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褚遂良作品筆畫的節奏感與弧度,賞「褚體」筆力運用之妙

2020-12-21 回鋒收筆

書法作為一門特殊的藝術,不僅給觀賞者帶來感官上的審美享受,同時又給人們帶來精神上的愉悅。書法被稱作線條的藝術,也是生命力的體現,它用線條的粗細、墨的濃淡變化,再加上章法的節奏感,來呈現書法的筆力,從而展現書法的獨特魅力。

王羲之書法「入木三分」「力透紙背」。「屋漏痕」「錐劃沙」「印印泥」「蟲蝕木」等等都是在強調筆力。可見筆力在書法中佔據著重要的位置。

但是筆力並不是指線條的粗壯,粗壯的線條不一定筆力強,筆畫細而又有力量的才能真正見證它的筆力,這也是虛實相結合運用的絕妙之處。虛實的完美結合也是「褚體」的個性特點。褚遂良後期的字筆勢方勁峭拔,瘦硬有度,中鋒走筆,細如髮絲,看起來瘦,具體到每個字再深入細緻觀察的時候,每個字中都會有一個筆畫略顯豐腴,非常有質感,所以可見筆力彰顯之處。米芾稱讚說:「得筆則細為髭發亦圓,不得筆雖粗如椽亦扁。」很多書法家越到了晚年,書法越加精湛和精彩,好像畢生的書法沉澱在此刻爆發了一樣。褚遂良也是這樣,越到晚年,筆畫越細反而越有力量,姿態也更加的舒展流美。章法上變化也富有新意,字與字之間的距離變得寬一些,行與行之間的距離則拉近了很多,變得狹窄,很有隸書的章法布白,很有創意。

《伊闕佛龕碑》與《聖教序》的對比。《伊闕佛龕碑》是褚遂良(641 年)的作品,《聖教序》是褚遂良(652 年)的作品,最然中間之相差了 11 年,但是褚遂良的進步、變化是巨大的。

字的外形不拘一格。通過查看歐陽詢的《伊闕佛龕碑》,可以看出通篇作品的字形是既瘦又長的,然而褚遂良的《聖教序》字形的變化卻是豐富的,褚遂良用它獨特的風格作為靈魂把既有瘦長又有正方、發扁的字形連貫起來,形成通篇字形的風格。

筆畫的伸長飄逸。在《聖教序》中,褚遂良多次把斜鉤、撇、長 橫大膽的伸長,例如:「載」的斜鉤,「夕、砂」的撇,「三、真」的長橫,都進行了大膽的伸長,加上筆畫的跌宕變化, 他把楷書的嚴肅變為爛漫,化莊嚴為華麗飄逸的高度,正是這種創新的變化為褚遂良樹立了崇高的地位。

從容、開張。提到歐陽詢的字,給大家的普遍印象便是:中宮收緊、嚴謹平整。褚遂良早期的作品受歐陽詢、虞世南的影響,字顯得有點「緊」,不夠放鬆、自然,《聖教序》中很好的改正這一缺點,變得開張自然、大方。褚遂良把筆畫自然的組合卻恰到好處。王虛舟很形象地進行了描述:

孔明飛動,渣滓盡而清虛來……

晴雲掛空,仙人嘯樹,故自飄然不可攀仰……

運筆都在空中,突然一落,偶然及紙,而字外之力,筆間之意,不可窮其端倪。

褚遂良用行書的走筆速度來寫楷書,做到了「筆力驚絕」,這是被後人所欽佩的。在很多書法期刊上面都論述褚遂良很有可能是用長鋒軟毫的筆把《聖教序》書寫出來的,可能這種猜測不一定準確,作為後人的我們卻無從考證。但是我們卻不敢想像用軟毫的筆可以寫出這麼堅硬、飄逸的《聖教序》。

筆畫的節奏感

在書法史上不缺乏書寫節奏感強的書家,但是能夠把節奏感巧妙地運用到楷書裡面並把它完好地展現出來的書家,非褚遂良莫屬。褚遂良到底是怎樣把書法中的節奏感運用的這麼好,被大家所公認,所效仿,讓我們來分析一下。

如果上來就強調書法作品的節奏感,可能不太被人們容易接受,那麼在音樂裡說起節奏感大家就不會陌生了。大家都知道在音樂裡有高音、中音、低音之間的對比,正是這種強弱音之間的對比才產生了強烈的節湊感,強弱音之間的對比越強烈,通常意義上說節奏感就越強。

書法是由每個字組成的,每個字又由各個不同的筆畫組成的,每個筆畫之間的粗細對比越強烈,那麼相對的書法的節奏感就越強,筆畫的粗細對比強烈在很大程度上因為書寫者在書寫過程中提按的用力的力度不同造成的,如果你用力向下按毛筆的話,墨跡書寫出來的筆畫就會粗一點,用力小一點墨跡書寫出來的筆畫就會稍細一點,筆畫之間的粗細對比和節奏感就會顯而易見的呈現出來。

