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手工藝沒落,是時代的錯嗎

2020-12-25 怪旅泊生活筆記

這幾天,我對即墨花邊很感興趣,想學習一下。網上搜索,除了看到一些宣傳稿以外,沒有教程,也沒有人表示自己在學。

僅一個非遺文化的稱號和文字介紹,而上面都提到百年歷史的即墨花邊因為缺少傳承人,瀕臨失傳。

太令人嘆息了。

圖片來自網絡

這幾年,「文化傳承」的呼籲隨處見到,手工藝傳承這一方面也拍了很多宣傳視頻。仍有一個現實,多數手工藝在沒落。

在網上隨時能看到關於手工藝沒落的總結,通常認為一是沒宣傳。二是現在年輕人懶,不愛動手,怕吃苦。三是工業商品琳琅滿目,手工製品不吃香。

說來說去,都是時代的錯。

我承認,時代改變讓人們的生活百年間變化巨大,人的雙手一直在解放,但手工的魅力並沒有消失。

一個再忙碌的人都會在某些時刻思著動手做一樣東西。

一個人但凡愛上手工中的一類,是絕對能吃苦的。多少人坐著做手工,頸椎腰部出了問題。這是吃不了苦嗎?

而所謂的「宣傳」,真的沒有嗎?是過於空洞,沒有真正觸及到手工的意義,一味哀嘆文化斷承。

所以我的看法是,某些傳統手工藝沒落,是自身的原因。它對時代含有偏見,沒有理解時代。

作為一個手工愛好者,我正在學習歐式刺繡和拼布。

吸引我學的原因是看別人的作品很漂亮,然後看到很多刺繡教程,一堆作者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越看越想嘗試。

刺繡和拼布國內都有,也是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

我個人觀感,歐式刺繡及日本拼布是最火的,也就是說女紅愛好者首選基本是它們。

國內為什麼不火呢,可以搜搜有多少教程。跟即墨花邊一樣,你可以看到無數精美的刺繡作品,讚嘆古人手藝精湛。

就沒有然後了。

可能有人對此不屑,你要真喜歡,為什麼不拜師學習,在網上搜教程能學個屁,一點都不誠心。

我雖然自稱愛好手工,不幸的是,喜歡的類別特別廣,不但窮,按圈內流行說法,有點手殘,永遠處在學藝不精的狀態。

以傳統手工藝的要求,我這種人直接拉入黑名單,沒有資格學。

某些傳統手工藝的要求,是以「成為大師」的標準要求學習者的。

他先看你有沒有這個才能,判斷你可不可以學。接著希望你咬牙堅持到底。

不要說資格,我根據自己的水平判斷,都覺得很自卑,不配學。

我曾看過國內刺繡相關的視頻,作品很驚豔。

記者問,學這些是不是很累。

手藝人回答確實很難很苦很累。接下來又提到,年輕人來學的沒幾個。

觀者評論要麼讚賞他們吃得苦,要麼又批年輕人太懶太浮躁,不關心傳統文化。

這種視頻,我真的不知道它是宣傳手工藝,還是在斷手工藝的路。它的潛在意思是負能量的:這個很不容易,一般人不行,時代比以前差。

多麼矛盾。

這個時代與過去不同的一點,就算都是手工,美麗又困難的領域很多,為什麼一定要學這行。好比沒愛上一個人時,有幾人願意提前付出。

優秀手工藝確實需要吃苦耐勞,甚至是擁有天賦的人才能把它傳下去。

手工藝最難要求,精益求精,創新改革,不是天才真的很難做到。

但這樣的人難道天天可以遇見嗎。

是否為尋找這樣的人,把普通人拒之門外,感興趣的人沒資格學習嗎。

如果一樣事物沒有足夠的群眾基礎,它能走到什麼地步。

這就是傳統手工藝的矛盾困境。

提到傳統文化跟西方文化,在網上的碰撞激烈程度隨處可見。

一個歐式刺繡的作者分享教程,有人上來罵:你中國人為什麼學歐式,中國刺繡這麼漂亮,為什麼不學,崇洋媚外。

有拼布作者分享祖母被教程,有人又罵,中國也有拼布,什麼祖母被,配個洋名就高級了。

儘管這些作者心平氣和地解釋,這是我的愛好。仍得到強烈的批評:牧羊犬,繼續舔。

很多時候,外來文化受眾廣,原因只一個,它不會提這個有多難,對新人沒有要求,不問你有沒有資質,能不能堅持,還經常為新人量身定製多套入門學習方法。

中心思想是:你喜歡,就學。不想學了,隨你。

當然也有人可能會說外來文化也配跟國產比,本來就是些膚淺玩意。

然而,這個時代究竟是優秀的人多,還是平庸者多。更準確一點是,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才能傑出者永遠都是少數。

