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曾用一句話評價袁紹,官渡之戰,袁紹用4個昏招一一印證

2020-12-19 超級七品小芝麻官

三國演義中,曹操曾與劉備青梅煮酒,探討天下英雄。劉備認為河北袁紹,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且虎踞冀州之地,部下文臣猛將極多,可做英雄。曹操則並不贊同,他認為,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不能稱作為英雄。而事實證明,曹操對於袁紹的看法是極為準確的。也正是袁紹的這些特點,才導致了官渡之戰的大敗。

官渡之戰,袁紹用了4個昏招,將曹操對他的評價一一印證。

昏招一、將審配調回,沒有謀斷

官渡戰爭一開打,曹軍並沒有大家想像中的那麼所向披靡。在審配的指揮下,袁軍伏擊成功,大敗曹軍,打得曹操不敢出營。

之後審配又命令士兵在曹操營寨前壘土成山,站在山上向曹營射箭,居高臨下攻擊,曹軍恐懼,連在營地中走路都需要頂著盾牌,士氣十分低落。後來曹軍建造投石車,轟塌了袁軍的土山。審配又採用土攻,挖地道,結果又被曹操破解。兩軍陷入僵持階段,誰也奈何不了誰。

可以看到,在審配的指揮下,袁曹兩軍達成了暫時的戰略平衡,誰也無法打敗誰。這個時候就是拖時間了,曹操兵精糧少,拖時間肯定輸。然而就在這種重要的時刻,袁紹竟然命令審配回去督促糧草,將審配調離戰場,既然審配幾次打敗曹軍,為什麼不把他留下來呢,這是袁紹犯的第一個昏招。

昏招二、派淳于瓊守糧

由於之前袁紹糧草已經被曹操劫過一次了,所以這次袁紹決定加派守衛,但是他卻偏偏派了淳于瓊前去烏巢糧倉。這就是袁紹犯的第二個昏招,此戰袁紹最大的優勢就在於糧食比曹操充足,要保證這種優勢,肯定得派穩妥的將領去守衛,然而淳于瓊是個嗜酒如命之人,這麼重要的任務交給這種人,是怎麼想的呢?作為主公,袁紹不可能不知道淳于瓊的這個特點吧。

昏招三、責罵許攸

曹操糧盡,派人送書信給荀彧,希望他急速籌措糧食,好死不死,這個人被袁軍抓住了。於是許攸建議袁紹派偏軍襲擊許昌,但袁紹並沒有答應,他只想這樣耗死曹操,不想節外生枝。這本身也不算錯。

但是當他收到審配寄來的書信,陳述許攸之前的犯法事,竟然直接責罵許攸,還說出以後永不錄用的話,將他趕出營帳。大戰在前,對於這麼一個知曉軍情細節的人,怎麼能夠如此對待呢?要麼就繼續重用,不要責罵,要麼就直接抓起來,禁止出營,洩露軍機。但是袁紹既責備許攸、表示永不重用,又不禁止許攸的人身自由,這樣的話,許攸難免懷恨在心。後來許攸投曹,直接洩露了最重要的軍情。

昏招四、色厲膽薄、幹大事而惜身

聽得許攸的情報和建議後,曹操立即點兵,親自前往烏巢,襲擊袁紹糧草。袁紹聽聞烏巢有變後,急招軍將議事。大將張郃表示要和高覽一起去救烏巢,而謀士郭圖則認為烏巢被劫,曹操肯定親自前往,應該趁曹營人少,率軍攻打。這裡,袁紹做出了他官渡之戰中最失敗的決定,命張郃率軍五千,攻擊曹營;蔣奇領兵一萬,去救烏巢

為什麼說他的這招是整個官渡之戰中最失敗的決定呢?首先,袁紹針對於曹操最大的優勢是糧草,那麼當曹操親自率軍前去襲擊的時候,袁紹應該怎麼做呢?如果是一個有魄力的主帥,那得向曹操學習,親自操刀去幹,鼓舞士氣,因為烏巢絕不能失,安身立命之本,當全力以赴的救援。

