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初期,臺灣太魯閣族與日軍的浴血大戰

2020-12-11 劇看武俠

甲午戰爭後,中日籤訂馬關條約,結束了清廷在臺211年的統治,臺灣自此紀年改元、開始進入日本帝國統治時期。不同於清廷的消極領臺,日本政府急於對這塊帝國的第一個殖民地,進行積極開發與有效管理。於是在臺灣各地的反抗勢力逐漸瓦解之後,臺灣總督府也逐漸建立起行政架構,並開始進行施政。而此時全島尚未納入國家體制的區域,就僅剩下廣大的東部山地地區。

1896,日軍由卑南登陸,蹈循陸路由南向北進入東部後山,與外太魯閣地區展開接觸。延續了漢人的指稱,這條由太魯閣群山之間流出的山溪,被來到的日人稱為塔次基裡溪。

日本總督府

這一年冬天,旋即發生了日軍監視哨被族人包圍殲滅的新城事件,十三名官兵全數罹難。這個事件震驚了總督府,也是日後無數衝突的開端。1906,第五任臺灣總督上任;同年,發生了包括花蓮港支廳長等行政官員在內,共25名日人被族人馘首的威裡事件。

從此,總督府開始改變理蕃政策,積極準備討伐太魯閣人。這位陸軍將領出身的新任總督,亟欲打破臺灣山地這種領而未治的情況,更將理蕃視為任內施政重點,1910然後提出五年理蕃計劃上奏日本天皇。其施政的區域,主要放在北蕃的泰雅等族群,並以討伐太魯閣地區的太魯閣蕃作為結束理蕃計劃的重點軍事行動,這個計劃旋即奉準實施。

相較於其他蕃地,日本總督府對於太魯閣的地理認識也屬較晚。遲至領臺近二十年之後的1913,總督府在五年理蕃計劃中的太魯閣討伐戰爭前夕,對於太魯閣地區的相關地理知識仍是一片空白。總督府亟欲了解內太魯閣山區的地理環境及各部落位置,為預定於次年展開的軍事大型軍事行動選定進兵路線,遂由蕃務本署計劃一系列太魯閣周邊的高山探險、與地圖測繪計劃。 最終據此繪製最初的目測圖、以及具體建議軍隊的進軍路線。

蕃務本署警視山本新太郎探勘奇萊山歸來之後,具體建議入侵太魯閣的進軍路線。

其中進入合歡、奇萊山方面的隊伍,以霧社東方的櫻峰為根據地,在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的親自參與下,組織了一支三百餘人的軍事探險隊,順利登上了合歡山山頂;同時,另一支分隊由山本警視率領,自櫻峰根據地渡過濁水溪,攀登奇萊山北峰。在晴朗的天候狀況下,順利完成了立霧溪、託博闊溪上遊的地形與蕃社位置測繪。其後於復命報告中,山本警視具體建議了4條經由霧社經櫻峰根據地,進入太魯閣的可行路線:

1、濁水溪谷路線─由櫻峰沿濁水溪溪谷翻越合歡、奇萊山鞍部分水嶺,進入立霧溪上遊。

2、奇萊北峰─由合歡山、奇萊山鞍部分水嶺,攀登奇萊山北峰卡裡亞諾敏,再循奇萊山東稜下至託博闊溪南岸。

3、屏風山─經合歡山攀登屏風山,下降至託博闊社北岸。

4、立霧溪北岸─經合歡山繞行畢祿山南側,即立霧溪北岸,至西拉歐卡夫尼社。

十月間,探險隊陸續完成各地的測繪作業;來年二月,蕃務本署再由南澳進入南湖大山方面,由總督府技師野呂寧測量陶賽溪流域的陶賽群;補齊了太魯閣北方這塊僅剩的測量空白區域。入侵太魯閣的軍事行動,已蓄勢待發、即將展開。

東西夾擊、峽谷烽煙─太魯閣討伐戰爭下的全面入侵

1914年,總督府動員了駐防全臺的軍、警部隊共計六千餘名,在佐久間總督的親自率領下,分別由東、西兩側包圍太魯閣;萬餘名苦力挑夫,則絡繹不絕地將補給往來運送於集結地;萬餘人整裝待命,即將蜂擁進入太魯閣山區,展開五年理蕃計劃下的軍事進犯行動,全面引燃太魯閣討伐的峽谷烽煙。

立霧溪,這條曾經為族人延續命脈的大河之路,如今卻也無情地成為了侵略者入侵的孔徑。

討伐行動分別以合歡山、立霧溪口為根據地,西路由軍隊自合歡山向下壓制,東路由警察隊溯立霧溪仰攻,東西兩路同時入侵太魯閣。其中軍隊的行進路線配置如下:

