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法入神:王羲之《王略帖》,米芾稱其為「天下法書第一」

2021-01-11 騰訊網

王羲之《王略帖》,因其所破之「賊」是羌族,亦稱《破羌帖》,此帖又稱《桓公至洛帖》、《桓公破羌帖》,草書,9行,81字。此信不僅有重要的藝術價值,也有重大的歷史意義。此信北宋時曾為米芾所藏,米氏因收有此帖和王獻之《十二月帖》、謝安《八月五日帖》,遂名其書齋為「寶晉齋」。米芾因此帖「筆法入神」稱其為「天下法書第一」。

今天我們見到的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大多是以摹拓、石刻、摹寫的形式流傳下來,真跡都已遺失。對王羲之書法的研習從南北朝開始,歷經唐、宋、元、明,直到清代碑學興起才有所衰落。新中國成立以來,對王羲之書法的研究逐漸得到重視,六十年代中期還曾經出現了對《蘭亭序》的熱辨。對王羲之的關注也從評論開始轉向學術研究層面。

王羲之在草書方面的建樹,並不是舊體的章草,而是新興的今草。後人肯定的、崇拜的,就是他增損古法、裁成一體、變古制今的今草。

相關焦點

  • 米芾以死相逼獲此帖,並視之為「天下第一」
    繼寫完「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不久後,「書聖」王羲之辭官歸隱,但仍心繫國事。東晉永和十二年(356年)八月,徵西大將軍桓溫摧破羌敵,一舉收復舊京洛陽。捷報傳來,王羲之精神振奮,縱筆寫下草書《破羌帖》。
  • 從米芾臨摹的《十二月帖》和《王略帖》品讀其書法造詣
    《中秋帖》全文為「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共三行,二十二個字,《十二月帖》又稱《十二月割至帖》,全文為「十二月割至不?中秋,不復不得相。未復還,慟理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共五行,三十二個字。
  • 書法藝考(書法史)——《破羌帖》
    破羌帖《破羌帖》亦稱《王略帖》,草書,9行,81字。桓溫收復舊京洛陽是在公元356年(東晉永和十二年)八月,王羲之已經辭官歸隱,但他仍關心國家大事,對於摧破羌賊,感到由衷的喜悅,《破羌帖》的字裡行間流露出振奮的心情。
  • 米芾37歲寫的一幅字,被譽為「天下第一美帖」,如今是書壇至寶
    這一年的四川省有一個叫邵子中的人,蜀地自古產錦緞,全天下最上好的錦緞便是出於這裡,邵子中手中有一段傳了3代人的蜀錦,這是一種極為華麗且上承的絹,其製作過程極為繁複,可惜的是,這種工藝如今已經失傳了!邵子中傳了3代的這一卷蜀素,想留給名家題詩,但是數十年來無一人敢寫。
  • 趙孟臨摹的「書中龍」,只見筆畫不見風神,王羲之在世會說不妥
    探源趙孟的書法,以「二王」為宗(主要是王羲之),兼及唐人法度,才成就了自己。在他的一生中,臨摹了大量的王羲之的法帖。《蘭亭序》《集王聖教序》《十七帖》等,流傳墨跡版本很多,其中臨摹《十七帖》有一件完整的墨跡本,現藏於臺北故宮,是他六十三歲所臨(落款延祐三年),是晚年的作品,是趙孟存世難得的墨跡。
  • 米芾晚年的一幅狂作,有人說:即便王羲之復生,恐怕也沒這水平!
    在「宋四家」當中,蘇東坡書法以「書卷氣」見長,黃庭堅則是頂級的草書大師,而蔡襄則是在楷書方面極有造詣,而米芾則是直接古法的一個人,也是後人跡近晉唐書法之門最為重要的一塊敲門磚。將米芾的書法之狂,評價為「快劍斫陣,強弩激射」,沒有任何一個書法家的筆勢能夠超越他!蘇東坡對米芾的書法評價更高,他說:米書超逸入神。平生篆、隸、真、行、草書,風檣陣馬,沉著痛快,當與鍾、王並行,非但不愧而已。