就算你怕事,不敢親自去,那麼至少你得多派點軍隊前去。而袁紹只派蔣奇領兵一萬,前去救援烏巢,不知道他是不是看不起曹操,覺得曹操沒有沒有能力攻破烏巢大營。

好謀不斷,幹大事而惜身,曹操對袁紹的評價在這裡體現得淋漓盡致。

再說另外一邊,既然派這麼點人去救烏巢,那麼攻擊曹操大營,總得下血本吧,曹操都在烏巢那邊跟你拼命了,你就給張郃五千人馬,讓他去打曹軍堅固的營寨?那另外那幾十萬軍隊在幹嘛呢,睡覺嗎?此刻只給張郃五千軍隊,那不就是讓他去送死嗎。

烏巢、曹營,袁紹不論押寶哪一邊,都有勝算。這麼多謀士建議,袁紹最終竟然用了這麼個昏招,真是讓人嘆息啊,不過也恰恰印證了曹操的評價。

結局大家都知道了,烏巢糧草被燒,袁軍大亂,張郃投降,袁紹損兵折將,退回冀州。原本穩贏的牌面,被袁紹打成這樣,也是沒誰了。「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曹操對袁紹的評價太準確了。

相關焦點

  • 三國演義27:曹操和袁紹官渡之戰,曹操用幾句話讓袁紹大敗而歸
    在上一集中我們講到了,劉備、關羽、張飛和趙雲四人終於在古城相會,袁紹也決定出兵討伐曹操,並且還將自己的兒子們叫了過來一同徵戰。就在他的兒子們爭論誰要做先鋒的時候,袁紹則說道:「這個先鋒由我來當」,此話不僅讓自己做了先鋒,而且也避免了一場口舌之戰。之後袁紹率領了70萬大軍陳兵官渡,向蒼天歃血祭拜並且鼓舞士氣,與曹操一決勝負、決一死戰!
  • 曹操官渡之戰,險勝袁紹,袁紹有了決策失誤體現在哪裡?
    都知道曹操的官渡之戰勝得非常的危險,曹操的官渡之戰能夠勝利,不僅僅是有他自己,他的原因還有袁紹這個人在指揮上的失誤這方面原因,他固然是很有能力,並且很會指揮作戰,可是曹操這個人,也有不足的地方,那就是曹操這個人,他自己的兵力根本就不是很多,在實力上他是比不上袁紹的,可是他卻勝利了,
  • 【鏗鏘三國談】官渡之戰曹操真的是用不到一萬兵戰勝了袁紹的十萬...
    曹操和袁紹這對總角之交,在背靠背各自掃平了正面戰場後,終於翻臉了。 八月初,震動華夏、舉世矚目的官渡之戰,正式打響。曹操駐兵中牟縣西北的官渡,袁紹親提十萬機動兵力,從黎陽南渡黃河,在官渡以北與曹軍相接。 袁紹大軍東西連營幾十裡,遮雲蔽日,排山倒海,欲以雷霆萬鈞之勢,無情碾壓曹軍,將曹操踏平在官渡。
  • 官渡之戰,曹操如何擊敗袁紹?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 假如袁紹不發動官渡之戰,進行養精蓄銳,袁紹能拖垮曹操嗎?
    官渡之戰是歷史上知名度非常高的戰役,它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官渡之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說官渡之戰是奠定三國的基礎性戰役之一。對於曹操來說,官渡之戰的重要性不亞於一個重要的謀士。通過官渡之戰的勝利,奠定了曹操一統北方的基礎。袁紹在官渡之戰中失利,給了曹操一統北方的基礎。建安五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展開戰略決戰。此時的曹操已經下定決心一統北方。這時候的袁紹其實是有機會扭轉乾坤的。當時袁紹手下有一位謀士,此人就是田豐。
  • 官渡之戰,袁紹陣營的謀臣兵將均多於曹操,究竟因何大敗
    三國時期的官渡之戰,是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戰役之一。當時,袁紹據北方,佔據的地盤比曹操大,地理位置也有優勢,手下有顏良、文丑等有名大將,又有沮授、許攸、田豐等謀士,兵將幾倍於曹操,最後卻敗給了曹操,這其中的緣由又是什麼呢?
