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多將廣的袁紹為什麼會在官渡之戰中敗給曹操?荀彧一語道破玄機

2020-12-19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在亂世三國當中,群雄四起,為了地盤和利益你爭我奪,上演了無數的大小戰役。而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大戰役,分別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

官渡之戰是曹操和袁紹之間爭天下的決定戰役,一代梟雄曹操最終創造奇蹟,打出了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役,為其統一中國北方奠定了基礎。

曹操為了實現自己的雄心壯志,他先是聯合劉備,滅掉了三國第一悍將呂布,隨後,他進宮面見漢獻帝,啟奏「討伐「袁紹。於是,了官渡之戰拉開了帷幕。

官渡之戰前,曹操的實力遠不不及袁紹,當時的袁紹有三大特點:一是地廣民強,兵多將廣,謀士如雲。袁紹手下文有田豐、沮授、郭圖、許攸、審配、逢紀等超級謀士,武將有顏良、文丑,高覽、張郃,淳于瓊等絕世名將。

曹操雖然屬於弱勢的一方,無論地盤還是兵力都遠遠不及袁紹。但曹操也有他的獨特優勢。一個曹操個人魅力和處理能力要比袁紹要強,曹操亦奸亦雄,為人狡猾,善於納諫,果敢多謀,是一個極具霸氣的雄主。而袁紹懦弱無能,為人兩面三刀,處理猶豫不決,缺乏主心骨,不善於聽從眾謀士的建議。

比如說,曹操和劉備聯合發動對袁術的「消滅戰「時,袁紹竟然不顧親兄弟之情,竟然採取袖手旁觀的策略,錯失反擊曹操的最佳時機。著名才子孔融曾對容袁紹給出10字評價:袁本初不過冢中枯骨爾。

二是曹操手下的智囊團「精度」要比袁紹強。袁紹手下儘管有田豐、沮授、郭圖、許攸、審配、逢紀等超級謀士,但謀士之間相互猜忌,私心都太重。並沒有抱團取暖。因此,謀士雖然眾多,但卻毫無凝聚力,如同一盤散沙。而曹操麾下的武將也不甘落後,有曹仁和張遼這樣的蓋世猛將,而謀士也不甘落後,不但有厚度,而且有精度,其中郭嘉和荀彧這絕代雙謀也是袁紹麾下眾謀士無法相比的。

就拿可媲美諸葛亮的郭嘉來說吧,官渡之戰前,針對曹軍士氣不足、曹操信心不足這個弱點,特別是害怕孫權、劉表、劉備等梟雄在背後捅他的暗刀子,偷襲他的老窩,致使他背腹受敵。郭嘉挺身而出,提出了鼓勵曹操和曹軍的「十勝十敗」論,特別是指出了孫策不久將「被刺身亡」的精準寓言,極大地提振了曹操及曹軍的信心。同時,郭嘉還指出,劉表圖有其表,猶豫寡斷,不足為慮。而劉備雖然英雄,但卻寄人籬下實力不足,可以先派軍以最快的速度擊潰,消除這個後防安全隱患的存在。

因此,曹操聽從了郭喜的建議,在和袁紹在打官渡之戰前,決定先去攻打劉備。

總之,曹操這邊上下同心,擁有無與倫比的「人和」,牢牢地擰成一股繩,具有強大的爆發力和戰鬥力。

而與之相反的是,袁紹儘管佔據天時、地利的優勢,但卻失去了「人和」。與曹操英明明敢相比,袁紹卻是剛腹自用、一意孤行。袁紹的首席謀士田豐在很早的時候就提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策略。結果袁紹沒有採納,認為挾持漢獻帝這個「累贅」是件很困苦的事,而被後知後覺的曹操捷足先登,漢獻帝這個「準天子」從此成了曹操的「門下客」,使得曹操佔據了無與倫比的政治優勢。

官渡之戰前,田豐也盡職盡責地為袁紹出謀獻策,出了個金點子:趁著曹操和劉備交戰之際,派兵偷襲曹操後方,可達到出奇制勝的目的。

結果袁紹又拒絕了,理由是8個字:孩子生病,不宜遠徵。

眼看袁紹以家事而誤了國事,不由長嘆道:這麼好的機會竟然不被採納,實在太可惜了!

