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副刊】書法是可以讀的

2020-12-20 河池網

  前段時間,有位文友在他朋友家的牆壁上看到了我的一張書寫毛澤東詞的草書,半天都讀不出來,於是微信請教於我。後來在一次聚會上他對這事還「耿耿於懷」,質問我能不能寫些大家都能認得的楷體字,最好像印刷體一樣的,我應付著點頭應允。
  
  我理解這位文友,認不得書法不足為怪。書法楷、行、隸、篆、草五體中,前三種好認讀些,後兩種就很難了。因為我們從跨進學堂的那一天起讀的課本都是宋體正字,一直到大學甚至博士後幾乎所有的課本、讀物都還是這樣,除非有家庭的培養和拜師學習,否則就難得真正接觸到中國幾千年來用毛筆書寫傳承下來的書法經典作品。這些經典作品幾乎承載了中國文化的傳統和變遷,以及華夏子孫的精神氣質。從這一點來說,書法之所以能成為藝術而優於其他文字就在於這一點上。書法還在於能夠伸張個人情緒,表達喜怒哀樂,所謂「一書一世界」就是如此。比如,唐代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就表達了悲憤的心情,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表達的是喜悅興奮的心情,等等。


  
  一張書法作品擺在我們面前,我們需要讀的不僅僅是內容,還要讀出這幅書法的美感,讀出作者的內心表達。
  
  讀內容就是要讀出書法文字的讀音,與標準宋體一一對應出來,才能理解文字表達的意思。由於篆書、草書生成的年代久遠加上平時實用不到,對我們而言就很生疏,要認讀它需要篆書、草書學習的基礎。我在山區老家的堂屋封山牆用篆書寫了一幅中堂「寧靜致遠」,一位親戚來訪,一進門就隨口讀出「家靜有運」,我說你讀錯了,他極不服氣,「我堂堂大學中文系本科畢業的怎麼會不識中文字呢?」我說這裡寬帶信號不好不能馬上查出,你回去後上網絡查查書法字典就OK了。還有一位中學校長也學過幾年的篆書,有一天我為朋友用草書寫了「為師有道」發在朋友圈,他看到了問我,最後一字是什麼字,我說是「道」字,他說沒見過,我叫他查草書字典,他查完字典說還真有這種寫法。認讀書法是有門檻的,這個門檻還不低。不少人學了點皮毛或一知半解,看到不識的字也不深究就笑話別人,自己出醜了還不懂得!中國漢字有幾千個,每個漢字都有相應的篆體和草體,有的一個字有幾十種草法,有不少字晃眼看去草法很相像,仔細看起來就能發現差別了。如「山」和「下」,「上」和「卿」很難區分。學書法的人,到一定的程度就開始讀字帖了,讀帖讀技法——筆法、字法是基礎,讀章法、墨法、節奏、感覺、境界是高層次讀帖。


  
  一張字擺在面前,能讀出所有的字只是讀書法的第一步,要能讀出作品的美感來難度就大了。書法的美感由筆畫的力度、速度、粗細、長短,結構的疏密、揖讓、姿態,章法布局的協調、空間大小、筆墨的對比、節奏感等等因素決定的。品讀書法的美感在魏晉以前都開始了,到了魏晉以後就更盛。梁武帝在《古今書人優劣評》曾對鍾繇的書法進行評論:「繇書如雲鵠遊天,群鴻戲海,行間茂密,實亦難過。」古人對筆畫力度的要求用「屋漏痕」「錐畫沙」「折釵股」等自然現象來參照,對草書線條用「流水行雲」「飄若浮雲,矯若驚龍」來形容。朱熹對王羲之書法做過評價:「玩其筆意,從容衍裕,而氣象超然,不與法縛,不求法脫。所謂一一從自己胸襟中流出者。」可謂評出高深度了。其實書法和音樂、文學、中國畫等其他門類藝術一樣相通,都強調基本功,講究自然和諧,突出重點、高潮,注重氣勢的連貫、節奏的變化,等等。書法是無聲的音樂,無言的詩,無形的畫。


