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米芾書法作品,品其筆畫變形

2020-12-24 濁酒一杯敬風塵

對於書家來說,書寫速度是他們表現風格的武器,寫得慢則更容易表現厚重沉著的風格,書寫的快則容易表現流暢與靈動,那麼要表現米芾「沉著痛快」的書風首先要解決書寫速度的問題。要想提高書寫的速度,除了勤加練習增加熟練程度以外,還要解決書寫筆畫過程中的難點,降低書寫的難度,以免這些難點成為流暢書寫的絆腳石。筆畫的減省與變形可以降低書寫的難度,在所有的筆畫中,最難寫的無外乎是「折」、「鉤」和「捺」這幾種,那麼米芾是怎樣寫這些筆畫的呢?

「鉤,變形——鷹抓鉤

米芾曾經取法顏真卿,他從顏真卿的書法中承襲發展而來的「鷹抓鉤」是他技法的一大特點。「鷹抓鉤」主要是指米芾書法中的「豎鉤」,包括「橫折鉤」、「豎折折鉤」等。米芾在《蜀素帖》詩句「秋花起絳煙,旖旎雲錦殷」中「旖」字的「豎鉤」是一個類似短橫的平鉤,並且以露鋒結尾,同樣的情況還有「青鬆勁挺姿,凌霄恥屈盤」中「霄」的「橫折鉤」,以及「不羞不自立,舒光射丸丸」的「舒」的「豎鉤」。

這三個「豎鉤」雖然都是「鷹抓鉤」,但是它們在寫法是略有不同的,其中「霄」的「橫折鉤」是用鋪毫寫得「鉤」畫,豎細而鉤粗;「旖」的「豎鉤」與「殊」的「豎鉤」相似,但是「殊」的「豎鉤」在露鋒收筆之後並不是戛然而止,而是由於緊接著寫下面一筆的「撇」畫而帶出的帶筆。「鷹抓鉤」與普通的圭角形的鉤不同的地方是在與書寫時是否需要換鋒面(鋒面就是筆毫按壓後形成的平面),圭角鉤書寫時需要變換鋒面,而平鉤自右向左出鋒即可不需要換鋒面,所以這樣的書寫方式可以降低了「鉤畫」書寫的難度。

「鉤」的減省——斜鉤

除了對「鉤」進行變形,米芾在書寫時「斜鉤」時甚至直接省略了「鉤」,如《蜀素帖》「青松本無華,安得保歲寒」中「歲」的「斜鉤」,米芾在省略此處的鉤時對結構也進行了微調,「歲」字右下角的「斜鉤」原本在整個字中起到了平衡的作用(與左邊的「撇」畫對稱),所以米芾在省略「斜鉤」中的「鉤」的同時加粗了「撇畫」,使「撇畫」代替「鉤」起到了平衡的作用。顏真卿在《祭侄文稿》中對於這種情況也有去掉「鉤」的處理方式,但米芾在他的基礎上又增加了筆畫粗細的變化(加粗「撇」畫)。

可見對於筆畫的減省是需要非常慎重的,必須要在不破壞結構美觀的前提下減省。與平鉤相比,減省鉤的例子相對較少,這種情況大多出現在與「撇」同時出現的「斜鉤」中,比如《蜀素帖》「何須織女支機石,且戲嫦娥稱客星」中「機」字的「斜鉤」,以及「娥」字的「斜鉤」。對「斜鉤」進行減省是支撐米芾「痛快」書風的技法,而將「撇」加粗則是「沉著」書風背後的技法。

「捺」的減省

「捺」是書法中另一個有難度的筆畫,米芾對「捺」進行的減省份為以下兩種,以此來表

現「沉著痛快」書風:

以藏鋒收筆的「捺」;如《蜀素帖》「斷雲一片洞庭帆,玉破鱸魚金破柑。」中「庭」的「捺」,《苕溪詩帖》中「景載與謝公遊」中的「遊」,這樣的「捺」主要被用於「走之底」或「平捺』』,但這些以藏鋒收筆的捺又各有不同,米芾在筆畫的粗細變化上還做了改變。有的「捺」是由細到粗的比如「庭」,有的「櫬」是一樣粗細的並且帶有弧度的比如「遊」。