如果你在一個筆畫中變化一次和兩次甚至更多次,產生的節奏感也是不同的。舉例說明;歐陽詢和虞世南的楷書,在一個筆畫中存在的變化是粗---細---粗,尤其是橫的筆畫,那麼在節奏感上相應的就變為強—弱---強,然而在褚遂良的楷書中每一個筆畫間的變化會更多,那麼相應的節奏感就更強。從下面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虞世南的《孔子廟堂碑》、褚遂良的《雁塔聖教序》的三幅圖片中,不難看出三位書家在每個筆畫的書寫運用了不同的力度,使每個筆畫產生了不同的粗細對比,從而產生了三幅作品不同的節奏感,也就產生了不同效果的三幅作品。

弧度

從上面三幅作品的分析對比不難看出,褚遂良的《雁塔聖教序》比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虞世南的《孔子廟堂碑》更為流暢,舒朗,節奏感更強。

節奏感的強弱可以從筆畫粗細之間的對比看出。那麼字的流暢、舒朗就不得不從文字線條的弧度談起了。如果把書法中的提按可以比喻成音樂中的強弱,那麼書法中的線條可以比喻成音樂中音的高低,音樂中高低音之間的變化越大,旋律就會越豐富。通過上面三幅作品的對比分析,褚遂良的《雁塔聖教序》要比歐、虞的作品,出現弧線的頻率要多得多,並且弧度也要大得多,所以褚遂良的作品更流暢更舒朗。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屋漏痕」「錐劃沙」「印印泥」「折釵股」「蟲蝕木」等等幾種前人從大自然和生活中悟出來的幾種點畫的寫法和形象化的比喻。說起「印印泥」就不得不提到褚遂良了。褚遂良曾經對張彥遠說:「用筆當須如印印泥」。那麼在褚遂良後期比較成熟的作品中可到以看到很多關於「印印泥」的痕跡,這也是褚遂良用筆的一種特色。

