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書法第三期:親朋書信,自然流露,學習《致中峰明本手札》

2020-12-15 漢府古文化

趙孟的《致中峰明本手札》是他的私人信件,無論是情感還是書法,都是自然流露,或許是「書初無意於佳乃佳」,趙孟在《致中峰明本手札》中,雖未刻意,然天然去雕飾,此作亦是流芳千古的佳作。

趙孟和王羲之,有著深厚的淵源,一個是徒弟、一個是老師,趙孟可以說是窮奇一生都在推廣王羲之的書法,他是元朝復古運動的領袖人物,是王羲之書法的最好的繼承者。所以,他們二人相比的話,趙孟最好的地方就是離我們比較近,給我們留下了眾多的書法墨跡,而且真跡眾多,這位我們學習書法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手書和南上中峰和上吾師侍者。弟子趙孟謹封。弟子趙孟和南上記中峰和上吾師侍者。孟竊祿叨位。日逐塵緣。欲歸未能。南望馳企。以中來得所惠書。 審道體安隱。深慰下情。

遠寄沉速香極仞至意。拜領。感激難勝。以中後得報。知吾師頗苦渴疾。欲挽以中過臘。堅不可留。謹發其回。今想已平復。聖旨已得。 碑文都已圓備。就有人參一斤。五味一斤拜納。何時南還。臨紙馳情。老妻自有書。不宣。弟子趙孟和南上記。中峰和上吾師侍者。

弟子雍和南泣血拜覆,師父中峰大和上法座前。雍不幸,五月十日母親薨於臨清舟中,日夜哀號(繁體為「號」),不能自存。扶柩至家,忽俊都文來,過蒙慈念,特賜厚奠,不勝感激。及蒙遠勞,逆流長老,對靈懺(異體為「懺」)悔,點化存沒,均拜

大德,非今生之所能報也。更望和上慈悲時,為開導使無滯幽冥,幸甚幸甚。此人子之至情,故敢冒瀆於和上耳。七月廿三日,月千江持至法語,拜誦之餘,專此上復,不謹涕淚悲泣。臨紙馳情,伏冀順時,保愛道體不備。七月廿三日弟子雍拜覆,師父中峰大和上法座前。

姚廣孝跋文:

