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詳解,面對袁紹十萬大軍,且看曹操如何以少勝多?

2020-12-25 西府趙王爺

官渡之戰乃是三國前期最重要的一場戰役,因為此一役的結果,決定了北方兩個最強的政治集團的盛衰,即曹操集團與袁紹集團。也可以說,官渡之戰決定了中國北方的歸屬,而官渡獲勝的曹操,也奠定了其中原霸主的地位,甚至給了他統一天下的機會。

官渡之戰,史書記載頗詳細,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鑑等文獻,均著有大量筆墨。接下來,便讓我們走進兩千年前那硝煙瀰漫的戰場。先簡單講講官渡之戰的過程。自此,一場長達十個月的鏖戰,拉開序幕。

廣義上說,袁曹交戰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前一年的四月,曹操北渡黃河擊潰眭固一黨,但此時袁紹的主攻方向仍在北方公孫瓚處,袁曹雙方只是對峙。兩軍主力真正開始對決,則是從曹操擊破劉備,回軍官渡之後始,大略建安五年一月末。因此這裡將官渡之戰的開始定於建安五年一月。

序戰發生在春天,黃河南岸的白馬。曹軍退至延津附近,袁紹前鋒文丑、劉備已逼近。曹操用計擊破袁軍,斬殺文丑。但這兩戰勝利,也不過是序戰,並非主力交鋒。所謂"醜與顏良,皆紹名將也,再戰,悉禽之,紹軍奪氣。"袁軍士氣受損有之,但大局不會因此而改變。

袁紹軍勢強,曹操軍勢弱,並不因前鋒兩戰獲勝而改變,曹軍仍面臨苦戰的境地。袁軍至此主力仍保持十萬以上,而曹軍主力則數萬而已,兵力有差距。曹操兩戰小勝,主力集結黃河以南的官渡地區。而袁紹率主力也南渡黃河,屯駐官渡以北的陽武。稍後,袁紹更將大營向南推進,逼近官渡安營紮寨,雙方均連營數十裡而對峙

從七月到十月的百餘日,袁曹兩軍一直在官渡拉鋸,互有攻防,總體袁軍仍佔上風,曹軍漸呈不支之勢。除了在官渡主戰場,劉闢、劉備、龔都、曹仁、蔡陽等在汝南又開闢了第二戰場,臧霸也多次出兵青州以牽制袁譚的勢力。

戰役真正的高潮,也是勝負手出現在十月。

十月,袁紹派淳于瓊帶領萬餘兵力,運送輜重糧草至烏巢屯駐。烏巢一地,這時恰好發生一件偶然事件,即許攸叛逃,許攸將烏巢屯糧的情況詳細告訴了曹操。曹操手下的謀士,如荀攸、賈詡力主襲擊烏巢,曹操聽取了這個建議。但曹軍兵少,本營只有萬人,還有兩三千傷兵。曹操劫烏巢,挑選出精銳的五千人,這樣大本營已僅剩兩三千可戰之兵。曹操派荀攸、曹洪留守大營。

一夜奔襲四十餘裡,曹操來到淳于瓊陣前。雖然是攻其不備,四處放火擾亂軍心,但這畢竟是五千攻堅一萬的戰役,而且生死一搏,不成功便成仁。而淳于瓊也做到處變不驚。先穩住陣腳,等到天光大亮,看曹操兵少,於是列陣迎敵。接戰不利,淳于瓊退守營壘。其攻防氣度,也是井然有序。

袁紹隨後接到曹操偷營的報告,這時他面臨兩個選擇。第一是主力北上,援助烏巢。第二是主力南下,襲擊官渡曹操主營。從距離上看,曹操主營更近,而烏巢略遠。從兵力上看,曹操主營本來兵力不足,再分兵為二,袁紹攻哪裡都可以佔據兵力的絕對優勢。袁紹選擇了少數騎兵北上援烏巢,而派重兵南下攻擊曹操大營的方案。具體兵力不詳,但從字眼上分析,北上援兵大體一兩千而已,南下重兵當不下萬人。

後來的結果大家都很熟悉了,在曹軍力戰之下,袁紹顧此失彼,不僅沒能攻破曹操主營,烏巢糧倉也遭攻破,其糧草全數被燒毀。袁紹大軍因此而軍心大亂,大軍崩潰,十萬大軍損失了七八成,僅有八百親騎跟隨袁紹逃回了河北。

而經此一敗,袁紹一蹶不振,北方亂局逐漸歸於曹操掌控之下。最終曹操用了數年時間,一統北方,為日後的曹魏政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所以,對於曹魏甚至於日後統一三國的西晉王朝來說,官渡之戰,功不可沒!