  • 官渡之戰後袁紹依然強於曹操,為何仍失敗?
    官渡之戰袁紹固然損失慘重,但仍有極強的實力,可以說曹操在戰後也只是有了自保之力而已,然而為何袁紹集團仍然在戰後走向崩潰,被曹操集團完全吞併?袁曹之間的強弱轉換,絕非官渡之戰可以概括,而是有深厚的社會背景。1一說起袁紹集團的滅亡,很多人立馬就會想到官渡之戰,認為袁紹在官渡之戰後就完蛋了,而實際上,袁紹集團的滅亡絕不是一個官渡之戰就能導致的。
  • 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袁紹失敗三個主要原因在這裡
    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袁紹失敗三個主要原因在這裡在歷史上,戰爭是諸侯最終成為統治者的重要一種方式,特別是在冷兵器時代,歷史上有名的戰役不少,但是以少勝多的戰役並不多,我們大家所熟知的巨鹿之戰是其中一個
  • 官渡之戰:袁紹究竟輸在什麼地方?
    東漢末年的三大戰役各有各的歷史價值:官渡之戰成就了曹操,使其有了一統河山的可能;赤壁之戰則徹底碾碎了這種可能,初步架構了三國鼎立之格局;隨著夷陵之戰(或叫猇亭之戰)劉備的慘敗,三方均元氣大傷,誰也奈何不了誰,三國博弈的歷史才真正開始。正史上,官渡之戰爆發於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
  • 兵多將廣的袁紹為什麼會在官渡之戰中敗給曹操?荀彧一語道破玄機
    而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大戰役,分別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官渡之戰是曹操和袁紹之間爭天下的決定戰役,一代梟雄曹操最終創造奇蹟,打出了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役,為其統一中國北方奠定了基礎。曹操為了實現自己的雄心壯志,他先是聯合劉備,滅掉了三國第一悍將呂布,隨後,他進宮面見漢獻帝,啟奏「討伐「袁紹。
  • 《三國演義》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曹操袁紹兩軍差別這麼大?
    三國演義這本書描述的大概情形是袁紹帶領著自己麾下十萬兵馬南下攻打曹操,而當時曹操的兵力相較於袁紹來說非常的弱小,連一萬人都無法湊出來,袁紹和曹操兩方的部隊在官渡發生了一場大戰,結局是出人意料的,曹操成功以少打多獲得官渡之戰的勝利,從此以後,曹操和袁紹的勢力轉變,中國的北方地區逐漸被曹操統一。
  • 官渡之戰,擁有絕對兵力優勢的袁紹,為何還是慘敗於曹操?
    簡單來看好像袁紹是一個人生贏家,但是在官渡之戰大敗以後的兩年便病死了,在袁紹死後兒子們自相殘殺也將自己一手創立的基業毀於一旦。當時的官渡之戰,任誰看都不認為輸的人會是袁紹。袁紹擁有精兵十萬,而曹操卻只有一萬左右的兵力,那麼擁有10:1兵力優勢的袁紹為何會輸呢?
  • 官渡之戰曹操和袁紹的兵力推算,肯定不是1萬對10萬!
    裴松之對於官渡之戰袁紹、曹操兵力提出3點疑問:第一,從曹操起兵後發展過程分析。曹操陳留起兵就有5000人,此後四處徵戰,勝多敗少,不斷收降各路軍閥,兵力肯定不斷擴張。單單擊破青州黃巾,收降卒30多萬,建立所謂青州兵。哪怕十裡挑一,青州兵也有3萬多人,所以曹操的總兵力絕對不會僅有一萬人。曹操非常清楚袁紹幾乎傾巢而來,怎麼會只帶不到一萬人去和袁紹決戰。
  • 官渡之戰雙方智謀PK,袁紹若換成阿鬥曹操可能就輸了
