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中的「節奏感」

2020-12-21 光明思想理論網

  作者:楊長振

  書法中節奏感的體現主要是書寫過程中的快與慢、輕與重、線條和單字圖像及形狀的變化等諸多外部的表現形式傳達到我們視覺神經的。明豐坊《書訣》中言:「古人論詩之妙,必曰沉著痛快。惟書亦然,沉著而不痛快,則肥濁而風韻不足;痛快而不沉著,則潦草而法度蕩然。 」這裡所提到的「沉著」「痛快」指的就是書法中的節奏感了。

  縱觀中國書法史,上至甲骨、篆書,下至真、行、草,文字的演變都離不開實用性和易寫性兩個基本要求。草書書寫速度快、簡練,往往書其大意,略具其形,但較難以識別。楷書書寫速度慢、易識,但實用性較差。因此,既要求簡便易識又兼具實用性的行書體演變完成。行書綜合了草書和楷書二者的優勢,書寫速度較快,也較容易識別。唐孫過庭《書譜》云:「留不常遲,遣不恆疾;帶燥方潤,將濃遂枯;泯規矩於方圓,遁鉤繩之曲直,乍顯乍晦,若行若藏;窮變態於毫端;合情理於紙上。 」所強調的也是節奏的重要性。

  書寫過程中的提按(粗細)變化是體現節奏美的重要表現方式之一。古人云:「一陰一陽謂之道也」 。陰陽的重複性規律及變化構成了書法的藝術美。筆中所含水或墨的多少,用筆的輕重都可以使線條產生粗細不同的變化,筆畫的粗細搭配不同,其產生的審美趣味也不相同。沒有粗細變化的作品,就像一支毫無韻律的舞曲,枯燥乏味,毫無藝術感染力可言。作品中一味的粗,作品易呆板;一味的細,作品又會纖弱。所以協調好筆畫粗細之間的關係就顯得十分重要。

  粗與細的把握應屬於創作中微觀的部分,筆畫的搭配必須是準確的、豐富的。筆畫粗細之間、長短之間相互穿插變化,才能使作品在雄渾中顯露出俊俏的姿態,作品才會富有感染力。毛筆筆鋒是一種較軟的倒錐體,書寫時按壓力度越大,筆畫就越粗,相反則越細。因此通過對毛筆施加不同的力度,使筆畫的粗細產生豐富的變化,對比愈加強烈,節奏感也就會越強。如唐褚遂良《雁塔聖教序》和唐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中的「其」字進行比較,褚遂良的楷書之所以生動活潑,節奏感強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筆畫粗細和書寫速度上的變化所造成的。

  空間也稱留白,是針對字與字之間的空間感而言的,簡單來說是指作品中的單個字,一組字或者整幅作品中的字之間的大小空間變化。比如在寫行草書時,這種字與字之間和行與行之間的留白有時疏朗,有時密集,這樣疏朗空間和密集空間的不斷交替變換,使大小空間的對比形成強烈的視覺反差,整幅作品中空間的疏朗與密集交替掩映,層次變化豐富,節奏感自然強烈,也更容易產生視覺衝擊力。

  在寫篆書、隸書或楷書時,我們往往都會提前疊好格子,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的距離基本相等。一般情況下,筆畫多的字佔的空間要大一些,筆畫少的字佔的空間就相對小一些。這種大小空間的錯落變化也是存在的,只是不像行草書那樣明顯,變化的餘地更小,節奏感也會弱很多。這種對空間的運用與作品風格的形成有著直接的關係。如在宋四家中,蘇東坡用墨豐腴,結字扁平,氣象雍裕;黃山谷筆勢奔放瀟灑,字勢開張如長槍大戟。故對結字空間的不同理解產生的美,使面貌各異的書風仍是今人學習書法的經典範本。

  對於書寫實踐來說,作品是用毛筆一筆一筆寫成的。趙孟頫說:「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 」歷來人們都把筆法作為書法中最核心的部分,由此筆法就變得首要了。在書寫漢字的過程中,起筆、行筆、收筆都要遵循一定的書寫規律。姜夔在其《續書譜——用筆》一節中也說:「故一點一畫,皆有三轉;一波一拂,皆有三折。 」強調的正是書寫時法度的問題。另一方面,書寫過程中還需要注意長線條和短線條的合理搭配。長而直的筆畫過多,貌似枯柴遍地。短而直的筆畫過多,字勢茂密又似樹梢掛蛇,雜亂無章。以上兩種情況都會給人以不舒服的感覺,在節奏上也會顯得混亂。