我不主張這種傲慢,為保持神秘感,不肯使用難度梯次,脫離普通人。

學歐式刺繡的人,不可能每個都成為刺繡大師。

一千人學習歐式刺繡,沒有一個學精。但都可以分享自己的心得,足夠把這項技藝的群體往下擴散,讓普通人覺得簡單,想學習。

藏著這個手工藝,只想找幾個人培養成材。希望他們以優異作品驚豔世人,把行業發揚光大。

想法沒錯,過去是這個路子,否則就不會有各種第N代傳承人的叫法。

還是這句話,時代不同了,如果這個人受不了花花世界的誘惑,跑路呢。

我聽聞某個傳統藝術行業(非手工),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可造之材,精心培養十年,結果人家轉行了,即使他如此有天賦,可不愛就是不愛。

本來就受眾狹窄的藝術行業失去了一個極佳的傳承人,損失夠大吧。

對這件事,我只想用「悲劇啊」來形容,真不知是哪方面出了錯。

我認為這種只想找第N代傳承人的方式不適應時代了。

不是說放棄找傳承人,而是找天才,和給普通人學習的機會是可以並行的。

學歐式刺繡難道是為了發揚歐洲文化,繼承歐洲傳統,成為名人大師嗎?

不可能。

大部分學這些的人,都是兩個字——愛好。

手工在這個時代存在,皆因有人對它發自內心的喜歡。

飛速發展的高科技時代,習慣了工業商品,很多人對手工不解,總會問出,學這些手工有什麼用,浪費時間吧,不如買的好。

機器取代手工已經是上個世紀的事情,機器量產商品滿足日常所需,是手工沒落的根源。不管國內國外,很多手工都因機器的強大被迫消失。

面對這個一個趨勢,哀嘆抱怨起不了多少作用,那麼反機器呢。

某些傳統手工藝經常與機器較真,宣傳文案裡直接點題:機器做不了,只有人手能做。

到目前為止,機器做不來的一些手工藝挺受歡迎,參與者眾多。

它的高端領域仍被第N代傳承人佔領,但產生了很多普通愛好者,她們在家製作,積極分享簡單實用的教程。

這就是我想說的,要優秀傳承人,和讓平庸的普通人嘗試是不矛盾的。

普通人分享的教程更適合新人,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去了解,最終使得一個手工藝不因遺忘而沒落。

