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袁紹十萬人馬戰敗曹操的原因是什麼?

2020-12-19 硬和玩家大松鼠

在曹操一統北方的戰役中,最關鍵的一戰應該是官渡之戰,它為曹操日後徵討打牢了根基。曹操和袁家兄弟本是故交,雙方也都相互了解甚多。曹操是個很有野心的軍事家,對袁家兄弟的一舉一動更是備加關注。以弱勝強勝袁紹,彰顯了曹操的過人之處。

當時,袁紹的軍隊與公孫瓚連年作戰,雖最終取得勝利,但士兵的精神面貌和體力欠佳。戰場上的勝利衝昏了袁紹的頭腦,他仗著自己手.上擁兵十萬,想乘機繼續擴充地盤,將下一戰瞄準了曹操。

據《後漢書●袁紹傳》記載:

《後漢書●袁紹傳》

此時的曹操,正喜迎天子,建宮許都,同時廣施法令,深得人心。袁紹被勝利蒙蔽了雙眼,又得到了郭圖、審配等謀土的贊同,堅信伐曹操是明智之舉。

既然袁紹來犯,唯一的辦法只能是抵抗到底,坐以待斃不是曹操的作風。敵強我弱,硬來肯定是不行的,唯有智取。曹操和眾臣們根據大家的意見擬定了作戰方針:首先青州兵做主攻;于禁、劉延駐河南東北方向,阻擊袁軍;夏侯惇阻擊西面的袁軍。其他將領隨時聽候調遣。隨著形勢的發展,袁紹不斷變換戰術,曹操也不甘示弱積極應戰。

曹操

此時劉備也來湊熱鬧,向曹操發起了進攻,想給曹操來個出其不意,大亂其方陣。可是,曹操並沒有因此而亂了陣腳,他聽取了郭嘉、程顯的建議,把主要精力放在攻打劉備上,成功地給劉備狠狠一擊。

袁紹在曹操奮力戰劉備的時候,並沒有趁曹營空虛進行偷襲,錯失了勝利的大好時機。待曹操擊退劉備後返回官渡時,將土氣勢高漲,熱血沸騰,與袁紹正面交鋒,其氣勢遠遠壓過了袁軍。

曹操

這時,有部下勸袁紹暫時不要攻打曹操,應該先休兵養民,等時機成熟再攻也不遲,而剛愎自用的袁紹根本聽不進任何阻撓他進攻的話,一意孤行。

曹操善於用兵是出了名的,略施小計,聲東擊西,迷惑了袁紹的思路,在謀略上贏過了袁紹。雙方經過數日的爭鬥,出現了僵持的局面,曹操斬顏良、誅文丑。

曹操

由於袁紹急切想攻下曹操陣營,施盡了渾身解數,弄得百姓民不聊生,對袁紹產生了恨意。而此時曹操則是堅守陣地,盤算著袁紹手裡的糧草,在聽取大臣們的建議後,曹操略施小計把袁紹的糧草燒了個精光。

袁紹沒有了糧草,就無力再攻打,此時曹操佔了上風。曹操又一次故伎重施,攻擊烏巢分散了袁紹的主力,在袁紹沒有任何防備的情況下,大破敵軍。

曹操

由此可見,袁紹的失敗就是因為驕傲自滿。官渡之戰,曹操僅以一萬兵力擊敗袁紹十萬人馬,不得不令人對其刮目相看。以少勝多單憑運氣是難以實現的,曹操能擊敗袁紹必有其過人之處。

從古至今,以小博大的案例比比皆是,驕兵必敗的例子也是數不勝數。一個企業要想佔據市場,就必須激發員工的志氣。有句話說:有志者事竟成。領導者要學會抓住市場走向,制訂方針政策,既把握好對員工的鼓勵,也要做好對市場的掌舵。只有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打響自己的品牌,在市場上佔據一席之地。

領導者

曹操在官渡戰役中擊敗袁紹後,氣勢大增,聲名倍漲。隨後,他逐步佔領了袁紹的大片領土,佔據了袁紹的軍事要地,為其統一北方打牢了根基。

俗話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袁紹本有贏的希望,但他過於自滿,失去民心,反而弄巧成拙,走向失敗。而聰明的曹操,善於用人謀事,把握良好戰機,打響軍隊的名聲,激發將士的士氣,為官渡之戰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資料:《曹操全書》

