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峰鎮梅山村烏龜山南側突起的石崖壁面平整光潔
壁上鑿有
「詩人安福書遨遊梅山亭走筆示僧子
梅山亭上黃梅熟
僧子出山報縣官
莫遣玄都成寂寞
劉郎去後一般看
明朝嘉靖乙亥年仲春穀旦」
「曹操行師至此望梅止渴」
第三次文物普查時,二塊石刻由於年代久遠,石刻長期裸露在外,受風雨侵蝕嚴重,有的字跡已模糊不清,有的局部也出現了風化現象。後人在石刻上重新描刻。
梅山,傳說曹操興兵伐吳,率部行走至此,因天氣炎熱,眾將士皆口渴難忍,曹操怕延誤行軍時間,忽生一計,指著前方梅山,大聲喊道,前面山上有片梅林,我們趕過去可以食梅止渴,眾將士頓覺口中酸水流浸,紛紛疾行上前。王安石曾賦詩道「將軍馬上設良謀,追至青山指梅樹」。明代在梅山上建有「止渴亭」(康熙版《含山縣誌》卷十七),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時重修。和州知州胡永成在亭旁刻碑以記之,碑名為:《止渴亭碑記》,記述了建亭緣由及重修始末。
20世紀50年代, 在梅山的烏龜坡一側石壁上還能清晰地看到《遊梅山亭走筆示僧子》的摩崖石刻。另還有刻文「曹操行師至此,望梅止渴」等文字,字體是顏體大字。梅山之主峰,建有「梅峰塔」(又稱 「望梅塔」),此塔是為紀念曹操望梅止渴傳說所建。至清代又重建,更名為「文昌塔」。
清康熙版《含山縣誌》記載:「文昌塔,梅山有石峰峭立,為庸術謬鑿,士民扼腕多年,至明萬曆乙卯知縣鄒益,始虛採公論,力繼成之。」詳細記載了在梅山之巔重建「望梅塔」始末過程。塔十一層,高三十餘米,全為青色古磚砌成,塔頂門楣上書有「貫月參天」四個大字。此塔抗戰時期被日寇用大炮摧毀。
(來源/石建城)
----小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