    以下內容以《三國演義》來講解,切莫用正史來向小編開火!在三國世界裡,若要問哪一場戰爭雙方實力最懸殊,答案可能就是曹操PK袁紹的官渡之戰了,當時雙方兵力是7比70,曹操才7萬人,但袁紹有70萬大軍,可是結果卻是曹操贏了,袁紹輸了。
  • 官渡之戰袁紹到底敗在了哪?曹操勝在了哪?
    官渡之戰前,曹操兵發徐州攻劉備,田豐建議袁紹偷襲許昌(「舉軍而襲其後」),這無疑是個非常正確的策略,但袁紹以兒子生病為由加以拒絕。等曹操回師,奇襲許都的時機已失,袁紹卻開始興師動眾討伐曹操了。田豐通過分析雙方兵力部署優劣,認為曹軍糧食不足,建議用持久戰跟曹操拼消耗,袁紹又不予採納,還把田豐關了起來。我讀到這兒的時候,總感覺袁紹不是個正常人,用現在的時髦詞兒來形容,屬「自願精神病」。諸葛亮在《隆中對》裡曾提到:「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這個評價太客氣了。諸葛所謂的「人謀」,當指戰略、智慧而言。
  • 讓曹操崛起的官渡之戰原來是袁紹失策!
    官渡之戰正是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其實這場官渡之戰,曹操和袁紹好比就在談戀愛。當很多人都以為官渡之戰的勝利是因為曹軍燒袁軍在烏巢的糧倉的時候,歷史上的一些細節可以告訴你,這場戰役成也袁紹,敗也袁紹。誤用主將2月初,袁紹主動進攻,渡河佔據。
  • 許由的投降,改變了曹操和袁紹在官渡之戰中的局面
    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夠衝過去的——李道釗(現代)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1854字,閱讀約4分鐘官渡之戰之前,袁紹和曹操的基本態勢是,無論是面積,還是人口,還是物資儲備,袁紹都處於絕對優勢。官渡之戰示意圖《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記載:"公與紹相拒連月,雖比戰斬將,但少食,士卒疲。"《三國志·魏書·荀彧傳》說:隗囂曰:吾與邵於連五年,太祖守官渡,邵圍困,太祖軍糧盡矣,乃書我以還之,曰:今軍糧雖少,非楚、漢在滎陽、成皋之時也,今劉項不肯先退;先退休的人都是彎的。
  • 官渡之戰:袁紹十萬人馬戰敗曹操的原因是什麼?
    在曹操一統北方的戰役中,最關鍵的一戰應該是官渡之戰,它為曹操日後徵討打牢了根基。曹操和袁家兄弟本是故交,雙方也都相互了解甚多。曹操是個很有野心的軍事家,對袁家兄弟的一舉一動更是備加關注。以弱勝強勝袁紹,彰顯了曹操的過人之處。
  • 太誇張了:官渡之戰是袁紹70萬打曹操7萬?
    本文為珀爾修斯之弓原創,主編薩沙,如果轉載請務必註明【薩沙講史堂第二百五十四期】 (歷史系列第102講)漢末的官渡之戰,是歷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勝多戰役。三國演義說袁紹70萬,曹操7萬,兩軍一共近80萬人。那麼,此戰到底有多少人參戰呢?簡述官渡之戰的過程史書記載袁紹率領大軍南下攻打許都。
  • 官渡之戰袁紹為什麼會輸?
    官渡之戰,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當時雄霸北方的霸主袁紹,無論土地,錢糧都曹操的數倍,其實我們看一下當時真實的數據情況啊,袁紹領軍步兵十萬人,和數萬騎兵,然而曹操兵不過兩萬,所以兵力上懸殊比較大,袁紹平定北方,無後顧之憂,起兵直接渡過黃河,攻取許都,但是曹操在兗州之地,四周都是軍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