畢祿山支隊:自合歡山根據地沿畢祿山東稜東下,為山脊路線。

屏風山支隊:自合歡山根據地攀登石門山、沿石門山東稜轉立霧溪北岸東下;此為入侵的主線與部隊主力,亦為軍司令部所在位置。

託博闊支隊:由屏風山南側東下託博闊溪東下。

卡裡亞諾敏支隊:自合歡山攀登奇萊北峰,循其東稜線東下。

臺灣步兵第一聯隊巴託蘭支隊:由霧社,溯塔羅灣溪,翻越奇萊南峰至木瓜溪上遊。

各路支隊將依路線東行,並伺機於塔次基裡溪中遊地帶會合。兩支步兵聯隊均各自配屬工兵,並由南投廳警察支持築路作業,將進行沿線的道路開鑿,與臨時設施,如棧道、木梯、橋梁的應急構工;以求通過這個山高嶺峻、斷崖遍布,又無路可通的未知境界。

此外,警察隊則分別由立霧溪口、三棧溪口、木瓜溪口溯溪進入山區。其中在立霧溪方面,警察隊將於進入太魯閣峽谷後,至三角錐山附近與軍隊完成會合;如此多路龐大的軍事部署,為的正是強硬打開自古與外界隔絕的太魯閣蕃地。

5月底,軍隊分別自畢祿山、合歡山、屏風山與奇萊山南峰出發,向東俯攻而下。由徵用自太魯閣人發源地的西部託洛克人所組成的蕃人隊為嚮導,循著太魯閣人移民東遷的路徑,翻越奇萊大山,首先攻下了託博闊社。昔日先民東遷的初到之地,而今卻也成為異族徵伐下,陷落的初到首站。而警察部隊在攻克沿海外太魯閣部落後,順著塔次基裡溪與木瓜溪谷進入內太魯閣地區,多路夾擊太魯閣人。

軍隊大致沿著溪路進軍,運用火炮遠距攻擊以及步兵逐戶進逼,順著塔次基裡溪逐一攻下各社後,再焚毀屋舍、蹂躪作物,進行焦土作戰。另一方面,太魯閣人則據天險力守,埋伏突襲、或設陷阱遊擊騷擾,以阻緩日軍攻勢。彼此雖互有進退,然而實力相差甚巨。蜂擁而至的日軍,猶如春暖雪融的塔次基裡溪,任憑山高嶺峻亦不足為懼;彈盡糧絕的太魯閣人,則如秋涼飄落的紅葉,零落溪上終隨大江東去。

塔次基裡溪畔的戰事進行了半個月,軍隊已經順著溪流陸續攻陷了卡拉寶、西拉歐卡夫尼等大社。六月十四日,軍隊動用炮兵支持,兵分兩路圍攻古白楊,在猛烈的炮擊下部隊逐步挺進,激戰後終於攻陷了這個內太魯閣的第一大社。族人倉皇奔逃後,留下廢棄的耕地,與傾散的家當,進入社中的軍隊開始火焚屋舍,滾滾濃煙遮蔽了天日,昔日峽中的強大族社,如今,在直衝雲霄的烈焰中,只見滿目瘡痍。

6月14日,三路進兵的日軍步兵協同炮兵,入侵太魯閣最大族社古白楊社。戰事由凌晨延續至午前;軍隊攻入並火焚部落後,留下這幅師竭兵疲的景象。

6月21日,軍隊的炮兵攻上了塔比多後方,一座稱為饅頭山的山頂,峽谷下遊諸社悉在炮火射程下,太魯閣戰事的勝負至此幾乎已告底定。不久,軍警部隊在布洛灣附近完成會師;8月,總督府在西拉歐卡夫尼舉行託博闊等八社歸順儀式。同時,也宣告了太魯閣人被迫接受殖民的開端。

