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後主舊物千古奇石,米芾得之「抱眠三日」|【北宋】米芾《研山銘》

2021-02-22 每日一幅古畫

說到《研山銘》我們不能不提及「靈璧研山」。千百年來,一塊名為「研山」的奇石,令歷代賞石愛石者為之痴迷,在中國賞石文化的歷史長河中,這塊「靈璧研山」的收藏者有三位,且都有極高的知名度,他們是李煜、米芾和趙佶。

靈璧石「研山」參考圖(圖片來源於網絡)

我們的故事要從南唐後主李煜說起。據《鐵圍山叢談》記:

南唐後主李煜有奇石「靈璧研山」(指中有墨池的靈璧石)經長愈尺,前聳三十六峰皆大如手指,高者名華峰。參差錯落者為方壇,依次日巖、玉筍等。各峰均有其名,又有下洞三折而通上洞。左右則因兩岸陂陀中鑿為硯。

李煜十分珍愛此石,在兵臨城下,江山易手之時,仍返回皇宮,寧願當俘虜也要帶上「靈璧研山」再逃命,城破,李煜最終被俘,自此研山石不知所蹤。

《南村輟耕錄》中的研山圖

那麼,這等寶貝又是如何到了米芾手裡的呢?

據傳說此「靈璧研山」在宋代大書法家米芾新婚之夜,其夫人李氏將傳家之寶贈送給米芾了。為什麼米夫人有此寶貝呢?據說李氏是李煜後世之孫。在相贈「靈璧研山」時約法三章「不得將此轉送於他人」。米夫人之所以將此「靈璧研山」送予米芾原因有三:其一因米芾愛石如命;其二,因米芾是書畫家,對「靈璧研山」可賞可用;其三,靈璧石是恆古不變之物,象徵夫妻恩愛永恆。

米芾一生愛石、藏石、賞石,世人皆知。因此被人稱為「石痴」,更留下了「米芾拜石」的傳奇佳話。米芾得到南唐後主李煜的舊藏靈璧石「研山」後十分喜愛。《實為志林》記載他「抱眠三日」,狂喜之極,留下了傳世珍品《研山銘》。

研山銘

北宋,米芾

手卷,紙本水墨

36x138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研山銘》是米芾書法精品中的代表作。此帖沉頓雄快,跌宕多姿,結字自由放達,不受前人法則的制約,抒發天趣,為米芾大字作品中罕見珍品。

此手卷流傳有序,曾經入北宋、南宋宮廷。南宋理宗時,被右丞相賈似道收藏。遞傳到元代,被元代最負盛名的書畫鑑藏家柯九思收藏。清代雍正年間,被書畫鑑賞家、四川成都知府於騰收藏。及至近代,令人慨嘆,竟流落日本。鈐印有:內府書印(三次)、宣和、雙龍圓印,賈似道,玉堂柯氏九思私印等二十多方。日本前首相犬養毅題引首「鳶飛魚躍,木堂老人毅」,全卷共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為米芾用南唐澄心堂紙書寫三十九個行書大字:

研山銘

五色水 浮崑崙

潭在頂 出黑雲

掛龍怪 爍電痕

下震霆 澤厚坤

極變化 闔道門

寶晉山前軒書

在運筆上剛勁強健,具奔騰之勢,筋雄骨毅,變化無窮。結字上,自由放達,傾側之中含穩重,因而端莊之中婀娜多姿,剛勁奔騰、沉頓雄快,乃米書成熟之作,為米芾書法中之精品。

啟功先生賦詩讚曰:

羨煞襄陽一枝筆,玲瓏八面寫秋深。

第二部分繪研山圖

用篆書題款為:

寶晉齋研山圖 

不假雕飾 渾然天成

「研山」是一塊山形硯臺,在研山奇石圖的各部位,用隸書標明:

華蓋峰、月嚴、方壇、翠巒、玉筍下洞口、下洞三折通上洞、予嘗神遊於其間、龍池、遇天欲雨則津潤、滴水小許在池內、經旬不竭。

第三部分

米芾之子米友仁的行書題跋:

右研山銘,先臣米芾真跡,臣米友仁鑑定恭跋。

米芾外甥金代王庭筠題跋:

鳥跡雀形,字意極古,變態萬狀,筆底有神,黃華老人王庭筠。

清代陳浩跋:

研山銘為李後主舊物,米老平生好石,獲此一奇而銘,以傳之。宜其書跡之尤奇也,昔董思翁極宗仰米書,而微嫌其不淡然。米書之妙,在得勢如天馬行空,不可控勒,故獨能雄視千古,正不必徒從淡求之。落此卷則樸拙踈瘦,豈其得意時心手兩忘,偶然而得之耶,使思翁見之,當別說矣。乾隆戊子十一月,昌平陳浩題。

周於禮跋:

