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中心城區打造「10分鐘急救圈」 水陸空立體急救覆蓋全市

2020-12-25 荊楚網

「十四五」時期,武漢市民可享受怎樣的急救服務?12月23日,記者從武漢市急救中心獲悉,該市將對標國內先進應急管理體系,到2025年建成布局完善、結構齊全、配置高效院前急救網絡,形成城鄉協調、平戰結合、空地協同、院前院內一體的院前急救管理和服務模式。

到2025年,武漢市急救站更為密集,中心城區急救站平均服務半徑≤4公裡,新城區≤10公裡;急救車輛數量中心城區達到每3萬人1輛,新城區達到每5萬人1輛。中心城區急救平均反應時間比現在縮短2分鐘,將控制在10分鐘以內,新城區短於12分鐘,農村短於30分鐘。

110個急救站點打造「10分鐘急救圈」

據了解,武漢市現有急救站80個,其中,中心城區59個,新城區21個。擁有急救車輛272輛,每4萬常住人口有一輛救護車。其中,負壓車60輛,涉水車、新生兒車、裝備車、後勤保障車等特種車輛10輛,一些車載醫療設備,使得急救車宛如移動ICU。

「急救站多集中在老城區、醫療機構豐富的地區,新開發片區、城中村改造區域缺少急救站點,新洲、黃陂兩個人口大區只有2-3個急救站,優質急救服務應人人享有。」武漢市急救中心主任江旺祥說。

眼下,武漢正在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化、生態化大武漢,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公共安全保障要求不斷提高,公共衛生事件的防控形勢日益嚴峻,特大型城市的特質對保障城市安全運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未來五年,武漢各區需建立獨立的急救中心,建築面積不少於1200平方米,並包含200平方米救護車消洗站。每個建制街道應在街道衛生院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立至少1個急救站,人口較少的相鄰街道可以聯合建立急救站。2025年前,中心城區急救站總數至少達到70個,打造「10分鐘急救圈」;新城區至少達到40個,打造城區「12分鐘急救圈」、農村「30分鐘急救圈」。

航空救護形成「1小時急救圈」

高速上發生車禍急需醫療救援,偏遠山區危重患者急需轉院,但陸路交通轉運時間太長,患者無法等待。

武漢的立體救援體系可破解這一困局。據介紹,武漢市在亞心總醫院建立全國第一個空地急救站,輻射中部地區。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省人民醫院東院建立空地急救站。武漢市一醫院盤龍城院區建立空中急救基地,長航總醫院、泰康同濟醫院、普仁醫院等醫療機構建有規範停機坪8個,空中急救網絡初步形成。

武漢市急救中心已與水上公安局合作水上急救站,在武漢市東湖醫院建立的水上救援基地,提升了水上警情救援能力。

未來五年,武漢市將在中心城區三級醫院、新城區人民醫院或有條件的醫院建設一批醫療直升機停機坪或臨時起降點,建成空中急救站3個,打造航空醫學救護「1小時急救圈」;在人群密集的長江、漢江、東湖等地建設水上急救基地3個,建立覆蓋全市域的立體急救網絡。

人流密集場所配備AED

今年9月,北京地鐵13號線霍營站,一名男子突然暈倒,現場乘客、急救人員接力搶救。遺憾的是,該男子被送醫之後,仍因搶救無效不幸離世。

惋惜之餘,公共場所配備「急救神器」AED(自動體外除顫儀)再度被呼籲。據了解,AED開機後,在數秒內根據患者情況進行智能分析,系統會提供幫助和指南,施救者可以快速上手操作。

武漢將在人流量密集的公共場所,包括機場、長途汽車站、火車站、客運碼頭、地鐵站、商業中心、醫院、學校、旅遊景區等配備AED等急救設備,到2025年逐步達到50—100臺/10萬人的標準。

有急救醫生認為,對市民進行急救知識及急救技能的普及教育更為重要。武漢市將用五年時間,完善市級急救培訓中心建設,建立區級急救培訓基地,利用網際網路、物聯網、虛擬實境(VR)技術手段,創新培訓方式。整合急救中心、紅十字會、公立醫療機構及社會化培訓機構等多方資源,形成系統化、標準化公眾急救培訓管理體系。

同時,急救常識和基本技能培訓將納入公安民警、消防救援人員、公共運輸工作人員等重點人群在崗培訓和中小學教育內容。同時廣泛開展社區、企事業單位、高校等人口聚集區的急救培訓活動,提升全人群自救互救能力。

引入社會資本承接非急救轉運

2020年,武漢市急救出車次數27.5萬,救治人數23.4萬,日常急救服務量逐年遞增。令人無奈的是,在急救資源緊張的當下,年出車量中約15%是患者出院用車,7%是醫院之間轉院,有人為癱瘓老人搬家而撥打120,原因是「抬不動,120有擔架」,更有市民在晚高峰時喊來急救車,原因是「120不受紅燈限制,不會堵車」。

