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德國漢堡,阿聯航空正式接收了第100架A380客機。這個目前全球最先進、載客量最大的四發民用飛機機型,由此也引發了全新關注。
從2007年投入運營直到現在,A380從來不缺少人們關注的目光,能夠容納555名乘客、雙層、四引擎的世界最大客機,甚至可以在飛機上打造酒吧、淋浴間、健身房,堪稱人類民航客機的結晶。然而,這顆耀眼的明珠,卻始終沒有迎來爆發期,更屢屢陷入減產,難以回收成本的傳聞。未來的民航市場,到底需要這種超大型客機嗎?運營超大型客機,又如何才能落地生根?
優劣明顯
在競爭激烈的航空市場,A380代表的超大型客機的優勢與劣勢,都是顯而易見的。
巨大的體積,能夠讓A380將約兩架大型寬體機的客人一次性送走,在航空時刻資源競爭激烈的國際樞紐型機場,A380顯然能讓航空公司獲得更多利潤,同時,A380在設計時集中了當時最先進的材料技術、系統技術和工業流程技術,其每座公裡成本比目前效率最高的飛機還低,A380也是第一種每乘客每百公裡耗油量少於3升的遠程客機,幾乎與汽車的消耗相當。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A380龐大的機身,需要機場經過改造,航空公司如果沒有優質的國際航線資源,沒有足夠多的旅客,也無法填滿這架巨無霸,其燃油經濟性和單位座位成本的優勢便無法體現,也正是許多航空公司望而卻步的重要原因。
目前,全球共有新加坡航空、阿聯航空、漢莎航空、中國南航、法國航空等13家世界級航空公司運營A380,但略出人意料的是,美國的航空公司一架也沒買,中國的航空公司中,目前也僅有南航運營A380,而南航也經過了四年運營之後,才最終盈利。
相比之下,阿聯航空的做法無疑獨樹一幟,一共訂購了142架的阿聯航空,如今已迎來了第100架,足以讓阿聯航空俾睨群雄,同時逐漸摸運營A380的門道。藉助大飛機不斷發展全球樞紐中轉戰略,積極拓展國際航線網絡,將杜拜藉此打造成為國際最重要的航空樞紐之一,這正是阿聯航空力擁A380的原因。
阿聯航空及集團主席兼執行長謝赫·阿姆德·本·薩伊德·阿爾馬克託姆表示,「毫無疑問,A380客機對航空製造業和飛機製造業所涉及的相關產業來說都產生了十分積極的影響。不僅在歐洲創造了成百上千的就業機會,更在眾多相關領域激發創新和新產品開發。這些領域包括:地面保障、配餐、機場設施,以及機艙產品等,不勝枚舉。」
經營之道
從阿聯航空經營A380之道,能看出點什麼?
首先可能便是相關產業的壯大。據空客公司統計,僅阿聯航空的A380訂單,就已在全球飛機製造供應鏈中創造和提供了近41000個直接、間接和其他催生產業的就業機會,包括在德國創造的約14500個就業機會。這些都是高技能工種,影響著高價值的供應鏈,在空客設有生產基地的國家有著更為深遠的影響。在2013至2014年的GDP統計中,阿聯航空在A380項目上的投入在歐洲範圍內的影響力約合34億歐元,對德國和法國GDP的影響力都分別達到12億歐元。
更重要的,或許是一種差異化競爭。在2011年南航第一次在國內運營A380時,很長一段時間前來嘗鮮的飛友絡繹不絕,包括豪華頭等艙、普通頭等艙在內的全部機票銷售一空,對不少旅客來說,更寬敞的座椅、更舒適的環境,足以令消費者體驗到與其它飛機不同的感受。
阿聯航空將這一點更是發揮到了極致,從2008年開始,阿聯航空一直不斷升級其A380客機,推出了眾多業界首創的機上設施,包括:機上行政酒廊、機上淋浴水療、免費Wi-Fi及三艙都可享受到的先進機上娛樂系統,這些改進小到增加一個座椅內置USB插口和推出電動百葉窗,大到機艙主要設施的改造,例如阿聯航空重新調整了上層客艙中部頭頂行李艙的位置,以使客艙更有空間感,甚至還有免稅店、頭等艙私人套間。
「對於阿聯航空來講,A380客機是一個成功案例。我們在航班時刻緊張的大型樞紐機場、區域性機場以及「準一線」機場採用這一機型。同時我們還在全球的「準一線」市場培養乘客對A380這種超大機型的需求。每次我們在某條航線上啟用A380客機,旅行者都會被我們的旗艦機型所吸引,從而刺激更多的出行需求和客流。我們持續致力於這一發展方向,並將緊密地與空客和我們的合作夥伴持續提升我們的A380產品,並對我們訂單中的42架A380客機充滿期待。」謝赫·阿姆德說。
通過一系列的動作,A380將乘客的飛行體驗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也成功將阿聯航空服務的高品質傳遍了世界,打造出了在民航領域難能可貴的差異化產品。
在競爭日趨激烈的航空市場,或許不少中小航空公司還無法填滿A380的座位,但這種基於一款機型打造差異化服務於品牌的思路,卻值得不少人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