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臨摹的「書中龍」,只見筆畫不見風神,王羲之在世會說不妥

2020-12-25 墨品風雅

趙孟,元代書畫大家,與唐代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元代人搭上了唐代楷書的車,可見趙孟在書法史地位之高。趙孟篆、隸、楷、行、草五體皆擅,行書冠絕古今。當然,由於歷史的局限性,唐已絳直至明代,篆書、隸書失去了當初的光華,趙孟的篆書、隸書相對薄弱,這是從宋到明普遍的一個特點,不在趙孟本人。但他的楷書、行書及小草書,完全能說足與晉唐宋的大家相媲美。還有,應用不廣泛的章草在他的手上得以重建,並大放光彩。

趙孟畫像

中國書法從宋朝開始,聚焦於一群文化精英身上,他們普遍有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重任感,書法藝術被定位為「文娛」「雅玩」,

「要之皆一戲」「意足我自足,放筆一戲空」( 米芾)

趙孟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這樣玩下去,中國書法可能要沒落。於是趙孟身體力行引領了復古之風,從書法本體回歸,在晉唐與元明搭建起來一座橋,自認橋梁。

探源趙孟的書法,以「二王」為宗(主要是王羲之),兼及唐人法度,才成就了自己。在他的一生中,臨摹了大量的王羲之的法帖。《蘭亭序》《集王聖教序》《十七帖》等,流傳墨跡版本很多,其中臨摹《十七帖》有一件完整的墨跡本,現藏於臺北故宮,是他六十三歲所臨(落款延祐三年),是晚年的作品,是趙孟存世難得的墨跡。

這裡提出我的問題,這件臨本雖然是全本、墨跡,按說是非常珍貴了,但筆者感覺這件作品不盡人意,還是有許多問題的,我們從書法本體——用筆筆法方面做個分析。

《十七帖》是王羲之重要的法帖之一,是後世學習小草書的範本。前人評價此帖甚高,宋黃伯說它是:「此帖逸少書中龍也」; 唐張彥遠《法書要錄》說《十七帖》是「煌赫著名帖也」

朱熹贊曰「玩其筆意,從容衍裕,而氣象超然,不與法縛,不求法脫。所謂一一從自己胸襟中流出者。」

趙孟曾說「用筆千古不易」它是最重視筆法的,可這件臨本沒有寫出王羲之的風神。我們知道,臨摹有「實臨」和「意臨」,對王羲之這樣的經典作品,趙孟即使不臨其全貌,也應該臨出其神,但這一件已完全沒有了王字的風神。

開篇第一個字軟弱無力

孫過庭曾說:

「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

書法是寫漢字的藝術,每一筆

都重要。整體創作而言,開篇第一個是確立整篇風格的眼,不可隨意。趙氏這裡的第一個字顯得軟弱無力,墨色過於濃重,起筆過於遲疑,沒有寫出草書的爽利。橫畫收筆,回鋒頓筆,明顯的有楷書的筆意。豎畫,同樣是軟弱,藏鋒起筆做弧勢行筆,且向左彎曲,收筆處向左出尖,似乎是多餘。做個形象的比喻,這個「十」字就像兩隻肉肉的蟲子趴在那,毫無生氣,很明顯趙孟書寫是氣力不足。即便是意臨,也是應該寫出趙體自己的風格。若把這個字單獨拿出來,我想沒有人認為是書法名家所書。

王字與趙字比較

再看王羲之「十」字的橫畫,藏鋒向右下切入筆,迅速向右行筆,邊行邊提,左粗右細,迅速向右上急停收筆,似方且圓,以隸書的筆意收尾。書畫藏鋒重按起筆,行筆依然四且行且提,才形成上粗下細,向左下收筆,出尖。有人可能以為這是吹毛求疵,不妨把兩個字單獨做比較,就分辨出高下了。

