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衛計委公開徵求意見,想批准金箔用於白酒,最大使用量為每公斤0.02克。很多人一看到這個新聞腦海裡第一時間閃過的念頭是:吞金自殺。
勸大家不要搞混了。這和《紅樓夢》裡尤二姐吞了金塊自殺死了不一樣。金箔是黃金錘成的薄片,對人體無毒,吞金自殺,主要是因為吞下的金塊太大,造成腸胃穿孔等物理損傷導致的。
白酒中如此微量的金箔,會嚴格遵循「酒肉穿腸過」的規則,吃進去什麼樣,出來就是什麼樣,又一個「see you tomorrow」。
不過,執著於把黃金吃下去,是世界各地土豪都曾經有過的貪婪饕餮史。今天咱們就來說說人類的吞金史。
古埃及人吃黃金與神拉關係
黃金作為一種穩定、柔軟、易加工的金屬,很早就贏得了人類的迷戀和崇拜。
黃金在化學上反應遲鈍,幾乎不與任何東西起反應產生化合物,長期以單質狀態存在,導致了它耐久與不易磨損的特性,自然而然成為財富的象徵。加上在自然界中很罕見的光輝奪目、金光閃閃的顏色,很多民族都將其神化,象徵神明、純潔或者正統。
最有代表性的是古埃及人。膜拜太陽神的古埃及人不僅把黃金比作地上太陽,更將它們製作成各種首飾、護身符、法老面具等,認為它可以保護和延續生命。而「吃什麼補什麼」的思維,基本上存在於所有原始的飲食和醫藥理論中。古埃及人認為黃金是神聖的食物,吃了它可以離神更近,等於是給神發出一個訊息:「嗨,看到我看到我!」而在美洲的印第安人認為吃了黃金可以讓人輕輕浮起,飄飄欲仙。
總之,黃金就被當做一種能使身體和靈魂得到淨化的物品食用。古埃及人還相信,進入身體裡的黃金還可以煥發生命動力,讓身體裡各方面的運作都更上一個臺階,搞得好還能永生不滅,容顏永駐。
於是從古埃及這個地方,在公元1世紀左右開啟了以得到長生不老藥和獲取財富為目標的「鍊金術」活動,這個活動後來傳到阿拉伯,再被介紹到歐洲。到最後雖然金是沒煉成,但是術士們對各種物質一通配對反應加合成,為現代化學和醫學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歐洲土豪有錢沒處使,給食物貼金吧
到了中世紀的歐洲,黃金作為食物大多是作為裝飾用。因為它如此貴重又稀少,薄薄的金箔撒在菜餚上——看到了吧,我富。
義大利上流社會在宴請中給食物貼金的習慣尤其風靡,雞鴨魚肉鵪鶉牡蠣麵包餅乾,所有菜都貼上金箔,眼不閃瞎不罷休。直到16世紀,由於食用黃金太泛濫,義大利的帕多瓦的城市議會決定限制金箔的使用,規定婚禮宴請中只能有不多於兩道菜上貼上金箔作為「點綴」。
相比在大魚大肉上撒黃金的粗狂,英國的伊莉莎白一世發揮女性的小清新情懷,主要是在各類水果、果凍、乾果、咖啡和茶裡撒金箔。下午茶真的是英國人民的國粹。
酒裡面加上金箔也是在同一時候開始,一種帶有金片片的名叫「Goldwasser」的力嬌酒就是在這一時期誕生的,長下面這個樣子,blingbling的,喝前搖一搖:
12到13世紀,也就是成吉思汗的時代,蒙古貴族相信喝下摻了金子的酒,可以象徵誓言永不更改。這是古代蒙古獨特的「飲金為誓」。當時蒙古進攻西夏,包圍都城,西夏人獻出公主——不是主公——求和。成吉思汗就命令大臣札剌可抹哥那顏跟西夏使者「屑金和酒,飲以為盟,約為兄弟」。
所以,我們真的沒必要為白酒裡面加上金箔過於驚奇,幾百年前各國人民就已經幫我們試驗過了。
日本也十分鐘愛給各種食物貼金。金澤是日本製造金箔的中心,除了有帶金箔的清酒,日本在幾乎任何種類的食物上貼金箔的習慣延續了數百年,壽司、西點、茶餅、香檳等等,日本人高超的貼金技術在食品上也用到極致。
吃黃金有用嗎?
既然以前的人們認為黃金能吃,自然也就想到它能不能治病。
在中世紀的歐洲,黃金除了裝飾食物,還有一個功能就是藥用。在16世紀的義大利,飯後吃一塊撒了金箔的甜點被認為可以防止心臟病。鍊金師們也開始把黃金用於製藥過程中。
此時用黃金作為外衣包裹的藥片在歐洲十分流行。鍊金師將黃金粉末置於酒中以舒緩四肢酸痛。當然,這種藥一般人是吃不起的。
早在魏晉時期,人們想獲金石之壽,就流行吃金,將金粉與上等真主美玉混合研磨成分,揉製成丸,每日兩次,每次兩粒,溫酒服下,朝夕兼備使用。據說大補,女人吃了青春永葆,男人亦貌比潘安。
吃金的行為到現在更像是一種對奢侈的追求。美國紐約有一家漢堡店前兩年推出了加有金箔的價值666美元的漢堡,但這家店很快就倒閉了。
由於黃金是一種「see you tomorrow」的東西,吃下去的作用除了用了炫富,也就是交智商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