作者簡介:本文系一個包子愛吃肉的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袁紹失敗三個主要原因在這裡
    ,還有另外一個戰役就是,官渡之戰,在三國演義中,官渡之戰是曹操打敗袁紹,統一北方的一場重要戰役,也正是因為這場戰役,才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軍事力量和政治基礎。官渡之戰至今為止還不斷的被人所談論和說到做為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曹操當時的軍隊人數不及袁紹軍隊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但是為何曹操能夠在官渡之戰中獲得成功,大敗袁紹,這裡面並不是因為曹操的軍隊軍事力量強大,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袁紹軍事集團產生的內部矛盾以袁紹個人的問題所導致的。
  • 【鏗鏘三國談】官渡之戰曹操真的是用不到一萬兵戰勝了袁紹的十萬...
    曹操和袁紹這對總角之交,在背靠背各自掃平了正面戰場後,終於翻臉了。 八月初,震動華夏、舉世矚目的官渡之戰,正式打響。曹操駐兵中牟縣西北的官渡,袁紹親提十萬機動兵力,從黎陽南渡黃河,在官渡以北與曹軍相接。 袁紹大軍東西連營幾十裡,遮雲蔽日,排山倒海,欲以雷霆萬鈞之勢,無情碾壓曹軍,將曹操踏平在官渡。
  • 官渡之戰後袁紹依然強於曹操,為何仍失敗?
    官渡之戰袁紹固然損失慘重,但仍有極強的實力,可以說曹操在戰後也只是有了自保之力而已,然而為何袁紹集團仍然在戰後走向崩潰,被曹操集團完全吞併?袁曹之間的強弱轉換,絕非官渡之戰可以概括,而是有深厚的社會背景。1一說起袁紹集團的滅亡,很多人立馬就會想到官渡之戰,認為袁紹在官渡之戰後就完蛋了,而實際上,袁紹集團的滅亡絕不是一個官渡之戰就能導致的。
  • 官渡之戰袁紹為何戰敗?郭嘉起到了什麼作用?曹操治軍方法不簡單
    導語:袁紹與曹操的官渡之戰,直接延長了天下一統的時間。因為袁紹當時坐擁青州、幽州、并州以及冀州,是最有希望一統天下的人。而袁紹軍隊的紀律就差太多了,除了自己地盤上的百姓,其他地方的百姓他壓根就不管。所以軍隊走到哪兒就搶到哪兒,導致袁紹失去了不少民心。此外,在曹操燒了袁紹烏巢的糧草以後,官渡之戰基本就可以提前宣告結束了。因為袁紹軍中沒有糧食可以吃了。
  • 官渡之戰詳解,面對袁紹十萬大軍,且看曹操如何以少勝多?
    官渡之戰乃是三國前期最重要的一場戰役,因為此一役的結果,決定了北方兩個最強的政治集團的盛衰,即曹操集團與袁紹集團。也可以說,官渡之戰決定了中國北方的歸屬,而官渡獲勝的曹操,也奠定了其中原霸主的地位,甚至給了他統一天下的機會。官渡之戰,史書記載頗詳細,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鑑等文獻,均著有大量筆墨。
  • 官渡之戰袁紹戰敗但還沒到傷筋動骨的地步,軍事上曹操仍處於劣勢
    東漢末期的官渡之戰是奠定曹操統一北方的一戰,此戰袁紹戰敗,失去了一戰擊敗曹操,進取中原,控制漢獻帝的機會,但曹操並未因為此戰而徹底扭轉面對袁氏集團的劣勢,可以說打完了官渡之戰,只不過是延緩了袁氏集團南下的步伐,如果不是說袁紹死的早,在軍事上,曹操依然處於劣勢。
  • 曹操為何能在官渡之戰中以少勝多,擊敗袁紹的十萬大軍,一決雌雄
    當時袁紹的實力遠遠勝過曹操,當然不甘屈居於曹操之下,於是袁紹決定進攻曹操,這就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官渡之戰,一決雌雄。那麼兩隊實力懸殊的對戰中,曹操是如何應對袁紹的呢?    官渡之戰在建安五年二月,袁紹先發制人,派大將顏良攻打隔河的白馬,稱主戰場,同時還派大將文丑進攻延津。當時駐守白馬的是劉延。
  • 假如袁紹不發動官渡之戰,進行養精蓄銳,袁紹能拖垮曹操嗎?
    官渡之戰是歷史上知名度非常高的戰役,它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官渡之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說官渡之戰是奠定三國的基礎性戰役之一。對於曹操來說,官渡之戰的重要性不亞於一個重要的謀士。通過官渡之戰的勝利,奠定了曹操一統北方的基礎。袁紹在官渡之戰中失利,給了曹操一統北方的基礎。建安五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展開戰略決戰。此時的曹操已經下定決心一統北方。這時候的袁紹其實是有機會扭轉乾坤的。當時袁紹手下有一位謀士,此人就是田豐。
  • 三國演義27:曹操和袁紹官渡之戰,曹操用幾句話讓袁紹大敗而歸
    在上一集中我們講到了,劉備、關羽、張飛和趙雲四人終於在古城相會,袁紹也決定出兵討伐曹操,並且還將自己的兒子們叫了過來一同徵戰。就在他的兒子們爭論誰要做先鋒的時候,袁紹則說道:「這個先鋒由我來當」,此話不僅讓自己做了先鋒,而且也避免了一場口舌之戰。之後袁紹率領了70萬大軍陳兵官渡,向蒼天歃血祭拜並且鼓舞士氣,與曹操一決勝負、決一死戰!
