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成語由曹操所創,廣泛招攬人才,其中一類諸葛亮不敢用

2020-12-13 燦爛海灘

該成語由曹操所創,急於招納人才,其中一類諸葛亮不敢用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武帝紀》,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故事的主角是魏武帝曹操。先來看看原文: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自古以來建國及中興的帝國,哪一個不是能夠得到有才能的人並與他們一起共同治理天下的?而其中的有些人甚至連閭巷都沒有出過,難道這只是帝王們僥倖碰到的嗎?不是,這是當政的人努力詢問的結果而已!當今天下尚未平定,這正是特別需要求賢的時刻。

當年孟公綽能做趙國和魏國兩國的臣子,是因為才力有餘,但他卻無法勝任滕、薛這樣小國的大夫。如果一定要所謂的廉士才可以使用,那麼齊桓公又怎麼能稱霸春秋呢!如今天下難道就沒有像姜子牙那樣身穿粗衣而有真才實學卻只能在渭水釣魚的人了嗎?難道就沒有像陳平那樣與嫂子有染、又接受賄賂、卻沒有遇到魏無知這樣的伯樂之人了嗎?你們要幫助我舉薦任用那樣出身貧賤的賢能之人,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就應該推薦給我,使我能夠任用他們。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是曹操口中的「盜嫂受金」。這個典故出自《史記》,字面意思說的是西漢陳平與嫂子有染、又收取賄賂之事,借指因小眚而遭讒被疑的有能力之人。這也是曹操首創的一個成語。

上面的這段記載,出自曹操著名的《求賢令》。在該令中,曹操明確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政策,鼓勵推薦和任用出身貧賤、品行和節操有一定缺陷的人才,讓他們有機會登上政治舞臺,這也為後來曹魏帝國的發展及壯大奠定了基礎。

不過,這種用人政策與傳統的的用人標準大相逕庭,例如諸葛亮曾經提出過用人的七個標準:「問之以是非以觀其志;窮之辭辯以觀其變;諮之以計謀以觀其智;期之以事以觀其信;臨之以利以觀其廉;醉之以酒以觀其性;告之以禍以觀其勇。」這個標準無疑就是傳統的「德才兼備」,與曹操的「唯才是舉」有著天壤之別。可以想像,像「盜嫂受金」的這類人才,諸葛亮是萬萬不會任用的。

