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的《紫金研帖》

2020-12-17 人民網

原標題:米芾的《紫金研帖》

  紫金研帖 宋 米芾

  《紫金研帖》為米芾于靖國元年(1101)以後所作,此墨跡紙本,縱28.2釐米,橫39.7釐米。其上鈐有朱文「司印」半印,即「典禮稽察司印」,白文「朝鮮人」「安歧之印」魚雁形印「無恙」,朱文「安儀周家珍藏」「心賞」,白文「乾隆鑑賞」,朱文「宣統鑑賞」「無逸齋精鑑賞」。可知此幀曾為明內府所藏,後為安歧(1683-1745)所有,隨後入清廷內府。《式古堂書畫考》、《墨緣匯觀》、《石渠寶笈續編》皆有所錄,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此件作品記錄了米芾與蘇軾的一段往事,即「蘇子瞻攜吾紫金研去」。相傳宋徽宗曾賜一硯與米芾,後被蘇軾借了去。而這賜硯過程及借硯過程亦有各種傳說,宋代何薳《春渚紀聞》記載說:「一日上與蔡京論書艮嶽,復召芾至,令書一大屏。顧左右宣取筆研,而上指御案間端研,使就用之。芾書成,即捧研跪請曰:此研經賜臣芾濡染,不堪復以進御,取進止。上大笑,因以賜之。芾蹈舞以謝,即抱負趨出,餘墨霑漬袍袖,而喜見顏色。」而此《紫金研帖》所提到的硯是否為徽宗所賜不得而知,但這段宋代就有的傳言也是可以反映米芾因愛硯而產生的種種趣事。對於《紫金研帖》中所提及的紫金硯,米芾自己在《寶晉英光集》中提到:「吾老年方得琅琊紫金石,與餘家所收右軍硯無異,人間第一品也。端、歙皆出其下。新得右軍紫金硯石,力疾書數日也,吾不來斯不復用此石矣。」其言老年方得此硯,且尤為珍視,古時五十歲以上稱老年,故此硯應該為米芾五十以後所得。

  蘇軾於紹聖元年(1094)被貶惠州,之後與米芾的相隔多年不見,其在《與米元章書》中說道:「嶺海八年,親友曠絕,亦未嘗關念。獨念吾元章邁往凌雲之氣,清雄絕俗之文,超妙入神之字,何時見之,以洗我積年瘴毒耶!」而蘇軾與米芾較晚的見面是在靖國元年(1101)五月的一天夜間相約於真州(徵儀)舟中。到六月初蘇軾與米芾在白沙(徵儀)東園,「遊於西山(米芾之西山書院),逭暑南窗松竹下,話羅浮見赤猿事」。再是「米芾出太宗草聖及謝安帖求跋,欲跋以病而力不從,還芾帖」。這裡他們也應該是見過面的,再到蘇軾離開真州時別過米芾,然這一次便已經是永別了。米芾言紫金硯為其老年即五十歲以後所得,靖國元年米芾五十歲,所以蘇軾在真州的這段時間裡借走紫金硯是最有可能的,如果是,且應該就是遊米芾西山書院的那次。然而攜走米芾紫金硯的時候蘇軾已經病重了,其言「吾生無惡,死必不墜,慎無哭泣以怛化」,在這年的七月二十八日離世,並囑咐其子要將米芾之紫金硯陪葬。此事為米芾所知,故尋回,曰:「傳世之物,豈可與清淨圓明本來妙覺真常之性同去住哉。」其實是說明蘇軾即使將死也是捨不得這硯,而米芾在對待此紫金硯與蘇軾兩者之間似乎也是較為捨不得這硯。

