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物活起來 如何為石窟寺保護利用注入科技力量

2020-12-13 央視網

     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分布廣泛且規模宏大的石窟寺,是我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文明的瑰寶。

  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據新華社12月1日報導,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了《關於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堅持統籌規劃,不斷完善體制機制;堅持保護第一,運用先進科學技術提高保護水平;堅持廣聚人才,建設高素質、專業化的科研和文物修復隊伍;堅持傳承創新,挖掘弘揚石窟寺文化藝術魅力;堅持交流互鑑,服務「一帶一路」建設,走出一條具有示範意義的石窟寺保護利用之路。

  「《意見》是我國石窟寺保護利用的一個重要的裡程碑,既表明了國家對石窟寺保護利用的重視,也體現了石窟寺在文化事業和文物保護中的重要地位。作為從事石窟寺保護的工作者,我感到責任重大。」12月8日,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教授級高工黃克忠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道。

  到2022年,全面消除石窟寺重大險情

  我國石窟寺分布廣泛、規模宏大、體系完整,集建築、雕塑、壁畫、書法等藝術於一體。近來,我國在石窟寺搶救保護、考古研究、展示利用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和豐碩成果。與此同時,石窟寺保護利用也面臨一些突出問題。

  黃克忠舉例道,比如,石窟寺文物安全風險高,容易受地質災害、生物病害影響和人為破壞;保護基礎薄弱,中小石窟寺保護管理機構和相關專業人員不足;應對巖體風化、滲水、結構失穩等病害的關鍵保護技術尚未突破;系統考古研究不足,價值發掘闡釋和展示利用水平不高等。

  對此,《意見》對新時代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進行系統謀劃和全面部署。《意見》提出,到2022年,石窟寺管理體制機制創新取得重要進展,石窟寺重大險情全面消除,石窟寺「四有」(有保護範圍、有標誌說明、有記錄檔案、有專門機構或專人負責管理)工作基本健全,重點石窟寺安防設施全覆蓋。到「十四五」末,中央和地方協同推進、部門間密切合作、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石窟寺保護長效機制基本形成;人才培養體系基本完善,保護管理機構和隊伍更加健全;保護傳承、研究闡發、科技攻關、傳播交流協同推進,石窟寺保護利用水平顯著提升,石窟寺文化影響力日益增強。

  為實現上述目標,《意見》明確了十項主要任務,列在首位的是加大石窟寺搶救性保護力度。《意見》提出,開展全國石窟寺保護情況調查,2021年上半年完成石窟寺保護利用專項規劃編制工作,並推動有關內容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銜接。實施石窟寺保護重大工程,分級壓實政府責任,分類開展中小石窟寺搶救性保護、重要石窟寺保護示範、石窟寺安全防護設施建設,2022年底前全面消除石窟寺重大險情。堅持搶救性保護與預防性保護並重,加強日常養護和監測工作,定期開展文物健康評估,全面提升石窟寺保護能力。

  「《意見》開啟了石窟寺保護利用的新時代。我們堅信,未來兩年在國家文物主管部門的統一部署下,按照規劃分類分級實施,必將極大改善我國石窟寺的保護現狀,提升我國石窟寺保護利用的水平。」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表示。

  建設重點實驗室,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撐

  現代科技在石窟寺保護利用中發揮著日益顯著的支撐作用,有助於實現從搶救性保護向預防性保護的轉變。然而,現有的技術供給與石窟寺保護需求之間的矛盾依然突出。

  「石窟文物的防風化整體保護、水患治理、無損檢測與監測,以及遺產地的可持續發展、保護理念與技術創新等方面,還有許多難題和瓶頸問題等待我們去攻克。將最新的技術更有針對性地應用到石窟寺保護中去,是文物保護科技工作者的職責使命所在。」黃克忠說道。