  • 美術研究|伍劍:我讀王羲之《喪亂帖》!
    王羲之行草書尺牘《喪亂帖》是其最具代表意義的書作之一。現存王羲之《喪亂帖》為唐摹本,雙勾廓填,白麻紙墨跡。筆法精妙,結體多欹側取姿,有奇宕瀟灑之致。現收藏於日本皇室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喪亂帖》8行62字,與《二謝帖》《得示帖》連成一紙,縱28.7釐米、橫58.4釐米。應該可以認為,此帖早在唐時就傳入日本,或為鑑真和尚東渡時帶去。
  • 臺北故宮「書法導賞」王羲之《奉橘帖》、董其昌行書長卷
    新一期展品展示東晉王羲之《奉橘帖》、蘇軾《楚頌帖》(拓本)、趙孟頫《柔毛帖》、董其昌行書卷《答徐孝穆書》等二十餘件古代書法珍品,揭示歷代書法發展的歷史脈絡。說起書法,不能不說王羲之。此次新展出的《奉橘帖》在唐代即知名,詩人韋應物有詩句說:「書後欲題三百顆,洞庭更待滿林霜。」用的就是這件書跡的典故。
  • 臺北故宮藏米芾墨跡十四帖
    《丹陽帖》,《書法大辭典》稱為《丹陽帖》;蔡舜寧《米芾之書學思想與書法藝術研究》稱為《換玉筆架書》。 「丹陽」乃潤州古稱。秋榖未登,青黃不接,米價必至踴貴,故此帖必作於崇寧二年夏秋之間。
  • 王珣《伯遠帖》:比王羲之還可靠的魏晉筆法
    三希堂三帖中, 《快雪時晴帖》和《中秋帖》均為摹本,只有《伯遠帖》為學界公認的真跡。三希堂法帖的三位作者,分別為王羲之、王獻之和王珣。羲獻大名自不必說,這王珣也不簡單,為王羲之的侄子。錢鍾書論王羲之《雜帖》說:「六朝法帖,有煞費解處。此等太半為今日所謂『便條』『字條』 ,當時受者必到眼即了,後世讀之,卻常苦思而尚未通。 」啟功先生論晉人書信也說「晉人書札多難句讀」 。可見要讀懂晉人書帖是不容易的。所幸《伯遠帖》為行書真跡,沒有鉤摹刻拓的殘損,也很少難以辨識的文字。所以,各家在文字釋讀上差異較小。
  • 練好這11個字,筆法不再愁!
    王羲之「書」 王羲之的「書」字(取自《孔侍中帖》),這個字的亮點在於五個橫劃的發筆處理。 五個橫劃發筆形態、角度、輕重都各有不同,變化極為豐富,避免了雷同,體現出作者對筆法的高超運用。 總結:遇到多個橫畫的情況,一定要想到王羲之這個「書」的處理方式,這是專業書家必須掌握的。
  • 行書,學米芾容易學王羲之難,為什麼?從八大山人書法線條品端倪
    中國書法是以漢字為載體的藝術形式,組成書法藝術的三要素是「人」「寫」「漢字」,漢字是基本的框架,通過書者(人)的書法寫,賦予了漢字以藝術形象。一般的漢字書寫比如硬筆,要求字體結構合理,筆畫平(不是水平)直,就算是好字了。但作為書法藝術,不僅僅是寫好字,書法藝術是一個複雜的系統,不僅懂得漢字的結體,還要掌握各類筆法,還有精神內涵。
  • 臺北故宮藏「米芾十五帖」,逐帖解讀,一覽風檣陣馬全貌!
    其個性怪異,舉止顛狂,遇石稱「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稱「米顛」。宋徽宗詔為書畫學博士,又稱「米襄陽」「米南宮」。照之於書法,那「萬毫齊力平鋪紙上」的筆法,在書法家以氣運腕的作用下,同樣可以「啄」,如《紫金研帖》中「蘇」字的草頭兩點、「之」字上點的寫法;可以「叨」,如帖中的眾多橫畫的起筆;甚至還可以「夾」,這是一種「衄」法,如帖中「其」字的下兩點;可以「叉」,如帖中「物」字收筆的兩撇。總之,米芾的《紫金研帖》,是為了使書法血濃骨老、筋藏肉盈並且能夠姿奇態逸而靈活用筆的產物。
