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作為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戰爭,曹操是怎麼做到的?

2020-12-19 騰訊網

官渡之戰作為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戰爭,曹操是怎麼做到的?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把漢獻帝挾持到許昌,從此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後來,他又相繼消滅袁術、呂布,勢力範圍得以擴大。曹操控制了黃河以南,淮、漢以北的大部分地區,在黃河下遊,與袁紹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據說當時袁紹的兵力遠在曹操之上。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一月,袁紹組織了一支10萬人的部隊南下,而此時曹「兵不滿萬」,雙方在官渡大戰,曹操以少勝多,從此袁曹雙方力量轉變,中國北方由分裂走向統一。但曹操真的用這麼少的兵戰勝了袁紹的10萬大軍嗎?官渡之戰中袁曹雙方的力量真的如此懸殊嗎?這其實是個值得懷疑的問題。

官渡之戰中,曹操採取的是弧形防禦陣線,他派臧霸入青州,佔領齊、北海、永安等地,並派程昱駐守鄄城,防止袁紹方面從東邊襲擊許昌;派衛覬鎮守關中;派魏種鎮守河內;派曹仁佔領射犬;然後又派于禁、劉延屯駐延津、白馬,正面迎敵。到九月份的時候,曹操返回許昌布置了一些兵力,鎮守官渡。試想這麼長的戰線,如果「兵不滿萬」,曹操怎麼能做得到?

關於官渡之戰前曹操擁有多少兵力的問題,也可以從史料中找出一些具體的資料。裴松之為《三國志》所做的補註中對官渡之戰中曹操的兵力有這樣一段描述:「魏武初起兵,已有眾五千,自後百戰百勝,敗者十二三而已矣。但一破黃巾,受降卒三十餘萬,餘所吞併,不可悉紀;雖徵戰損傷,未應如此之少也。夫結營相守,異於摧鋒決戰。《本紀》云:『紹眾十餘萬,屯營東西數十裡。』魏太祖雖機變無方,略不世出,安有以數千之兵,而得逾時相抗者哉?」

這段記載對袁曹雙方兵力懸殊的說法提出了質疑。他推算,曹操起兵的時候有5000人,之後百戰百勝。單破黃巾軍之後,接受了30餘萬的降軍。雖然後來徵戰有所損耗,但是也不應該這麼少。

再說,曹操在打敗了青州黃巾軍以後,又打敗了汝南、潁川的黃巾軍,接受降軍數萬,所以曹操的兵力肯定不止區區幾千人,至少也有好幾萬。裴松之認為,就算曹操再厲害,也不可能以數千兵力打敗袁紹的十萬之師。

為了防止腹背受敵,建安五年,曹操用了半年時間東徵劉備。而在曹操東奔西走的半年,袁紹居然沒有趁機攻打曹軍,這不得不讓人感到疑惑。曹操本來就只有數千人的兵力,而且還分散出了一部分攻打劉備,袁紹如果此時進攻曹軍,勝利簡直唾手可得。但是他卻費力地去聯合劉表、張繡等,希望形成南北夾擊的局面,用了一種比直接攻打要複雜很多倍的方法去達到勝利的目的。袁紹也是善用兵力的人,他之所以沒有趁機攻打許昌,只能表明曹操當時有足夠抵擋他進攻的兵力。

據《三國志·魏武帝傳》記載,建安五年八月,「紹連營稍前,依沙為屯,東西數十裡。公亦分營與相當,合戰不利。時公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紹復進臨官渡,起土山地道。公亦於內作之,以相應。」連營數十裡,數千的兵力怎麼能夠做得到?

以少勝多的戰役大都速戰速決,因為把戰役時間拉得很長的話,對兵力不足的一方非常不利,而官渡之戰卻持續了八九個月。能夠抵抗這麼久,即使最終曹操兵敗,他的兵力也不會比袁紹差多少,更何況曹操最終還取得了勝利。

官渡之戰中曹操的勝利固然與他靈活的戰術分不開,但是肯定也不是在兵力懸殊那麼大的情況下獲得的。《三國志》中對官渡之戰的描寫顯然是誇大史實的。

想看更多歷史趣聞的小夥伴點擊關注喲!大頭會持續更新!