  書法中,筆力也是構成作品中節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明豐坊《書訣》中云:「古人作篆、分、真、行、草書,用筆無二,必以正鋒為主,間用側鋒取妍。分書以下,正鋒居八,側鋒居二,篆則一毫不可側也。 」這裡所說的正鋒就是指中鋒,如寫篆書,篆書結體相對工整平穩,筆畫粗細變化不大,為求渾厚飽滿,遂需用中鋒進行書寫,使筆尖處於墨線的正中間,後對筆毫施加壓力,萬毫齊力,這樣力量自然寓於字中。又如草書,則需正側鋒並用,勁妍兼取,筆法如行雲施雨、走蛇舞龍;風檣陣馬、沉著痛快般的線條之美,充分展現草書在用筆上千變萬化的特點,同時還能夠直接感受到作者書寫時的內在氣質。故而有「正鋒取勁,側鋒取妍」的說法。因此,行草書在筆墨變化上要比篆書和楷書更加豐富,也更具有表現力。

  書寫作品的過程簡單來說就是蘸墨,書寫,再蘸墨,再書寫,這樣一個規律性、重複性的過程。傳統的中國書畫,墨可分五色,即:濃、淡、枯、潤、燥。墨色由濃墨到枯墨體現的是一個節奏的過程,墨色變化對一件作品的好壞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大塊墨色的濃淡枯溼對比能夠很容易地造成視覺上的衝擊力,層次感更豐富,變化也更多。很多人在初學書法時,都會寫一筆蘸一次墨,這樣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整幅作品墨色變化小,就更不用談層次感和節奏感了。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不僅要善於用墨,還應學會用水,藉助水使墨象表現得更加豐富。毛筆中所含水分的多少又會造成乾濕的墨色變化。通過水的特性,水和墨的混合,墨色發生乾濕不同程度的變化,墨色變化所形成的色差也更容易產生視覺衝擊力,形成了節奏感,便更具有神採。以明王鐸的立軸作品和唐張旭的草書《古詩四帖》為例進行分析,墨色由濃溼到乾枯,墨色變化生動自然,層次感強烈,就像音樂中的音符一樣,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二者不愧為中國書法史上的高手。(楊長振)

[責任編輯:劉冰雅]