其實,回看當時那場戰爭,袁紹排兵布陣之處其實並無太多過錯,即使是後來面對烏巢被襲的難關,他主攻曹營,圍魏救趙的做法也有著一定的可取之處。

但這是一場攻心之戰,袁紹沒有曹操狠,沒有那份孤注一擲,破釜沉舟的勇氣。如果當時大軍不亂,即使糧草被燒,袁紹也可以學項羽韓信,破釜沉舟,背水一戰,優勢兵力之下,誰勝誰負,尚未可知。可是,他袁本初,家世顯赫,四世三公,早已經沒有了如此決心,所以他輸了曹操,也成就了曹操!

相關焦點

  • 曹操為何能在官渡之戰中以少勝多,擊敗袁紹的十萬大軍,一決雌雄
    當時袁紹的實力遠遠勝過曹操,當然不甘屈居於曹操之下,於是袁紹決定進攻曹操,這就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官渡之戰,一決雌雄。那麼兩隊實力懸殊的對戰中,曹操是如何應對袁紹的呢?    官渡之戰在建安五年二月,袁紹先發制人,派大將顏良攻打隔河的白馬,稱主戰場,同時還派大將文丑進攻延津。當時駐守白馬的是劉延。
  • 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袁紹失敗三個主要原因在這裡
    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袁紹失敗三個主要原因在這裡在歷史上,戰爭是諸侯最終成為統治者的重要一種方式,特別是在冷兵器時代,歷史上有名的戰役不少,但是以少勝多的戰役並不多,我們大家所熟知的巨鹿之戰是其中一個
  • 《三國演義》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曹操袁紹兩軍差別這麼大?
    三國演義這本書描述的大概情形是袁紹帶領著自己麾下十萬兵馬南下攻打曹操,而當時曹操的兵力相較於袁紹來說非常的弱小,連一萬人都無法湊出來,袁紹和曹操兩方的部隊在官渡發生了一場大戰,結局是出人意料的,曹操成功以少打多獲得官渡之戰的勝利,從此以後,曹操和袁紹的勢力轉變,中國的北方地區逐漸被曹操統一。
  • 官渡之戰,曹操如何擊敗袁紹?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 官渡之戰袁紹為什麼會輸?
    官渡之戰,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當時雄霸北方的霸主袁紹,無論土地,錢糧都曹操的數倍,其實我們看一下當時真實的數據情況啊,袁紹領軍步兵十萬人,和數萬騎兵,然而曹操兵不過兩萬,所以兵力上懸殊比較大,袁紹平定北方,無後顧之憂,起兵直接渡過黃河,攻取許都,但是曹操在兗州之地,四周都是軍閥
  • 官渡之戰中,曹操能夠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關鍵是什麼?
    在官渡之戰中,郭嘉一共有兩次精彩的論斷,一個是曹軍在面對強大的袁紹時,軍心不穩,郭嘉講了「十勝袁紹論」,穩定了軍心。實際上,儘管有郭嘉的打氣,在官渡之戰相持階段,曹操也是「合戰不利」,想要放棄官渡,退守許都,這個時候是荀彧為曹操打氣,堅持認為這是決勝的關鍵階段,不能輕言放棄,然而當時曹操的補給已經很困難了,離失敗只在一步之遙。
  • 官渡之戰:袁紹十萬人馬戰敗曹操的原因是什麼?
    在曹操一統北方的戰役中,最關鍵的一戰應該是官渡之戰,它為曹操日後徵討打牢了根基。曹操和袁家兄弟本是故交,雙方也都相互了解甚多。曹操是個很有野心的軍事家,對袁家兄弟的一舉一動更是備加關注。以弱勝強勝袁紹,彰顯了曹操的過人之處。
  • 三國演義27:曹操和袁紹官渡之戰,曹操用幾句話讓袁紹大敗而歸
    在上一集中我們講到了,劉備、關羽、張飛和趙雲四人終於在古城相會,袁紹也決定出兵討伐曹操,並且還將自己的兒子們叫了過來一同徵戰。就在他的兒子們爭論誰要做先鋒的時候,袁紹則說道:「這個先鋒由我來當」,此話不僅讓自己做了先鋒,而且也避免了一場口舌之戰。之後袁紹率領了70萬大軍陳兵官渡,向蒼天歃血祭拜並且鼓舞士氣,與曹操一決勝負、決一死戰!
  • 官渡之戰的全過程,曹操以少勝多的原因,你知道多少?
    導讀:官渡之戰的全過程,曹操以少勝多的原因,你知道多少?官渡之戰是以少勝多的一個著名戰役。它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的其中之一,經過這次戰爭之後,曹操集團的實力迅速增強,在歷史上更是影響深遠。官渡之戰的對峙雙方是曹操軍和袁紹軍,它前後總共經過了從公元199年六月到公元200年十月,這雙方進行了長達一年多的對峙,袁紹軍隊約十萬人,而曹操的軍隊只有八千人左右。雙方力量懸殊,也正是因為這樣,才留給後世以深刻的思考。
  • 官渡之戰作為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戰爭,曹操是怎麼做到的?
    官渡之戰作為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戰爭,曹操是怎麼做到的?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把漢獻帝挾持到許昌,從此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後來,他又相繼消滅袁術、呂布,勢力範圍得以擴大。