以手之能打敗鋼鐵機器,是值得驕傲的。手工得有超越機器的價值,不然真的會餓死手藝人。

可是它的另一面歧視了機器能做的手工藝,讓它們的步伐更艱辛。

這種偏見影響了人們對手工的判斷,凡機器做不了的就追捧,機器可以做的全然無用。

即墨花邊面臨這樣的困境。看那些花邊,會發現機器可以做到,價格也便宜。

手工製作它顯然費力不討好。

這讓我想起了西方的蕾絲花邊,它也是古老複雜的傳統手工藝。而現在你能看到的蕾絲基本是機器批量生產的。

那麼手工蕾絲絕跡了嗎?誠然在手工界,它不是很火。但網上仍有一堆的手工作品和教程,某寶有材料包賣。

買成品更便宜,為什麼會有人浪費時間去做這種呢。

過去,我們的生活用品稀缺,手工製作的東西為我們解決生活煩惱。現在生活用品五花八門,隨處可以買到。

擁有歷史的手工技能需要換種形式存在,但不該只有提「傳統文化」才讓人有興趣掃一眼,也不該戰勝機器才被人記住。

它應該美麗自由的,而不是背負重擔,在時代中擺出奄奄一息的樣子,以求得世間可憐。

最重要的一點,手工的意義,是給生活帶來意義。這才是當下手工藝大眾化的重點,人選擇它的主要原因,是為自己的生活增添光彩。

它可以是製造樂趣的,可以是緩解壓力的,可以用來治癒痛苦,也可以成為終其一生的追求。

相關焦點

  • 傳統手工藝在當下如何轉換
    12月28日,中國藝術研究院在京召開「傳統手工藝的當代轉換:2018中國工藝美術理論與批評論壇」,50餘位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一起就手工藝如何應對當代社會變遷這一議題展開討論。2017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文化和旅遊部為落實該計劃實施了一系列具體舉措,比如傳承人研培計劃、傳統工藝站的建設、非遺文創產品設計、非遺精準扶貧等,在社會上掀起一股「手工藝熱」。
  • 走進老街 探尋傳統手工藝
    「這是棉花糖嗎?」「哇,白白的好像雲朵!」「這個聲音像在彈琴……」近日,大同中心幼兒園的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走進大同老街,探尋手工製作棉被的傳統手工藝。手藝人細緻地展示了彈、拼、拉線、磨平等步驟的精湛工藝,讓幼兒現場感受到傳統手工藝的獨特魅力。(通訊員  朱珊)
  • 依文:如何「開發」中國傳統手工藝
    從傳統文化汲取到時尚元素提煉,從全球設計到山村加工,再到都市銷售,都是前所未來有的創新。而且,藉由這種創新,原有的傳統手工藝的彈性空間,包括應用空間和市場空間都變得越來越大。正因如此,依文也被稱為「手工藝行業裡的領航者」。
  • 歐洲傳統手工藝行業:匠心始終如一 煥發新活力
    如今,在工業化時代的衝擊下,裁縫僅剩不到100萬人。「裁縫業曾是義大利的驕傲,如今卻在走向沒落。」倫蒂尼不無感傷地說。  倫蒂尼深知,缺乏國家層面的支持,僅靠個人和行業協會的努力,將難現裁縫業昔日的輝煌。更讓他憂心的是,現在的年輕人普遍缺乏追求裁縫藝術的耐心。「年輕人有很多選擇並不是壞事,但要成為一個好裁縫,就必須有一定年頭的積累。」
  • 中國人不可丟棄的十大傳統手工藝
    中國是有著五千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手工藝可想而知有多少,個個都能堪稱極品,每一種老手藝都值得我們去保護與傳承。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不可丟棄的傳統手工藝。中國結中國結是中國特有的手工編織工藝品,最早來自舊石器時代的縫衣打結,演變成至今的裝飾手藝。小小的中國結充分體現了民間藝人的創造力。
  • 傳統手工藝製品,你的精彩在「雲端」
    鶴鳴谷為我公司設計師原創品牌,定位輕奢侈品私人訂製服裝品牌,是石家莊傳統服飾手工技藝非遺項目保護單位,致力於傳統服飾手工技藝的傳承與推廣。 王昭:我的服裝不管是從款式還是材質上,我都傾向於選擇傳統的選材、工藝。比如絲綢中的綾、紗、羅、絨、錦等等,還有我們定州的緙絲,都是我們的首選,同時我們還會使用傳統印花,刺繡等傳統手工藝。
  • 義大利如何讓傳統手工藝保持生機?
    製衣、皮具、鑄鐘、制琴……在義大利各地,人們時常能看到延續上百年的手工藝老店。工業化的不斷發展,對傳統手工藝的存續造成挑戰。從政府到行業聯盟,從企業、學校到民間,義大利多方發力,讓傳統的「義大利製造」不斷延續發展,繼續保持了生機和活力。
  • 快要失傳的傳統手工藝,快來看看吧
    在飛速發展的中國,傳統手藝很多都被現代機器所代替,所以很多傳統手藝都面臨著失傳,來看看有哪些傳統手藝吧!1、大漆是中國最古老的工藝了,一般來說,三千棵漆樹,也只能採集到一公斤的生漆。可謂是「百裡千刀一斤漆」。在傳統手工藝中,漆藝可以說是最花費時間和耐心的一個了。因為一件好的漆器作品,是需要非常多的時間來打磨並上漆風乾的。再加上大漆的使用還挺多。
  • 短視頻助力傳統手工藝「破圈」