相關焦點

  • 民國初期,臺灣太魯閣族與日軍的浴血大戰
    甲午戰爭後,中日籤訂馬關條約,結束了清廷在臺211年的統治,臺灣自此紀年改元、開始進入日本帝國統治時期。不同於清廷的消極領臺,日本政府急於對這塊帝國的第一個殖民地,進行積極開發與有效管理。於是在臺灣各地的反抗勢力逐漸瓦解之後,臺灣總督府也逐漸建立起行政架構,並開始進行施政。而此時全島尚未納入國家體制的區域,就僅剩下廣大的東部山地地區。
  • 野蠻的驕傲VS文明的自豪,1914年,那場太魯閣人與日軍的浴血大戰
    甲午戰爭之後,中日籤訂了不平等的馬關條約,結束了清廷在臺二百一十一年的統治,臺灣自此紀年改元、由此進入日本帝國統治時期。明治二十九年(1896年),日軍由卑南登陸,蹈循陸路由南向北進入東部後山,與外太魯閣地區展開接觸。
  • 野蠻的驕傲VS文明的自豪,1914年,那場太魯閣人與日軍的浴血大戰
    甲午戰爭之後,中日籤訂了不平等的馬關條約,結束了清廷在臺二百一十一年的統治,臺灣自此紀年改元、由此進入日本帝國統治時期。明治二十九年(1896年),日軍由卑南登陸,蹈循陸路由南向北進入東部後山,與外太魯閣地區展開接觸。
  • 《希妲傳說》將在花蓮上演 講述太魯閣族人反抗日軍侵略
    花蓮首個定目劇(在定點劇場為遊客連續演出的劇目)《希妲傳說》,近日在臺灣花蓮預演,將於8月1日正式上演。該劇以漢族男子阿雄和太魯閣女子希妲的愛情故事為線索,反映太魯閣族人反抗日軍侵略、堅守祖靈信仰的故事。圖為表現狩獵的場景。
  • 臺灣太魯閣族傳統文化祖靈祭
    華夏經緯網3月16日訊:太魯閣祖靈祭在太魯閣傳統認定中,祖靈的力量是很重要的,不能觸犯祖靈禁忌,不然就會有災禍降臨。這時就得殺豬歌舞來慰祭祖靈。魯閣族(德魯固,Taroko、Truku),原居住於臺灣南投縣仁愛鄉靜觀部落,十七世紀跨越中央山脈遷移至現在的花蓮縣北部一帶,依據原住民委員會統計2020年2月底太魯閣族人數32370人。
  • 《希妲傳說》將在花蓮上演 講述太魯閣族人反抗日軍侵略
    花蓮首個定目劇(在定點劇場為遊客連續演出的劇目)《希妲傳說》,近日在臺灣花蓮預演,將於8月1日正式上演。該劇以漢族男子阿雄和太魯閣女子希妲的愛情故事為線索,反映太魯閣族人反抗日軍侵略、堅守祖靈信仰的故事。圖為表現狩獵的場景。
  • 臺灣太魯閣人抗日英雄雕像設立 族人盼找回英雄
    聯合報圖 中新網9月24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在臺灣率領太魯閣族對日抗戰長達18年的總頭目哈魯閣·那威,後代族人卻鮮少知道這段歷史。成立11周年的布洛灣山月村找來石雕家葉大·莫那為哈魯閣·那威雕塑高達200釐米的石像,盼為替太魯閣族找回他們的英雄。
  • 紋面、戴獸牙項鍊:一窺臺灣太魯閣族戰士的現代生活
    太魯閣族紋面戰士彼得洛與妻薛國芳,在「葛都桑音樂工作室」為遊客講解歷史。(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頸上佩戴親自獵取的野獸骨牙、耳垂穿過長如筷子的耳棒、身著綴有菱形織紋的傳統服飾,這就是是臺灣現代社會中,少數紋面的太魯閣族戰士彼得洛·烏嘎。
  • 太魯閣族青年 歌喉稱霸兩岸
    太魯閣族青年尤道‧馬紹榮獲兩岸大學生校園歌手邀請賽非通俗組冠軍,昨天回到家鄉,開懷地再唱一遍得獎歌曲。     第五屆大陸兩岸大學生校園歌手邀請賽,本月十七到二十一日在廈門舉行,吸引兩岸學生三千五百多人參加,經過初賽、複賽,五名臺灣選手與七名大陸選手晉級決賽。
  • 從臺北到花蓮,感人至深的山月村和太魯閣族!
    卷首語:    臺灣的曾經,文化中國的縮影。記得幾年前的一個春節期間來臺,與新儒家牟宗三弟子林安梧教授在臺北孔廟喜逢。談起臺灣的過往,林老師說臺灣是濃縮的人文中國。尤其是在蔣公退守臺灣時期,不僅是故宮文物大批搬到臺北,國民黨中有各省人等,文人墨客也雲集臺灣。
  • 太魯閣國家公園:雄偉壯觀的峽谷,瀑布和太魯閣族的遺蹟,真美!