相關焦點

  • 品褚遂良作品筆畫的節奏感與弧度,賞「褚體」筆力運用之妙
    書法作為一門特殊的藝術,不僅給觀賞者帶來感官上的審美享受,同時又給人們帶來精神上的愉悅。書法被稱作線條的藝術,也是生命力的體現,它用線條的粗細、墨的濃淡變化,再加上章法的節奏感,來呈現書法的筆力,從而展現書法的獨特魅力。王羲之書法「入木三分」「力透紙背」。「屋漏痕」「錐劃沙」「印印泥」「蟲蝕木」等等都是在強調筆力。
  • 好書法的標準:好看、耐看!
    到了南朝時期,書法家王僧虔在《筆意贊》中給出了一個標準:「書之妙道,神採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意思是好書法要以形寫神,形神兼備。「形」指的是點畫線條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書法空間結構;而「神」主要指書法的神韻。此論一出,成為歷代書評與書法欣賞的基本法則。
  • 什麼是照片的節奏感?拍照時怎麼拍出節奏感?
    提到「節奏感」一詞,可能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音樂中的節奏。因為「節奏感」在音樂當中是非常常見的;不過呢,「節奏感」並不只局限於音樂這一項藝術形式,我們傳統文化當中的國粹京劇,也是存在「節奏感」的——因為,藝術是相通的。我是攝影愛好者,同時,我也是粗通音律的京劇愛好者。
  • 8尺整紙、16釐米單字,他以「大作」入書法國展
    在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展上,湖北書家謝紅兵以楷書入展。平日謝紅兵涉獵的書體較多,為何他選擇楷書投稿?本也擅長小楷的他,為何又選擇大字楷書呢?在他的《創作手記》中,對這些問題做了回答,從中我們也可以學到投稿的技巧。
  • 學DJ打碟基礎知識 - 節奏感
    華裔美女DJ打碟現場圖片剛開始學DJ打碟的時候,如果你個人節奏感比較好的話,是非常有利於你的學習進度,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往往比其他人快上許多,那麼,提到了「節奏感」,這就是跟聽歌有關係了「蹦迪」的人也有不少,也就是跳舞,下面的意思,不用說,相信大家都應該會想到,那就是,無論是挑什麼舞,都是根據歌的內容來控制自己的步伐或者說律動,蹦迪也是需要跟舞曲中的鼓點(律動)進行同步的,通俗的講,就是跟著拍子來跳舞。
  • 欣賞黃建南油畫,解析油畫作品中的筆觸的節奏感,是由什麼決定的
    繪製油畫的排筆決定筆觸的的張力,繪製油畫的顏料決定筆觸的視覺,但是,心情影響油畫筆觸的節奏感。有沒有發現,在創作中,心情舒緩的時候,畫面的筆觸尤顯細膩,心情激蕩的時候,筆觸格外奔放。油畫筆觸的節奏感,來源於材料,但受制於心情。我想,筆觸的節奏感,不僅僅油畫如此,只要是通過畫筆繪製的作品,大凡如此。
  • 飄逸靈動的書法字體
    在書法中講究結構的美感,一個字要想表現出其藝術美感,就必須立於之上。結構美不僅表現在一種勻稱的字體構成上,還表現為參差有序的筆法結構以及黑白相間,虛實相生的藝術追求上。在藝術造型上,書法追求一種靈動性與創造性,同時書法字體所表現的往往不只是一個字的藝術,還表現出一種力與美的結合,一種結構之間的和諧、錯落的美感。
  • 名家四字書法作品 胸中蘊翰墨 妙筆書人生
    名家四字書法作品有著極為獨特的藝術韻味,更能引起人們心中對藝術的追求。一幅幅優秀的四字書法作品將美好的寓意賦予作品中,符合絕大多數人的審美觀念,這就使得名家書法的收藏價值和裝飾價值顯示出來。接下來,一起欣賞當代書法家四字書法。
  • 「大家視野」趙俊德書藝法度嚴謹嫻熟、極富節奏感、渾然天成
    受家庭影響,俊德自幼崇尚中國傳統文化,酷愛書法,5歲起即在父親的指導下開始學習古文、詩詞、書法。小楷初學王羲之、鍾少京、文徵明,後臨摹趙孟的《道德經》、《閑邪公家傳》、《大洞玉經》,王羲之的《樂毅論》、《黃庭經》等名作。長於楷書及行書,書寫的25米小楷書法長卷,其中包括14位書法名家的作品。其法度嚴謹嫻熟、無一苟且之筆、極富節奏感、渾然天成。
  • 【文藝副刊】書法是可以讀的
    我理解這位文友,認不得書法不足為怪。書法楷、行、隸、篆、草五體中,前三種好認讀些,後兩種就很難了。因為我們從跨進學堂的那一天起讀的課本都是宋體正字,一直到大學甚至博士後幾乎所有的課本、讀物都還是這樣,除非有家庭的培養和拜師學習,否則就難得真正接觸到中國幾千年來用毛筆書寫傳承下來的書法經典作品。這些經典作品幾乎承載了中國文化的傳統和變遷,以及華夏子孫的精神氣質。
  • 跑步節奏亂了,別著急,踩出節奏感