第二、變捺為「點」的「捺」:米芾作品中有一些字中的「捺」像是一個向上拱起的「點畫」,有的是比較短的「點」畫,如《苕溪詩帖》「秋帆尋賀老,載酒過江東。」中的「秋」;有的是長一點的「點」畫如《蜀素帖》中「何須織女支機石,且戲嫦娥稱客星。」的「支見,這兩個「點」雖然長度不同,但都是露鋒起筆。有的「點」收筆如《蜀素帖》中「泛泛五湖霜氣清,漫漫+辨水天形」中「水」的「捺」以尖筆起筆由細及粗並以藏鋒收筆;還有的「點」畫與下-?個字相連,如《蜀素帖》中「好作新詩繼桑薴,垂虹秋色滿東南。」的「秋色」。

相關焦點

  • 書法中的「飛白」筆畫怎麼寫?米芾、傅山、王鐸告訴你三種技巧!
    【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毛筆書法中的「飛白」筆,是一種特殊筆法,常常在一幅作品中成為「字眼」,特別出彩!如《明 · 王鐸 · 弱侯半山園》「更」字,也是以側鋒寫出的飛白筆畫。像《清 · 傅山 · 孟浩然詩》寒字、《宋 · 米芾 · 苕溪詩帖》洲字的飛白,就是典型的用這種方法寫出來的。
  • 從米芾臨摹的《十二月帖》和《王略帖》品讀其書法造詣
    書體上,臨作基本忠於原作,只有「秋」字,原作中作草體,而米芾將其臨作行書。原作中方折較多,字顯得方硬滯澀;臨作中圓轉較多,字就顯得流暢。在用筆上,王獻之書法筆畫瘦勁,提按變化不明顯,正如米芾所云:「運筆如火著劃灰,連屬無端末」,而米芾臨作用筆都較肥腴,點畫提按變化、粗細對比明顯,如「相」、「還」等字。
  • 行書,學米芾容易學王羲之難,為什麼?從八大山人書法線條品端倪
    書法的「寫」首先是技能,有技能才能書寫,才能產生書法作品,才能顯現書寫者的能力。學習書法,就要懂得筆法,筆法就是,通俗地說,就是。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方筆和圓筆的運用,方筆與圓筆同許多筆畫因素是相通的。
  • 米芾學書,告訴我們寫字不僅要觀其形,還要悟其神,更要心領神會
    最後秀才也說到:寫字就是要這樣,不僅是要動筆,而且還要用心,同時還要觀其形,更要悟其神,只有心領神會了,才能把這個字寫好。恰好後來蘇軾被貶到黃州的時候,他們又恰好有幸在一起談書論畫,後來蘇東坡勸他也適當的涉獵一下魏晉筆法,最後米芾大量的搜集魏晉書法作品來臨摹觀賞,幾乎是日日耕筆不輟,甚至就連現在我們看到的王獻之名作《中秋帖》也是米芾臨摹的,由此可見米芾在臨摹古人書法作品時用功之深。
  • 二十幅米芾的書法,功力深厚,可與蘇黃比肩!
    善詩,工書法,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於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初師歐陽詢、柳公權,字體緊結,筆畫挺拔勁健,後轉師王羲之、王獻之,體勢展拓,筆致渾厚爽勁,自謂「刷字」,與蘇軾、黃庭堅、蔡襄並稱宋代四大書法家。十八歲時,宋神宗繼位,因不忘米芾母親閻氏的乳褓舊情,恩賜米芾為秘書省校字郎,負責當時校對,訂正訛誤。從此開始走上仕途,自到1107年卒於任。
  • 淺析:米芾尺牘與「二王」尺牘
    晉唐「二王」與孫過庭的書寫用筆,對於米芾用筆有著不可忽視的啟迪意義。「晉人格」一說出自米芾的書論,其《論草書》中云:「草書若不入晉人格,輒徒成下品。張顛俗子,變亂古法,驚諸凡夫,自有識者。懷素少加平淡,稍到天成,而時代壓之,不能高古。高閒而下,但可懸之酒肆,辨光猶可憎惡也。」