  
  讀懂了內容,讀懂了美感,還要讀懂書法作者。一張書法作品往往是作者的一次心路歷程,讀者可以由此進入作者的內心世界。書法史上,唐代狂草大家懷素是一個僧人,他常以「狂僧」「醉僧」自稱。酒雖是佛家五戒之一,但懷素照喝不誤。通過觀賞懷素的作品《自敘帖》,看他「運筆迅速,如驟雨旋風,飛動圓轉,隨手萬變,而法度具備」,從中能夠窺探到他性情疏放,銳意草書,卻無心修禪。唐任華透過懷素書法曾賦詩:「狂僧前日動京華,朝騎王公大人馬,暮宿王公大人家。誰不造素屏,誰不塗粉壁。粉壁搖晴光,素屏凝曉霜。待君揮灑兮不可彌忘,駿馬迎來坐堂中,金盤盛酒竹葉香。十杯五杯不解意,百杯之後始癲狂……」就是例證。讀書法除了認讀內容、欣賞美感,還能讀出書法家的個性和內心情感,這是高手。現如今,不少書法作者寫書法不根據自身的性格特點胡亂取法,人書分離,浪費時間不算,還收效甚微,觀者也難從其作品中窺探到他內心的信息。好多朋友問我「你怎麼不寫草書?」答曰「因為我少喝酒!(偷笑)」草書需要感性的成分多些,酒精能去理性促感性的生發。所以我的書法面目是篆隸書多,寫草書也是寫字字獨立的章草,因為我素喜平靜內斂,不太張揚好動。
  
  書法蘊含的信息、氣質、境界不僅書家需要讀、讀得懂,其他普通大眾也能讀得懂,讀出文字,理解字義,讀懂作者的內心,更能讀出書法之美。藝術和實用往往相悖,寫字是把複雜的事情往簡單裡做,藝術要把簡單的事情往複雜裡做。我們為什麼要把簡單的事情往複雜裡做呢?是因為我們想通過書法藝術的學習,表達一些情感,尋找心靈的寄託,而不僅僅懂得實用的抄書。(龍介池)
  
  龍介池,字三皎,別署紙廠洞人、五悅堂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廣西書法家協會理事、河池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2014-2017年度「中國書法名家人氣百強榜」上榜書法家。作品曾在《書法導報》《書法》《書與畫》《青少年書法》《青少年書法報》《書法報》等報刊發表。