相關焦點

  • 官渡之戰中,曹操能夠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關鍵是什麼?
    說他是「玄學」也不為過,在官渡具體作戰中,郭嘉也並未謀划具體的作戰方案,但是真實的戰場上往往千變萬化,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也很多,不能因為郭嘉幾個宏觀論斷,就將功勞全部算在郭嘉的頭上。實際上,儘管有郭嘉的打氣,在官渡之戰相持階段,曹操也是「合戰不利」,想要放棄官渡,退守許都,這個時候是荀彧為曹操打氣,堅持認為這是決勝的關鍵階段,不能輕言放棄,然而當時曹操的補給已經很困難了,離失敗只在一步之遙。
  • 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袁紹失敗三個主要原因在這裡
    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袁紹失敗三個主要原因在這裡在歷史上,戰爭是諸侯最終成為統治者的重要一種方式,特別是在冷兵器時代,歷史上有名的戰役不少,但是以少勝多的戰役並不多,我們大家所熟知的巨鹿之戰是其中一個
  • 官渡之戰的全過程,曹操以少勝多的原因,你知道多少?
    導讀:官渡之戰的全過程,曹操以少勝多的原因,你知道多少?官渡之戰是以少勝多的一個著名戰役。它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的其中之一,經過這次戰爭之後,曹操集團的實力迅速增強,在歷史上更是影響深遠。官渡之戰的對峙雙方是曹操軍和袁紹軍,它前後總共經過了從公元199年六月到公元200年十月,這雙方進行了長達一年多的對峙,袁紹軍隊約十萬人,而曹操的軍隊只有八千人左右。雙方力量懸殊,也正是因為這樣,才留給後世以深刻的思考。
  • 歷史上的官渡之戰,怎麼做到以少勝多?曹操如何能大獲全勝?
    曹操守官渡,然後緊接著接連兩場戰鬥都有所失敗,士氣比較低的袁紹大軍也趕到官渡,出沙堆東西十裡為營,曹操也在對面紮營對峙,自此官渡之戰拉開序幕。兩邊軍隊做好部署,之後就是兩軍對壘,首先是正面的會戰,一方是新的兩場戰鬥勝利。
  • 為何曹操,能以少勝多贏得官渡之戰,卻在兵強馬壯時輸了赤壁之戰
    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我們都很熟悉,這兩次戰爭的主角都是曹操,但結果卻是一勝一敗。曹操在官渡之戰時,實力是不佔優的,但卻獲勝了;而在赤壁之戰時,實力是明顯佔優的,反而大敗而歸。這兩次戰爭,也是我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
  • 以少勝多的官渡之戰,發生在什麼地方?
    公元200年,東漢建安五年,發生在官渡(今河南鄭州中牟縣東北)的這場袁紹和曹操兩大割據勢力之間的官渡之戰,是東漢時期著名的三大戰役之一,曹操以劣勢兵力以弱勝強,大敗袁紹,從此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 真正歷史上官渡之戰,戰後對曹操和袁紹影響不大,顛覆人們認知!
    三國時期有這樣一場戰爭,他以以少勝多成為了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之一,這場戰役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戰!圖片來源於網絡歷史上說官渡之戰是曹操奠定統一北方的基礎,在我看來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實在是有點把官渡之戰誇大了,其實官渡之戰對曹操和袁紹的影響其實並沒有太大!
  • 歷史闢謠:官渡之戰真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嗎?
    發生於袁紹、曹操之間的官渡之戰,是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之一,也被稱為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 之所以被稱為是「以少勝多」,是因為一般認為,曹操當年是以區區三四萬人馬,擊敗了袁紹精兵十餘萬,雙方的兵力對比在1:4左右。 但是,如果考證戰前的歷史,我們會發現,這種兵力對比其實是不符合史實的。曹操在綜合實力上一點也不比袁紹差,甚至還佔據了一定的優勢。
  • 曹操為何能在官渡之戰中以少勝多,擊敗袁紹的十萬大軍,一決雌雄
    當時袁紹的實力遠遠勝過曹操,當然不甘屈居於曹操之下,於是袁紹決定進攻曹操,這就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官渡之戰,一決雌雄。那麼兩隊實力懸殊的對戰中,曹操是如何應對袁紹的呢?    官渡之戰在建安五年二月,袁紹先發制人,派大將顏良攻打隔河的白馬,稱主戰場,同時還派大將文丑進攻延津。當時駐守白馬的是劉延。
  • 官渡之戰,曹操真的是以少勝多?事實絕非如此
    長期以來,一提到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人們往往都會想到曹操擊敗袁紹的官渡之戰。然而,官渡之戰究竟是否是以少勝多之戰,歷來便有爭議。
  • 三國著名的兩大戰役,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對袁超、曹操的影響