研山銘,驕驕沉雄,米老本色,如是如是。亦園周於禮題。

《研山銘》是中國書法頂級宗師的代表作。米芾與蘇軾、黃庭堅、蔡襄並稱「宋四家」,是開宗立派的書法大家。五千年來,此等人物屈指可數,也就王羲之、王獻之、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張旭、柳公權、懷素、米芾、趙孟兆頁等寥寥十數人。其中,米芾又以筆法「八面出鋒」極盡變化,最難寫又最能抒發個性,卓然獨樹一幟。蘇軾就曾由衷推崇米芾當與書聖王羲之「並行」。而米芾僅存在世的幾幅作品中,《研山銘》被認為最具代表性,號稱堪與「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並提,是「天下第一難書」。

此件作品我們為你準備了超清原大複製品

歡迎點擊「閱讀原文」了解更多詳情

相關焦點

  • 米芾,一生為何這麼「顛」?
    北宋 · 米芾 《寶晉齋法帖》之致蔣之奇《廷議帖》上海圖書館藏我老矣!先生勿恤廷議,薦之曰:「襄陽米芾,在蘇軾、黃庭堅之間,自負其才,不入黨與。今老矣,困於資格,不幸一旦死,不得潤色帝業,U怨皇度,臣ㄙ(某)惜之。願明天子去常格料理之。」先生以為如何?芾皇恐。
  • 米芾唯一的大字真跡,流落日本100多年,被馬未都3000多萬買回!
    ,米芾極為鍾愛,連續幾天晚上,捧著這塊石頭才能入睡,為了紀念此物,便寫下了一幅大字神作,就是這就是著名的《研山銘》!、《研山銘》與其他的作品不同,沒有急躁與狂逸之氣,相反的是一種平和而篤定,乃是米芾晚年爐火純青之作。
  • 景觀奇石之「山形是首選」
    最初人們欣賞的廳堂案幾奇石應該就是山水景觀石。所以這也是賞石者山水情結之由來。如果追溯到廳堂案幾室內賞石的玩賞,最初就是從山形景觀石開始的。其實證就是宋代米芾書法名跡《研山銘》中描摹的一方「寶晉齋研山」,按照記載這原來南唐後主李煜(937-978)的遺物,也是其創製得一種文玩。
  • 「名人百科」痛恨自己生在帝王家的「千古詞帝」——南唐後主李煜
    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於宋建隆二年(961年)繼位,史稱李後主。開寶八年,國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為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後為宋太宗毒死。李煜雖不通政治,但其藝術才華卻非凡。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千古傑作《虞美人》、《浪淘沙》、《烏夜啼》等詞。被稱為「千古詞帝」。
  • 米芾的《紫金研帖》
    其上鈐有朱文「司印」半印,即「典禮稽察司印」,白文「朝鮮人」「安歧之印」魚雁形印「無恙」,朱文「安儀周家珍藏」「心賞」,白文「乾隆鑑賞」,朱文「宣統鑑賞」「無逸齋精鑑賞」。可知此幀曾為明內府所藏,後為安歧(1683-1745)所有,隨後入清廷內府。《式古堂書畫考》、《墨緣匯觀》、《石渠寶笈續編》皆有所錄,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 米芾篆書篆刻技藝之綜述
    同時,雖宋代社會已不甚重視六朝以來的門第觀念,但文士群體每每欽慕前代高門大族因門第身份之高貴而具備的正統而純正的文化立場,同時熱衷於「內儒外道」的「士人之風」使文人群體更易擺脫「俗」的束縛,以至呈現「學問文章之氣鬱鬱芊芊,發於筆墨」、「視其平居無以異於俗人,臨大節而不可奪」之姿態,而這恰恰是北宋文士所欽慕及「二程」理學所倡導的「人倫者,天理也」在文藝審美上的體現,故北宋文人群體中普遍瀰漫崇古心理,米芾亦不例外
  • 臺北故宮博物院珍品,北宋書法真跡,米芾行草書帖《適意帖》
    導讀米芾有時也視書畫為「遊戲」,也主張任意而為。這正是米芾書學思想的複雜處。不過,與歐、蔡、蘇、黃等人並無不同,此不贅述。人們往往將米芾與蘇東坡、黃庭堅等人並舉。從宏觀上論述北宋書法與其它各代的區別,三家並舉未嘗不可,因為他們都是北宋尚意書風的主要旗手,他們的藝術主張基本上是一脈相承,前後呼應的。但是,當我們進行斷代分析時,就會發現他們不僅擁有個人風格,而且藝術趣味也頗有區別。
  • 收藏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的北宋書法真跡,米芾行書《張季明帖》
    ……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李贄要求以「童心——真心」作為創作基礎和方法,得到徐渭、袁中郎、湯顯祖、馮夢龍等各藝術領域主要人物的極力讚賞和推崇,終於促成了晚明浪漫主義藝術風潮。米芾的「真趣」論何嘗不是書法藝術領域的「童心」說!
  • 米芾書法天下第一美,北京博物院和臺北博物院倖存真跡
