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越來越沒有小時候的氛圍了,今年的端午節除了包了一點粽子之外,葫蘆和艾草都沒準備。本以為回到農村老家可以感受到一點節日的氛圍,可是回到農村更加感受不到半點節日的氛圍。
路過了十幾個村屯竟然沒看見有過節的時候裝飾屋簷的艾草和葫蘆,這就不得不讓人意外了,為什麼現在農村也不過端午節了呢?中國傳統節日的「落沒」難道就是社會進步的結果嗎?
這次的疫情讓我們意識到了一個問題,也許沒有商業活動我們連怎麼過節都忘記了。
我們常說一句話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我們回家過年過的是親情,並不是因為有錢了我們要衣錦還鄉或是為了過年而過年。
這次因為疫情的緣故,我們這裡的商家很多都沒有開業,所以這些商家也都沒有如往年一樣張燈結彩去招攬顧客,我們這些顧客似乎也忘記了端午節除了粽子之外還有艾草和葫蘆。
我們在市場也只能看到幾個老大爺割了一堆艾草在那售賣,但是人們卻都選擇了無視,根本沒意識到端午節到了應該準備一下過節需要的傳統道具了。
商家「不過節」我們民眾也選擇性忘記過節這是偶然嗎?
有時候我自己也在想這個問題,我們中國傳統節日的沒落,到底是不是社會的進步?我們中國傳統節日為什麼會沒落呢?
思來想去我認為這和我們現在農耕文化的衰弱有直接的關係,或者是我們的節日和利益掛鈎有很大的關係。
一到了我們的傳統節日商家是最興奮的,各種促銷和文化銷售,商家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為了賣給我們東西。這本來是無可厚非的事情,但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當一個國家的傳統農耕文化被用於營銷的時候,久而久之傳統文化就會失去其內在的精髓,變成廉價的限時商品。
我們就拿粽子來說,以前我們過端午節一提起粽子我們會說是紀念屈原這位愛國人士的,現在我們提起粽子都是甜口,鹹口,要不就是什麼品牌的粽子高大上之類的話題。節日本身就失去了其原有的意義,這樣的節日是「無意義的」。
我們不讓商業主導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如果連傳統節日的精髓都被我們拋棄了,我們還剩下什麼了呢?
商業發達是好事,但是我們必須要認識到一個國家的節日是有著重要的教育意義的,是不可忽視的宣傳機會。如果我們任由商業行為去主導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那麼我們的後代是真的可能忘了哪些節日是我們中國自己的節日。
這並不是危言聳聽,比如說我們現在盛行的外國節日很多孩子都習以為常了,甚至他們認為過外國的節日是正常的,是我們文化的一部分。但是我們想過沒有外國的節日是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的,有些文化和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甚至是背道而馳的。長此以往我們的孩子長期受到外國文化的侵蝕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我們是該想想我們中國的節日文化精髓到底還剩下幾分了?我們需要「拯救」我們的中國傳統文化嗎?
長期對於農耕文化的否定讓我們的很多行為都不自覺的帶上了否定農耕文化的痕跡,雖然我們不是有意為之但是我們卻一直在這麼做。
我們總說「中國心」「去蕪存菁」我們真的做到了嗎?比如說農民拿粽子餵河裡的魚鱉不讓他們啃咬屈原的身體,現在人看來是否十分可笑的,但是這真的可笑嗎?這是一種十分可貴的精神,我們不該嘲笑他們的徒勞而是應該為知恩圖報的農民點讚。
中國心就是中國文化的精髓,而去蕪存菁不是否定傳統的農耕文化,而是要學習他們的精神。雖然行為可能很可笑甚至有人覺得愚昧,但是高尚的精神卻是愚昧所無法掩飾的這才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
大家認為端午節「受冷落」中國傳統節日的「沒落」是社會進步了嗎?一起來評論吧!
我是農民,我為農民發聲。您的關注和轉發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