戰機稍縱即逝,後來,等袁紹想派兵攻打曹操後方時,田豐再次站出來,進行了堅決反對,他向袁紹詳細的分析了利弊,認為已經失去了時機,不宜再出兵。但袁紹不聽,袁紹認為他出爾反爾,破壞軍心,再加下其他謀臣的挑拔,袁紹一怒之下還將田豐關打進了死牢。

果然,袁紹的大軍還沒有出發,就傳來了曹操打敗了劉備,已回軍官渡的消息,袁紹不得不取消偷襲的軍事部署。

曹操徵伐劉備之閃電戰,不但消除了劉備這個後防的隱患,而且還得到了一員蓋世無敵的虎將——關羽「暫時」歸降了曹操。然後來,關羽為報曹操對其的恩情,更是斬殺袁紹手下的絕代雙驕——虎將顏良和文丑。幫助曹操成功拔掉了兩隻進軍路上的猛虎。

曹操回到官渡,聽到田豐被關進大牢的消息後,高興地說了4個字:袁紹必敗。曹操的話後來果真應驗。

公元200年,官渡之戰正式打響,袁紹舉兵十萬,戰馬萬匹,打算速戰速決,準備和曹操決一死戰。就敦促大軍快速前進,結果一個人挺身而出,進行了勸阻——袁紹麾下另一位超級謀士沮授。

沮授當時對袁紹的建議是:不要大舉進攻曹操。

理由有兩點:一是我們的軍隊雖然人多但是勇猛程度不如曹操的軍隊,曹軍雖然裝備精良但是糧草沒有我們的多,我們有糧食,最好的方式慢慢的防守,等不了多少天曹操的軍隊沒有糧食,就會不戰自敗。現在急著和曹操決戰,正是中了曹操的圈套。

二是我們和曹操當時的邊境線有三千多裡長,這麼漫長的邊境線,曹操肯定無法照顧周全,我們只需要挑選部分精銳部隊作為騎兵,趁曹操邊境線空虛的時候輪番騷擾。如果曹操來救右邊,我們就攻左邊,如果曹操救援左邊,我們就進攻右邊。只要讓曹操疲於奔命,應顧不暇,這樣不出三年,就可以把曹操拖垮。

結果袁紹非但沒有採納沮授的建議,而且繼續發飆,以「妖言惑眾」4個字為理,命人將沮授拖出去斬首,幸虧眾將士請命保沮授,才同意暫時把沮授和田豐關在一起。田豐和沮授這兩個袁紹身邊真正的忠臣都被關入大牢,為失敗埋下了苦果。

沮授的建議可行嗎?答案是肯定的,要知道後來曹操與袁紹對峙於官渡,雙方拼消耗,曹操差點要放棄,寫信給荀彧問意見,荀彧的意見是6個字:堅守伺機而動。

官渡之戰中,曹操就是採納反袁紹而歸順曹的大謀士許攸建議,偷襲袁軍糧草,一把火燒了。沒糧吃導致袁軍崩潰失敗。

袁紹兵敗的消息傳來,左右都恭喜說田豐,說他「平冤重用」的機會來了,而田豐卻搖頭說,他的死期到了。並且說出了理由:袁公內心猜忌,我多次說真話而冒犯他。要是出師得勝,我將得到保全,現在既然打敗了,我還能活麼

果然,氣急敗壞的袁紹回鄴都以後,第一件事就是首先殺了田豐。

而對於強大的袁紹為什麼會在官渡之戰失利,曹操麾下的超級謀士荀彧一語道破玄機:袁紹法不正律不嚴,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智,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無用,這些人彼此各不相容,這些人久必生內變,失敗也就是必然的了。

