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曹操曾與劉備青梅煮酒,探討天下英雄。劉備認為河北袁紹,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且虎踞冀州之地,部下文臣猛將極多,可做英雄。曹操則並不贊同,他認為,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不能稱作為英雄。而事實證明,曹操對於袁紹的看法是極為準確的。也正是袁紹的這些特點,才導致了官渡之戰的大敗。
官渡之戰,袁紹用了4個昏招,將曹操對他的評價一一印證。
昏招一、將審配調回,沒有謀斷
官渡戰爭一開打,曹軍並沒有大家想像中的那麼所向披靡。在審配的指揮下,袁軍伏擊成功,大敗曹軍,打得曹操不敢出營。
之後審配又命令士兵在曹操營寨前壘土成山,站在山上向曹營射箭,居高臨下攻擊,曹軍恐懼,連在營地中走路都需要頂著盾牌,士氣十分低落。後來曹軍建造投石車,轟塌了袁軍的土山。審配又採用土攻,挖地道,結果又被曹操破解。兩軍陷入僵持階段,誰也奈何不了誰。
可以看到,在審配的指揮下,袁曹兩軍達成了暫時的戰略平衡,誰也無法打敗誰。這個時候就是拖時間了,曹操兵精糧少,拖時間肯定輸。然而就在這種重要的時刻,袁紹竟然命令審配回去督促糧草,將審配調離戰場,既然審配幾次打敗曹軍,為什麼不把他留下來呢,這是袁紹犯的第一個昏招。
昏招二、派淳于瓊守糧
由於之前袁紹糧草已經被曹操劫過一次了,所以這次袁紹決定加派守衛,但是他卻偏偏派了淳于瓊前去烏巢糧倉。這就是袁紹犯的第二個昏招,此戰袁紹最大的優勢就在於糧食比曹操充足,要保證這種優勢,肯定得派穩妥的將領去守衛,然而淳于瓊是個嗜酒如命之人,這麼重要的任務交給這種人,是怎麼想的呢?作為主公,袁紹不可能不知道淳于瓊的這個特點吧。
昏招三、責罵許攸
曹操糧盡,派人送書信給荀彧,希望他急速籌措糧食,好死不死,這個人被袁軍抓住了。於是許攸建議袁紹派偏軍襲擊許昌,但袁紹並沒有答應,他只想這樣耗死曹操,不想節外生枝。這本身也不算錯。
但是當他收到審配寄來的書信,陳述許攸之前的犯法事,竟然直接責罵許攸,還說出以後永不錄用的話,將他趕出營帳。大戰在前,對於這麼一個知曉軍情細節的人,怎麼能夠如此對待呢?要麼就繼續重用,不要責罵,要麼就直接抓起來,禁止出營,洩露軍機。但是袁紹既責備許攸、表示永不重用,又不禁止許攸的人身自由,這樣的話,許攸難免懷恨在心。後來許攸投曹,直接洩露了最重要的軍情。
昏招四、色厲膽薄、幹大事而惜身
聽得許攸的情報和建議後,曹操立即點兵,親自前往烏巢,襲擊袁紹糧草。袁紹聽聞烏巢有變後,急招軍將議事。大將張郃表示要和高覽一起去救烏巢,而謀士郭圖則認為烏巢被劫,曹操肯定親自前往,應該趁曹營人少,率軍攻打。這裡,袁紹做出了他官渡之戰中最失敗的決定,命張郃率軍五千,攻擊曹營;蔣奇領兵一萬,去救烏巢。
為什麼說他的這招是整個官渡之戰中最失敗的決定呢?首先,袁紹針對於曹操最大的優勢是糧草,那麼當曹操親自率軍前去襲擊的時候,袁紹應該怎麼做呢?如果是一個有魄力的主帥,那得向曹操學習,親自操刀去幹,鼓舞士氣,因為烏巢絕不能失,安身立命之本,當全力以赴的救援。
就算你怕事,不敢親自去,那麼至少你得多派點軍隊前去。而袁紹只派蔣奇領兵一萬,前去救援烏巢,不知道他是不是看不起曹操,覺得曹操沒有沒有能力攻破烏巢大營。
好謀不斷,幹大事而惜身,曹操對袁紹的評價在這裡體現得淋漓盡致。
再說另外一邊,既然派這麼點人去救烏巢,那麼攻擊曹操大營,總得下血本吧,曹操都在烏巢那邊跟你拼命了,你就給張郃五千人馬,讓他去打曹軍堅固的營寨?那另外那幾十萬軍隊在幹嘛呢,睡覺嗎?此刻只給張郃五千軍隊,那不就是讓他去送死嗎。
烏巢、曹營,袁紹不論押寶哪一邊,都有勝算。這麼多謀士建議,袁紹最終竟然用了這麼個昏招,真是讓人嘆息啊,不過也恰恰印證了曹操的評價。
結局大家都知道了,烏巢糧草被燒,袁軍大亂,張郃投降,袁紹損兵折將,退回冀州。原本穩贏的牌面,被袁紹打成這樣,也是沒誰了。「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曹操對袁紹的評價太準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