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袁紹陣營的謀臣兵將均多於曹操,究竟因何大敗

2020-12-25 騰訊網

三國時期的官渡之戰,是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戰役之一。當時,袁紹據北方,佔據的地盤比曹操大,地理位置也有優勢,手下有顏良、文丑等有名大將,又有沮授、許攸、田豐等謀士,兵將幾倍於曹操,最後卻敗給了曹操,這其中的緣由又是什麼呢?

事情還要從漢獻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說起,袁紹此時已經將北方的公孫瓚勢力瓦解了,佔有了冀、青、並、幽四洲之地。這時的他,一心想稱霸中原,看不慣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所以不顧下面謀臣的反對,率領兵將十萬餘人,向曹操開戰。曹操知道,這場仗決定著他們誰是最終的霸主。這場仗持續了一年多的時間,最終曹操取得全面勝利,並收編了袁紹的大部分軍隊。

那麼,袁紹為什麼在兵多、將多、謀士也多的情況下失敗了呢?且聽筆者一一分析。

第一、未採納謀士諫言,出兵並無正當理由

官渡之戰,純屬是袁紹挑起的戰爭,他覺得自己基本上已經掃平北方,眼前只剩下曹操。如果打敗了曹操,自己就是這北方真正的霸主了。當時,手下的謀臣許攸、田豐都不同意這麼做,他們認為,攻打曹操並沒有什么正當的理由。曹操的手裡有著王牌,幹什麼都可以打著皇上的旗號,現在去攻打曹操理由不充分。謀臣田豐就曾諫言,讓袁紹保存實力,發展壯大,到時候自然就壓得倒曹操。可是袁紹不聽,執意出兵。

第二、作戰之前和之中謀臣、將士諫言只要是對的,都被巧妙地捨棄了

在戰前,就有田豐諫言,說這場仗最好別打,現在最重要的是佔據山河之固,發展壯大,然後發展農業經濟,吸引人才,增強實力。田豐認為,曹操是個擅長用兵的人,不能輕敵。但是袁紹覺得自己的兵將比曹操多,完全不用怕他。

在戰中,田豐又諫言,和曹操打聲東擊西戰,打持久戰或者遊擊戰,讓曹操軍隊疲於奔波,長時間下來,他們一定受不住,用不了兩年,就可以坐享其成勝利的果實了。但是袁紹依舊不聽,覺得兵貴神速,急於求成。並因為田豐的態度堅定而勃然大怒,將田豐關到監獄中去了。

第三、剛愎自用,逼走謀臣將士,為曹操陣營增強實力

在作戰中,許攸看袁紹和曹操的軍隊一直僵持不下,就勸袁紹留一部分軍隊與曹操周旋,再選一部分精兵抄小路前往許縣搶走曹操的王牌,即劫持天子,這樣戰爭也就結束了。沒有皇帝,曹操也就興不起多大的浪了。但是袁紹不聽,就是一心想把曹操給除了。許攸生氣之餘,覺得袁紹不能謀大事,就投靠曹操去了。

許攸去曹營,可以說是袁紹的一大損失,因為許攸是袁紹身邊的謀臣,對袁紹軍營情況了如指掌。到了曹營以後,就給曹操出了「火燒烏巢」的計謀,將袁紹沒有重兵把守的糧庫給燒了。

這時,袁紹下面的大將張郃主張立即派兵救援烏巢,或許還能挽回損失。但是袁紹下面的郭圖卻主張攻打曹操的大本營官渡,認為曹操去攻打了烏巢,肯定官渡就空虛了。袁紹急功近利,讓張郃去攻打官渡。但是曹操是何許人也,已經料到袁紹可能攻打自己的根據地,所以早有周密的軍隊部署。

張郃看大勢已去,而且自己也不可能攻打下來官渡,想著袁紹是個愛面子的人,如果打不下來,回去肯定會被懲罰,於是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投靠了曹操。