再看「七」字,王羲之是兩筆書寫,橫畫與「十」的橫畫幾乎一樣的筆法,收筆略有不同,是自然出鋒。趙孟是一筆書寫,橫畫同樣顯得軟,藏入,收筆回鋒向左上行筆順勢寫下一筆,第二畫收筆向左下出鋒,順勢寫「日」字。趙孟這個「七」字筆畫粗黑,有「墨豬」之嫌,有肉無骨,更無筋可言。蘇軾有書論:

「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闕一,不為成書也。」

其實學書繼承傳統,也要有質疑的眼光,名家也有敗筆。敗筆可能發生在個別字上,趙孟的這件臨本,從第八個 「馬」 字才進入狀態。第三個「日」字,寫得不盡人意,還是肉感十足,用筆幾無變化,隨意一點,草草收筆。而王羲之把第一豎畫寫成大點,露鋒入紙,頓筆急收,上尖下圓,正如孫過庭所言:

「一畫之間,變起伏於鋒杪,一點之內,殊衄挫於毫芒。」

第二筆橫與豎連在一起,順勢起筆圓轉、中鋒行筆,剛勁有力,最後一點寫成反捺形式,「不破不立」目的是打破渾圓,製造矛盾解決矛盾,筆筆生發,追求的是藝術效果,書聖就是書聖。

王羲之《十七帖》

第四個「先」字,趙孟額書寫缺少筆畫的方圓變換,平淡無奇,缺少的筆畫之間的縈帶,沒有起伏變化。而王字「先」有筆書寫,尖鋒入筆,藏鋒收筆,提按頓挫,方圓並用,筆畫俯仰之間縱橫交錯,見精神,見風貌。

「書」字,趙孟以上個字代入,直接寫豎畫,處理簡單。王羲之「書」字,欲揚先抑,上推藏鋒入筆,力量內涵,迅速折峰向下行筆,但並非直過,中間略有弧勢,收筆向左上縈帶,重新起筆寫橫畫,收筆折峰向左下,提筆書寫,與橫畫比較有粗細變化,繼而圓轉右行,行筆的同時略按筆,出現粗細變換,收筆回鋒,完成8字「絞轉」筆法,圓潤有力。

趙孟臨本《十七帖》

「郗」字,趙孟從入筆寫到最後,只是在盤旋往復,沒有提按,就沒有仔細變化,「也無風雨也無晴」寫完而已。再看王羲之,上邊的撇捺寫成「七」字,並拉長橫畫,為的是搭接搭接下一筆,右邊的「阝」旁草書的典型寫法,連個拐角一方一圓,收筆出長尖,快速提筆寫頓點,尖入圓收,打破了上一筆收筆出尖的險絕,平穩收住,復歸平正,又一次恢復平衡。

