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元代書畫大家,與唐代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元代人搭上了唐代楷書的車,可見趙孟在書法史地位之高。趙孟篆、隸、楷、行、草五體皆擅,行書冠絕古今。當然,由於歷史的局限性,唐已絳直至明代,篆書、隸書失去了當初的光華,趙孟的篆書、隸書相對薄弱,這是從宋到明普遍的一個特點,不在趙孟本人。但他的楷書、行書及小草書,完全能說足與晉唐宋的大家相媲美。還有,應用不廣泛的章草在他的手上得以重建,並大放光彩。
趙孟畫像
中國書法從宋朝開始,聚焦於一群文化精英身上,他們普遍有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重任感,書法藝術被定位為「文娛」「雅玩」,
「要之皆一戲」「意足我自足,放筆一戲空」( 米芾)
趙孟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這樣玩下去,中國書法可能要沒落。於是趙孟身體力行引領了復古之風,從書法本體回歸,在晉唐與元明搭建起來一座橋,自認橋梁。
探源趙孟的書法,以「二王」為宗(主要是王羲之),兼及唐人法度,才成就了自己。在他的一生中,臨摹了大量的王羲之的法帖。《蘭亭序》《集王聖教序》《十七帖》等,流傳墨跡版本很多,其中臨摹《十七帖》有一件完整的墨跡本,現藏於臺北故宮,是他六十三歲所臨(落款延祐三年),是晚年的作品,是趙孟存世難得的墨跡。
這裡提出我的問題,這件臨本雖然是全本、墨跡,按說是非常珍貴了,但筆者感覺這件作品不盡人意,還是有許多問題的,我們從書法本體——用筆筆法方面做個分析。
《十七帖》是王羲之重要的法帖之一,是後世學習小草書的範本。前人評價此帖甚高,宋黃伯說它是:「此帖逸少書中龍也」; 唐張彥遠《法書要錄》說《十七帖》是「煌赫著名帖也」
朱熹贊曰「玩其筆意,從容衍裕,而氣象超然,不與法縛,不求法脫。所謂一一從自己胸襟中流出者。」
趙孟曾說「用筆千古不易」它是最重視筆法的,可這件臨本沒有寫出王羲之的風神。我們知道,臨摹有「實臨」和「意臨」,對王羲之這樣的經典作品,趙孟即使不臨其全貌,也應該臨出其神,但這一件已完全沒有了王字的風神。
開篇第一個字軟弱無力
孫過庭曾說:
「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
書法是寫漢字的藝術,每一筆
都重要。整體創作而言,開篇第一個是確立整篇風格的眼,不可隨意。趙氏這裡的第一個字顯得軟弱無力,墨色過於濃重,起筆過於遲疑,沒有寫出草書的爽利。橫畫收筆,回鋒頓筆,明顯的有楷書的筆意。豎畫,同樣是軟弱,藏鋒起筆做弧勢行筆,且向左彎曲,收筆處向左出尖,似乎是多餘。做個形象的比喻,這個「十」字就像兩隻肉肉的蟲子趴在那,毫無生氣,很明顯趙孟書寫是氣力不足。即便是意臨,也是應該寫出趙體自己的風格。若把這個字單獨拿出來,我想沒有人認為是書法名家所書。
王字與趙字比較
再看王羲之「十」字的橫畫,藏鋒向右下切入筆,迅速向右行筆,邊行邊提,左粗右細,迅速向右上急停收筆,似方且圓,以隸書的筆意收尾。書畫藏鋒重按起筆,行筆依然四且行且提,才形成上粗下細,向左下收筆,出尖。有人可能以為這是吹毛求疵,不妨把兩個字單獨做比較,就分辨出高下了。
再看「七」字,王羲之是兩筆書寫,橫畫與「十」的橫畫幾乎一樣的筆法,收筆略有不同,是自然出鋒。趙孟是一筆書寫,橫畫同樣顯得軟,藏入,收筆回鋒向左上行筆順勢寫下一筆,第二畫收筆向左下出鋒,順勢寫「日」字。趙孟這個「七」字筆畫粗黑,有「墨豬」之嫌,有肉無骨,更無筋可言。蘇軾有書論:
「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闕一,不為成書也。」
其實學書繼承傳統,也要有質疑的眼光,名家也有敗筆。敗筆可能發生在個別字上,趙孟的這件臨本,從第八個 「馬」 字才進入狀態。第三個「日」字,寫得不盡人意,還是肉感十足,用筆幾無變化,隨意一點,草草收筆。而王羲之把第一豎畫寫成大點,露鋒入紙,頓筆急收,上尖下圓,正如孫過庭所言:
「一畫之間,變起伏於鋒杪,一點之內,殊衄挫於毫芒。」
第二筆橫與豎連在一起,順勢起筆圓轉、中鋒行筆,剛勁有力,最後一點寫成反捺形式,「不破不立」目的是打破渾圓,製造矛盾解決矛盾,筆筆生發,追求的是藝術效果,書聖就是書聖。
王羲之《十七帖》
第四個「先」字,趙孟額書寫缺少筆畫的方圓變換,平淡無奇,缺少的筆畫之間的縈帶,沒有起伏變化。而王字「先」有筆書寫,尖鋒入筆,藏鋒收筆,提按頓挫,方圓並用,筆畫俯仰之間縱橫交錯,見精神,見風貌。
「書」字,趙孟以上個字代入,直接寫豎畫,處理簡單。王羲之「書」字,欲揚先抑,上推藏鋒入筆,力量內涵,迅速折峰向下行筆,但並非直過,中間略有弧勢,收筆向左上縈帶,重新起筆寫橫畫,收筆折峰向左下,提筆書寫,與橫畫比較有粗細變化,繼而圓轉右行,行筆的同時略按筆,出現粗細變換,收筆回鋒,完成8字「絞轉」筆法,圓潤有力。
趙孟臨本《十七帖》
「郗」字,趙孟從入筆寫到最後,只是在盤旋往復,沒有提按,就沒有仔細變化,「也無風雨也無晴」寫完而已。再看王羲之,上邊的撇捺寫成「七」字,並拉長橫畫,為的是搭接搭接下一筆,右邊的「阝」旁草書的典型寫法,連個拐角一方一圓,收筆出長尖,快速提筆寫頓點,尖入圓收,打破了上一筆收筆出尖的險絕,平穩收住,復歸平正,又一次恢復平衡。
分析到此為止,我們這裡並不是否定趙孟,旨在拋磚引玉。讀帖也是學習,這樣比較來讀,更能精準分析王羲之的筆法,大有裨益。
書法是藝術,就要有出奇的筆法、字法、墨法等變化,完美的表達藝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