  針對發揮科技支撐和引領作用,《意見》提出,強化石窟寺保護技術集成和系統解決方案供給能力,完善石窟寺保護科學技術體系。組織文博機構、高校、科研院所加快石窟寺病害檢測、巖體穩定性評估、壁畫和石刻保護修復新材料、無人智能監控等關鍵技術攻關,加強巖性地質特徵、壁畫製作工藝和各類病害發育機制等基礎研究,傳承創新傳統技術和營造工藝,2022年底前安排一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統籌考慮建設相關領域跨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發揮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作用。

  趙聲良表示,敦煌研究院將在科技部和國家文物局的支持下,進一步聚焦我國西北地區石窟寺保護中的瓶頸問題,積極申請國家和省部級研究項目,聯合國內外石窟寺保護的科研團隊,組織科研攻關,開展石窟寺巖體、壁畫與塑像、石刻等保護基礎性研究。在現有國家古代壁畫與土遺址保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基礎上,拓展研究平臺,申報和建設國家研究中心(或國家重點實驗室),為石窟寺的科學保護利用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撐。

  加強數位化保護利用,讓文物活起來

  長期處於自然環境中的石窟,難免受到風霜雨雪的侵蝕,面臨風化剝蝕的威脅。為儘可能降低自然風化對石窟的影響,文物科技工作者絞盡腦汁。但現有的技術水平,難以完全阻擋自然風化的進程,更多的是延緩。

  因此,在進行實體保護的同時,儘早地採用數位化的方式為石窟保存立體檔案,把它們的信息完整地保留下來,顯得尤為緊要。一方面,能夠讓更多的人欣賞到石窟之美。同時,也為後續的保護修復留下了重要的歷史資料。

  《意見》提出,加快制定石窟寺數據採集、加工、存儲、管理等方面的標準規範。持續開展石窟寺壁畫、彩塑、雕像、洞窟、摩崖石刻和海外中國石窟寺文物、敦煌文書等數位化工作。加強全國和區域性石窟寺數字資源管理和共享共用。

  「數位化是石窟寺更久遠地存儲及更廣泛地傳播的重要手段,可為石窟技術的保護、研究和弘揚開拓新的可能性和無限空間。」趙聲良介紹,在科技部和國家文物局的支持下,敦煌研究院積累了豐富的敦煌石窟數位化成果,未來還將繼續深入開展石窟寺數位化技術研究與標準規範制定工作,不斷豐富數字敦煌資源庫,竭力推動海外敦煌文物和文書的數位化回歸。

  藉助數位化技術,不僅可以真實記錄石窟狀況,還可以將提取到的數字信息廣泛服務於石窟的保護、研究、管理、展示。一直以來,如何藉助新興科技手段,更好地向外界傳播雲岡石窟文化,是雲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我們與浙江大學、北京建築大學合作開展石窟數位化保護利用的相關研究推廣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特別是等比例洞窟3D列印複製技術的應用,拉開了雲岡石窟行走世界的序幕,為宣傳弘揚民族文化,加強中外文化交流融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張焯表示。

  不只是雲岡石窟研究院,敦煌研究院同樣面臨讓文物活起來的重任。然而,受限於承載空間、文物自身性能等因素,石窟寺展示條件難以滿足和適應日益劇增的遊客參觀需求。「我們將進一步加強數位化展示利用新技術的研究,進一步實現多終端『窟內文物窟外看』,探索敦煌石窟展示新方式,也為我國其他石窟寺保護展示利用工作提供經驗和借鑑。」趙聲良表示。