相關焦點

  • 文藝副刊《半屏山》| 阿哥阿妹對漁歌;新時代海霞故事;電影《海霞...
    31  12-2020  學生園地  為激發中小學生文藝創作熱情,本報《學生園地》專欄將陸續以學校為單位推出學生作品專版本期推出的是洞頭區鹿西小學學生作品專版……  在英文的世界中暢遊  ——讀《環遊世界80天》英文版漫畫有感  鹿西小學601班 趙志宏  當我決定購買《環遊世界80天》英文版漫畫時,媽媽在書架旁念叨了起來:「你確定買嗎?五年級的英語水平看得懂嗎?」
  • 【金榜題名】全國報紙副刊散文一覽無餘(2019年11月01日)
    《平頭溝的朝氣》★河南日報人物時空發表作者陳煒散文《姥姥曾是地下黨》★鄭州日報鄭風副刊發表作者路來森散文《曬豆棵》★洛陽日報洛浦副刊發表作者買英帥散文《茉莉枕裡藏夢想》★商丘日報梁苑副刊發表作者婁淵禮散文《火山口》★平頂山晚報天天副刊發表作者徐成文散文《微信投票》★周口日報沙潁文藝發表作者王少青散文《遊走古典》
  • 【金榜題名】今日報紙副刊散文快讀(2019年3月28日)
    ★精神文明報文藝副刊發表作者楊寬林散文《在那油菜花盛開的地方》★中國教師報文化副刊發表作者朱萬紅散文《開一枝桃花在心間》★中國旅遊報副刊發表作者張培瓊散文《嶺南風華》★河南日報中原風副刊發表作者趙煒散文《縷縷春光駐心間》★鄭州日報鄭風副刊發表作者齊夫散文《爭春》★開封日報行走民間副刊發表作者洛水散文《遍地草香
  • 要聞|中國副刊研究會2015年年會在東川舉行
    近日,中國報紙副刊研究會2015年年會在東川舉行,中國報紙副刊研究會榮譽會長丁振海、會長曾凡華等領導出席會議,來自全國25個省、市、自治區的101家媒體共122名報紙副刊記者、編輯參加。
  • 李輝:回望《〈紅高粱〉西行》 |《孺子牛》文學副刊3則
    記者與副刊編輯,我非常喜歡這個職業。記得《北京晚報》期間,採訪不同前輩,報導不同的影視、文學。 我自己特別喜歡開設的「作家近況」欄目、「居京瑣記」欄目。那個時代,可以與不同前輩聊天,可以約請不同文人賜稿,如今想來,多麼美好。 《北京晚報》期間,我經常讀《人民日報》「大地」副刊。
  • 經典客廳四字書法作品8幅 文藝氣質滿分
    客廳四字書法作品推薦二: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國賓禮書法家觀山行書作品《上善若水》作品來源:易從網現代簡約風格的客廳規劃的很有質感,規整利落的氣息在這裡展現。沙發背景牆上懸掛著碩大造型四字書法橫幅作品「上善若水」,四個字醒目的效果很不錯,文藝的氣質在這裡瀰漫。
  • 書法家陳鵬宇先生的書法和方寸之間的攝影 心香文藝
    陳先生的書法大氣磅礴,疏密有度,有時如行雲流水,有時又像花叢蝴蝶自由穿梭。疏間可跑馬,密處不透風。字裡行間能感受到他對大自然的熱愛,把滿滿的山水之情投入在墨寶中,陳先生虛心好學,哪怕自己已經是個家了,但看到比自己好的書法作品,他仍會認真的去臨慕學習,陳先生對臨慕有一段體會,他說:「臨帖是每個書法愛好者在書法學習中的一種必不可少的學習方法,通過臨摹前人好的書法作品和名家字帖,從而學習他們在書法作品中的精華,為自己的書法創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 「水墨新境」——品讀西泠名家丨王佩智書法藝術
    「近水樓臺先得月」,這些指導更加有益於他的書法品位之提升和藝術視野之提高。去職繁忙的印社政務之後,近十多年來其出版20多部不同範疇的文藝著作,發表數十篇不同題材的論文,算得上一個多產而豐厚的作者。同時,在「近墨者黑」的藝術環境裡,受到西泠印社執行社長劉江老師等多位藝術大家的指點,他的書法創作也似他的文化翰墨,自然地在快速提升。
  • 第三屆「江蘇省文藝大獎·書法獎」作品展在省現代美術館開幕
    12月11日,由江蘇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江蘇省書法家協會主辦,江蘇省現代美術館協辦的第三屆「江蘇省文藝大獎·書法獎」作品展在江蘇省現代美術館開幕。出席開幕式的還有各市及團體書協負責人,省文聯各部門、協會、單位的負責同志,第三屆「江蘇省文藝大獎·書法獎」獲獎、入展作者,部分江蘇書法全國獎、蘭亭獎獲獎作者,在寧部分高校書法專業師生以及新聞媒體和社會各界書法愛好者。方祖岐、水家躍、王建、言恭達、孫曉雲共同為展覽揭幕。王建、孫曉雲分別講話,劉燦銘宣讀獲獎作者名單,領導嘉賓為獲獎作者頒獎,獲獎作者代表張斌發言。開幕式由省書協副主席兼秘書長劉燦銘主持。
  • 【金榜題名】全國報紙副刊散文一覽無餘(2021年02月04日)
    ★洛陽晚報三彩風副刊發表作者劉志軍散文《夜過新街橋》★洛陽日報洛浦副刊發表作者李永忠散文《憶我的父親》★平頂山晚報副刊發表作者王國梁散文《草色青青又一春》★遼瀋晚報遲桂花副刊發表作者張亞凌散文《初一拜年》★新民晚報夜光杯副刊發表作者陳子善散文《愛貓人》★羊城晚報花地副刊發表作者劉江濱散文《蘭之香》★亳州晚報渦河副刊發表作者翟樂華散文