  • 官渡之戰,曹操如何擊敗袁紹?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 《三國演義》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曹操袁紹兩軍差別這麼大?
    三國演義這本書描述的大概情形是袁紹帶領著自己麾下十萬兵馬南下攻打曹操,而當時曹操的兵力相較於袁紹來說非常的弱小,連一萬人都無法湊出來,袁紹和曹操兩方的部隊在官渡發生了一場大戰,結局是出人意料的,曹操成功以少打多獲得官渡之戰的勝利,從此以後,曹操和袁紹的勢力轉變,中國的北方地區逐漸被曹操統一。
  • 官渡之戰袁紹戰敗,並非是敗於曹操,而是被內部矛盾打垮了
    官渡之戰是三國時代的重要戰役。它的交戰雙方是袁紹和曹操,誰勝了誰就能夠一統中原之地,進而為爭奪天下打下堅實的基礎。而袁紹當時實力強大,被許多人看好。可最後的結果卻是,曹操以弱勝強,把袁紹打得狼狽逃竄,最後一路平推到了冀州,徹底消滅了袁紹。
  • 官渡之戰失敗的原因,主要原因在袁紹,次要原因在淳于瓊
    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紹在官渡(河南中牟東北)展開戰略決戰。戰爭的結果大家都很清楚,就是曹操以少勝多大敗袁紹的主力。 而戰爭的轉折點就是曹操出兵攻打袁紹的物資存放地——烏巢(今河南封丘西)。袁紹洩露的重要信息是許攸,但恐怕這重要信息應該比許攸多一個人,所以袁紹集中在烏巢的辯護上。 而烏巢衛則是淳于瓊。
  • 後官渡之戰:袁紹生命中的最後兩年,曹操為何仍舊過不了黃河?
    一直以來,我們對官渡之戰的結果都有點誤會。事實上,官渡之戰的勝利對曹操來說,僅僅意味著守住了地盤,不用擔心被袁紹吞掉;而對於失敗方袁紹來說,僅僅是退回了河北,暫時失去了滅亡曹操的機會而已。而這種結果,距離曹操奠定統一北方的基礎,其實還差的遠。
  • 曹操官渡之戰,險勝袁紹,袁紹有了決策失誤體現在哪裡?
    都知道曹操的官渡之戰勝得非常的危險,曹操的官渡之戰能夠勝利,不僅僅是有他自己,他的原因還有袁紹這個人在指揮上的失誤這方面原因,他固然是很有能力,並且很會指揮作戰,可是曹操這個人,也有不足的地方,那就是曹操這個人,他自己的兵力根本就不是很多,在實力上他是比不上袁紹的,可是他卻勝利了,
  • 官渡之戰期間,劉備在幹嘛,為何不趁曹操與袁紹交戰搶佔地盤呢
    官渡之戰的前線是在黃河兩岸及其附近地區,原本袁紹與曹操的分界線大概就是黃河,官渡之戰初期,雖然袁紹的大將顏良和文丑都被曹操所殺,但是袁紹仍然在實力上佔據了上風,所以袁紹開始穩打穩紮,步步緊逼,一直逼到了黃河以南的官渡,而曹操則是節節後退,直到退到官渡就不再退了。
  • 官渡之戰到底能不能打贏?袁紹陣營中的這兩個人早就知道了!
    說到官渡之戰,現在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一場戰役。這麼說不僅僅是因為這是中國歷史上少見的以少勝多的一場戰役,更是因為在當時那個紛擾的時代,這場戰役的結果直接決定了那個亂世的勢力格局。官渡之戰之後,袁紹勢力開始高速下滑,先是袁紹自己不幸去世,再是自己家的那些兒子們也不怎麼爭氣,袁紹集團開始退出歷史舞臺;同時,最為戰勝的一方,曹操的勢力開始擴大,從此在亂世中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 官渡之戰中,曹操能夠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關鍵是什麼?
    了解郭嘉,或者看過郭嘉傳記的人大概都認為郭嘉對官渡之戰的勝利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尤其是郭嘉在官渡之戰前給曹操提出的「十勝袁紹論」,更是有預見性地判斷出袁紹必敗的結果。實際上,儘管有郭嘉的打氣,在官渡之戰相持階段,曹操也是「合戰不利」,想要放棄官渡,退守許都,這個時候是荀彧為曹操打氣,堅持認為這是決勝的關鍵階段,不能輕言放棄,然而當時曹操的補給已經很困難了,離失敗只在一步之遙。
  • 官渡之戰,袁紹陣營的謀臣兵將均多於曹操,究竟因何大敗
    三國時期的官渡之戰,是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戰役之一。當時,袁紹據北方,佔據的地盤比曹操大,地理位置也有優勢,手下有顏良、文丑等有名大將,又有沮授、許攸、田豐等謀士,兵將幾倍於曹操,最後卻敗給了曹操,這其中的緣由又是什麼呢?
  • 曹操與袁紹:官渡之戰大解析——三回合
    曹操知道袁紹勢力強大,白馬一戰吃了虧,不會善罷甘休的,曹操也不念一城一池的得失,放棄白馬,往回撤。顏良被斬,袁紹心疼啊!恨得牙痒痒。因為害怕袁紹報復當地的老百姓,曹操就帶著老百姓一起往回撤,拖家帶口的,走得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