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首創一成語,指出袁紹致命缺陷,為官渡之勝奠定基礎

2020-12-14 燦爛海灘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武帝紀》,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主人公是曹操。原文如下:

是時袁紹既並公孫瓚,兼四州之地,眾十餘萬,將進軍攻許,諸將以為不可敵,公曰:「吾知紹之為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適足以為吾奉也。」秋八月,公進軍黎陽,使臧霸等入青州破齊、北海、東安,留于禁屯河上。九月,公還許,分兵守官渡。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當時袁紹已經消滅了公孫瓚,佔據青、冀、幽、並這四州之地,有十多萬軍隊,正計劃發兵攻打許昌。曹軍將領們大都認為無法對袁紹相抗衡,曹操則表示:「我非常熟悉袁紹的為人,他志向遠大但才能低下,外表強硬卻內心懦弱,嫉妒刻薄,缺乏威信,士兵雖多但部署並不得法,手下將領非常驕橫,政令難以統一。即便土地廣闊、糧食豐富,卻一定會成為我的囊中之物。」這一年的八月,曹操進軍黎陽,派臧霸等人進入青州攻佔齊、北海、東安等地,留下于禁駐紮在黃河岸邊。同年九月,曹操回到許昌,分兵守衛官渡地區。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是曹操口中所說的「色厲膽薄」,意為外表強硬卻內心懦弱。這也是由曹操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說完了成語,再來說說這個故事的歷史背景。這個故事發生在獻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六月。同年三月,袁紹殲滅了幽州的公孫瓚集團,從而佔據了青、冀、幽、並四州。袁紹又任命長子袁譚、次子袁煕、外甥高幹分別擔任青州、幽州和并州的最高軍政長官,其勢力達到了鼎盛時期。

而此時曹操的境遇卻與袁紹有著很大的區別。雖然南徵穰城時擊敗了張繡,但張繡實力猶存。劉備又於同年四、五月間為追擊袁術為名擺脫了曹操的控制,回到了徐州,並殺死徐州刺史車胄,拉起隊伍與曹操為敵。不僅如此,朝中尚有以孔融為首的大臣們極力散布失敗言論。可以說此時的曹操面臨內憂外患,情況不容樂觀,連曹操的嫡系將領們大都認為必敗無疑。

