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乃是三國前期最重要的一場戰役,因為此一役的結果,決定了北方兩個最強的政治集團的盛衰,即曹操集團與袁紹集團。也可以說,官渡之戰決定了中國北方的歸屬,而官渡獲勝的曹操,也奠定了其中原霸主的地位,甚至給了他統一天下的機會。
官渡之戰,史書記載頗詳細,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鑑等文獻,均著有大量筆墨。接下來,便讓我們走進兩千年前那硝煙瀰漫的戰場。先簡單講講官渡之戰的過程。自此,一場長達十個月的鏖戰,拉開序幕。
廣義上說,袁曹交戰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前一年的四月,曹操北渡黃河擊潰眭固一黨,但此時袁紹的主攻方向仍在北方公孫瓚處,袁曹雙方只是對峙。兩軍主力真正開始對決,則是從曹操擊破劉備,回軍官渡之後始,大略建安五年一月末。因此這裡將官渡之戰的開始定於建安五年一月。
序戰發生在春天,黃河南岸的白馬。曹軍退至延津附近,袁紹前鋒文丑、劉備已逼近。曹操用計擊破袁軍,斬殺文丑。但這兩戰勝利,也不過是序戰,並非主力交鋒。所謂"醜與顏良,皆紹名將也,再戰,悉禽之,紹軍奪氣。"袁軍士氣受損有之,但大局不會因此而改變。
袁紹軍勢強,曹操軍勢弱,並不因前鋒兩戰獲勝而改變,曹軍仍面臨苦戰的境地。袁軍至此主力仍保持十萬以上,而曹軍主力則數萬而已,兵力有差距。曹操兩戰小勝,主力集結黃河以南的官渡地區。而袁紹率主力也南渡黃河,屯駐官渡以北的陽武。稍後,袁紹更將大營向南推進,逼近官渡安營紮寨,雙方均連營數十裡而對峙
從七月到十月的百餘日,袁曹兩軍一直在官渡拉鋸,互有攻防,總體袁軍仍佔上風,曹軍漸呈不支之勢。除了在官渡主戰場,劉闢、劉備、龔都、曹仁、蔡陽等在汝南又開闢了第二戰場,臧霸也多次出兵青州以牽制袁譚的勢力。
戰役真正的高潮,也是勝負手出現在十月。
十月,袁紹派淳于瓊帶領萬餘兵力,運送輜重糧草至烏巢屯駐。烏巢一地,這時恰好發生一件偶然事件,即許攸叛逃,許攸將烏巢屯糧的情況詳細告訴了曹操。曹操手下的謀士,如荀攸、賈詡力主襲擊烏巢,曹操聽取了這個建議。但曹軍兵少,本營只有萬人,還有兩三千傷兵。曹操劫烏巢,挑選出精銳的五千人,這樣大本營已僅剩兩三千可戰之兵。曹操派荀攸、曹洪留守大營。
一夜奔襲四十餘裡,曹操來到淳于瓊陣前。雖然是攻其不備,四處放火擾亂軍心,但這畢竟是五千攻堅一萬的戰役,而且生死一搏,不成功便成仁。而淳于瓊也做到處變不驚。先穩住陣腳,等到天光大亮,看曹操兵少,於是列陣迎敵。接戰不利,淳于瓊退守營壘。其攻防氣度,也是井然有序。
袁紹隨後接到曹操偷營的報告,這時他面臨兩個選擇。第一是主力北上,援助烏巢。第二是主力南下,襲擊官渡曹操主營。從距離上看,曹操主營更近,而烏巢略遠。從兵力上看,曹操主營本來兵力不足,再分兵為二,袁紹攻哪裡都可以佔據兵力的絕對優勢。袁紹選擇了少數騎兵北上援烏巢,而派重兵南下攻擊曹操大營的方案。具體兵力不詳,但從字眼上分析,北上援兵大體一兩千而已,南下重兵當不下萬人。
後來的結果大家都很熟悉了,在曹軍力戰之下,袁紹顧此失彼,不僅沒能攻破曹操主營,烏巢糧倉也遭攻破,其糧草全數被燒毀。袁紹大軍因此而軍心大亂,大軍崩潰,十萬大軍損失了七八成,僅有八百親騎跟隨袁紹逃回了河北。
而經此一敗,袁紹一蹶不振,北方亂局逐漸歸於曹操掌控之下。最終曹操用了數年時間,一統北方,為日後的曹魏政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所以,對於曹魏甚至於日後統一三國的西晉王朝來說,官渡之戰,功不可沒!
其實,回看當時那場戰爭,袁紹排兵布陣之處其實並無太多過錯,即使是後來面對烏巢被襲的難關,他主攻曹營,圍魏救趙的做法也有著一定的可取之處。
但這是一場攻心之戰,袁紹沒有曹操狠,沒有那份孤注一擲,破釜沉舟的勇氣。如果當時大軍不亂,即使糧草被燒,袁紹也可以學項羽韓信,破釜沉舟,背水一戰,優勢兵力之下,誰勝誰負,尚未可知。可是,他袁本初,家世顯赫,四世三公,早已經沒有了如此決心,所以他輸了曹操,也成就了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