    太魯閣國家公園位於臺灣東部,地跨花蓮縣、臺中縣、南投縣三個行政區。來一趟太魯閣可以見到雄偉壯觀的峽谷、瀑布和太魯閣族的遺蹟,並經歷春夏秋冬四季的多變氣候。太魯閣國家公園佔地92000公頃,眾多景點令人目不暇接,其中作為有名的如砂卡礑步道、長春祠、燕子口、九曲洞、慈母橋、天祥和經霧溪長年累月切割出來的太魯閣大峽谷。除了自然景觀,布洛灣遊憩區也是到此必去的景點。布洛灣是當地太魯閣的聚集地,來此可以參觀太魯閣式的竹屋和品嘗原住民風味餐,了解當地的原住民文化。
  • 臺灣太魯閣族傳統文化祖靈祭
    華夏經緯網3月16日訊:太魯閣祖靈祭在太魯閣傳統認定中,祖靈的力量是很重要的,不能觸犯祖靈禁忌,不然就會有災禍降臨。這時就得殺豬歌舞來慰祭祖靈。魯閣族(德魯固,Taroko、Truku),原居住於臺灣南投縣仁愛鄉靜觀部落,十七世紀跨越中央山脈遷移至現在的花蓮縣北部一帶,依據原住民委員會統計2020年2月底太魯閣族人數32370人。
  • 臺灣太魯閣人抗日英雄雕像設立 族人盼找回英雄
    聯合報圖 中新網9月24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在臺灣率領太魯閣族對日抗戰長達18年的總頭目哈魯閣·那威,後代族人卻鮮少知道這段歷史。成立11周年的布洛灣山月村找來石雕家葉大·莫那為哈魯閣·那威雕塑高達200釐米的石像,盼為替太魯閣族找回他們的英雄。
  • 紋面、戴獸牙項鍊:一窺臺灣太魯閣族戰士的現代生活
    太魯閣族紋面戰士彼得洛與妻薛國芳,在「葛都桑音樂工作室」為遊客講解歷史。(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頸上佩戴親自獵取的野獸骨牙、耳垂穿過長如筷子的耳棒、身著綴有菱形織紋的傳統服飾,這就是是臺灣現代社會中,少數紋面的太魯閣族戰士彼得洛·烏嘎。
  • 臺灣少數民族:太魯閣(Truku)
    太魯閣,源自古老的賽德克族系,是臺灣少數民族的第五大族群。太魯閣人的祖先居住在合歡山西側的濁水溪源頭(南投)。傳說在距今約400年前,因為狩獵,他們的祖先越過了中央山脈來到立霧溪源頭(花蓮),遷徙至此的族人最後沿著立霧溪流域建立了新部落。
  • 花蓮太魯閣族人長這樣
    少數民紋面曾在多年前被炒得火熱,最早以前大家以為那是泰雅族,直到2004年太魯閣族獨立之後,大家才發現那些紋的最美的統統都是太魯閣族。  而就因為擔心死後不能與祖靈相聚,因此太魯閣族人的織布與狩獵技巧都非常好,或許可以這樣說,在臺灣的少數民族中最驍勇善戰的就是太魯閣族,許多傳說中跟蹤獸跡技巧神出鬼沒、可以不給任何食物飲水跟衣物,然後把他丟到山區中,
  • 寶島臺灣抗日記憶:太魯閣之殤
    這場發生在日本殖民臺灣時期的「太魯閣戰役」,是日本鎮壓臺灣少數民族規模最大的一次行動,動用兵力最多,作戰範圍最廣,而臺灣少數民族武裝保衛鄉土所付出的代價也最為慘烈。  甲午戰敗後,清廷1895年被迫與日本籤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臺灣各地的少數民族同胞為守衛家園,展開了一場可歌可泣的抗日持久戰。
  • 從臺北到花蓮,感人至深的山月村和太魯閣族!
    卷首語:    臺灣的曾經,文化中國的縮影。記得幾年前的一個春節期間來臺,與新儒家牟宗三弟子林安梧教授在臺北孔廟喜逢。談起臺灣的過往,林老師說臺灣是濃縮的人文中國。尤其是在蔣公退守臺灣時期,不僅是故宮文物大批搬到臺北,國民黨中有各省人等,文人墨客也雲集臺灣。
  • 太魯閣國家公園:雄偉壯觀的峽谷,瀑布和太魯閣族的遺蹟,真美!
    太魯閣國家公園位於臺灣東部,地跨花蓮縣、臺中縣、南投縣三個行政區。來一趟太魯閣可以見到雄偉壯觀的峽谷、瀑布和太魯閣族的遺蹟,並經歷春夏秋冬四季的多變氣候。太魯閣國家公園佔地92000公頃,眾多景點令人目不暇接,其中作為有名的如砂卡礑步道、長春祠、燕子口、九曲洞、慈母橋、天祥和經霧溪長年累月切割出來的太魯閣大峽谷。除了自然景觀,布洛灣遊憩區也是到此必去的景點。布洛灣是當地太魯閣的聚集地,來此可以參觀太魯閣式的竹屋和品嘗原住民風味餐,了解當地的原住民文化。
  • 太魯閣之魂
    臺灣東部有座城市叫花蓮,花蓮有個著名景點叫太魯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