就在這個危急關頭,曹操當眾表態,並說出了「色厲膽薄」這句成語,以鼓舞士氣。不到半年光景,官渡之戰爆發。曹操終於擊敗了袁紹,取得了這場關鍵戰役的最後勝利。

參考書籍:《三國志》

相關焦點

  • 官渡之戰前,郭嘉向曹操列出:袁紹有哪十敗?曹操有哪十勝?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展開戰略大決戰。最後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
  • 曹操官渡之戰,險勝袁紹,袁紹有了決策失誤體現在哪裡?
    都知道曹操的官渡之戰勝得非常的危險,曹操的官渡之戰能夠勝利,不僅僅是有他自己,他的原因還有袁紹這個人在指揮上的失誤這方面原因,他固然是很有能力,並且很會指揮作戰,可是曹操這個人,也有不足的地方,那就是曹操這個人,他自己的兵力根本就不是很多,在實力上他是比不上袁紹的,可是他卻勝利了,
  • 此人首創一成語,暗助曹操擊敗袁紹,還將荊州攪得天翻地覆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桓階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主人公為桓階。原文如下:後太祖與袁紹相拒於官渡,表舉州以應紹。明府必欲立功明義,全福遠禍,不宜與之同也。」羨曰:「然則何向而可?」階曰:「曹公雖弱,仗義而起,救朝廷之危,奉王命而討有罪,孰敢不服?今若舉四郡保三江以待其來,而為之內應,不亦可乎!」羨曰:「善。」乃舉長沙及旁三郡以拒表,遣使詣太祖。太祖大悅。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後來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對峙,劉表率領整個荊州聲援袁紹。
  • 讓曹操崛起的官渡之戰原來是袁紹失策!
    正是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其實這場官渡之戰,曹操和袁紹好比就在談戀愛。戀愛6年,反目成仇,大打出手,而袁紹成為淨身出戶的那方......公元190年,關東聯軍聲討董卓,袁紹是聯軍盟主,曹操是袁紹部下,開始了6年的熱戀期:袁紹給曹操兵、地盤、爵位。然而"第三者"東漢獻帝劉協出現了,曹操為了拉攏貴族,把劉協招攬,然後挾天子以令諸侯,袁紹惱羞成怒,忍無可忍,派兵攻打。
  • 官渡之戰對曹操和袁紹有何影響?真的決定了曹操統一河北的基礎嗎?
    赤壁之戰決定了天下三分,曹操無法一舉統一的局勢,夷陵之戰更是燒光來看蜀漢的有生力量讓劉備病死白帝城。至於官渡之戰,很多人都認為它奠定了曹操一統北方的基礎,其實不然,官渡之戰卻是讓曹操統一北方的步伐變得輕鬆了,但是還沒有到完全奠定基礎那麼輕易。
  • 官渡之戰,曹操如何擊敗袁紹?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 假如袁紹不發動官渡之戰,進行養精蓄銳,袁紹能拖垮曹操嗎?
    官渡之戰是歷史上知名度非常高的戰役,它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官渡之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說官渡之戰是奠定三國的基礎性戰役之一。對於曹操來說,官渡之戰的重要性不亞於一個重要的謀士。通過官渡之戰的勝利,奠定了曹操一統北方的基礎。袁紹在官渡之戰中失利,給了曹操一統北方的基礎。建安五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展開戰略決戰。此時的曹操已經下定決心一統北方。這時候的袁紹其實是有機會扭轉乾坤的。當時袁紹手下有一位謀士,此人就是田豐。
  • 兵多將廣的袁紹為什麼會在官渡之戰中敗給曹操?荀彧一語道破玄機
    而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大戰役,分別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官渡之戰是曹操和袁紹之間爭天下的決定戰役,一代梟雄曹操最終創造奇蹟,打出了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役,為其統一中國北方奠定了基礎。曹操為了實現自己的雄心壯志,他先是聯合劉備,滅掉了三國第一悍將呂布,隨後,他進宮面見漢獻帝,啟奏「討伐「袁紹。
  • 官渡之戰時的曹操,是明顯不具備北伐袁紹的能力的
    官渡之戰時的曹操,是明顯不具備北伐袁紹的能力的01實力懸殊其次,不犯錯誤當然沒法打,但是不管三國志還是後漢書對於袁紹此戰的一些錯誤都是意見高度一致的,對袁的缺陷也基本一樣,官渡的失敗很難說是一個偶然。試問,如果去打淳于瓊的五千人,打不動淳于瓊的一萬人,該當如何?
  • 官渡之戰詳解,面對袁紹十萬大軍,且看曹操如何以少勝多?
    官渡之戰乃是三國前期最重要的一場戰役,因為此一役的結果,決定了北方兩個最強的政治集團的盛衰,即曹操集團與袁紹集團。也可以說,官渡之戰決定了中國北方的歸屬,而官渡獲勝的曹操,也奠定了其中原霸主的地位,甚至給了他統一天下的機會。官渡之戰,史書記載頗詳細,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鑑等文獻,均著有大量筆墨。
  • 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袁紹失敗三個主要原因在這裡