相關焦點

  • 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意見》是我國石窟寺保護利用的一個重要的裡程碑,既表明了國家對石窟寺保護利用的重視,也體現了石窟寺在文化事業和文物保護中的重要地位。作為從事石窟寺保護的工作者,我感到責任重大。」12月8日,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教授級高工黃克忠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道。
  • 分類保護、開發、利用 讓文物資源「活」起來
    本報記者 曹英 吳暉面對新時代新形勢,如何讓文物「活」起來?如何推進文物資源的合理利用與有效傳承?全國人大代表,山西省文化旅遊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文保提出:「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正是新時代對文物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然而,現行的《文物保護法》(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對於如何利用好文物的內容仍然比較缺乏。」
  • 圓桌|以數字形式傳播文物,用科技力量讓文物「活起來」
    圓桌|以數字形式傳播文物,用科技力量讓文物「活起來」 澎湃新聞記者 李梅 2019-11-04 17:55 來源:澎湃新聞
  • 我國石窟寺分布廣泛、規模宏大、體系完整。70年來,我國在石窟寺...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為石窟寺保護利用注入科技力量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分布廣泛且規模宏大的石窟寺,是我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文明的瑰寶。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據新華社12月1日報導,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了《關於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 專家學者為川渝石窟寺保護利用支招——
    會議中,專家學者建議加強川渝石窟寺的保護利用,讓石窟瑰寶煥發光彩。「大足石刻應發揮領頭羊作用,帶動川渝石窟寺保護利用」「以大足石刻為中心,包括今天川渝兩地相當多的唐宋時期的佛教石窟藝術,構成了中國佛教石窟寺藝術一個非常重要的西南板塊。」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霍巍表示。「大足石刻已經成為重慶的一張金名片。」
  • 加強保護利用讓文物活起來
    /col/col46/index.html寶雞要聞/col/col52/index.html 加強保護利用讓文物活起來宋新潮強調,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部分。希望寶雞認真貫徹落實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會上關於考古和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完善九成宮遺址發掘與保護規劃,做好考古遺址公園等項目的立項、申報,做到保護與利用有機結合,真正讓文物「活」起來。
  • 「活」在當下 !它們是2020年度文物保護利用的優秀代表
    第1眼-重慶廣電消息,文物是歷史文化留給我們的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如何保護利用好文物典型案例將具有示範作用美國大使館舊址如何讓文物「活」起來?來看看重慶湖廣會館的做法。重慶湖廣會館位於渝中區東水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我國城市現存規模最大的會館建築群。
  • 代表委員談如何讓文物活起來 打通文物保護「最後一公裡」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張鵬/攝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10日訊(記者邵希煒 李冬陽)近年來,「讓文物活起來」成為整個文博界的熱點話題。究竟如何理解「讓文物活起來」?「讓文物活起來」有哪些方式?如何落實文物保護「最後一公裡」?在中國經濟網2019全國兩會特別節目上,五位代表委員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 確保文物安全 讓文物活起來 廣西全面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工作
    本報訊(記者莫俊)如何全面提升新時代廣西革命文物工作?如何確保文物安全?如何讓文物活起來?這些都將有據可依。6月5日,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召開新聞通氣會,介紹了《關於實施廣西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9—2022)的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和《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兩個文件的有關情況和亮點。《實施意見》包括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主要任務、重點工程、實施保障6個篇章內容。
  • 文物保護看基層 | 創新文物保護措施,講好大足石刻故事
