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作為一門特殊的藝術,不僅給觀賞者帶來感官上的審美享受,同時又給人們帶來精神上的愉悅。書法被稱作線條的藝術,也是生命力的體現,它用線條的粗細、墨的濃淡變化,再加上章法的節奏感,來呈現書法的筆力,從而展現書法的獨特魅力。
王羲之書法「入木三分」「力透紙背」。「屋漏痕」「錐劃沙」「印印泥」「蟲蝕木」等等都是在強調筆力。可見筆力在書法中佔據著重要的位置。
但是筆力並不是指線條的粗壯,粗壯的線條不一定筆力強,筆畫細而又有力量的才能真正見證它的筆力,這也是虛實相結合運用的絕妙之處。虛實的完美結合也是「褚體」的個性特點。褚遂良後期的字筆勢方勁峭拔,瘦硬有度,中鋒走筆,細如髮絲,看起來瘦,具體到每個字再深入細緻觀察的時候,每個字中都會有一個筆畫略顯豐腴,非常有質感,所以可見筆力彰顯之處。米芾稱讚說:「得筆則細為髭發亦圓,不得筆雖粗如椽亦扁。」很多書法家越到了晚年,書法越加精湛和精彩,好像畢生的書法沉澱在此刻爆發了一樣。褚遂良也是這樣,越到晚年,筆畫越細反而越有力量,姿態也更加的舒展流美。章法上變化也富有新意,字與字之間的距離變得寬一些,行與行之間的距離則拉近了很多,變得狹窄,很有隸書的章法布白,很有創意。
《伊闕佛龕碑》與《聖教序》的對比。《伊闕佛龕碑》是褚遂良(641 年)的作品,《聖教序》是褚遂良(652 年)的作品,最然中間之相差了 11 年,但是褚遂良的進步、變化是巨大的。
字的外形不拘一格。通過查看歐陽詢的《伊闕佛龕碑》,可以看出通篇作品的字形是既瘦又長的,然而褚遂良的《聖教序》字形的變化卻是豐富的,褚遂良用它獨特的風格作為靈魂把既有瘦長又有正方、發扁的字形連貫起來,形成通篇字形的風格。
筆畫的伸長飄逸。在《聖教序》中,褚遂良多次把斜鉤、撇、長 橫大膽的伸長,例如:「載」的斜鉤,「夕、砂」的撇,「三、真」的長橫,都進行了大膽的伸長,加上筆畫的跌宕變化, 他把楷書的嚴肅變為爛漫,化莊嚴為華麗飄逸的高度,正是這種創新的變化為褚遂良樹立了崇高的地位。
從容、開張。提到歐陽詢的字,給大家的普遍印象便是:中宮收緊、嚴謹平整。褚遂良早期的作品受歐陽詢、虞世南的影響,字顯得有點「緊」,不夠放鬆、自然,《聖教序》中很好的改正這一缺點,變得開張自然、大方。褚遂良把筆畫自然的組合卻恰到好處。王虛舟很形象地進行了描述:
孔明飛動,渣滓盡而清虛來……
晴雲掛空,仙人嘯樹,故自飄然不可攀仰……
運筆都在空中,突然一落,偶然及紙,而字外之力,筆間之意,不可窮其端倪。
褚遂良用行書的走筆速度來寫楷書,做到了「筆力驚絕」,這是被後人所欽佩的。在很多書法期刊上面都論述褚遂良很有可能是用長鋒軟毫的筆把《聖教序》書寫出來的,可能這種猜測不一定準確,作為後人的我們卻無從考證。但是我們卻不敢想像用軟毫的筆可以寫出這麼堅硬、飄逸的《聖教序》。
筆畫的節奏感
在書法史上不缺乏書寫節奏感強的書家,但是能夠把節奏感巧妙地運用到楷書裡面並把它完好地展現出來的書家,非褚遂良莫屬。褚遂良到底是怎樣把書法中的節奏感運用的這麼好,被大家所公認,所效仿,讓我們來分析一下。
如果上來就強調書法作品的節奏感,可能不太被人們容易接受,那麼在音樂裡說起節奏感大家就不會陌生了。大家都知道在音樂裡有高音、中音、低音之間的對比,正是這種強弱音之間的對比才產生了強烈的節湊感,強弱音之間的對比越強烈,通常意義上說節奏感就越強。
書法是由每個字組成的,每個字又由各個不同的筆畫組成的,每個筆畫之間的粗細對比越強烈,那麼相對的書法的節奏感就越強,筆畫的粗細對比強烈在很大程度上因為書寫者在書寫過程中提按的用力的力度不同造成的,如果你用力向下按毛筆的話,墨跡書寫出來的筆畫就會粗一點,用力小一點墨跡書寫出來的筆畫就會稍細一點,筆畫之間的粗細對比和節奏感就會顯而易見的呈現出來。
如果你在一個筆畫中變化一次和兩次甚至更多次,產生的節奏感也是不同的。舉例說明;歐陽詢和虞世南的楷書,在一個筆畫中存在的變化是粗---細---粗,尤其是橫的筆畫,那麼在節奏感上相應的就變為強—弱---強,然而在褚遂良的楷書中每一個筆畫間的變化會更多,那麼相應的節奏感就更強。從下面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虞世南的《孔子廟堂碑》、褚遂良的《雁塔聖教序》的三幅圖片中,不難看出三位書家在每個筆畫的書寫運用了不同的力度,使每個筆畫產生了不同的粗細對比,從而產生了三幅作品不同的節奏感,也就產生了不同效果的三幅作品。
弧度
從上面三幅作品的分析對比不難看出,褚遂良的《雁塔聖教序》比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虞世南的《孔子廟堂碑》更為流暢,舒朗,節奏感更強。
節奏感的強弱可以從筆畫粗細之間的對比看出。那麼字的流暢、舒朗就不得不從文字線條的弧度談起了。如果把書法中的提按可以比喻成音樂中的強弱,那麼書法中的線條可以比喻成音樂中音的高低,音樂中高低音之間的變化越大,旋律就會越豐富。通過上面三幅作品的對比分析,褚遂良的《雁塔聖教序》要比歐、虞的作品,出現弧線的頻率要多得多,並且弧度也要大得多,所以褚遂良的作品更流暢更舒朗。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屋漏痕」「錐劃沙」「印印泥」「折釵股」「蟲蝕木」等等幾種前人從大自然和生活中悟出來的幾種點畫的寫法和形象化的比喻。說起「印印泥」就不得不提到褚遂良了。褚遂良曾經對張彥遠說:「用筆當須如印印泥」。那麼在褚遂良後期比較成熟的作品中可到以看到很多關於「印印泥」的痕跡,這也是褚遂良用筆的一種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