  因為一方硯有了其故事,更是造就了一件書法史上的珍品《紫金研帖》。此帖書寫瀟灑俊逸,雖為晚年之作,其鋒芒肆意之處仍未消減。宋克說「米元章書,筆鋒燦爛,少奇多怪,意到力寡,正當逸處,卻有懶筆。如高陽酒徒,醉後便欲憑兒。」此帖行筆跌宕,起伏變化較大,但絕無不當之處,如狡兔之於林間,穿梭自如。字形無一字是正,左右傾斜各不相同,長短大小變化多端,而又能渾然一片。整幅章法上米芾較為注重大塊面的輕重對比,如「子瞻攜吾」「囑其」「今得」使得整幅左下的粗重連向中間,再「紫金」「入」與「子瞻攜吾」相連,這樣在整幅中粗重的畫面形成了一個環形。而從第四行起,「斂傳世之物豈」「清淨圓明」「真常」又連成一片形成一個三角形。再就是整幅下部的「子」「之不以」「豈可」「本來」「同」這些筆畫較細的字也連成一片形成一個三角形。這樣不止是變化上更加豐富,其視覺上更加清晰,有一定視覺衝擊力,也體現了米芾在處理書法各種關係上的高妙之處。

  《紫金研帖》作為米芾晚年之作,具有極高的藝術性,是學習書法的一個極好的範本。更是記錄了書法史上兩位大家的一段往事,見證了兩位書家的情誼與生活癖好,意義非凡。

(責編:魯婧、董子龍)

