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梅止渴 (發音:wàng méi zhǐ kě )原指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會流涎,因而止渴。後比喻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安慰自己。該詞語出自於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溼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裡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麼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嚮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嚮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嚮導說:「你什麼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裡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仿佛已經吃到嘴裡,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提起曹操,大多數人會不由自由的,為他貼上「奸詐」這一標籤。雖然真實歷史上的他,沒有演義中那般令人生厭,但他的真實面目,也的確與「奸詐」二字,脫不了干係。拋開其他不談,「望梅止渴」這一典故,相信大多數人都耳熟能詳——有一次他率軍出徵的時候,士兵都非常乾渴,卻一時找不到水源。為了安撫士兵,曹操謊稱前面不遠處,有一片梅林,並以此為動力,激勵士兵繼續前進,一直到找到水源。
少年時的曹操,熱血、天真,宦官子弟出身,卻像個黨錮清流一樣才一當官就痛陳時弊、搏擊豪強,在洛陽當北部尉居然直接就杖斃了違法夜行的十常侍之一蹇碩的叔父(簡直有點東漢初年強項令董宣的味道)。年少時的他最大的夢想不過是為朝廷平定涼州動亂,以圖死後能在墓碑上刻下「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這幾個字。這個心懷天下,吟誦著「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的人,面對遲疑不進、各懷鬼胎的關東諸侯,是何等的大義凜然——「諸君聽吾計,使勃海引河內之眾臨孟津,酸棗諸將守成皋,據敖倉,塞轘轅、太谷,全制其險;使袁將軍率南陽之軍軍丹、析,入武關,以震三輔:皆高壘深壁,勿與戰,益為疑兵,示天下形勢,以順誅逆,可立定也。今兵以義動,持疑而不進,失天下之望,竊為諸君恥之!」——關東聯軍討董最終不了了之,這幫人撤兵之後,不念國家大計,而只想著爭權奪利,各自割據。袁紹回河北後籌劃擁立幽州刺史漢室宗親劉虞為帝,力邀曹操同建擁立北帝之功,曹操的回答卻是擲地有聲,彪炳千古——「諸君北面,我自西向!
這則記載於《傅子》中的小故事,被總結為了「望梅止渴」這一成語,現在一般用來比喻,願望無法實現,用空想來安慰自己。這是廣為人知的,不必過多贅述。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一個與「望梅止渴」,含義非常相近,且同樣流傳至今的成語,竟然出自曹操的孫子之口。這是怎麼回事呢?
曹操親率大軍遠徵烏丸,走到人困馬乏,軍士饑渴難耐,飲水也都喝光了。大家精神疲憊,不想再前進了。這個時候,曹操心生一計,他告訴軍士,說這條路他以前走過,在前面就有一片梅林,梅子又大又甜,很解渴。軍士喜出望外,紛紛振作精神,前進。雖然前面沒有梅林,但是大家還是一鼓作氣打敗了敵軍,這就是望梅止渴。
《三國志·盧毓傳》記載:「時舉中書郎,詔曰:『得其人與否,在盧生耳。選舉莫取有名,名如畫地作餅,不可啖也。」意思是說,曹叡為帝期間,有一次需要選舉中書郎,曹叡便下詔說,能不能找到合適的人,擔任這一職位,就看盧毓的了。為了讓盧毓辦好這件事,曹叡特意囑咐道,不要選名聲極大的人,虛名就像在地上畫餅,不能充飢。後人根據他的這一句話,總結出了一個成語,即「畫餅充飢」,現在一般用來比喻,用空想來安慰自己,或欺騙別人。意思與「望梅止渴」相近。
那麼,因為這一成語,曹叡改進了曹魏的選拔人才制度,又是怎麼回事呢?眾所周知,在漢朝,選拔人才主要靠舉孝廉等方法,但是天下大亂之時,人口流動極大,這一方法已經不再適用,於是曹操提出了「唯才是舉」。到了曹丕時期,則在陳群的建議之下,開始了「九品中正制」,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怪象。而曹叡在對盧毓說出,選拔人才若只重虛名,便如同畫餅棄飢一言之後,盧毓又對選拔人才的方法與制度,提出了改進策略。
《三國志》記載:「毓對曰:『名不足以致異人,而可以得常士。常士畏教慕善,然後有名,非所當疾也。愚臣既不足以識異人,又主者正以循名案常為職,但當有以驗其後。故古者敷奏以言,明試以功。今考績之法廢,而以毀譽相進退,故真偽渾雜,虛實相蒙。』帝納其言,即詔作考課法。」
三國時候,魏國有個人叫盧毓。他十歲就成了孤兒,兩個哥哥又先後去世。在兵荒馬亂中,他辛勤努力養活著寡嫂和侄兒,日子過得很艱難。他的為人和學問受到了人們的稱讚。
後來盧毓做了官。他為官清正,任職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議,魏明皇帝很信任他。
那時選拔官吏,一般是憑人推薦,而推薦者往往只推薦有名的人物,這些名人多數隻重清談,不務實際,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滿意。在選拔中書郎時,魏明帝就下令說:"這次選拔,要由盧毓來推薦。選拔的人不要只看名聲。名聲就像在地上畫個餅一樣,其實是不能吃的啊!"
"畫餅充飢"的成語就是從這個故事中產生的。現在往往用來比喻用空想來作自我安慰,或者用來說明虛名是沒有實際用處的。還有個成語"望梅止渴",意思和它相近。
"畫餅充飢"的成語就是從這個故事中產生的。現在往往用來比喻用空想來作自我安慰,或者用來說明虛名是沒有實際用處的 。
意思是畫個餅來解除飢餓。比喻用空想來安慰自己或用來欺騙別人。
意思是說,盧毓認為,只憑藉名聲雖然選拔不到真正的奇才,卻可以選拔到一般的人才。畢竟那些有名聲的人,服從管理,素有善行,然後才得以揚名。因此他勸說曹叡,不要反感這一選拔制度。接著,他又提到,自己無法識別異才,只能憑名聲選拔官員,然後看他們任職之後,是否合格。並提到,古代讓官員自己述職,並憑藉他們的政績進行升降,現在這一考核制度早已被廢除,除了依靠名聲之外,沒有其他辦法,朝堂之中才會出現魚龍混雜的情況。曹叡聽了之後,下令重新制考核官員之法,於是曹魏選拔人才的制度,更加完善。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魏明帝曹叡,雖然做過很多不靠譜的事情,但作為一個帝王,他大體是合格的,畢竟不是每一個皇帝,都能夠清楚的看到朝堂上的弊端,並及時做出調整。而他創下了「畫餅充飢」這一成語,比起其祖父曹操的「望梅止渴」,不但不遜色,反而寓意更妙,用法更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