參考書籍:《三國志》

相關焦點

  • 該成語由曹操所創,廣泛招攬人才,其中一類諸葛亮不敢用
    該成語由曹操所創,急於招納人才,其中一類諸葛亮不敢用(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武帝紀》,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故事的主角是魏武帝曹操。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 曹操是個惜才的人,曾招攬過關羽,但是為什麼不招攬諸葛亮?
    曹操是個惜才的人,曾招攬過關羽,但是為什麼不招攬諸葛亮? 三國歷史是一段讓人熱血沸騰的年代,在這個時代,人才輩出,武將、謀臣、梟雄可以說是在這一時間同時登場,大部分人對三國人物的熟知遠勝於其他朝代,在這個人才輩出的時代也發生了很多膾炙人口的事情,我們大家都知道曹操是一個非常愛惜人才的人,曾經招攬過勇猛無匹的關羽,但是被關羽拒絕了,而諸葛亮神機妙算,為什麼曹操沒有想過招攬諸葛亮呢?下面我給大家說一說。
  • 司馬徽介紹諸葛亮時用了一成語,後面還有7個字,卻不敢對劉備說
    三國時期,曹操、劉備和孫權的爭鬥,嚴格意義上來說,也是各自人才之間的比拼。劉備是最吃虧的,因為前期的劉備,人才過於匱乏且還單一,武將關羽、張飛很牛,但卻沒有謀士。好在當劉備寄居在荊州劉表手下時,終於得到了一段安穩時光,開始搜尋人才,諸葛亮這三個字,終於被劉備聽到。在《三國演義》中,劉備是因禍得福,的盧馬跳檀溪逃過追殺後,在荊州的鄉野民間,遇到了水鏡先生:司馬徽,然後得到了徐庶,由徐庶臨走前,告知劉備:諸葛亮才是真正牛人,讓他去請。
  • 梟雄曹操為什麼收服不了劉備手下人才?六大原因讓他只能望洋興嘆
    梟雄曹操為什麼收服不了劉備手下人才?六大原因讓他只能望洋興嘆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層出現過很多次亂世,而最著名的莫過於東漢末年三國時期了,其間誕生出了很多英雄豪傑,比如「一代梟雄」曹操和劉備劉皇叔,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 曹操思賢若渴,專門下令唯才是舉,為何卻沒能把諸葛亮招攬到手下
    這樣,諸葛亮兄弟就隨著叔叔在荊州定居下來,後來諸葛亮說的躬耕南陽就是說的這個情況。因此,曹操和諸葛亮並沒有時間地域上的交集,他就算是知道有諸葛亮這樣的人才,他也無法把手伸進劉表的控制區之中。二、諸葛亮的才能不被認可。另外一個原因,就是諸葛亮的才能並沒有受到公眾的認可。
  • 司馬徽介紹諸葛亮時用了一成語,後面還有7個字,卻不敢對劉備說
    三國時期,曹操、劉備和孫權的爭鬥,嚴格意義上來說,也是各自人才之間的比拼。劉備是最吃虧的,因為前期的劉備,人才過於匱乏且還單一,武將關羽、張飛很牛,但卻沒有謀士。好在當劉備寄居在荊州劉表手下時,終於得到了一段安穩時光,開始搜尋人才,諸葛亮這三個字,終於被劉備聽到。在《三國演義》中,劉備是因禍得福,的盧馬跳檀溪逃過追殺後,在荊州的鄉野民間,遇到了水鏡先生:司馬徽,然後得到了徐庶,由徐庶臨走前,告知劉備:諸葛亮才是真正牛人,讓他去請。
  • 此成語披露了一段秘聞,諸葛亮識破曹操圖謀,劉備卻蒙在鼓裡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本篇要介紹的這句三國成語,出自《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時間大致是在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佔據益州期間。所牽涉的人物有三個,前兩個是劉備和諸葛亮,最後一位則是個不知姓名的神秘人物。
  • 梟雄曹操為什麼收服不了劉備手下人才?六大原因讓他只能望洋興嘆
    梟雄曹操為什麼收服不了劉備手下人才?六大原因讓他只能望洋興嘆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層出現過很多次亂世,而最著名的莫過於東漢末年三國時期了,其間誕生出了很多英雄豪傑,比如「一代梟雄」曹操和劉備劉皇叔,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 曹操說了一成語,卻被此人批的啞口無言,最終還不敢得罪
    先對曰:「劉牧託漢室肺腑,處牧伯之位,而遭王道未平,群兇塞路,抱玉帛而無所聘俯,修章表而不獲達御,是以郊天祀地,昭告赤誠。」太祖曰:「群兇為誰?」先曰:「舉目皆是。」太祖曰:「今孤有熊羆之士,步騎十萬,奉辭伐罪,誰敢不服?」先曰:「漢道陵遲,群生憔悴,既無忠義之士,翼戴天子,綏寧海內,使萬邦歸德,而阻兵安忍,曰莫己若,既蚩尤、智伯復見於今也。」太祖嘿然。
  • 諸葛亮不敢採納「子午谷奇謀」,曹操、李世民敢不敢?
    事實上,諸葛亮一出歧山時,帶有先發優勢,不僅魏國措手不及,而且蜀軍人數還要多於魏軍,但最後,諸葛亮退守漢中,殺了丟失街亭的馬謖向眾人謝罪。很多人將諸葛亮的失敗歸於不敢採納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但是,如果我們把目光放長遠一點,可以看到曹操與李世民也都面臨過類似「子午谷奇謀」的戰況。
