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武漢市民可享受怎樣的急救服務?12月23日,記者從武漢市急救中心獲悉,該市將對標國內先進應急管理體系,到2025年建成布局完善、結構齊全、配置高效院前急救網絡,形成城鄉協調、平戰結合、空地協同、院前院內一體的院前急救管理和服務模式。
到2025年,武漢市急救站更為密集,中心城區急救站平均服務半徑≤4公裡,新城區≤10公裡;急救車輛數量中心城區達到每3萬人1輛,新城區達到每5萬人1輛。中心城區急救平均反應時間比現在縮短2分鐘,將控制在10分鐘以內,新城區短於12分鐘,農村短於30分鐘。
110個急救站點打造「10分鐘急救圈」
據了解,武漢市現有急救站80個,其中,中心城區59個,新城區21個。擁有急救車輛272輛,每4萬常住人口有一輛救護車。其中,負壓車60輛,涉水車、新生兒車、裝備車、後勤保障車等特種車輛10輛,一些車載醫療設備,使得急救車宛如移動ICU。
「急救站多集中在老城區、醫療機構豐富的地區,新開發片區、城中村改造區域缺少急救站點,新洲、黃陂兩個人口大區只有2-3個急救站,優質急救服務應人人享有。」武漢市急救中心主任江旺祥說。
眼下,武漢正在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化、生態化大武漢,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公共安全保障要求不斷提高,公共衛生事件的防控形勢日益嚴峻,特大型城市的特質對保障城市安全運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未來五年,武漢各區需建立獨立的急救中心,建築面積不少於1200平方米,並包含200平方米救護車消洗站。每個建制街道應在街道衛生院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立至少1個急救站,人口較少的相鄰街道可以聯合建立急救站。2025年前,中心城區急救站總數至少達到70個,打造「10分鐘急救圈」;新城區至少達到40個,打造城區「12分鐘急救圈」、農村「30分鐘急救圈」。
航空救護形成「1小時急救圈」
高速上發生車禍急需醫療救援,偏遠山區危重患者急需轉院,但陸路交通轉運時間太長,患者無法等待。
武漢的立體救援體系可破解這一困局。據介紹,武漢市在亞心總醫院建立全國第一個空地急救站,輻射中部地區。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省人民醫院東院建立空地急救站。武漢市一醫院盤龍城院區建立空中急救基地,長航總醫院、泰康同濟醫院、普仁醫院等醫療機構建有規範停機坪8個,空中急救網絡初步形成。
武漢市急救中心已與水上公安局合作水上急救站,在武漢市東湖醫院建立的水上救援基地,提升了水上警情救援能力。
未來五年,武漢市將在中心城區三級醫院、新城區人民醫院或有條件的醫院建設一批醫療直升機停機坪或臨時起降點,建成空中急救站3個,打造航空醫學救護「1小時急救圈」;在人群密集的長江、漢江、東湖等地建設水上急救基地3個,建立覆蓋全市域的立體急救網絡。
人流密集場所配備AED
今年9月,北京地鐵13號線霍營站,一名男子突然暈倒,現場乘客、急救人員接力搶救。遺憾的是,該男子被送醫之後,仍因搶救無效不幸離世。
惋惜之餘,公共場所配備「急救神器」AED(自動體外除顫儀)再度被呼籲。據了解,AED開機後,在數秒內根據患者情況進行智能分析,系統會提供幫助和指南,施救者可以快速上手操作。
武漢將在人流量密集的公共場所,包括機場、長途汽車站、火車站、客運碼頭、地鐵站、商業中心、醫院、學校、旅遊景區等配備AED等急救設備,到2025年逐步達到50—100臺/10萬人的標準。
有急救醫生認為,對市民進行急救知識及急救技能的普及教育更為重要。武漢市將用五年時間,完善市級急救培訓中心建設,建立區級急救培訓基地,利用網際網路、物聯網、虛擬實境(VR)技術手段,創新培訓方式。整合急救中心、紅十字會、公立醫療機構及社會化培訓機構等多方資源,形成系統化、標準化公眾急救培訓管理體系。
同時,急救常識和基本技能培訓將納入公安民警、消防救援人員、公共運輸工作人員等重點人群在崗培訓和中小學教育內容。同時廣泛開展社區、企事業單位、高校等人口聚集區的急救培訓活動,提升全人群自救互救能力。
引入社會資本承接非急救轉運
2020年,武漢市急救出車次數27.5萬,救治人數23.4萬,日常急救服務量逐年遞增。令人無奈的是,在急救資源緊張的當下,年出車量中約15%是患者出院用車,7%是醫院之間轉院,有人為癱瘓老人搬家而撥打120,原因是「抬不動,120有擔架」,更有市民在晚高峰時喊來急救車,原因是「120不受紅燈限制,不會堵車」。
「我們缺乏分類急救轉運機制。」江旺祥說,「十四五」期間,武漢將明確界定急救與非急救的業務範圍,落實急救優先原則,合理調派急救資源,優先滿足急危重症者急救。將非急救轉運服務從急救業務中剝離,對治癒好轉、放棄治療出院等不需要配備醫務人員、不需要實施急救措施的非急救轉運服務,引入社會資本,建立市場化非急救轉運服務機制。建立醫療機構救護車統一調配機制,負責院際轉診。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餘瑾毅 通訊員羅雙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