  • 品褚遂良作品筆畫的節奏感與弧度,賞「褚體」筆力運用之妙
    褚遂良後期的字筆勢方勁峭拔,瘦硬有度,中鋒走筆,細如髮絲,看起來瘦,具體到每個字再深入細緻觀察的時候,每個字中都會有一個筆畫略顯豐腴,非常有質感,所以可見筆力彰顯之處。米芾稱讚說:「得筆則細為髭發亦圓,不得筆雖粗如椽亦扁。」很多書法家越到了晚年,書法越加精湛和精彩,好像畢生的書法沉澱在此刻爆發了一樣。褚遂良也是這樣,越到晚年,筆畫越細反而越有力量,姿態也更加的舒展流美。
  • 五一別忘學書法,米芾書法風格形成的標誌作品行楷書法《離騷經》
    米芾行草書法,獨樹一幟,其獨特書寫風格、結體方法,以及其枯枝寫法都與眾不同,引領無數人追捧,也在書法史上留下他自己的印記。縱觀米芾書體形成的過程,這一幅作品是不能忽視的,那就是其行楷書法長篇巨著《離騷經》,《離騷經》是其31歲時的作品,準確的說,此時他的書法米體風格還沒有完全形成,在一種成熟和質變的過程中,《離騷經》原墨跡為紙本冊頁,全文2494字,此作品米芾書風味濃,但又與其後期作品有很大的區別,是其個人書法成長過程中一幅重要的作品,有承前啟後的地位,也是研究米書作品重要一個參證,此書是其個人書寫風格形成的重要標誌
  • 宋·米芾最接近王羲之書法之一的作品《方圓庵記》
    王煥之翰墨緣書法基礎課堂:宋·米芾最接近王羲之書法之一的作品。米芾提出「石刻不可學」一語見於《海嶽名言》,原話是:「石刻不可學,但自書使人刻之,已非己書也,故必須真跡觀之,乃得趣。如顏真卿,每使家僮刻字,故會主人意,修改波撇,致大失真。」
  • 簡述米芾書法的風格特點,臨摹學習之前建議看一下
    米芾經過勤奮的臨摹和探索, 汲取了各家之精華後融會貫通, 與古人和而不同, 終於創造出飄逸瀟灑、爽利峭拔的書法藝術風格, 其特徵如下。《苕溪詩》中「尋」、「轉」、「謝」等字的豎鉤別具特色:米芾先用側鋒書寫, 至豎鉤的下端向右拓展並轉為中鋒後再向左平推躍鉤, 使豎鉤畫直中有曲, 形如蟹爪。走之畫中的橫捺均寫得頭重尾輕, 如《蜀素帖》中「遠」、「返」、「逢」等字。因善於在側鋒中取速、取變、取妍, 米芾的作品往往具有痛快淋漓、爽利流暢的特色。
  • 米芾的《紫金研帖》
    其上鈐有朱文「司印」半印,即「典禮稽察司印」,白文「朝鮮人」「安歧之印」魚雁形印「無恙」,朱文「安儀周家珍藏」「心賞」,白文「乾隆鑑賞」,朱文「宣統鑑賞」「無逸齋精鑑賞」。可知此幀曾為明內府所藏,後為安歧(1683-1745)所有,隨後入清廷內府。《式古堂書畫考》、《墨緣匯觀》、《石渠寶笈續編》皆有所錄,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 米芾經典書法: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行書真跡《伯充帖》
    導讀《伯充帖》是米芾的紙本行書真跡,大約是在宋哲宗紹聖四年時期的作品,目前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感興趣的朋友有機會可以一睹真跡風採。米芾不管是在書法創作中,還是在他留下來的書法理論上,對魏晉書法頗為推崇,尤其是「二王」(王羲之、王獻之)書法,他曾有這樣一句話:「草書若不入晉人格轍,徒成下品。」,草書如果不入晉人格,便容易淪為下乘的作品,可見米芾對魏晉書法的推崇。米芾書法用筆頗為犀利,給人的感覺是「風檣陣馬」,字中「八面出鋒」。