相關焦點

  • 袁紹在官渡之戰中為何會敗給曹操?只是因為其大將的一次秉公持法
    公元200年,袁紹軍與曹操軍在官渡爆發一場長達一年多的戰爭,史稱官渡之戰。當時袁紹已經統一北方四州,兵多將廣,在這場戰爭中前後共投入了11萬人的兵馬,而曹操雖然是防守方,有著地利優勢,但是能動員的兵馬只有3萬餘人。
  • 許由的投降,改變了曹操和袁紹在官渡之戰中的局面
    從袁紹的角度來看,自從幽州、冀州、青州和并州相繼安定之後,兵多將廣,軍餉充足。而此時剩下的還能在中原與袁紹抗衡的,只有曹操。如果袁紹想要統一全國,當然只能先對付曹操。袁紹而且,越是曹操需要休息的時候,袁紹就越是要和曹操進行戰略決戰,就是要趁曹操虛弱的時候和曹操進行戰略決戰。
  • 曹操為何能在官渡之戰的敵強我弱的態勢中取勝?
    官渡之戰概述圖 曹袁雙方大戰期初,袁強曹弱,袁紹已無後顧之憂,地廣人眾,兵多將廣,用曹操的話講就是「天下州郡他一人佔了四個,可謂是聲勢滔天了
  • 曹操在官渡之戰取勝的原因是許攸的獻計嗎?荀彧:你這樣想就錯了
    曹操其實無論是袁紹與曹操的勢力擴張還是交結,都必然會形成競爭和衝突,戰爭遲早會爆發,表面上看是袁紹主動發起了官渡之戰,實際上官渡之戰是戰爭擴張的延續,曹操敢於渡過黃河奪取黃河以北的地盤,根本就沒有懼怕過袁紹。
  • 袁紹坐擁北方四州,為何會在官渡之戰中敗給了勢力衰微的曹操?
    三國時期有不少有意義又有名氣的戰役,大多都影響了當時各國的發展和未來,其中「官渡之戰」更是拖延了天下統一的時間,讓袁紹這個原本最有可能成為天下霸主的人竟然被弱小的曹操給淘汰了,而曹操當時由於實力太薄弱,所以花費了很長時間才攢夠了與當時的袁紹差不多的實力。
  • 官渡之戰,曹操如何擊敗袁紹?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 官渡之戰雙方智謀PK,袁紹若換成阿鬥曹操可能就輸了
    在三國世界裡,若要問哪一場戰爭雙方實力最懸殊,答案可能就是曹操PK袁紹的官渡之戰了,當時雙方兵力是7比70,曹操才7萬人,但袁紹有70萬大軍,可是結果卻是曹操贏了,袁紹輸了。所以說官渡之戰是改變中國歷史走向的一場戰爭,後人在評論官渡之戰時都說是曹操智商高,袁紹智商低,這個倒是事實,但是很多人忽略了一點,就是當時雙方陣營裡的謀士水平是旗鼓相當的,如果把袁紹換成是阿鬥的話,那麼這場戰爭曹操輸定了。
  • 荀彧催促曹操打官渡之戰,官渡勝利後為何不讓曹操打劉表?
    上一篇文章小弟寫了荀彧在官渡之戰兩年前的神預言,最後全部應驗的故事。曹操如願以償,官渡之戰大勝贏了袁紹。「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荀彧荀彧一聽嚇了一大跳,趕緊找到曹操表示:現如今袁紹新敗,眾叛親離,應該抓住機會,加速平定其剩餘勢力。
  • 三國演義27:曹操和袁紹官渡之戰,曹操用幾句話讓袁紹大敗而歸
    在上一集中我們講到了,劉備、關羽、張飛和趙雲四人終於在古城相會,袁紹也決定出兵討伐曹操,並且還將自己的兒子們叫了過來一同徵戰。就在他的兒子們爭論誰要做先鋒的時候,袁紹則說道:「這個先鋒由我來當」,此話不僅讓自己做了先鋒,而且也避免了一場口舌之戰。之後袁紹率領了70萬大軍陳兵官渡,向蒼天歃血祭拜並且鼓舞士氣,與曹操一決勝負、決一死戰!
  • 官渡之戰後袁紹依然強於曹操,為何仍失敗?
    [摘要]袁曹之間的強弱轉換,絕非官渡之戰可以概括,而是有深厚的社會背景。東漢末年,袁紹在眾多割據政權中堪稱一個巨無霸,一度是東漢末年北方最強大的一股勢力,也是曹操統一北方最強大的敵人和對手。官渡之戰袁紹固然損失慘重,但仍有極強的實力,可以說曹操在戰後也只是有了自保之力而已,然而為何袁紹集團仍然在戰後走向崩潰,被曹操集團完全吞併?袁曹之間的強弱轉換,絕非官渡之戰可以概括,而是有深厚的社會背景。1一說起袁紹集團的滅亡,很多人立馬就會想到官渡之戰,認為袁紹在官渡之戰後就完蛋了,而實際上,袁紹集團的滅亡絕不是一個官渡之戰就能導致的。
  • 原來袁紹並不是在官渡之戰一敗塗地,在很久以前就已經敗給了曹操
    說起曹操和袁紹,大家首先可能會想到的是官渡之戰。在此,小編先帶大家一起回顧一下官渡之戰。公元200年,曹操、袁紹相持官渡,當時曹操人少,糧草也不夠,最終卻贏得了勝利。為什麼?有的人認為是許攸前來投靠曹操,告訴曹操袁紹的『小秘密』,曹操得以奇襲烏巢,贏的戰爭的勝利。
  • 在官渡之戰中,曹操為何會突然缺糧?