  • 諸葛亮為何不敢惹法正,這則成語故事揭示真相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法正傳》,時間是獻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前後,主人公是諸葛亮和法正。原文如下:或謂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複製,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 曹操首創一成語,原本是渴求人才,如今卻成了及時行樂的代名詞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出自曹操著名的樂府詩《短歌行》,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原文如下: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首詩的大意是這樣:面對著美酒與歌舞,人生歲月有幾何?時光如同那朝露,苦於離去的太多。在抒發感慨之際,深藏的心事難忘。用什麼排遣憂愁,只有杯中的杜康。身著學子衣裝之人,你時刻掛系我心。只為了你的緣故,我低頭吟念至今。
  • 曹操的望梅止渴,其孫子創成語更為精妙!寓意更妙!
    後比喻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該詞語出自於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這則記載於《傅子》中的小故事,被總結為了「望梅止渴」這一成語,現在一般用來比喻,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來安慰自己。這是廣為人知的,不必過多贅述。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一個與「望梅止渴」,含義非常相近,且同樣流傳至今的成語,竟然出自曹操的孫子之口。這是怎麼回事呢?
  • 此成語是劉備所創,曹操聽完點點頭,頭號猛將卻破口大罵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呂布傳》,發生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年底,所牽涉的人物有三個,分別為劉備、曹操和呂布。太祖曰:「縛虎不得不急也。」布請曰:「明公所患不過於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憂。明公將步,令布將騎,則天下不足定也。」太祖有疑色。劉備進曰:「明公不見布之事丁建陽及董太師乎!」太祖頷之。布因指備曰:「是兒最叵信者。」於是縊殺布。布與宮、順等皆梟首送許。這段話的大意是:呂布說道:「綁的太緊了,稍微松一點吧。」曹操回答:「捆綁老虎不能不緊啊。」
  • 曹操愛才如命,唯才是舉。那他為什麼不邀請諸葛亮加入自己的陣營
    在古代,哪一個成就大業的人物不是靠著召聚、信用人才發展壯大的?何況曹操!但他為什麼沒有將諸葛亮這樣的賢德之人招納到自己麾下呢?原因可能是多種多樣的,但下面這幾點,可能是其中的一些關鍵因素。 一、無人舉薦,不曾顧及。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時期,東郡太守橋瑁被劉岱所殺後,曹操被盟主袁紹任命為東郡太守。
  • 有關諸葛亮的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出自《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獻帝建安六年(公元101年),劉備攻打曹操失敗,投奔荊州劉表,為了日後成就大業,他留心訪求人才,荊州名士司馬徽向他推薦諸葛亮,劉備和關羽、張飛三次到隆中去拜訪諸葛亮。 顧:拜訪;茅廬:草屋。「三顧茅廬」,就是三次到草屋中來訪問,比喻誠心誠意去邀請或拜訪。
  • 「草船借箭」與諸葛亮不沾邊 為什麼人們都認定是諸葛亮所為?
    更知道「草船借箭」是在孫權與曹操的戰爭中,諸葛亮用計謀騙取了曹操的十萬支箭,以彌補孫劉聯軍裝備不足的問題。至今小編仍然很清晰的記得教科書上「草船借箭」中軍士的喊話:謝謝曹臣相的箭!謝謝曹臣相的箭……但是事實是這樣的嗎?
  • 有一個5字成語,如果諸葛亮用它作為國策,統一三國不是夢
    經過一番拼殺,實力不濟、能力不強的袁紹、呂布等軍閥紛紛落馬,中原曹操、西蜀劉備、江東孫權,最終憑藉天時地利人和,得以雄踞一方,成為三大霸主。三國之中,曹操佔據中原腹地,地廣民多,兵精糧足,擁有無可比擬的優勢與實力。劉備和孫權,各自憑藉山川江河之險,也能割據一方,保境安民。三國兩弱一強,看似曹操穩操勝券,一統三國的可能性最大,其實未必盡然。
  • 劉備的心腹,諸葛亮卻不敢放心的用,最後死於內鬥!
    劉備的心腹,諸葛亮卻不敢放心的用,最後死於內鬥!看過三國的人,大概都會認為,劉備的心腹手下,只有關羽和張飛,最多在加上一個趙雲。至於馬超這樣的人,就是被劉備打壓的對象,那是因為他太過於桀驁不馴,所以才會讓劉備不喜。
  • 曹操為曹丕留下五位名將,只一人在,司馬懿都不敢篡權
    曹操最大的優點是才能出眾和愛惜人才,他為了招攬人才,不拘一格降人才和唯才是用,注重人才的能力,但不注重人才的品德,即使一個人品行不佳,只要才能好,在曹操看來就是可用之才,正因為如此,曹操帳下聚集了大量的人才。 曹操也為曹丕留下了很多人才,但曹丕卻沒有利用好他們,尤其是曹操留下的5員猛將,都被曹丕害死了,否則司馬懿不敢篡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