分析到此為止,我們這裡並不是否定趙孟,旨在拋磚引玉。讀帖也是學習,這樣比較來讀,更能精準分析王羲之的筆法,大有裨益。

書法是藝術,就要有出奇的筆法、字法、墨法等變化,完美的表達藝術性。

相關焦點

  • 小磊臨摹王羲之行書《孔侍中帖》,70%的相似度,網友:至少90%
    閒話不說,今天,小磊臨摹一下王羲之的行書《孔侍中帖》,來體會一下王羲之的果斷和細膩。整體臨摹完成後,自己覺得還比較滿意,怎麼也有70%的相似度。不過一些網友在看了之後鼓勵我說:這已經很像了,至少90%的相似程度。至於到底怎麼樣,也希望大家看了之後,能給一個指正。
  • 書法愛好者的臨摹貼,唐代顏真卿的楷書《多寶塔碑》
    越來越多的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培養興趣愛好,大多數會讓孩子學習書法繪畫。那麼學習書法,大多數是臨帖。楷書有四大家,歐顏柳趙,歐是歐陽詢:其楷書法度嚴謹,筆力險峻。顏是顏真卿:其楷書端莊雄偉,氣勢開張。柳是柳公權:其楷書清健遒勁,結體嚴謹,筆法精妙,筆力挺拔。趙是趙孟:其楷書圓潤清秀,端正嚴謹,又不失行書之飄逸娟秀。
  • 王羲之書法「羲之頓首 快雪時晴 佳想安善」
    是王羲之寫給「山陰張侯」的一封簡短的信。在大雪過後,天氣轉晴,問候朋友是否安好。 起首用一句「羲之頓首」,結語又加上同樣的敬語,這在古人的書信中還很少見。王羲之的墨蹟至今已失傳,這件書蹟是後人忠實的摹本,不過仍然可以看出本來的面貌。此帖其中或行或楷,或流而止,或止而流,形成特有的節奏韻律。筆法圓勁古雅,無一筆掉以輕心,無一字不表現出意致的悠閒逸豫。
  • 書聖王羲之書法八字真言,姿態殊異,圓轉自如
    一、王羲之學習書法的故事。在王羲之學書的漫長過程中,有一位名不見經傳的老師,是他一生都沒有忘記的,那就是—白雲先生。白雲先生不知何方人士,就像一朵縹緲自如的天上白雲,清齊召南《白雲先生詩》贊道:「無心舒捲雲性情,性情所寄即姓名」。
  • 硬筆書法-臨摹《蘭亭序》部分繁體字第三講
    該《序》是「書聖」王羲之於永和九年所書。當時,王羲之和一眾才子臨溪賦詩,各抒懷抱,最後將大家的詩句整理成冊,大家公推此次聚會的召集者王羲之為詩集做序,微醺之下,王羲之揮毫潑墨、恣意狂放,瀟瀟灑灑寫下了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
  • 柳書《玄秘塔碑》,「穿衣顯瘦,脫衣有肉」,堪稱字體界的彭于晏
    方方正正的漢字在古人的手下書寫出了各種不一樣的形態,唐代推崇王羲之,宋朝推崇顏真卿,明清則推崇歐陽詢,民國推崇趙孟……但是柳公權作為楷書四大家,民間稱「柳字一字值千金」,但是歷朝歷代都沒有被特別推崇。對比顏體方正茂密,橫輕豎重;歐體方圓兼施,以方為主;趙體字形扁方,筆畫圓秀。
  • 王羲之行書基本筆畫:橫法、豎法詳解
    與楷書相比,行書筆畫之間時有藕斷絲連,筆連意不連。王羲之行書基本筆畫必須注意三點:一是點畫要有力感,二是要有質感,三是點畫間的牽絲與折搭要自然流暢。接下來便詳細談論王羲之行書基本筆畫:橫法、豎法的詳細寫法。
  • 王羲之小楷《黃庭經》
    東晉是我國書法史上一個十分輝煌的時期,它上承漢魏質樸之餘風,增損古法,裁成今體,從而開創出以中和美與自然美相融合的妍美流變,藏骨抱筋、含文包質,剛柔相濟的行書與小楷,以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為代表的二王書風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 一個王羲之寫的便條的臨摹本,被日本皇室當做秘寶珍藏了1300多年
    日本史書《扶桑略記》記載,鑑真東渡曾帶來王羲之真跡一帖。後來據日本學者考證這真跡就是《喪亂帖》。不過也有人說是開元盛世期間,日本遣唐使從中國帶回去的。由於它並非真跡,也不是什麼名家摹本,所以當時唐朝人也不在意。
  • 王冬齡看不上王羲之,臨摹《蘭亭序》僅3分相似,不及11歲小學生
    亂象橫生,醜書橫行,書協的書法們,每天都忙著去創新,但其實不過是在書法上搞各種各樣的花頭。但在這些書法家們看來,他們是在引領一種潮流,一種新的藝術形式。他們已經將正統的書法拋諸腦後,恐怕已經忘記了王羲之、顏真卿等人是誰。
  • 趙孟楷書欣賞,《妙嚴寺記》寫出書法藝術美!適合書法初學者!