在戰爭中,袁紹失去一位重要謀臣,又失去一名關鍵大將,又被燒了糧草,基本上勝負已經分明了。

第四、謀臣將士不能同仇敵愾,袁紹未能做到任人唯賢

袁紹下面可謂是人才濟濟,謀臣有田豐、許攸、沮授、郭圖,名將有顏良、文丑、張郃,審配和逢紀又是忠臣。但是這些人都有一定的缺點,而袁紹卻沒有做到知人善任。袁紹喜歡別人拍馬屁,而郭圖這個人就喜歡追隨主子的愛好,所以在烏巢增援上面放棄了張郃的增兵烏巢建議,也放棄了沮授的截斷曹操退路的建議。可以說是一次次的放棄成功的機會。

烏巢被燒,郭圖怕追責,又陷害沮授,袁紹又聽信讒言削弱了沮授的兵權。而張郃投靠曹操,也因為郭圖背後說壞話,讓張郃覺得回去也難免一死。在激烈的戰爭中,這些謀臣和將士不能同仇敵愾,而是相互推諉責任,甚至陷害,一盤散沙,如何不敗?

袁紹在官渡之戰中之所以失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本人指揮才能不及曹操,卻有不能知人善任,不能夠聽取正確的諫言,最後導致兵敗,成就了曹操的霸業。