相關焦點

  • 趙孟書《致中峰明本尺牘》,系與和尚的書信,行內虛實變化解析
    趙孟書《致中峰明本尺牘》行內虛實變化解析作者:呂為群此尺牘是趙孟與元代高僧中峰和尚的往來書信之一,此作大小一任自然,輕重頓挫明顯,行草夾雜,變化豐富,這是在掌握嚴格技法基礎上放逸之筆,有魏晉風骨。
  • 西泠鏡像 | 手札結構書法創作之研究
    但一般情況下,書法家所借鑑的古人手札規範程度越高,則意味著一旦能夠超越這種規範,其書法作品所能達到的境界就越高。那麼,從什麼角度來觀照古人手札中境界甚高的規範呢?除了書法的精湛及突出的空間表現與變化以外,還應該包括具體的結體、用筆、用墨以及空白位置大小等方面。
  • 趙孟致中峰和尚尺牘欣賞,這些信都太美了,這樣的字才叫書法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注我,持續分享書法知識和經驗。在中國,書信是交流溝通的重要途徑之一。而尺牘是中國傳統書法章法的重要形式。古代有「簡牘」之說,《說文》:」簡、牒也,從竹,間聲。「又」牘,書版也,從片。「。何處用竹,何處用木,因地制宜。當然,簡牘非常笨重,直到後來紙張發明,書法文化就邁入了一個新的臺階。
  • 魯迅的書信手札為何屢拍出天價
    原標題:魯迅的書信手札為何屢拍出天價 而魯迅的書法藝術成就之高也令藏家刮目。   作家書法 首推魯迅   魯迅(1881—1936年)是民國時期傑出的作家、翻譯家,新文化運動的奠基人和領導人,也是作家中書法成就頗高的代表人物。字豫才、豫亭,原名周樹人,筆名魯迅,浙江紹興人。他出身於封建官僚家庭,起初想實業救國,但不濟。1904年初,他入日本仙臺醫科專門學醫,後從事文學創作,希望以此改變國民被麻木的內心。
  • 趙孟楷書欣賞,《妙嚴寺記》寫出書法藝術美!適合書法初學者!
    說到趙孟各位書法愛好者肯定並不陌生,他是我國元朝的著名書畫家,不僅擅長繪畫對中國的書法同樣非常的了解,特別是他的楷書同樣達到了書法藝術美,也被後人稱為是楷書四大家,既然能成為楷書四大家,那趙孟的書法肯定非常的美吧,如果你是趙孟的粉絲,那肯定對趙孟的「趙體」也是非常的熟悉吧?
  • 古代的書信有什麼講究嘛?筆者帶你一探究竟!
    古時候的人們沒有手機、電腦、電報機等通訊設備,唯有一紙書信來傳遞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如杜甫寫出「家書抵萬金」的詩句。古時候的書信又有怎樣的講究呢?下面小編就讓大家來了解一下,古時候的信——手札。手札是古時候信的別稱在古代,手札稱信札、尺牘、書札,即如今人們所說的書信、信件、信函。被稱為尺牘的手札是私人書信,與表、疏、上書、啟、教、狀、奏、議等官樣文章的「公牘」有本質區別。牘是古代書寫用的木簡,通常長一尺左右,故手札又稱尺牘。
  • 俞樾書法創作的第一階段:中正平和的帖學,才是俞樾心中書法正道
    『館閣體』可以敲開書法的大門,卻不能依靠它成為書法家。俞樾 致鄭文焯七言詩札俗媚,是『館閣體』的標籤。因此,『館閣體』甚至不是文人士大夫們間用以日常交往的合適媒介。『館閣體』可以保證使用者學會基本的帖學筆法,乃至運用精熟。
  • 書法美文:繾綣在書札的舊夢裡,不肯醒來
    原本平實的書信,和一些形制相近的詩抄文稿、便條、借據、收條、藥方等,因為擁有了同樣獨特的美麗,便被有心的人們歸置在一起,有了尺牘、書札、函札、緘札等多種稱謂。因為載體的不同,稱謂也就不同。寫在木片上的為「札」,寫在竹片上的稱「簡」,寫在布帛和紙上的叫做「帖」。再後來,就統統稱做手札了。
  • 趙孟楷書字帖《妙嚴寺記》
    2013制定下發了《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指導綱要》),2017年又正式把書法、篆刻納入高中必修課程《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同時推薦了相關的臨摹經典碑帖。那麼書法從哪裡開始學習呢,教育部推薦的楷書範本,其中,趙孟楷書推薦了兩帖《玄妙觀重修三門記》和《妙嚴寺記》今天給大家推薦的就是其中的一本《妙嚴寺記》。《湖州妙嚴寺記》是元代文人牟巘撰寫,元代書畫家趙孟書寫的一幅楷書書法作品,紙本原稿現收藏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物館,所刻之碑位於湖州趙孟紀念館。
  • 元代趙孟書畫成就