    文 / 小七各位書法愛好者的朋友大家好,當名們談到中國的書法文化時,大家都會想到自己喜歡的書法家,比如書聖王羲之,他的代表作《蘭亭序》那可是千年無人超越,因此也被後世書法愛好者稱為是天下第一行書,也有的書法愛好者想到了楷書鼻祖鍾繇,他所創的楷書同樣為我國的漢字增添了一種書法藝術美
  • 如何把握行書筆畫輕重變化,王羲之、王珣作品都有一條鐵律!
    縱觀古代優秀的行書法帖,如王羲之、王獻之、王珣、蘇軾、米芾等書家,基本上都遵守這樣一條鐵律。;如上圖《晉 · 王珣 · 伯遠帖》從字(左細右粗),又如王羲之《聖教序》「苦」字,起筆粗重,其他筆畫輕細,變化任意由之。
  • 王羲之說:「字寫得平直工整筆畫相似那不是書法」
    王羲之王羲之的書法風格多樣,在《喪亂帖》、《得示帖》中是以瀟灑為主;在《蘭亭序》中是以妍美為主;在這件《姨母帖》中是以古樸為主。《姨母帖》2、筆勢遒勁,富有力度。王羲之會說:「筆者刀削也。」王羲之雕像3、萬字不同,變化多樣。王羲之說:「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後齊平,便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
  • 趙孟書法第三期:親朋書信,自然流露,學習《致中峰明本手札》
    趙孟的《致中峰明本手札》是他的私人信件,無論是情感還是書法,都是自然流露,或許是「書初無意於佳乃佳」,趙孟在《致中峰明本手札》中,雖未刻意,然天然去雕飾,此作亦是流芳千古的佳作。趙孟和王羲之,有著深厚的淵源,一個是徒弟、一個是老師,趙孟可以說是窮奇一生都在推廣王羲之的書法,他是元朝復古運動的領袖人物,是王羲之書法的最好的繼承者。所以,他們二人相比的話,趙孟最好的地方就是離我們比較近,給我們留下了眾多的書法墨跡,而且真跡眾多,這位我們學習書法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 盡善盡美——王羲之的書法人生
    唐太宗李世民說他「詳察古今,研精篆隸,盡善盡美,其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的書法經歷或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哪怕是家學深厚,耳濡目染,他在學習上還善於偷師。作為王謝子弟,王羲之從小就可以看到當時最出色的書法作品。據史書記載,他七歲善書,12歲從父親枕中竊讀前代《書論》。作為書法史上最有拼爹資格之一的人物,學習居然還需要「竊」。我們豈不是更加應該努力啦!王氏一門皆善書,因為年代久遠,現存唯一一張那時候的書法大家的真跡是一張王羲之遠方侄子王珣的書法《伯遠帖》。
  • 硬筆書法入門:基本筆畫「橫」的寫法
    我們剛開始寫字時常常聽人說,寫字要「橫平豎直」,可如果真的把字寫成「橫平豎直」卻並不好看,豎要直,但是橫一定不能水平。橫的寫法一定要向右上微微傾斜才好,一個字中所有橫畫要保持平行。這樣寫出來的字就會好很多。
  • 臺北故宮書法展新看點:王羲之有爭議的10個字
    原創 劉倩 雅昌藝術網臺北故宮博物院書法展上新了最重頭的一件,是傳王羲之的《大道帖》,這是眾多傳王羲之的作品中比較有爭議的一張。(圖片來自臺北故宮博物院官方網站)《十七帖》王羲之的草書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是書法家學習草書很好的範本,後世書畫家紛紛臨摹此帖。據專家考證,《十七帖》是王羲之寫給朋友的一組書信所集成,書寫時間從永和三年到生平五年,時間長達十四年之久,所以此帖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書法發展的重要資料。
  • 元代趙孟書畫成就
    五月十日,管夫人逝於臨清舟中,趙孟父子護柩還吳興。 同年冬,愛育黎拔力八達又遣使催他回朝,最終因病未能成行。至治元年(1321年),元英宗孛兒只斤·碩德八剌遣使到趙孟家中,命他書寫《孝經》。至治二年(1322年)春,六月十六日(7月30日) ,趙孟病逝,享年六十九歲。逝世之日,仍觀書作字,談笑如常,至黃昏,逝於吳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