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這幾天,我對即墨花邊很感興趣,想學習一下。網上搜索,除了看到一些宣傳稿以外,沒有教程,也沒有人表示自己在學。
僅一個非遺文化的稱號和文字介紹,而上面都提到百年歷史的即墨花邊因為缺少傳承人,瀕臨失傳。
太令人嘆息了。
這幾年,「文化傳承」的呼籲隨處見到,手工藝傳承這一方面也拍了很多宣傳視頻。仍有一個現實,多數手工藝在沒落。
在網上隨時能看到關於手工藝沒落的總結,通常認為一是沒宣傳。二是現在年輕人懶,不愛動手,怕吃苦。三是工業商品琳琅滿目,手工製品不吃香。
說來說去,都是時代的錯。
我承認,時代改變讓人們的生活百年間變化巨大,人的雙手一直在解放,但手工的魅力並沒有消失。
一個再忙碌的人都會在某些時刻思著動手做一樣東西。
一個人但凡愛上手工中的一類,是絕對能吃苦的。多少人坐著做手工,頸椎腰部出了問題。這是吃不了苦嗎?
而所謂的「宣傳」,真的沒有嗎?是過於空洞,沒有真正觸及到手工的意義,一味哀嘆文化斷承。
所以我的看法是,某些傳統手工藝沒落,是自身的原因。它對時代含有偏見,沒有理解時代。
二
作為一個手工愛好者,我正在學習歐式刺繡和拼布。
吸引我學的原因是看別人的作品很漂亮,然後看到很多刺繡教程,一堆作者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越看越想嘗試。
刺繡和拼布國內都有,也是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
我個人觀感,歐式刺繡及日本拼布是最火的,也就是說女紅愛好者首選基本是它們。
國內為什麼不火呢,可以搜搜有多少教程。跟即墨花邊一樣,你可以看到無數精美的刺繡作品,讚嘆古人手藝精湛。
就沒有然後了。
可能有人對此不屑,你要真喜歡,為什麼不拜師學習,在網上搜教程能學個屁,一點都不誠心。
我雖然自稱愛好手工,不幸的是,喜歡的類別特別廣,不但窮,按圈內流行說法,有點手殘,永遠處在學藝不精的狀態。
以傳統手工藝的要求,我這種人直接拉入黑名單,沒有資格學。
某些傳統手工藝的要求,是以「成為大師」的標準要求學習者的。
他先看你有沒有這個才能,判斷你可不可以學。接著希望你咬牙堅持到底。
不要說資格,我根據自己的水平判斷,都覺得很自卑,不配學。
我曾看過國內刺繡相關的視頻,作品很驚豔。
記者問,學這些是不是很累。
手藝人回答確實很難很苦很累。接下來又提到,年輕人來學的沒幾個。
觀者評論要麼讚賞他們吃得苦,要麼又批年輕人太懶太浮躁,不關心傳統文化。
這種視頻,我真的不知道它是宣傳手工藝,還是在斷手工藝的路。它的潛在意思是負能量的:這個很不容易,一般人不行,時代比以前差。
多麼矛盾。
這個時代與過去不同的一點,就算都是手工,美麗又困難的領域很多,為什麼一定要學這行。好比沒愛上一個人時,有幾人願意提前付出。
優秀手工藝確實需要吃苦耐勞,甚至是擁有天賦的人才能把它傳下去。
手工藝最難要求,精益求精,創新改革,不是天才真的很難做到。
但這樣的人難道天天可以遇見嗎。
是否為尋找這樣的人,把普通人拒之門外,感興趣的人沒資格學習嗎。
如果一樣事物沒有足夠的群眾基礎,它能走到什麼地步。
這就是傳統手工藝的矛盾困境。
三
提到傳統文化跟西方文化,在網上的碰撞激烈程度隨處可見。
一個歐式刺繡的作者分享教程,有人上來罵:你中國人為什麼學歐式,中國刺繡這麼漂亮,為什麼不學,崇洋媚外。
有拼布作者分享祖母被教程,有人又罵,中國也有拼布,什麼祖母被,配個洋名就高級了。
儘管這些作者心平氣和地解釋,這是我的愛好。仍得到強烈的批評:牧羊犬,繼續舔。
很多時候,外來文化受眾廣,原因只一個,它不會提這個有多難,對新人沒有要求,不問你有沒有資質,能不能堅持,還經常為新人量身定製多套入門學習方法。