    綜觀趙孟的畫跡,並結合其相關論述,可以知道,趙氏通過批評"近世"、倡導"古意",從而確立了元代繪畫藝術思維的審美標準。這個標準不僅體現在繪畫上,而且也廣泛地滲透於詩文、書法、篆刻等領域中。趙孟書法趙孟與夫人管道升同為中峰明本和尚的弟子。趙孟精通音樂,善鑑定古器物,其詩清邃奇逸,書畫尤為擅名,篆籀分隸楷草書俱佳,以楷書、行書造詣最深、影響最廣。趙孟是元代初期很有影響的書法家讚譽很高。據明人宋濂講,趙氏書法早歲學"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趙構)書,中年學"鍾繇及羲獻諸家",晚年師法李北海。
  • 孫中山:書法宗顏蘇,寬博渾厚,詩詞融才情與革命精神,彪炳史冊
    作為革命家的孫中山先生,不以詩文為人們熟知,不以書法而馳名天下,可他的題詞遍布全球75座中山公園及各個中山紀念堂和全國幾千條中山路上,高山仰止,接受著我們的仰望和學習。孫中山手札書法為了革命,孫中山先生遠涉重洋,很多聯繫都是通過書信溝通的。
  • 我就喜歡臨古代書法大家的帖(臨帖:張德進)
    正如沈周在詩卷的題跋中所說:「山谷書法,晚年大得藏真(懷素)三昧,此筆力恍惚,出神入鬼,謂之'草聖'宜焉!」此時黃庭堅的草書藝術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祝允明評論此帖說:「此卷馳驟藏真,殆有奪胎之妙。」此詩書法,深得張旭,懷素草書飛動灑脫的神韻,而又具有自己的風格。用筆緊峭,瘦勁奇崛,氣勢雄健,結體變化多端,為黃庭堅草書之代表作。
  • 同為曠世名家,趙孟PK董其昌,誰更勝一籌?專家:都不行
    趙孟董其昌是我們比較熟悉的兩位古代傑出的帖學書法代表,趙孟以復古為口號,最終在元代掀起一陣二王書風的回歸,於書法於文脈貢獻甚大,可以這麼說,沒有趙孟,恐怕傳統文藝將要面臨一個時代的寒冬。而董其昌,甚至被譽為趙孟之後帖學最後一個大師。
  • 【講座直擊】書香·上海之夏 | 書展講座:張瑞田講述名人手札、雪漠解讀《道德經》、嚴加安梁進剖析藝術中的數學
    雖然張瑞田先生的休息時間極其有限,但仍然精神飽滿地給我們帶來了講座「名人手札讀想記」。開篇直奔主題解釋了何為手札以及手札的特點是什麼。所謂手札也就是指親筆書寫的書信,古人的手札注重文學特點與審美,而今人則更看重書法,忽略了文辭上的美感。後來說更是因為現在的社會節奏變快,通訊的形式變得更加簡便,手札就漸漸退出了時代的舞臺。
  • 浙江湖州,元代書畫家趙孟故居,5歲練書法,每天寫滿500張紙
    小西街不遠處的蓮花莊,是元代著名書畫家趙孟的故居,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作為宋太祖趙匡胤的後世,趙孟祖上南渡之後,一直在湖州居住。趙孟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一個多才多藝的天才人物,在文人當中像他這樣詩書畫印集於一身的,他是歷史上的第一個。年幼的趙孟,在湖州受到當地文化的薰陶。相傳,他從五歲起就開始練習書法。
  • 他17歲學習顏真卿《多寶塔碑》,22歲拜師黃公望,書法乾隆也喜歡
    董其昌在17歲的時候就開始鑽研唐朝顏真卿的書法作品《多寶塔碑》,經過多年的學習和研究自己的書法作品也寫出了藝術美,完全打破了當時的傳統,我們知道明朝當時著名的書法家也有很多,特別是趙孟的書法更是當時的代表,但是董其昌並沒有去學習趙孟的書法,反而學習古人顏真卿的書法,最後經過自己的學習和研究把書法寫出了藝術美。
  • 趙孟,扛起復古書風的大旗,成就自己,照亮書壇,於今可鑑
    趙孟書法作品蒙古族入主中原,實行帶有濃厚種族歧視的民族政策,中原漢人位列第三等級,而漢民族又按職業分為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儒生的地位甚至在娼妓之下懷舊復古成為時代的情結,這也奠定了元代書壇復古思潮產生的社會心理基礎,使得在元代書壇復古主義的行列,有著一大批書法家,學者參與進來,但趙孟當屬成就最高的,站立於潮頭的旗手。書法在經歷了晉唐發展,已步入巔峰,技法純熟,理論完備,佳作頻出,大師雲集。
  • 趙孟臨摹的「書中龍」,只見筆畫不見風神,王羲之在世會說不妥
    趙孟,元代書畫大家,與唐代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元代人搭上了唐代楷書的車,可見趙孟在書法史地位之高。趙孟篆、隸、楷、行、草五體皆擅,行書冠絕古今。當然,由於歷史的局限性,唐已絳直至明代,篆書、隸書失去了當初的光華,趙孟的篆書、隸書相對薄弱,這是從宋到明普遍的一個特點,不在趙孟本人。但他的楷書、行書及小草書,完全能說足與晉唐宋的大家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