相關焦點

  • 三國演義27:曹操和袁紹官渡之戰,曹操用幾句話讓袁紹大敗而歸
    在上一集中我們講到了,劉備、關羽、張飛和趙雲四人終於在古城相會,袁紹也決定出兵討伐曹操,並且還將自己的兒子們叫了過來一同徵戰。就在他的兒子們爭論誰要做先鋒的時候,袁紹則說道:「這個先鋒由我來當」,此話不僅讓自己做了先鋒,而且也避免了一場口舌之戰。之後袁紹率領了70萬大軍陳兵官渡,向蒼天歃血祭拜並且鼓舞士氣,與曹操一決勝負、決一死戰!
  • 官渡之戰袁紹大敗,究竟是哪個地方出現了問題?
    今天我們要為大家講解的就是在官渡之戰中袁紹大敗的原因。在公元一百九十九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勢力中介發展壯大,和袁紹則得到了,幽、冀、青、並四州,稱霸河北一帶。同年6月,袁紹就挑選了10萬精兵,萬匹戰馬。企圖南下進攻許都,官渡之戰的序幕也由此拉開。第二年的正月,曹操和袁紹在官渡一帶展開了一場長達八九個月的戰爭,曹操以2萬疲憊之師贏得了本場戰爭的勝利。把北方地區收入囊中。
  • 官渡之戰,兵力數倍於曹操的袁紹,為什麼會大敗?這一點很重要!
    官渡之戰,兵力數倍於曹操的袁紹,為什麼會大敗?這一點很重要! 東漢末年時期,漢室的大地上發生了一場重要的戰役。那就是官渡之戰!這一場戰爭可謂甚是浩大,這可以說可以記載入史冊的一戰戰役了。因為這一場戰爭影響很大,規模很大,更是決定了曹操和袁紹的位置!
  • 官渡之戰,擁有絕對兵力優勢的袁紹,為何還是慘敗於曹操?
    簡單來看好像袁紹是一個人生贏家,但是在官渡之戰大敗以後的兩年便病死了,在袁紹死後兒子們自相殘殺也將自己一手創立的基業毀於一旦。當時的官渡之戰,任誰看都不認為輸的人會是袁紹。首先就是袁紹當時要南下時,田豐認為曹操這個人熟讀兵法,善於用兵如果和他正面對戰是討不到好處的,現在最萬全的策略是佔據山河之險,繼續加強國力,然後派兵騷擾曹操的地盤,讓曹軍疲憊讓百姓不安,不到兩年曹軍就會不攻自破。
  • 三國演義27:曹操和袁紹官渡之戰,曹操用幾句話讓袁紹大敗而歸
    在上一集中我們講到了,劉備、關羽、張飛和趙雲四人終於在古城相會,袁紹也決定出兵討伐曹操,並且還將自己的兒子們叫了過來一同徵戰。就在他的兒子們爭論誰要做先鋒的時候,袁紹則說道:「這個先鋒由我來當」,此話不僅讓自己做了先鋒,而且也避免了一場口舌之戰。之後袁紹率領了70萬大軍陳兵官渡,向蒼天歃血祭拜並且鼓舞士氣,與曹操一決勝負、決一死戰!
  • 假如袁紹不發動官渡之戰,進行養精蓄銳,袁紹能拖垮曹操嗎?
    官渡之戰是歷史上知名度非常高的戰役,它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官渡之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說官渡之戰是奠定三國的基礎性戰役之一。對於曹操來說,官渡之戰的重要性不亞於一個重要的謀士。通過官渡之戰的勝利,奠定了曹操一統北方的基礎。袁紹在官渡之戰中失利,給了曹操一統北方的基礎。建安五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展開戰略決戰。此時的曹操已經下定決心一統北方。這時候的袁紹其實是有機會扭轉乾坤的。當時袁紹手下有一位謀士,此人就是田豐。
  • 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袁紹失敗三個主要原因在這裡
    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袁紹失敗三個主要原因在這裡在歷史上,戰爭是諸侯最終成為統治者的重要一種方式,特別是在冷兵器時代,歷史上有名的戰役不少,但是以少勝多的戰役並不多,我們大家所熟知的巨鹿之戰是其中一個
  • 官渡之戰:袁紹十萬人馬戰敗曹操的原因是什麼?
    在曹操一統北方的戰役中,最關鍵的一戰應該是官渡之戰,它為曹操日後徵討打牢了根基。曹操和袁家兄弟本是故交,雙方也都相互了解甚多。曹操是個很有野心的軍事家,對袁家兄弟的一舉一動更是備加關注。以弱勝強勝袁紹,彰顯了曹操的過人之處。
  • 官渡之戰:袁紹究竟輸在什麼地方?
    東漢末年的三大戰役各有各的歷史價值:官渡之戰成就了曹操,使其有了一統河山的可能;赤壁之戰則徹底碾碎了這種可能,初步架構了三國鼎立之格局;隨著夷陵之戰(或叫猇亭之戰)劉備的慘敗,三方均元氣大傷,誰也奈何不了誰,三國博弈的歷史才真正開始。正史上,官渡之戰爆發於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
  • 官渡之戰袁紹為什麼會輸?
    官渡之戰,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當時雄霸北方的霸主袁紹,無論土地,錢糧都曹操的數倍,其實我們看一下當時真實的數據情況啊,袁紹領軍步兵十萬人,和數萬騎兵,然而曹操兵不過兩萬,所以兵力上懸殊比較大,袁紹平定北方,無後顧之憂,起兵直接渡過黃河,攻取許都,但是曹操在兗州之地,四周都是軍閥