    ,還有另外一個戰役就是,官渡之戰,在三國演義中,官渡之戰是曹操打敗袁紹,統一北方的一場重要戰役,也正是因為這場戰役,才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軍事力量和政治基礎。官渡之戰至今為止還不斷的被人所談論和說到做為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曹操當時的軍隊人數不及袁紹軍隊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但是為何曹操能夠在官渡之戰中獲得成功,大敗袁紹,這裡面並不是因為曹操的軍隊軍事力量強大,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袁紹軍事集團產生的內部矛盾以袁紹個人的問題所導致的。
  • 官渡之戰後袁紹依然強於曹操,為何仍失敗?
    官渡之戰袁紹固然損失慘重,但仍有極強的實力,可以說曹操在戰後也只是有了自保之力而已,然而為何袁紹集團仍然在戰後走向崩潰,被曹操集團完全吞併?袁曹之間的強弱轉換,絕非官渡之戰可以概括,而是有深厚的社會背景。1一說起袁紹集團的滅亡,很多人立馬就會想到官渡之戰,認為袁紹在官渡之戰後就完蛋了,而實際上,袁紹集團的滅亡絕不是一個官渡之戰就能導致的。
  • 真正歷史上官渡之戰,戰後對曹操和袁紹影響不大,顛覆人們認知!
    圖片來源於網絡歷史上說官渡之戰是曹操奠定統一北方的基礎,在我看來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實在是有點把官渡之戰誇大了,其實官渡之戰對曹操和袁紹的影響其實並沒有太大!並且官渡之戰也沒有書上說的那樣曹操對官渡之戰勝券在握,而是僥倖勝利!
  • 後官渡之戰:袁紹生命中的最後兩年,曹操為何仍舊過不了黃河?
    一直以來,我們對官渡之戰的結果都有點誤會。事實上,官渡之戰的勝利對曹操來說,僅僅意味著守住了地盤,不用擔心被袁紹吞掉;而對於失敗方袁紹來說,僅僅是退回了河北,暫時失去了滅亡曹操的機會而已。而這種結果,距離曹操奠定統一北方的基礎,其實還差的遠。
  • 官渡之戰曹操和袁紹的兵力推算,肯定不是1萬對10萬!
    裴松之對於官渡之戰袁紹、曹操兵力提出3點疑問:第一,從曹操起兵後發展過程分析。曹操陳留起兵就有5000人,此後四處徵戰,勝多敗少,不斷收降各路軍閥,兵力肯定不斷擴張。單單擊破青州黃巾,收降卒30多萬,建立所謂青州兵。哪怕十裡挑一,青州兵也有3萬多人,所以曹操的總兵力絕對不會僅有一萬人。曹操非常清楚袁紹幾乎傾巢而來,怎麼會只帶不到一萬人去和袁紹決戰。
  • 官渡之戰袁紹戰敗,並非是敗於曹操,而是被內部矛盾打垮了
    官渡之戰是三國時代的重要戰役。它的交戰雙方是袁紹和曹操,誰勝了誰就能夠一統中原之地,進而為爭奪天下打下堅實的基礎。而袁紹當時實力強大,被許多人看好。可最後的結果卻是,曹操以弱勝強,把袁紹打得狼狽逃竄,最後一路平推到了冀州,徹底消滅了袁紹。
  • 刺殺 招降 遊擊 袁紹在官渡的操作震撼曹操一整年
    談及三國時期中的經典戰例,有三場戰役的發生永久改變並推動了歷史的發展,這三場戰役就是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形成的基礎,夷陵之戰則預示著蜀國的敗亡,官渡之戰則代表著曹操徹底掌控了中原成為了諸侯中最強的勢力
  • 三國演義27:曹操和袁紹官渡之戰,曹操用幾句話讓袁紹大敗而歸
    在上一集中我們講到了,劉備、關羽、張飛和趙雲四人終於在古城相會,袁紹也決定出兵討伐曹操,並且還將自己的兒子們叫了過來一同徵戰。就在他的兒子們爭論誰要做先鋒的時候,袁紹則說道:「這個先鋒由我來當」,此話不僅讓自己做了先鋒,而且也避免了一場口舌之戰。之後袁紹率領了70萬大軍陳兵官渡,向蒼天歃血祭拜並且鼓舞士氣,與曹操一決勝負、決一死戰!
  • 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失敗的袁紹和曹操犯了相同的錯誤!
    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是漢末三國時代兩場非常重要性的戰役,官渡之戰後曹操逐漸統一北方中原,赤壁之戰則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其實如果仔細分析曹操赤壁之敗和袁紹官渡之敗,會發現很多驚人相似之處。都是以弱勝強官渡之戰曹操是弱勢的一方,當時袁紹民戶百萬,帶甲十萬,整體實力強於曹操。具體官渡之戰雙方兵力對比來說,袁紹有步卒10萬,騎兵1萬,而曹操據史書記載是「兵不滿萬」,雖然有誇張的成分,但是曹操的兵力肯定少於袁紹。最終曹操頑強的和袁紹對峙超過半年時間,最終通過親率精兵火燒烏巢,導致袁軍大潰,曹操大獲全勝。
  • 三國著名的兩大戰役,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對袁超、曹操的影響
    導語: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影響均極為重大,可以說三國之所以為「三國」,這兩場戰役均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若說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赤壁之戰則奠定了三國鼎立的格局。同時,兩場戰役均為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官渡之戰的影響若要分析此戰的影響,當先知此戰背景。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勢力割據,曹操和袁紹分別壯大起來。曹操迎漢獻帝,遷都許縣,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擊敗呂布、袁術,佔據了兗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