    近年來,重慶市文物部門按照重慶市委市政府要求,以大足石刻為主的川渝石窟寺及石刻保護列入重慶市五大文物保護重點工程,全面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通過大數據智能化手段,大足石刻文物保護已經能夠實時採取精準有效措施,這為大足石刻文物保護提供了新的保障。
  • 讓文物活起來大有可為
    文物創意,可以點亮美好生活。實施「文物+」戰略,與教育互動,與科技聯姻,與創意嫁接,與旅遊相融,與消費結合,博物館熱了,「萌萌噠」文創產品火了,科技+文物沉浸式體驗紅了,傳統村落人氣旺了,紅都瑞金脫貧了。文物活起來,可以讓文物故事家喻戶曉。
  • 讓文物活起來大有可為(文明之聲)
    對於一個國家來講,讓文物活起來可以增進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凝聚發展力量。對於一個城市來講,讓文物活起來可以找回老城記憶,體現城市精神,提升城市魅力。對於一個鄉村來講,讓文物活起來可以感受地域風情,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 【日報熱評】讓文物活起來是文物保護的核心
    為了促進文物合理利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讓文物活起來的方法途徑,我區多部門聯合舉辦了寧夏文物文創大賽,這也是首次以寧夏文物為主題的設計大賽。 讓收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這是今天文物保護的核心。當前,文創產品開發已經成為讓文物活起來的重要手段。我們熟知的故宮各種文創產品的開發,使故宮成為了網紅打卡地,亦成為世界上參觀人數最多的博物館。 讓文物活起來,意味著有更廣泛的人群參與,有更深層次的體驗感受。
  • 省級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公布 我市迎澤區晉源區入列
    山西省第一批專題性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創建名單日前公布,全省16處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列入。其中,太原市文物局所屬的迎澤區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晉源區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入選。迎澤區文物資源豐富,文廟、崇善寺、關帝廟、清真古寺、皇廟、永祚寺、王家峰墓群等,共有97處不可移動文物,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5處。按照文物類別劃分,有古遺址9處,古墓葬2處,古建築33處,石窟寺及石刻1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50處。迎澤區轄區範圍內共登錄可移動文物數據15278條。
  • 力促文物「活」起來 力推文物「舞」起來
    「如何更好地保護南安的文物資源?」「如何提升文物資源的綜合效益?」「如何讓文物會『說話』?」「要大力推動文創產品的設計開發推廣營銷」……11月25日上午,福建省南安市政府和市政協召開「加強南安市文物保護管理」專題協商會議,圍繞加強文物保護管理、促進文物「活」起來深入協商。
  • 「十三五」文物發展規劃出爐 如何讓文物「活起來」?
    安源 攝  中新網北京2月22日電(上官雲)近日,《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發布實施。《規劃》對文物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進行了全面闡述,強調統籌建設綜合性、全方位文物保護利用體系,基本形成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文物保護利用格局。
  • 如何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文物資源
    但長期以來,文物合理利用不足,傳播傳承不夠,依託文物資源講好故事的辦法不多,讓文物活起來的途徑拓展不寬,直接影響了我省文物保護利用能力的提升和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的水平。&nbsp&nbsp&nbsp&nbsp雖然近年來我省在加強文物保護利用、讓文物活起來、依託文物資源發展旅遊業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但與我省豐富的文物旅遊資源相比,一些涉旅文物單位體制不順、機制不活、活力不足,嚴重製約了我省的文化旅遊產業發展。
  • 兵馬俑「抖起來」與文物「活起來」
    視頻中,中國國寶級文物「放飛自我」,在「什麼是噹噹當」的音樂中揮舞螢光棒,眨起98K電眼,跳起拍灰舞,兵馬俑則高呼「作為中國的icon,我們不紅,始皇不容」。據稱,該視頻4天播放量突破1.18億。通過這種方式向廣大年輕人傳播推廣國家文物形象,的確起到一定作用,但這種方式有待商榷。
  • 洛邑古城董事長王渡升:讓古城的文物都活起來
    洛陽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十三朝古都,而老城區作為古都歷史文化的核心,其厚重的歷史文物資源,如今正被逐步喚醒。說起洛陽古城的文物復興,王渡升可以說是一位先行者,他的願景就是「做新旅遊場景的創造者,讓所有古城的文物都活起來。」洛邑古城正是王渡升在古城文物活化創新上的一次成功嘗試。
  • 中國石窟寺迎數位化保護 在重生中「永生」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的《關於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加大石窟寺搶救性保護力度,2022年底前全面消除石窟寺重大險情。建立石窟寺安全長效機制,同時加強石窟寺數位化保護利用,持續開展石窟寺壁畫、彩塑、雕像、洞窟、摩崖石刻和海外中國石窟寺文物、敦煌文書等數位化工作。事實上,雲岡石窟的數位化建設早就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