中心思想是:你喜歡,就學。不想學了,隨你。
當然也有人可能會說外來文化也配跟國產比,本來就是些膚淺玩意。
然而,這個時代究竟是優秀的人多,還是平庸者多。更準確一點是,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才能傑出者永遠都是少數。
我不主張這種傲慢,為保持神秘感,不肯使用難度梯次,脫離普通人。
學歐式刺繡的人,不可能每個都成為刺繡大師。
一千人學習歐式刺繡,沒有一個學精。但都可以分享自己的心得,足夠把這項技藝的群體往下擴散,讓普通人覺得簡單,想學習。
藏著這個手工藝,只想找幾個人培養成材。希望他們以優異作品驚豔世人,把行業發揚光大。
想法沒錯,過去是這個路子,否則就不會有各種第N代傳承人的叫法。
還是這句話,時代不同了,如果這個人受不了花花世界的誘惑,跑路呢。
我聽聞某個傳統藝術行業(非手工),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可造之材,精心培養十年,結果人家轉行了,即使他如此有天賦,可不愛就是不愛。
本來就受眾狹窄的藝術行業失去了一個極佳的傳承人,損失夠大吧。
對這件事,我只想用「悲劇啊」來形容,真不知是哪方面出了錯。
我認為這種只想找第N代傳承人的方式不適應時代了。
不是說放棄找傳承人,而是找天才,和給普通人學習的機會是可以並行的。
學歐式刺繡難道是為了發揚歐洲文化,繼承歐洲傳統,成為名人大師嗎?
不可能。
大部分學這些的人,都是兩個字——愛好。
手工在這個時代存在,皆因有人對它發自內心的喜歡。
四
飛速發展的高科技時代,習慣了工業商品,很多人對手工不解,總會問出,學這些手工有什麼用,浪費時間吧,不如買的好。
機器取代手工已經是上個世紀的事情,機器量產商品滿足日常所需,是手工沒落的根源。不管國內國外,很多手工都因機器的強大被迫消失。
面對這個一個趨勢,哀嘆抱怨起不了多少作用,那麼反機器呢。
某些傳統手工藝經常與機器較真,宣傳文案裡直接點題:機器做不了,只有人手能做。
到目前為止,機器做不來的一些手工藝挺受歡迎,參與者眾多。
它的高端領域仍被第N代傳承人佔領,但產生了很多普通愛好者,她們在家製作,積極分享簡單實用的教程。
這就是我想說的,要優秀傳承人,和讓平庸的普通人嘗試是不矛盾的。
普通人分享的教程更適合新人,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去了解,最終使得一個手工藝不因遺忘而沒落。
以手之能打敗鋼鐵機器,是值得驕傲的。手工得有超越機器的價值,不然真的會餓死手藝人。
可是它的另一面歧視了機器能做的手工藝,讓它們的步伐更艱辛。
這種偏見影響了人們對手工的判斷,凡機器做不了的就追捧,機器可以做的全然無用。
即墨花邊面臨這樣的困境。看那些花邊,會發現機器可以做到,價格也便宜。
手工製作它顯然費力不討好。
這讓我想起了西方的蕾絲花邊,它也是古老複雜的傳統手工藝。而現在你能看到的蕾絲基本是機器批量生產的。
那麼手工蕾絲絕跡了嗎?誠然在手工界,它不是很火。但網上仍有一堆的手工作品和教程,某寶有材料包賣。
買成品更便宜,為什麼會有人浪費時間去做這種呢。
過去,我們的生活用品稀缺,手工製作的東西為我們解決生活煩惱。現在生活用品五花八門,隨處可以買到。
擁有歷史的手工技能需要換種形式存在,但不該只有提「傳統文化」才讓人有興趣掃一眼,也不該戰勝機器才被人記住。
它應該美麗自由的,而不是背負重擔,在時代中擺出奄奄一息的樣子,以求得世間可憐。
最重要的一點,手工的意義,是給生活帶來意義。這才是當下手工藝大眾化的重點,人選擇它的主要原因,是為自己的生活增添光彩。
它可以是製造樂趣的,可以是緩解壓力的,可以用來治癒痛苦,也可以成為終其一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