  • 我讀《傳習錄》14-神奇的三密相應讀書法
    但讀之時,一種科目意思牽引而來。不知何以免此?」先生曰:「只要良知真切,雖做舉業,不為心累。總有累,亦易覺克之而已。且如讀書時,良知知得強記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誇多鬥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如此亦只是終日與聖賢印對,是個純乎天理之心。任他讀書,亦只是調攝此心而已,何累之有?」
  • 一周文化講座│副刊,上海報紙的重鎮
    活動還邀請到了著名批評家、散文家李敬澤及本書出版方、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韓敬群與讀者分享古詩詞之美,通過解密「讀古詩,做個現代生活家」的真趣妙法,帶領讀者朋友們逃離塵世的喧囂,在古典風景裡觸摸中國人的心跳和脈搏,讓匆匆忙忙的人生活出流水高山的韻致。
  • 讀好書、書法創作、珠心算…這個周末在福中盡享「讀書人」的快樂
    活動現場,福中社區黨委聯合瑞思CC-times教育城,精心打造集好書推薦、以舊換新、文藝匯演、書畫創作、詩歌朗誦等形式多樣的互動環節,讓社區居民能夠擁有自在舒適的閱讀體驗,盡情享受「讀書人」的快樂。贈書之後,詩歌朗誦、現場書法、樂隊合奏、珠心算、跆拳道等節目輪翻上場,展示了福中社區居民的多才多藝。
  • 【三分鐘】全國報紙副刊散文一覽無餘(2019年3月15日)
    ★人民日報海外版旅遊天地發表作者施立夫散文《莫愁湖春色》 ★文匯報筆會副刊發表作者高明昌散文《土裡的隱士們》 ★解放軍報長徵副刊發表作者邱彬洵散文《金戈鐵馬雁門關》 ★精神文明報文藝副刊發表作者胡明寶散文《趴在春天的肩頭
  • 【金榜題名】全國報紙副刊散文一覽無餘(2019年4月25日)
    ★濮陽日報金堤副刊發表作者魏霞散文《童年讀書》 ★重慶日報農村版副刊發表作者李曉散文《一生要讀多少書》 ★安徽日報農村版芳草地發表作者王張應散文《插田要好秧》 ★陝西日報讀書副刊發表作者王宜振散文《談讀書》
  • 人民廣場《太行賦》書法巨石落成
    4月27日,雕刻有《太行賦》書法的巨石在人民廣場落成,為這裡增添了一道靚麗的文化景觀。巨石長22米、高4.2米、厚1.89米,石材為太行山雪浪石,石紋美韻,幽雅獨特。巨石上雕刻的《太行賦》出自省作家協會原副主席、著名詩人劉小放筆下,熱情歌頌了英勇的河北人民抗擊日寇,打擊日本侵略者,不屈鬥爭的事跡,謳歌了「抗日烽火燃千嶂」、「一草一木皆刀槍」的人民戰爭,並描繪了改革開放後,尤其黨的十八大後河北發展的壯麗藍圖,讀起來自然上口、熱血沸騰。用書法展示《太行賦》的藝術家是省文聯副主席、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河北書協副主席潘學聰先生。
  • 【名家品鑑】龍海秋:醉人的玉泉,只取一瓢飲——石劍波書法賞析
    清風徐來,樹影婆娑。     唐代書法家張懷瓘說:「深切了解書法的人,只看它的神採,忽略也不需要重視字形。」讓人聯想起王鐸,筆尖是那般靈敏——雖然有時淹沒在他的漲墨法之中,但王鐸書法中所有的迷人風採也是屢屢體現於其中——其徵服人心的威力無法抗拒。 憑著清晰明確的感覺,辯別那迅速且細緻變化著的那種種微妙,由此,天神般的喜悅狂熱感染了他,濃濃的醉意中激動得不能自持。這種不可遏制的如狂欣喜,使他可以像張旭一樣墨跡落在無邊的白紙上,讓人飄忽遐想。
  • 鐘山文藝講壇 | 馮亦同:讓靈魂「倚牆而立」
    ——鐘山文藝大講壇在南京精彩開講,不僅吸引了大批觀眾到場觀看,也在線上的傳播過程中收穫了許多粉絲。鐘山文藝講壇的開設,旨在加強市民的藝術教育,提高大眾的文化藝術素養。2018年,肩負諸多寄託與期望,鐘山文藝大講壇更名為「鐘山文藝講壇」再次起航。5月,「文藝講壇」將邀請到當代著名作家馮亦同開設專題講座。敬請期待!
  • 曾翔:我寫幾個字,你能讀出來嗎?網友有點懵,這是書法?
    特別是在書法方面,經過幾千年的歸納總結,早已形成了一套符合多數人審美的書寫規範。在法度和規矩允許的範圍內書寫,大家都能準確識讀,也就沒有啥抽象不抽象的了。需要注意的是,現在的很多書法家為了藝術審美的需要,不再局限於漢字原有的規規矩矩,開始在用筆方法和結體造型上別出心裁,寫出來的字呢,讓人覺得陌生且抽象,甚至連基本的識讀都很難完成。
  • 【天雨流芳】方放書法的「唯美四境」
    新華網文化頻道【天雨流芳】欄目將陸續推出當代名家名作系列品讀,讓心靈如同沐浴天雨一樣得到知識和智慧的滋養,一瓣心香,讓靈魂綻放出生命的清香。國慶中秋雙節到來之際,我們奔波不安的靈魂需要得到詩意的棲居。所謂:「落花無言,人淡如菊。書之歲華,其曰可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