  • 曹操曾用一句話評價袁紹,官渡之戰,袁紹用4個昏招一一印證
    三國演義中,曹操曾與劉備青梅煮酒,探討天下英雄。劉備認為河北袁紹,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且虎踞冀州之地,部下文臣猛將極多,可做英雄。曹操則並不贊同,他認為,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不能稱作為英雄。而事實證明,曹操對於袁紹的看法是極為準確的。
  • 官渡之戰時的曹操,是明顯不具備北伐袁紹的能力的
    其次,不犯錯誤當然沒法打,但是不管三國志還是後漢書對於袁紹此戰的一些錯誤都是意見高度一致的,對袁的缺陷也基本一樣,官渡的失敗很難說是一個偶然。試問,如果去打淳于瓊的五千人,打不動淳于瓊的一萬人,該當如何?
  • 官渡之戰,曹操如何擊敗袁紹?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 官渡之戰,袁紹兵力數倍於曹操,為何輸了?
    公元200年,在北方的兩大巨頭曹操和袁紹,已經把周邊勢力兼併的差不多了,這兩大巨頭之間的一戰在所難免。北方的袁紹實力要強於曹操,率大軍壓境至官渡附近,雙方在此會有一場惡戰,史稱官渡之戰。說實話,這麼耗下去,不出一個月,曹操這邊不用袁紹去打,糧草不夠吃,自己就失敗了。可就在此時,上天派來了一大救星,來到曹操營前,他就是許攸。許攸是曹操的老朋友了,此時是袁紹的高級參謀。許攸問道:「袁紹強盛,你如何打敗他,糧草不都吃了吧?」曹操:「怕什麼,還夠吃一年。」
  • 官渡之戰後袁紹依然強於曹操,為何仍失敗?
    官渡之戰袁紹固然損失慘重,但仍有極強的實力,可以說曹操在戰後也只是有了自保之力而已,然而為何袁紹集團仍然在戰後走向崩潰,被曹操集團完全吞併?袁曹之間的強弱轉換,絕非官渡之戰可以概括,而是有深厚的社會背景。1一說起袁紹集團的滅亡,很多人立馬就會想到官渡之戰,認為袁紹在官渡之戰後就完蛋了,而實際上,袁紹集團的滅亡絕不是一個官渡之戰就能導致的。
  • 曹操官渡之戰,險勝袁紹,袁紹有了決策失誤體現在哪裡?
    都知道曹操的官渡之戰勝得非常的危險,曹操的官渡之戰能夠勝利,不僅僅是有他自己,他的原因還有袁紹這個人在指揮上的失誤這方面原因,他固然是很有能力,並且很會指揮作戰,可是曹操這個人,也有不足的地方,那就是曹操這個人,他自己的兵力根本就不是很多,在實力上他是比不上袁紹的,可是他卻勝利了,
  • 官渡之戰之袁紹戰略失誤
    官渡之戰之袁紹戰略失誤公元200年發生的官渡之戰,開啟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序幕。那麼,袁紹都有那些失誤呢?失誤一:殺田豐。田豐在開戰前,已預測到了出師不利,向袁紹諫言暫不要出戰,首先要保境安民,待時機成熟時再出戰。但此番言論袁紹不但不聽,反而惹惱了袁紹,將田豐下獄。袁紹打敗回來後,不但不反思自己的過失,重新重用田豐,反而因自己的面子過不去而殺了田豐,從此失去了一個忠心耿耿的智謀之士。
  • 官渡之戰曹操和袁紹的兵力推算,肯定不是1萬對10萬!
    裴松之對於官渡之戰袁紹、曹操兵力提出3點疑問:第一,從曹操起兵後發展過程分析。曹操陳留起兵就有5000人,此後四處徵戰,勝多敗少,不斷收降各路軍閥,兵力肯定不斷擴張。單單擊破青州黃巾,收降卒30多萬,建立所謂青州兵。哪怕十裡挑一,青州兵也有3萬多人,所以曹操的總兵力絕對不會僅有一萬人。曹操非常清楚袁紹幾乎傾巢而來,怎麼會只帶不到一萬人去和袁紹決戰。
  • 官渡之戰雙方智謀PK,袁紹若換成阿鬥曹操可能就輸了
    在三國世界裡,若要問哪一場戰爭雙方實力最懸殊,答案可能就是曹操PK袁紹的官渡之戰了,當時雙方兵力是7比70,曹操才7萬人,但袁紹有70萬大軍,可是結果卻是曹操贏了,袁紹輸了。所以說官渡之戰是改變中國歷史走向的一場戰爭,後人在評論官渡之戰時都說是曹操智商高,袁紹智商低,這個倒是事實,但是很多人忽略了一點,就是當時雙方陣營裡的謀士水平是旗鼓相當的,如果把袁紹換成是阿鬥的話,那麼這場戰爭曹操輸定了。
  • 官渡之戰結束後的19個月裡,袁紹疏忽了一件事,埋下覆滅的伏筆
    這句話用來描述官渡之戰後的袁紹集團,也是恰如其分。是的,官渡之戰中袁紹被實力與運氣兼備的曹操擊敗,敗得很慘,被坑殺的士卒多達七八萬人,一線大將幾乎喪盡,這樣的打擊對於袁氏集團是非常沉重的。但是袁氏集團根基雄厚,他的基本盤尚在,只要假以時日,富庶的冀州之地又可以為袁紹拉扯出一支強大的部隊。曹操經歷了官渡之戰後,同樣也是元氣大傷,短時間內無法吞併袁氏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