    導語: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影響均極為重大,可以說三國之所以為「三國」,這兩場戰役均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若說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赤壁之戰則奠定了三國鼎立的格局。同時,兩場戰役均為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官渡之戰的影響若要分析此戰的影響,當先知此戰背景。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勢力割據,曹操和袁紹分別壯大起來。曹操迎漢獻帝,遷都許縣,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擊敗呂布、袁術,佔據了兗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隸。
  • 官渡之戰誰贏了呢?官渡之戰的勝利者是誰?
    官渡之戰對於了解中國軍史的人來說都不陌生,因為它是一場經典的戰役。官渡之戰的特點是以少勝多,被列入在了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中。官渡之戰的參戰雙方是曹操和袁紹,那麼在這場戰役中誰的兵力較少又取得了勝利呢?
  • 曹操的豪賭!解讀《徵戰三國》官渡之戰
    曹操是三國時代的風雲人物,也是大型國戰策略手遊《徵戰三國》的重要角色。這位「奸雄」足智多謀又殘忍惡毒,曾經憑著一腔熱血刺殺董卓,後來靠著兵法謀略一統北方,他的人生裡有太多傳奇色彩,太多精彩故事,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曹操是怎麼打贏他人生中最總要的一戰——官渡之戰!
  • 歷史上有名的官渡之戰,袁紹帶十萬人打曹操,曹操如何以少勝多
    說起三國時期這段歷史,就不得不說曹操和袁紹之間的這場官渡之戰了。這場戰役不僅在三國這段時期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同時它也是特別有名的劣勢方以奇招打敗優勢方的一場戰鬥。經過連年的徵戰,這諸多勢力之中,數袁紹和曹操發展得最快。195年曹操把漢獻帝帶進許昌,率先在政治上取得一定的先機。196年袁術稱帝,曹操假借天子的名號討伐袁術,緊接著又消滅了呂布等人,佔領了大部分地區。而袁紹也在198年打敗了公孫瓚佔領了青、幽、冀、並四地之後,與曹操形成對峙。
  • 三國時期,決定戰爭勝負的是糧草,官渡之戰是這樣,赤壁也是這樣
    今天我們就通過三國時期的著名戰役來聊聊,決定戰爭成敗的關鍵因素:糧草。首先,官渡之戰的成敗與糧草息息相關。官渡之戰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個著名的戰鬥案例。歷史學家對此進行了徹底的研究,在許多人看來,似乎沒有什麼新的想法可以理解。
  • 三國演義以少勝多 孟德取勝 官渡之戰
    小編認為一些有利益衝突的各地區領導便開始用戰爭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一切的話語權全靠軍事上的實力來解決,只有真正的勝利者才能獲得利益,擴大自己的地盤,可是打仗也不全是靠士兵多才能獲勝,有時候人少打敗人多也不是不可能的。既然各大勢力都想有所作為,所以東漢末年就出現大大小小的各大戰爭,不過要數出名的以少勝多的戰鬥,那就不得不提曹孟德與袁紹的那場戰鬥。
  • 官渡之戰詳解,面對袁紹十萬大軍,且看曹操如何以少勝多?
    也可以說,官渡之戰決定了中國北方的歸屬,而官渡獲勝的曹操,也奠定了其中原霸主的地位,甚至給了他統一天下的機會。官渡之戰,史書記載頗詳細,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鑑等文獻,均著有大量筆墨。先簡單講講官渡之戰的過程。自此,一場長達十個月的鏖戰,拉開序幕。廣義上說,袁曹交戰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前一年的四月,曹操北渡黃河擊潰眭固一黨,但此時袁紹的主攻方向仍在北方公孫瓚處,袁曹雙方只是對峙。兩軍主力真正開始對決,則是從曹操擊破劉備,回軍官渡之後始,大略建安五年一月末。因此這裡將官渡之戰的開始定於建安五年一月。
  •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在兵力上有什麼爭議
    三國"三大戰役"分別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官渡之戰"讓曹操挫敗了袁紹的攻勢,在袁曹爭霸中扭轉局勢;"赤壁之戰"奠定劉備崛起的基礎;"夷陵之戰"鞏固了"荊州之戰"之後的局勢以及三國鼎立形勢的版圖。這三次戰役對漢末三國歷史的影響非常大,不過它們的兵力卻多多少少有些爭議之處。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 歷史探秘:曹操為了官渡之戰做了哪些準備?
    歷史探秘:曹操為了官渡之戰做了哪些準備?時間:2020-05-22 17:38   來源:鯨鯨說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歷史探秘:曹操為了官渡之戰做了哪些準備? 官渡之戰是決定北方歸屬的決定性戰役。
  • 官渡之戰,袁紹陣營的謀臣兵將均多於曹操,究竟因何大敗
    三國時期的官渡之戰,是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戰役之一。當時,袁紹據北方,佔據的地盤比曹操大,地理位置也有優勢,手下有顏良、文丑等有名大將,又有沮授、許攸、田豐等謀士,兵將幾倍於曹操,最後卻敗給了曹操,這其中的緣由又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