  • 【鏗鏘三國談】官渡之戰曹操真的是用不到一萬兵戰勝了袁紹的十萬...
    曹操和袁紹這對總角之交,在背靠背各自掃平了正面戰場後,終於翻臉了。 八月初,震動華夏、舉世矚目的官渡之戰,正式打響。曹操駐兵中牟縣西北的官渡,袁紹親提十萬機動兵力,從黎陽南渡黃河,在官渡以北與曹軍相接。 袁紹大軍東西連營幾十裡,遮雲蔽日,排山倒海,欲以雷霆萬鈞之勢,無情碾壓曹軍,將曹操踏平在官渡。
  • 太誇張了:官渡之戰是袁紹70萬打曹操7萬?
    本文為珀爾修斯之弓原創,主編薩沙,如果轉載請務必註明【薩沙講史堂第二百五十四期】 (歷史系列第102講)漢末的官渡之戰,是歷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勝多戰役。三國演義說袁紹70萬,曹操7萬,兩軍一共近80萬人。那麼,此戰到底有多少人參戰呢?簡述官渡之戰的過程史書記載袁紹率領大軍南下攻打許都。
  • 官渡之戰曹操和袁紹的兵力推算,肯定不是1萬對10萬!
    官渡之戰是一場公認的以少勝多的關鍵性戰役,根據史書記載,袁紹「簡精卒十萬,騎萬匹,欲襲許」(《袁紹傳》),曹操「兵不滿萬,傷者十之二三」(《武帝紀》)。裴松之對於官渡之戰袁紹、曹操兵力提出3點疑問:第一,從曹操起兵後發展過程分析。曹操陳留起兵就有5000人,此後四處徵戰,勝多敗少,不斷收降各路軍閥,兵力肯定不斷擴張。單單擊破青州黃巾,收降卒30多萬,建立所謂青州兵。哪怕十裡挑一,青州兵也有3萬多人,所以曹操的總兵力絕對不會僅有一萬人。曹操非常清楚袁紹幾乎傾巢而來,怎麼會只帶不到一萬人去和袁紹決戰。
  • 官渡之戰,袁紹陣營的謀臣兵將均多於曹操,究竟因何大敗
    三國時期的官渡之戰,是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戰役之一。當時,袁紹據北方,佔據的地盤比曹操大,地理位置也有優勢,手下有顏良、文丑等有名大將,又有沮授、許攸、田豐等謀士,兵將幾倍於曹操,最後卻敗給了曹操,這其中的緣由又是什麼呢?
  • 官渡之戰前,郭嘉向曹操列出:袁紹有哪十敗?曹操有哪十勝?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展開戰略大決戰。最後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
  • 官渡之戰後袁紹依然強於曹操,為何仍失敗?
    官渡之戰袁紹固然損失慘重,但仍有極強的實力,可以說曹操在戰後也只是有了自保之力而已,然而為何袁紹集團仍然在戰後走向崩潰,被曹操集團完全吞併?袁曹之間的強弱轉換,絕非官渡之戰可以概括,而是有深厚的社會背景。1一說起袁紹集團的滅亡,很多人立馬就會想到官渡之戰,認為袁紹在官渡之戰後就完蛋了,而實際上,袁紹集團的滅亡絕不是一個官渡之戰就能導致的。
  • 官渡之戰對曹操和袁紹有何影響?真的決定了曹操統一河北的基礎嗎?
    文丨看乎Li(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 說起三國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大家一定都能想起,無論是赤壁之戰,夷陵之戰還是官渡之戰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戰役,而這三場戰役也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 曹操官渡之戰,險勝袁紹,袁紹有了決策失誤體現在哪裡?
    都知道曹操的官渡之戰勝得非常的危險,曹操的官渡之戰能夠勝利,不僅僅是有他自己,他的原因還有袁紹這個人在指揮上的失誤這方面原因,他固然是很有能力,並且很會指揮作戰,可是曹操這個人,也有不足的地方,那就是曹操這個人,他自己的兵力根本就不是很多,在實力上他是比不上袁紹的,可是他卻勝利了,
  • 以少勝多的官渡之戰,發生在什麼地方?
    公元200年,東漢建安五年,發生在官渡(今河南鄭州中牟縣東北)的這場袁紹和曹操兩大割據勢力之間的官渡之戰,是東漢時期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曹操以劣勢兵力以弱勝強,大敗袁紹,從此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 歷史闢謠:官渡之戰真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嗎?
    發生於袁紹、曹操之間的官渡之戰,是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之一,也被稱為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 有了以上三次新鮮血液的注入,再加上曹操原有的主力部隊,其軍力至少也應該有十餘萬。 官渡之戰是曹操與袁紹的決戰,在此期間,孫策、劉表等人雖有襲擊曹操大本營的機會,卻都未發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