  • 書法用墨,不會此法,寫不出好作品?
    如篆書、隸書、楷書、似乎只有用濃墨才能表現出其力度和精神,從書法作品來看,的確有絕大多數的作品是用濃墨書寫的,如宋人蘇東坡,清人劉庸,就是用濃墨的高手,一般來講,濃墨不僅在審美效果富神採精神,就是在實際的操作中,也最好把握。
  • 有米芾書法加成,放大20倍會被驚豔到
    先簡單的介紹下《枯木怪石圖》吧,《枯木怪石圖》是蘇軾當年被下放到徐州做太守時畫的一幅紙本墨筆畫,其實內容還是十分的很簡單,就是跟枯木和一塊石頭,旁邊還有一些矮竹,其實許多人看到《枯木怪石圖》的第一眼並沒有發現什麼價值,當然了這是因為這些人沒有眼光,無法捕捉到其的重要價值。
  • 深度剖析:米芾筆畫書寫特徵
    而米芾的豎的變化也大致可以歸為以下幾類:1. 柳葉豎柳葉豎與國畫中柳葉的畫法類似,起手較輕較細,隨著行筆逐漸加重力度,接著以側鋒提筆從筆畫左側取勢而出,筆畫輪廓偏方似三角形。這種筆畫在米芾作品中往往能取代豎勾。
  • 了解米芾的書法特點和書法精神,讓我們明白了臨帖到底是在臨什麼
    米芾的意造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表現在用筆上。加強起筆和收筆、和轉折處的提按頓挫,「風檣陣馬,沉著痛快」,點畫或圓渾或勁利。三是表現在他對橫平豎直的理解上。他認為書法藝術上的橫平豎直是感覺上的,而非幾何意義上的,因此他的筆畫很多是曲線,而給人的感覺仍然是平直的,並且筆畫也變得靈動起來了。二是表現在結體上。
  • 極品|此帖規矩米芾,情感的流動仿佛聽到清新悅耳的音樂
    其書法明顯特點是酷似米芾,有「米南宮外一步不窺」之說。 吳琚畢生都用力於米書,米芾生性狂放怪誕,而吳琚性情較為溫和。據《宋史翼》本傳云:「陳傅良在太學,琚執弟子禮,惜名畏義,不此戚畹自驕。」可見他極有道德修養,所以儘管吳氏學米書可以達到亂真的地步,但由於他們性格上的差異,運筆結體,吳書更為俊逸俏麗。
  • 簡說米芾大字觀
    原標題:簡說米芾大字觀   此兩處的文字,各有一點值得注意,第一條講顏、柳題額大字「無自然」,這個「無自然」假如我們顛倒文字主次關係看,則可以用「作龍蛇鬼神之狀」的李成山石樹木來對照,蓋山石樹木本來有自身的性情,即使仿佛有龍蛇鬼神之象,亦不過偶似,一旦落實即為腐朽,更何況山水畫原本亦非寫形,故轉而為俗品;第二條文字講柳公權書,推其原由,蓋柳書「國」字多寬,「清」字常窄,而「寺」字筆畫最少,三字依柳體風格很難勻稱
  • 米友仁與王升是如何評價米芾書法作品的
    無論是「多作斜努之筆」還是「深奇濃縟,肌態豐媚」,米友仁書法在承接米芾書法方面是不可忽視的書家。從《踐米芾祥瑞帖》中不免看到其善用羊毫書寫所造成的筆畫厚重,線條雖變化不明快,但依然有一種清、豐腴之美。《動止持福帖》中除了在章法上繼承米帝章法的特點之外,也有自己的創造性突破。
  • 米芾書法《望廬山瀑布》欣賞
    我們知道米芾寫字似「刷」字,用筆善正側齊發,極盡字勢,或偃仰、向背,或轉折、頓挫,將字意輕重急緩等情感詮釋得淋漓盡致,寫盡痛快與超邁之勢。遺憾的是,米芾並沒有創作過李白此詩。試想,如果由米芾揮毫創作李白這首七言絕句,與該詩情意境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下面,集字先生特邀大家一起來欣賞米芾集字書法《望廬山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