相關焦點

  • 書法中的「節奏感」
    作者:楊長振  書法中節奏感的體現主要是書寫過程中的快與慢、輕與重、線條和單字圖像及形狀的變化等諸多外部的表現形式傳達到我們視覺神經的。明豐坊《書訣》中言:「古人論詩之妙,必曰沉著痛快。
  • 褚遂良的「精妙結構法」:看大師如何處理偏旁部首
    承接上文,我們在以字例闡述了歐、褚筆法之差異之後,現在開始繼續解析褚遂良結字之妙。左右結構書寫時要注意筆畫的穿插避讓,不要互相衝突,也不要彼此離得太遠,注意連貫書寫中的左右結構之妙。一般而言,左右之間遵循左緊右松、左收右放的原則。但是,如果右邊筆畫少,那麼右邊也應該收緊。
  • 書法想要學好褚遂良?不妨先來臨這幾本帖!
    不過,褚遂良的書風不限於美韻,而以勁煉瘦朗勝,其勁煉取法歐陽詢,瘦朗則取法隋《龍藏寺碑》。與此同時,褚遂良還窺探過真書之祖鍾繇之真諦,他的《倪寬費》《文皇哀冊》,其風神溫潤,鉤捺含蓄處,或多或少地包含著鍾繇《宣示表》《賀捷表》 和《薦季直表》中古雅超拔之意味。褚遂良將魏晉以來的書法精髓演繹得統妙至極,生動的點畫、靈變的筆形、勁逸的體勢,對後代書法影響深遠。
  • 斷斷續續臨習褚遂良字帖多年,有哪些問題?
    網友問我斷斷續續臨習褚遂良字帖多年,有哪些問題?題主說斷斷續續學習褚遂良多年,看了題主的字覺得不像啊,這張臨帖作品寫的是唐代書法家褚遂良的《倪寬贊》(存疑),無論從用筆還是結構上,都看不出寫了好多年了,反而像一個沒有練習過書法的新手寫的,一般成人練習書法一段時間就能達到這個水平,甚至筆力上比這個還要強一點,不知道題主是不是故意這樣說的。
  •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書法風格產生的思想背景
    從褚遂良的傳世作品來看, 《倪寬贊》墨跡本和大字《陰符經》均傳為褚遂良所書, 真偽難辨, 實不可靠。原因在於《倪寬贊》的筆力較弱, 顯然有異於褚書, 《陰符經》雖用筆跳蕩多變、恣肆纖巧, 然而史料約略, 也實難令人信服, 這兩部作品只能作為研究褚書後期書風成因的參考資料。
  • 觀米芾書法作品,品其筆畫變形
    要想提高書寫的速度,除了勤加練習增加熟練程度以外,還要解決書寫筆畫過程中的難點,降低書寫的難度,以免這些難點成為流暢書寫的絆腳石。筆畫的減省與變形可以降低書寫的難度,在所有的筆畫中,最難寫的無外乎是「折」、「鉤」和「捺」這幾種,那麼米芾是怎樣寫這些筆畫的呢?
  • 蔣紹連:筆畫圓潤,線條張弛有度,結體均勻而不失靈動!
    蔣紹連:筆畫圓潤,線條張弛有度,結體均勻而不失靈動!整理編輯丨宮超文案及作品來源丨蔣紹連開篇作品丨蔣紹連《三字經擇句》2018年 作體有六篆 要妙入神體有六篆,要妙入神。虛和之美是我國古典文人書法孜孜追求的傳統美感,這種美感發源於儒家中庸思想,這種字和諧圓潤,虛無縹緲,給人以安寧祥和之感,王羲之的行書、褚遂良的楷書皆是虛和之美的代表。而敧側生勢,由勢生力、表現出來的則是字裡行間的力量之美。
  • 這顏體:筆力雄強,氣格宏大,峻拔多恣
    錢灃平生仰慕顏真卿為人,書亦法之,得其神而不襲其貌,堪稱學顏第一人。他的楷書以顏真卿為本,又參以歐陽詢、褚遂良,筆力雄強,氣格宏大,行書參米南宮筆意,峻拔多恣。
  • 【每日一臨】褚遂良 《雁塔聖教序》第五十一期
    今天我們跟隨高老師要學習臨摹的是褚遂良《雁塔聖教序》中「沿、時、而、隆、替、有、玄」,趕快來學習吧! 高 清 圖 片 賞 析
  • 隸書書法作品欣賞 看當代書法家隸書創作
    觀賞此作,多用濃墨運筆,筆力遒勁,結體嚴謹方正,字形落落大方,頗為大氣,落款娟秀,風格相互掩映,展現出一定的筆墨功力。厚德載福成為一種勵志修身的象徵,成了美好品德的代名詞,啟發堂堂正正做人,堂堂正正做事。是一件藝術性很高的作品。
  • 如何把握行書筆畫輕重變化,王羲之、王珣作品都有一條鐵律!
    對於這個問題要分兩個方面了看:一方面,行書筆畫粗細變化很大,有一定的規則,目的就是為了形成「對比」,通過粗細的變化構成筆畫與筆畫之間、字與字之間的對比關係;另一方面,上述對比關係又不是程式化、機械式地應用,在一篇當中需要隨心所欲,輕重任意由之,盡顯自然之態,這是鐵律。
  • 搞懂這些「行書」的基本筆畫,方能筆法極盡變化之妙
    你好,歡迎來到「維知書法」,我們今天繼續聊聊行書的基本筆畫。上幾篇說了「點」的寫法,現在繼續以米芾的行書來說說其它的筆畫。一、橫的寫法米芾行書中橫的寫法是多種多樣的,往往隨機變化,大體上可以分為長橫和短橫兩大類。
  • 中華成語故事典故:「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和「擇善而從」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比喻作戰戰術極其靈活、高超。「存乎」,在於的意思;「心」指思考這則成語來源於《宋史嶽飛傳》: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南宋的抗金名將嶽飛,少年時代就很有抱負。成年後身軀魁梧健壯,體力過人,武藝和騎射超群。
  • 于右任的12幅傑出行書作品展,筆力遒勁自然,網友:可入中書協
    于右任 于右任是近代草書泰鬥,其筆畫簡練,筆筆意境開闊,字字神韻方顯,件件章法美觀,字裡行間龍騰虎躍,偶爾藕斷絲連,其風格獨特自然美,大氣大度足顯精氣神。小時候看于右任的字,雖然知道是大家,卻也體會不到美在哪裡,妙在哪裡。近年多看了點北碑,突然就覺得妙味無窮。晚清,民國有碑帖之爭,實際就是一種審美標準的討論,其實碑味,帖味都是美味。正如喜歡茶的和喜歡咖啡的人之間的感覺一樣。唯一要反對的是:自己沒什麼書法基礎知識,隨意用「醜書」大棒來砸人。你可以只能欣賞館閣體,這也沒錯,但其它流派就否認,攻擊,只能說明無知。
  • 柳公權筆力的剛勁,講究筆畫之間
    講究筆畫之間,在變化之中,更顯得有靈動感。柳體絕不是筆畫瘦細,如果真的這麼寫,真的就輸了。筆畫太細,一位求瘦,會把柳體寫的輕浮,體現不出穩固的重心感,更寫不出柳體的挺拔與穩健。想寫好柳體書法,除了堅持之外,最紅要多多審帖,多多對比。
  • 鄧石如「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印作品賞
    這方「江流有聲斷岸千尺」朱文石質印的尺寸為3.3*5.4*6.8cm,是鄧石如最有名的代表作品之一,具備鄧氏風格的典型面目,從該印可以充分感受到鄧石如乃至皖派印風的獨特魅力,所以引為範例品賞之。本印印面文字採用鄧石如擅長的小篆書體,很好地保留了鄧氏篆書筆力雄強、剛健勁挺的書法韻味,同時和書法相較而言,又能因印隨形,字體線條在細勁流美方面得到強化,使該印文字既剛健勁挺又有種特別的圓轉靈動之美,形成鄧氏印章特有的剛健婀娜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