    跑步節奏亂了,別著急,先踩踩,踩出節奏感清晨五點多鐘,這時候溫度最低。北方漠河氣溫降到了零下44.3℃,聽說冰雕師穿上了3斤棉褲禦寒。有北方友友說跑步太冷了太不方便了。就如同太平靜的水面總是感覺有點膚淺,水波不興是蘇軾《赤壁賦》裡的情懷,而我,只想在平日裡跑步中有那麼一點不同的感受,這點不同的感受會讓我特別高興,因為我還可以發現不同。第八公裡,車多起來了。我的腳步也開始亂,我沒有辦法不亂,在安全和不安全之間選擇,我絕對選擇安全。
  • 隸書書法作品欣賞 看當代書法家隸書創作
    ——易從網隸書書法作品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它所顯示的磅礴的表現力是無可比擬的,中國書法僅以黑白、點線為表現手段,成為「東方藝術美學的核心」、「中國文化核心中的核心」,這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成功的訣竅在於書法的美學構成。本文整理了當代擅長寫隸書的三位書法家手寫書法作品,一起來欣賞吧!
  • 李炳義書法藝術館落戶武訓故裡聊城冠縣柳林鎮
    省軍區、冠縣縣委縣政府、柳林鎮政府、山東政法學院相關領導及部分書法愛好者參加了開館儀式。  李炳義書法藝術館位於柳林鎮武訓紀念館西側,柳林鎮文化站三樓,共六個展廳,展覽作品有李炳義先生歷年來五分之一的書法作品、中國書法名家為李炳義先生的題詞、李炳義先生與書法名家的合影以及收錄其作品的作品集等。
  • 鄭板橋的書法風格,不是誰想學就能學的,都省省吧
    官山東範縣、濰縣縣令,政績顯著,後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能書善畫,書法風格獨特,善畫竹石圖,並且是一位有名的清官,在中國歷史上有關於他的傳說故事有很多,可謂是婦孺皆知。鄭板橋書法,用隸體摻入行楷,自稱「六分半書」,即以「漢八分」(隸書的一種)雜入楷、行、草而獨創一格的「板橋體」。
  • 他在人生低谷的時候,寫了一幅129字的書法,被稱為稀世珍寶!
    這幅書法就是蘇軾所寫的《寒食帖》,這幅書法是蘇軾被貶黃州的第三年,在寒食節所寫的一幅書法,用詞深切,詩文悽涼,加上蘇軾的深厚的書法功底,成就了傳世名作。蘇軾給後人留下的印象就是一位大文豪,大詩人,其實他的書法在當時的書壇首屈一指,其筆法章法影響深遠。
  • 學習鋼筆書法最好的途徑是臨習毛筆法帖
    中國的漢字是一個特例,它不但有表達意義的作用,還可以成為一門獨立的書寫藝術——書法。既然同樣寫的是漢字,毛筆字可以成為藝術,鋼筆書寫自然也可以成為一門新發展的藝術。藝術可以陶冶性情,寫得一手好的鋼筆字,不但使人賞心悅目,還可以提高你的文化品位。不過,我們要把用鋼筆寫字與鋼筆書法區別開來,就像會拿毛筆寫字不等於會書法一樣。
  • 歐陽中石書法如何?專家:神州書法第一家
    不久之前,書壇又隕落一位大師級的名家,歐陽中石老先生以九十三歲高齡辭世。這個經常自稱是「八零後」的書法大家的辭世(中石先生曾在八十多歲時戲稱自己是「八零後」),讓當代書法又悄然失去了一絲色彩。有毀有譽,才是一個真實的藝術家,歐陽中石先生的書法,歷來就被人毀譽參半,但個人名譽的高低,並不妨礙他於當代書法的貢獻。
  • 清代著名書法家鄭板橋,14幅精品書法對聯欣賞,筆勢奇古格韻別趣
    書法藝術的發展是和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秘法不可分的,五千年來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對書法的研究和創新一直就未停歇過。書法發展是一個循環操作步驟,臨帖+創作的過程。那麼想學書法就必須看真跡,臨真跡,有名師指點如何臨真跡,三者缺一不可。在古代,真跡的代名詞就是孤品。
  • 書法美的根源——書勢
    書法是音樂化的文字,它超越了語義性,通過筆法表現為不同的運動節奏美感。二者都是以時間為變化軸,以點線的長短、強弱等運動與情感軌跡相呼應。其動作有如舞蹈,其如歌性有如音樂。「一切藝術趨向音樂的狀態。尤其是『舞』,這最高度的韻律、節奏、秩序、理性,同時是最高度的生命、旋動、力、熱情」。音樂中表現性的舞蹈也是節奏和運動性的統一,由此可見書法中節奏感的重要性。
  • 為什麼唱歌時總有人跟不上拍子,沒有節奏感?
    那麼節奏感是什麼?跟拍子又有什麼關係?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音樂節奏是什麼?如果中文的「一板一眼」適合用來形容拍子,那麼,「輕重緩急」則適合形容節奏。節奏在音樂中有著不同的作用定位,像純音樂的創作,節奏一般在旋律中是為了塑造音樂形象,而在伴奏中是為了營造音樂氣氛與意境。如果是為歌詞而創作旋律,那麼旋律的節奏還要與歌詞中的語法節奏相符,例如把要強調的字眼落在重拍或者放慢節奏(最直觀的例子可參考中國國歌,大家可以試一下不唱,只按著節奏念一遍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