  • 《書法問集》300、《快雪時晴帖》為何被稱為「天下第一法書」?
    其二、問天下法書第一?米芾答王羲之《破羌帖》。《破羌帖》亦稱《王略帖》,草書,9行,81字。《破羌帖》又稱《王略帖》,因帖中第三行有《王略始及舊都》一語,故名。《宣和書譜》卷第十五著錄《王略帖》帖目,即此帖。
  • 一位狂人寫的書法,被譽為「天下第一美帖」,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
    米芾《蜀素帖》行書長卷米芾在中國書法史上有著極高的地位,他是「宋四家」之一,但是論及筆法之豐富,對於晉人書法的繼承,以及其書法的影響力來講,其餘三位則望塵莫及! 米芾《蜀素帖》行書長卷後來他寫下了著名的《蜀素帖》,成就了他在書壇的地位!這件《蜀素帖》被譽為「天下第一美帖」,此作每一個字就像舞蹈一般,字字如飛,像這樣的作品,1000年才出一幅!
  • 王獻之《得書帖》書法真跡欣賞,書法真漂亮,傳承王羲之書法精髓
    特別是他的代表作《蘭亭序》更是贏得了書法愛好者的喜歡,在王羲之的影響下教導出很多優秀的書法家,比如他最小的兒子王獻之的書法那也是非常的漂亮,因為書法寫得好所以和王羲之齊名,兩人並稱為「二王」!可見王獻之的書法那也是非常的漂亮。
  • 王羲之最厲害的是楷書、行書還是草書?
    王羲之被譽為「書聖」,其《蘭亭序》有「天下第一行書」之稱,向來被當做他的代表作,很多人對王羲之的印象也是行書家。 但是,對王羲之頗有研究的書法家寇克讓說,王羲之固然真行草諸體兼善,但非要論以先後的話,他首先是一個草書家,其次是楷書,最後才是行書。 我們不妨看看寇克讓的幾條證據: 第一,王羲之成名於草書。
  • 讓米芾心悅誠服的孫過庭《書譜》到底有多妙?
    如唐代的竇暨在《述書賦》裡說孫氏的草書有"閭閻(凡夫俗子)之風,千紙一類,一字萬同"。這種說法受到了後世專家的反駁。宋代的王詵說:"虔禮(孫過庭)草書專學二王。 郭仲微所藏《千文》,筆勢遒勁,雖覺不甚飄逸,然比之永師(智永)所作,則過庭已為奔放矣。而竇暨謂過庭之書千紙一類,一字萬同,餘固已深疑此語,既而復獲此書,研究之久,視其興合之作,當不減王家父子。
  •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賞析
    「《快雪時晴帖》為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創作的行書書法作品,紙本墨跡,現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全文4列,28字。屬於信札的方式隨筆而作,其實就是書信。內容大意:大雪初晴時以愉快心情對親朋友人的問候。其中書體筆意或行或楷,或流而止,或止而流,富有獨特的節奏韻律。
  • 王羲之書法「羲之頓首 快雪時晴 佳想安善」
    字逸少,世稱王右軍,有「書聖」之譽。他出身仕宦名門,西晉末隨父南渡,作過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東晉永和年間(345-356)去職,與東土名士盡山水之遊。他熱衷詩歌、音樂與書法。性好鵝,曾以書作換鵝。相傳有紹興蕺山老姥持竹扇賣二十錢,羲之書其扇各五字,增值為百錢,人們競相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