    書法被列入藝術界後,代表人物也非常特別。其中有一位行書大書法家,他的風格就非常符合現代藝術家行為。這便是宋朝書法家米芾,天下第一美行書作者,又稱米癲。米芾的字跡之所以特別,在於美麗程度。但是米芾的書法真的是需要用美來形容,他是唯一一個將畫入書的奇才。米芾的行書特別有韻味,當時的皇帝也非常欣賞這位襄陽人。經常遊走在皇宮之中,你以為米芾只會寫字那就大錯特錯了,他還有很多癖好。
  • 見山,是山.
    賞石圈有玩石始於山水,終於山水之說,類似否定之否定規律。其實,在佛教禪宗也有類似的說法: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意即由淺入深,周而復始。是山雅集之名,也是取意於此。其實證就是宋代米芾書法名跡《研山銘》中描摹的一方「寶晉齋研山」(圖為後人所摹)。按照記載,這原來是南唐後主李煜創製的一種文玩。這也是最早被命名的文房賞石。顧名思義,研山它應有可磨墨的硯池,具有實用價值,但大多帶有象徵性,因為像靈璧石一類奇石的硬度,要遠高於一般硯石的硬度,只下墨而不發墨。
  • 米芾《紫金帖》超清單字賞析
    從此帖中看以看到,米芾得此寶物後的心情異常興奮。米芾還有《紫金硯帖》。 在他自己撰寫的《寶晉英光集》記此事說:「吾年老才得紫金石,與餘家所收右軍硯無異,人間第一品也,端、歙皆下」。 米芾在此隨筆中說:「蘇子瞻攜吾紫金硯去,囑其子入棺。吾今得之,不以斂。傳世之物,豈可與清淨圓明本來妙覺真常之性同去住哉!」
  • 宋代米芾《望海樓》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創作背景: 米芾一生喜好觀覽山川之勝,晚年過鎮江,因喜愛其江山勝境而定居下來,這首《望海樓》是他定居鎮江後的一首作品 米芾簡介: 米芾(1051-1107),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祖籍太原,遷居襄陽。天資高邁、人物蕭散,好潔成癖。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世號米顛。書畫自成一家。能畫枯木竹石,時出新意,又能畫山水,創為水墨雲山墨戲,煙雲掩映,平淡天真。善詩,工書法,精鑑別。
  • 米芾一生仕途不順 晚年任知軍無為而治
    但在過去,這裡並不是什麼富庶之地。  無為古稱濡須,隋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設置,取道家思想「思天下安於無事,無為而治」之意。到北宋年間,經過四五百年的發展,無為這個小城仍屬於朝廷的邊遠地區。  於是,米芾到了這裡。
  • 八景臺與米芾、陳傅良、歐陽玄等名人
    八景臺與米芾、陳傅良、歐陽玄等名人 八景臺在長沙驛步門外,建於北宋嘉祐(1056—1063)年間。
  • 健朗灑脫的米芾詞:像眾多寫景的山水詩一樣,米芾詞也多寫景
    作者:周興祿米芾 (1051~1107) 是北宋有名的書法家, 也從小喜歡文學, 《宋史·米芾傳》稱其「生而穎秀, 六歲, 日讀律詩百首, 過目即成誦。刻意文詞, 不剽襲前人語, 經奇蹈險, 要必己出, 以崖絕魁磊為工」。蘇軾、王安石都曾經讚譽過米芾的文學作品。
  • 二十幅米芾的書法,功力深厚,可與蘇黃比肩!
    米芾(1051~1107),中國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初名黻,後改芾,字元章,號襄陽居士、海嶽山人等。祖籍太原,後遷居湖北襄陽,長期居潤州(今江蘇鎮江)。米芾的五世祖是宋初勳臣米信,高祖、曾祖以上多為武職官吏,其父名佐,字光輔,官至武衛將年。其母閻氏,曾為宋英宗趙曙皇后高氏的乳娘。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
  • 嬉笑怒罵間的友情,純樸而厚重——米芾《淡墨秋山詩》
    ,北宋著名的書畫家,北宋四大書畫家之一,另三位是蔡襄、蘇軾、蘇東坡。米芾七、八歲時就開始學習書法。十六歲的時候,和母親閻氏到了京都開封,母親進宮侍奉英宗高皇后。十八歲時,宋神宗因米芾母親的舊情,被賜秘書省校字郎,相當於給米芾找了個工作,一份校對員的職業。從此也算步入官場,陸續當了一些小官。
  • 米芾37歲寫的一幅字,被譽為「天下第一美帖」,如今是書壇至寶
    大約900多年前,公元1088年,這一年是北宋的元祐三年,這是一個人文薈萃的時代,也可以說中國歷史上最富有的時代之一,據說宋朝的一個馬夫,所吃所用之物的價值都超過了歐洲的國王!《蜀素帖》乃是米芾信筆所作,沒有絲毫遲滯之感,一脈天然,更顯增其卓越的藝術感染力。我們縱觀歷代的千古名帖,沒有一件作品乃是精心為之的成果,都是不經意之間的自然流露。
  • 故宮博物院館藏北宋書法真跡,米芾行書尺牘《非才當劇帖》欣賞
    導讀米芾的這本《非才當劇帖》有好幾個名字,比如《竹前槐後詩帖》、《致希聲吾英友尺牘》、《致希聲尺牘並詩帖》。此帖為米芾行書真跡,書寫材質為紙本,目前收藏於臺北的故宮博物院。此帖是米芾的書信,這時候米芾剛剛當上了雍丘縣令,寫給住在開封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