,一對青年男女在服裝店試衣間內XX。不過視頻中的位置以及試衣間外面的聲音可以確定此事發生在北京三裡屯優衣庫試衣間。因此視頻一經出現,優衣庫的品牌效應就已經非常完美了,甚至有網友推測出了這件案例完全可以給該公司節約1200萬的廣告費。
因此,一夜成名不是夢,不是用這種方式讓大家記住了這家店鋪,也是很符合日本「特色」的。
一個小時前央視新聞和澎湃新聞都在報導該事件。媒體介紹:
這是一場「文化飢餓營銷」
KAWS系列被瘋搶,在於其「末代款」的意義,帶有某種「文化飢餓營銷」的味道。
實際上,這種手段很常見。正如此前星巴克貓爪杯的案例,同樣是因為限量,引起一波搶購。而至於這種瘋搶有多少是真愛,有多少是盲目跟風,就難說了。
財經評論人畢舸表示,文化飢餓營銷總會帶來」兩面「,其利是獲得爆款流量的最大化,其弊則是操作不當,會引發用戶的不滿,而如何取捨利弊、確保達成自身的營銷宣傳目標,是對品牌的後續考驗。
來源:摩登中產、央視新聞、微博等。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