「我們缺乏分類急救轉運機制。」江旺祥說,「十四五」期間,武漢將明確界定急救與非急救的業務範圍,落實急救優先原則,合理調派急救資源,優先滿足急危重症者急救。將非急救轉運服務從急救業務中剝離,對治癒好轉、放棄治療出院等不需要配備醫務人員、不需要實施急救措施的非急救轉運服務,引入社會資本,建立市場化非急救轉運服務機制。建立醫療機構救護車統一調配機制,負責院際轉診。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餘瑾毅 通訊員羅雙萍)

相關焦點

  • 廣東發布卒中急救地圖 186家醫院打造「1小時急救圈」
    中新網廣州11月28日電 (蔡敏婕 王慧)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28日發布消息稱,該省發布卒中急救地圖,186家醫院構建卒中急救「1小時急救圈」。卒中急救,爭分奪秒。發生急性卒中時,每分鐘就有190多萬個神經細胞死亡。
  • 武漢發布「中風急救地圖3.0版」,45家醫院串起1小時「黃金急救圈」
    12月13日,武漢腦卒中醫療質量控制中心年會舉行,會上發布了升級版的武漢市卒中急救導航地圖3.0版,46家醫院串起江城腦中風1小時「黃金急救圈」。 武漢市腦卒中防治工作委員會主任、武漢市第一醫院副院長陳國華介紹,我國每年有200多萬人新發腦卒中,湖北是卒中高發病率、高死亡率、高復發率地區。
  • 打造黃金1小時急救圈!廣東省卒中急救地圖發布
    大洋網訊 11月27日,由廣東省醫學會、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主辦的廣東省防治卒中中心建設質控管理培訓會在廣州花都召開。會議發布廣東省卒中急救地圖,對全省卒中中心建設、卒中急救地圖建設和質控工作進行培訓。
  • 廣東省卒中急救地圖發布 186家醫院打造黃金1小時急救圈
    央廣網廣州11月28日消息(記者周羽 通訊員粵衛信)11月27日,由廣東省醫學會、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主辦的廣東省防治卒中中心建設質控管理培訓會在廣州花都召開。會議發布廣東省卒中急救地圖,對全省卒中中心建設、卒中急救地圖建設和質控工作進行培訓。
  • 武漢重磅規劃來了!
    建設中心城區10分鐘急救圈醫療衛生設施提升行動規劃位於「6」個三年行動規劃的首位。武漢將重點織牢織密公共衛生防護網,加快推進國家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醫學中心和市、區急救中心建設,實現「中心城區10分鐘、新城區12分鐘醫療急救圈」。
  • 武漢重磅規劃來了!
    建設中心城區10分鐘急救圈醫療衛生設施提升行動規劃位於「6」個三年行動規劃的首位。武漢將重點織牢織密公共衛生防護網,加快推進國家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醫學中心和市、區急救中心建設,實現「中心城區10分鐘、新城區12分鐘醫療急救圈」。
  • 武漢現有核酸檢測實驗室92家 日單檢量可達35萬人次
    武漢現有核酸檢測實驗室92家 日單檢量可達35萬人次 2020-12-19 20:11:4992家 日單檢量可達35萬人次  中新社武漢12月19日電 (記者 張芹)記者從中共武漢市委19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目前該市共有核酸檢測實驗室92家、移動檢測車6臺,日單檢量可達35萬人次,應急狀態下大規模核酸檢測能力可達每天150萬人次以上。
  • 十堰:中心城區將開展立體綠化 打造特色生態文化主題園
    中國園林網3月9日消息:記者昨日從市五創辦獲悉,今年十堰「創森」重點工作和目標已經確定:中心城區將開展立體綠化,打造獨居特色的生態文化主題園;全市部分新建道路、水系、口子鎮將得到綠化,確保年內具備國家森林城市驗收條件。
  • 重磅| 武漢疫後重振三年行動規劃編制完成! (附圖解)
    建設中心城區10分鐘急救圈  醫療衛生設施提升行動規劃位於「6」個三年行動規劃的首位。疫情期間,社區醫療的不足引發廣泛思考,按照「補短板、填空白、提能力、優系統」的思路,武漢市將重點織牢織密公共衛生防護網,加快推進國家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醫學中心和市、區急救中心建設,實現「中心城區10分鐘、新城區12分鐘醫療急救圈」。