相關焦點

  • 米芾《紫金帖》超清單字賞析
    書法課程 文化核心 | 中國書法 | 最高藝術 不可一日無此君 右軍鄉石力疾書 ——米芾《紫金帖》超清單字賞析
  • 臺北故宮藏「米芾十五帖」,逐帖解讀,一覽風檣陣馬全貌!
    #01紫金研帖米芾與蘇軾交遊的罕見、珍貴紀錄▼米芾《紫金研帖》,行書,淡牙色紙本,縱29釐米,橫40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米芾的《紫金研帖》,是令毫平鋪紙上,並產生「萬毫齊力」的效果,且使書法具有「骨峻」「筋健」「肉腴」「血活」美感的書法力作。這種「平鋪紙上、萬毫齊力」的筆法,猶如中國人吃飯時的「筷子」的用法——就是那麼兩根細棍,在指頭的作用下,可以「夾」、可以「啄」、可以「叨」、可以「挑」,還可以「叉」,總之,它是靈妙多變,為方便人們實用服務的。
  • 臺北故宮藏米芾墨跡十四帖
    此帖所致為米芾之友人。此友人乃《適意帖》中「覷一玉格,十五年不入手」之「吾友」。 此米芾「翰牘九帖」之一,此尺牘的書法風格,正是在追求以二王為代表的晉人書札作風。米芾名其居為「寶晉齋」,十分仰慕的正是晉人風流。他研習二王甚勤,尤其《蜀素帖》,後半部全從右軍《蘭亭》中來。
  • 臺北故宮博物院珍品,北宋書法真跡,米芾行草書帖《適意帖》
    導讀米芾有時也視書畫為「遊戲」,也主張任意而為。這正是米芾書學思想的複雜處。不過,與歐、蔡、蘇、黃等人並無不同,此不贅述。人們往往將米芾與蘇東坡、黃庭堅等人並舉。蘇東坡著重強調的是「書意」:「苟能通其意,常謂不學可」,「我書意造本無法」,「吾書雖不甚佳,然自出新意」;黃庭堅著重強調的是「書韻」:「書畫以韻為主」,「筆墨各系其人工拙,要須其韻勝耳」,「病在此處,筆墨雖工,終不近也」;而米芾所著重強調的則是書之「真趣」:「裴休率意寫碑,乃有真趣,不陷醜怪」;「沈傳師變格,自有超世真趣,徐不及也」。
  • 從米芾臨摹的《十二月帖》和《王略帖》品讀其書法造詣
    米芾臨《十二月帖》首先是《中秋帖》,此帖是米芾節臨王獻之的《十二月帖》。(此已成定論,劉九庵先生、徐邦達先生等已經發表論文詳細討論過,不再做討論。在此,我們只關注於兩帖之間書法藝術風格的異同。)這樣就使得兩帖之間通篇節奏與韻律迥然。整體書法藝術風格上,王獻之書法風格帶有從舊體到新體轉變所特有的古、樸、生、澀,然而,米芾臨作的風格具有成熟之後的遒、媚、熟、潤。原作「一筆書」的連貫氣勢也被米芾強化,更加酣暢淋漓跟隨意。米芾臨《王略帖》再看《王略帖》,(此帖又名《破羌帖》)是米芾不惜「典衣」才以十五萬錢購得。
  • 米芾以死相逼獲此帖,並視之為「天下第一」
    捷報傳來,王羲之精神振奮,縱筆寫下草書《破羌帖》。 《破羌帖》,9行,81字,因帖中第三行有《王略始及舊都》一語,又稱《王略帖》,另有《桓公至洛帖》《桓公破羌帖》之稱。刻本見於《絳帖》《澄清堂帖》《寶晉齋法帖》《二王帖》《戲鴻堂帖》《玉煙堂帖》等。此帖結字峻美,氣息衝和,流暢自然,筆畫精略而形態俱存,可謂筆意入神,窮極變化。
  • 故宮博物院館藏北宋書法真跡,米芾行書尺牘《非才當劇帖》欣賞
    導讀米芾的這本《非才當劇帖》有好幾個名字,比如《竹前槐後詩帖》、《致希聲吾英友尺牘》、《致希聲尺牘並詩帖》。此帖為米芾行書真跡,書寫材質為紙本,目前收藏於臺北的故宮博物院。此帖是米芾的書信,這時候米芾剛剛當上了雍丘縣令,寫給住在開封的朋友。
  • 收藏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的北宋書法真跡,米芾行書《張季明帖》
    米芾的「真趣」論何嘗不是書法藝術領域的「童心」說!米芾主張「真趣」,實際上就是主張書家要表達自已的真性情、真思想、真趣味、真愛好,不必一味模擬前人, 淪為書奴, 更不可矯揉造作, 陷於醜怪。「字有八面」是米芾「真趣」論對藝術實踐的具體要求:結字要靈活多變, 用法要豐富多樣, 總之要把字寫「活」,寫出「性格」。
  • 不"芾"不行:米芾的《翰牘九帖》(含釋文)
    《來戲帖》,翰牘九帖之一,紙本,行草書,縱25.5釐米,橫43.6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米芾《丹陽帖》,翰牘九帖之六,紙本,行草書,縱23.5釐米,橫22.8釐米。《丹陽帖》,《書法大辭典》稱為《丹陽帖》;蔡舜寧《米芾之書學思想與書法藝術研究》稱為《換玉筆架書》。「丹陽」乃潤州古稱。秋榖未登,青黃不接,米價必至踴貴,故此帖必作於崇寧二年夏秋之間。米芾願以玉筆架換百斛丹陽米,寥寥二十餘字,「如何」二字是商量的口氣,有點調皮;「早一報,怨他人先」,則活脫可見其幽默詼諧。從文字看來,已有《世說新語》中晉人名士風度。