    據悉,抖音正式面向全國手藝人、手藝商家推出「看見手藝」計劃,助力傳統手工藝被更多人看見,為手藝人創造更多收入。(10月26日《景德鎮日報》)手工藝,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手藝人,則是手工藝傳承的靈魂。
  • 「剪愛·文化」中國傳統手工藝於現代的發展
    隨著時代的發展及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布藝DIY如今成了年輕人樂此不疲的手作之一。布藝,給人的感覺是舒適與溫馨,是可以用千萬種姿態呈現在你面前、給你帶來驚喜的藝術品。手工布藝是一種有效的減壓方法,在一針一線的穿梭中,快節奏的都市生活被縫成了慢生活。
  • 中國傳統文化,雲南服飾文化,傳統服飾手工藝與高級定製的關係
    機器生產的精細度往往不如手工製作效果,甚至有些部分是機器製造不了的,生產商更不願花大成本採用手工製作,因此機器批量生產的產品和之前手工服飾品相比,在做工質量上顯得粗製濫造,並使原本的傳統服飾設計製作手工藝技術也漸漸流失,這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
  • 這場傳統手工藝培訓課,織就了一道藍白相間的風景線...
    這場傳統手工藝培訓課,織就了一道藍白相間的風景線...這些作品,都是扎染手工藝培訓課的學員 自由創作的,而這堂手工藝培訓課,由三灶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
  • 端午節「受冷落」中國傳統節日的「沒落」是社會進步了嗎?
    中國傳統節日的「落沒」難道就是社會進步的結果嗎?這次的疫情讓我們意識到了一個問題,也許沒有商業活動我們連怎麼過節都忘記了。我們常說一句話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我們回家過年過的是親情,並不是因為有錢了我們要衣錦還鄉或是為了過年而過年。
  • 傳承突破:設計介入傳統手工藝美學的意義,以成都銀花絲工藝為例
    當代設計在傳統手工藝上的應用,有可能使傳統手工藝發生質的改變。本文以成都銀花絲工藝為例,通過對成都銀花絲工藝技藝傳承及文化變遷的研究,探討當代設計介入傳統手工藝的意義,從而尋求有利於推動傳統手工藝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有效之道。
  • 令這項傳統手工藝「淪為」小眾圈子
    那得先和大家介紹一下文章題目提到「淪為」小眾圈子的究竟是哪種傳統手工藝了。明人不說暗話,Uli 說的正是燈工玻璃工藝。提及玻璃,在大多數人腦海裡浮現的可能是日用品,例如玻璃杯、玻璃窗、花瓶等,Uli 我也不例外。
  • 編造野餐節呈現傳統手工藝魅力
    2020年「中國傳統手工藝互助計劃」以「線下·編造野餐節」進行新態呈現,通過「生活場景化」的方式向大眾展現全國各地竹編藤編手藝、文化以及情感的傳承。 此次活動,主辦方通過「野餐+竹編、藤編」這種混搭模式,觸發當下年輕人對傳統文化、傳統手藝的關注熱情,將藝術展覽、藝術沙龍、編織體驗、爵士演奏融為一體,邀請手工藝老師在現場進行編織技法普及和教學。
  • 學手藝/什麼才是好手工藝?學好手工藝的重要途徑是什麼?
    選擇錯了,精彩是世界的;選擇對了,你就是世界的精彩。學手工藝的愛好者很多,真正學好的卻少之又少。那麼有親問了,怎樣才算學好?我們範圍不扯大了,就拿學習鉤針編織來說。如果我們本身就有很強的動手能力與領悟能力,還有較強的自信心,選擇自學可以省下不少的一筆學費,同時還省去選錯老師沒學到什麼反誤光陰的煩惱。但自學會走較多的彎路,往往不知從哪開始,如何繼續,如何體現真正的樂趣價值。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民族服飾設計,民族服飾傳統手工藝的時尚運用
    傳統工藝作為靈感,目的是發現根植於生活中的手工藝帶來的美感,原始地呈現中國美。民族傳統服飾了解民族服飾傳統手工藝民族服飾,傳統手工藝,指服飾材料製作技術、服飾製作工藝和服飾裝飾工藝,包括服裝製作工藝、服裝定型工藝、百納布工藝、扎染、蠟染、印染、刺繡、補花、織錦
  • 德格縣獲「中國藏族傳統手工藝之鄉」金字招牌!
    ​德格繼康巴文化中心、格薩爾王故裡、南派藏醫藥發祥地之後,又多了「中國藏族傳統手工藝之鄉"金字招牌!!! 德格麥宿與西藏拉薩、甘肅夏河一起並稱為「藏族三大古文化中心」,有著悠久的傳統民族手工藝歷史。上世紀八十年代,手工業技術逐步走向衰落,許多手工藝都面臨著失傳的危險。
  • 傳統中餐館在沒落嗎?餐飲人該如何自救?
    然而,不過短短幾年的光景,形勢就開始急轉直下,在現如今一二線城市的傳統中餐館裡,幾乎很難再看到年輕人的身影。 毫無疑問,曾經紅極一時的傳統中餐館,被作為消費主力軍的年輕人集體拋棄了。 因此,有不少餐飲人表示,時代變了,那些固守傳統的中餐館,正在被時代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