  • 武漢升級版「中風急救地圖3.0版」發布
    12月13日武漢發布升級版腦卒中急救地圖地圖囊括了武漢14個區46家具有卒中救治能力的醫院或院區有利於實現卒中患者的科學轉運最大限度贏得搶救時間46家醫院/院區串起1小時「黃金急救圈」(戳圖看名單)↓↓↓
  • 青島市腦卒中急救地圖3.0版發布
    卒中急救地圖3.0的發布,對於加快青島市腦卒中防治體系建設、提升腦卒中防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最大亮點就是納入的28家醫院均通過了相關質控評審,所有卒中中心都可以進行超急性期靜脈溶栓,高級卒中中心還可進行動脈取栓、動脈內膜剝脫、血管支架植入、動脈瘤夾閉或動脈瘤栓塞等治療。
  • 「青島市腦卒中急救地圖3.0版」發布 新增6家醫院
    12月19日,「青島市腦卒中急救地圖3.0版」在青島市卒中質控年會上公布,這是青島市從2017年發布該地圖1.0版本後的再升級,全市28家醫院納入3.0版腦卒中急救地圖,形成急救網絡,藉助其精準導航,可以讓患者在第一時間找到距離最近、技術最優的醫院,進行及時幹預和院內精準檢查與救治,最大限度贏得搶救時間,保證搶救質量。
  • 青島腦卒中急救地圖再升級 3.0版爭分奪秒拯救大腦
    據市衛健委黨組副書記趙寶玲介紹,自2010年起,我市逐步推動腦卒中中心建設工作。2017年6月18日,率先發布青島市卒中溶栓地圖,打造「腦卒中黃金1小時急救圈」。2019年2月23日,再次發布青島市卒中地圖2.0版,成功地與國家腦防委卒中地圖對接,為病人院前急救擇院提供精準導航。
  • 今年超2000例卒中患者在黃金期得到救治 青島市腦卒中急救地圖發布...
    其中,缺血性腦卒中佔60%~80%,如果腦組織血供中斷,每分鐘就會有190萬個神經細胞死亡,每耽誤半小時,就有大約12%的患者失去恢復的機會,致殘率、死亡率大幅提高,在發病3~4.5小時內,通過溶栓或介入取栓早期開通血管,是決定腦卒中患者生死存亡的關鍵。」青島市腦卒中質控中心主任、青島市市立醫院副總院長譚蘭介紹,近10年來,我國腦卒中防治體系初步建成,腦卒中防治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 青島市腦卒中急救地圖再升級 3.0版正式發布
    其中,缺血性腦卒中佔60%~80%,如果腦組織血供中斷,每分鐘就會有190萬個神經細胞死亡,每耽誤半小時,就有大約12%的患者失去恢復的機會,致殘率、死亡率大幅提高,在發病3~4.5小時內,通過溶栓或介入取栓早期開通血管,是決定腦卒中患者生死存亡的關鍵。」譚蘭教授介紹,近10年來,我國腦卒中防治體系初步建成,腦卒中防治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 廣東省卒中急救地圖發布
    卒中急救,爭分奪秒。發生急性卒中時,每分鐘就有190多萬個神經細胞死亡。搶救病人,最關鍵的就是在3小時內進行靜脈溶栓。186家醫院共同打造「黃金1小時急救圈」11月27日,廣東省防治卒中中心建設質控管理培訓會在廣州花都召開。會議發布廣東省卒中急救地圖,對全省卒中中心建設、卒中急救地圖建設和質控工作進行培訓。
  • 「南方都市報」廣東省卒中地圖發布 186家卒中中心構建1小時急救圈
    27日,由廣東省醫學會、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主辦的廣東省防治卒中中心建設質控管理培訓會在廣州花都召開。會議發布廣東省卒中急救地圖,對全省卒中中心建設、卒中急救地圖建設和質控工作進行培訓。省衛生健康委副主任周紫霄出席並致辭。
  • 榆林市首張腦卒中急救地圖發布 一鍵查附近權威醫院,爭取急救...
    這標誌著榆林腦卒中「覆蓋全市3小時,黃金一小時」急救圈已初具規模,覆蓋全市的快速、精準、高效的腦血管疾病救治網絡正在逐步完善。會議由榆林市衛健委主辦、榆林市第二醫院協辦,線上、線下同步進行,邀請國內數十位知名學者教授,與榆林市各縣區神經內外科醫師分享研究成果,交流臨床經驗,為榆林市神經科專業的發展帶來新的思路和模式,為榆林市神經疾病的診療發展貢獻力量。
  • 湖南寧鄉:建設縣域立體化急診急救體系 搶「黃金一秒」護百姓健康
    為進一步提升基層急診急救能力,充分發揮縣域醫院龍頭引領作用,圍繞「急」、「重」、「大」做文章,全力打造全覆蓋、立體式、多元化的「區域一體化急診急救體系」,為實現「大病不出縣」的醫改目標作出了積極探索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