    在官渡之戰中,曹袁雙方絕大多數的時間都在對峙,於是糧食消耗就成了大問題。在火燒烏巢之前,我們從未聽說過袁紹缺糧,卻總能聽說曹操缺糧,這是為什麼呢?在我看來,這裡面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曹操基本盤的發展情況不如袁紹基本盤。在官渡之戰打響之前,袁紹佔據冀、青、幽、並四州,曹操佔據兗、徐、司、豫四州。
  • 官渡之戰,袁紹兵力數倍於曹操,為何輸了?
    公元200年,在北方的兩大巨頭曹操和袁紹,已經把周邊勢力兼併的差不多了,這兩大巨頭之間的一戰在所難免。北方的袁紹實力要強於曹操,率大軍壓境至官渡附近,雙方在此會有一場惡戰,史稱官渡之戰。這樣下去可不是個事兒,曹操這邊最先難受了,雖然論地盤來講,曹操地盤也不比袁紹小,但大都是剛剛拿下的地盤,根基不穩,實際控制力也沒有那麼強,這樣拖下去,最嚴重的問題就是糧草問題了。曹操這邊先慌了,形勢如此嚴峻,糧草漸漸的不夠了,就連曹操都萌生了退回許縣的想法。他寫信給荀彧,徵求他的意見。
  • 官渡之戰勝利的原因是因為許攸的幫忙嗎?荀彧:那你就錯了
    官渡之戰是三國時期很重要的一次戰役,是北方由割據邁向統一的一次至關重要的戰役。此役曹軍的獲勝並不是偶然,袁曹間的爭鬥遠沒有表面看得那麼輕視,在官渡一戰前,袁紹是當時當之無愧的老大,曹操是完全處於劣勢的,甚至在官渡之戰中,缺少糧食讓曹操都有了放棄的念頭。
  • 官渡之戰到底發生了什麼?曹操為什麼獲勝了呢?
    官渡之戰是三國時期發生在曹操軍與袁紹軍之間的戰役,這場戰役意義非凡,是當時中國北部由分裂走向統一的一次關鍵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的經典案例。官渡之戰的經過建安五年,曹操軍與袁紹軍對峙於官渡,曹軍兵疲糧缺,袁軍的兵力遠勝於曹軍。曹操的謀士荀彧認為此時曹軍以弱敵強,退兵會被袁軍乘勝追擊,必須出奇制勝。曹操採納了荀彧的良策,巧施火攻,焚燒袁軍糧草。
  • 誰打贏了官渡之戰?扭轉戰局的並非許攸,而是荀彧所代表的漢獻帝
    官渡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也是曹操能夠統一北方的奠基之戰。這場戰爭爆發的原因是袁紹與曹操之間矛盾,但是深層上是袁紹來搶奪漢獻帝。
  • 官渡之戰中,曹操能夠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關鍵是什麼?
    了解郭嘉,或者看過郭嘉傳記的人大概都認為郭嘉對官渡之戰的勝利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尤其是郭嘉在官渡之戰前給曹操提出的「十勝袁紹論」,更是有預見性地判斷出袁紹必敗的結果。在官渡之戰中,郭嘉一共有兩次精彩的論斷,一個是曹軍在面對強大的袁紹時,軍心不穩,郭嘉講了「十勝袁紹論」,穩定了軍心。
  • 東漢末年,袁曹爭霸中,名門望族的袁紹為何會敗給無名小卒曹操
    東漢末年,宦官和外戚當政,皇權淪喪,天下大亂,英雄輩出,出身名門望族的袁紹在軍閥割據中竟然敗給了無名小卒曹操,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對袁曹雙方作一對比,便可得知。論出身,袁紹出身士族名門,曹操則來自宦官人家。
  • 盤點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的《官渡之戰》曹操憑什麼笑到最後
    小編今天帶大家來了解一下三國時期最為著名的三大戰役中的官渡之戰。其中到底是誰得到了最大的利益許多人確實是不知道,下文之時小編個人觀點,如有其它見解歡迎在評論區交流。一直流傳到我們後世的一些人物或者戰爭都是比較出名,今天就來了解了解三國爭霸中最為出名也是最大規模最為經典的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 三大戰役中最早的就是《官渡之戰》了,此戰役發生在東漢末年,剛剛把農民起義的黃巾賊剿滅,十八路諸侯割據中原,開始擴張自己的勢力,諸侯並起的局勢慢慢形成。
  • 官渡之戰袁紹戰敗,並非是敗於曹操,而是被內部矛盾打垮了
    官渡之戰是三國時代的重要戰役。它的交戰雙方是袁紹和曹操,誰勝了誰就能夠一統中原之地,進而為爭奪天下打下堅實的基礎。而袁紹當時實力強大,被許多人看好。可最後的結果卻是,曹操以弱勝強,把袁紹打得狼狽逃竄,最後一路平推到了冀州,徹底消滅了袁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