  • 米芾37歲寫的一幅字,被譽為「天下第一美帖」,如今是書壇至寶
    米芾《蜀素帖》行書長卷《蜀素帖》還被譽為「天下第一美帖」,如今被臺北故宮收藏,奉為書壇至寶!米芾《蜀素帖》行書長卷這自然也是《蜀素帖》的偉大之處。米芾在書寫《蜀素帖》的半年之前,他還寫出了著名的《苕溪詩帖》,很明顯的差異是《苕溪詩帖》尚停留在「集古字」的階段,米芾個人的風格意趣,還沒有得到十足的彰顯。
  • 米芾,一生為何這麼「顛」?
    北宋 · 米芾 《鄉石帖》,亦名《紫金帖》28.2×30.5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新的紫金右軍鄉石,力疾書數日也。吾不來,果不復用此石矣!米芾《寶晉英光集》卷四《題所得蔣氏帖》說「筆幾延毛子,明窗館墨卿。功名皆一戲,未覺負生平。」
  • 筆法入神:王羲之《王略帖》,米芾稱其為「天下法書第一」
    王羲之《王略帖》,因其所破之「賊」是羌族,亦稱《破羌帖》,此帖又稱《桓公至洛帖》、《桓公破羌帖》,草書,9行,81字。此信不僅有重要的藝術價值,也有重大的歷史意義。此信北宋時曾為米芾所藏,米氏因收有此帖和王獻之《十二月帖》、謝安《八月五日帖》,遂名其書齋為「寶晉齋」。米芾因此帖「筆法入神」稱其為「天下法書第一」。
  • 極品|此帖規矩米芾,情感的流動仿佛聽到清新悅耳的音樂
    《書法課程》 見諸筆墨 | 達於心靈 不可一日無此君 文化核心 | 中國書法 | 最高藝術 極品 | 此帖規矩米芾
  • 觀米芾書法作品,品其筆畫變形
    米芾在《蜀素帖》詩句「秋花起絳煙,旖旎雲錦殷」中「旖」字的「豎鉤」是一個類似短橫的平鉤,並且以露鋒結尾,同樣的情況還有「青鬆勁挺姿,凌霄恥屈盤」中「霄」的「橫折鉤」,以及「不羞不自立,舒光射丸丸」的「舒」的「豎鉤」。
  • 米芾篆書篆刻技藝之綜述
    同時,雖宋代社會已不甚重視六朝以來的門第觀念,但文士群體每每欽慕前代高門大族因門第身份之高貴而具備的正統而純正的文化立場,同時熱衷於「內儒外道」的「士人之風」使文人群體更易擺脫「俗」的束縛,以至呈現「學問文章之氣鬱鬱芊芊,發於筆墨」、「視其平居無以異於俗人,臨大節而不可奪」之姿態,而這恰恰是北宋文士所欽慕及「二程」理學所倡導的「人倫者,天理也」在文藝審美上的體現,故北宋文人群體中普遍瀰漫崇古心理,米芾亦不例外
  • 黃庭堅和米芾的書法,到底誰的厲害,我說是黃庭堅,不信來比一比
    米芾米芾(1051年-1107年),初名黻,後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為芊,湖北襄陽人。米芾七八歲就開始學習書法,師從羅讓。米芾是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米芾草書作品米芾《德忱帖》
  • 淺析:米芾尺牘與「二王」尺牘
    這則書論體現了米芾「崇晉卑唐」的書學觀,但米芾的書學觀念曾經歷過「尊唐」到「卑唐」的轉變。周必大在米芾的《馬賦》後有跋云:「元章詞筆俊拔,略無滯礙,使能約以法度,博以學問。則生當獨步翰墨之場,沒且登名文章之篆,其成就豈止此而已。」《書史》:「(孫過庭《書譜》)甚有右軍法。作字落腳差近前而直,此乃過庭法。凡世稱右軍書,有此等字,皆孫筆也。
  • 米芾晚年的一幅狂作,有人說:即便王羲之復生,恐怕也沒這水平!
    米芾行書《多景樓詩冊》米芾生平有一件最「狂」的書法,他的所有作品論「狂氣」,皆不如此作。這件作品就是著名的《多景樓詩帖》。米芾行書《多景樓詩冊》此帖乃是後世學習大字書法最經典的範本,用筆欹側之勢、變化之姿、豪雄之氣,也是後世諸家所望塵莫及的境界!
  • 米芾《知府帖》中「府」少一點,近千年疑問,是有意為之嗎
    米芾之所以能當官,確實不是考上的,而是神宗為報答乳母之情才「送」的。米芾的親娘是神宗的乳母,神宗長米芾三歲,神宗即位後,為了報答乳母,就給送給她兒子米芾一個小官。所以避太后,也就是神宗母親的生父高遵甫之諱,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