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端午等傳統節日遇冷而西方洋節日火熱受追捧?

2020-12-12 石悟語

端午賽龍舟

今天是端午節,今年過端午的氣氛不是很濃,打開朋友圈一看好多什麼上天台之類的!端午節好巧不巧碰到了世界盃,火熱的賽事一定程度上掩蓋了端午的氣氛,遇冷了!其實不止是端午節,不少傳統節日都遇到了類似的問題,紛紛在西方等洋節日的凌厲攻勢下敗下陣來!這種看似一邊倒的態勢讓很多人大驚失色,紛紛感嘆傳統文化正在逐漸喪失,我們仿佛遭到了西方的文化入侵!百度洋節日的時候,竟然有篇排名頗靠前的文章扯到了仇恨,真的不明白為何這麼偏激,真的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如果按照我們部分人的思維方式來看,西方是不是也應該為他們的傳統文化喪失痛心疾首呢?

什麼,西方節日現在如此火熱,都快要火遍全球了,明明他們的傳統文化強勢得很,你卻談喪失!?我不是在開玩笑!按照我們部分人的邏輯來看就是喪失了,例如聖誕節!如果本著保護傳統文化的目的,西方人應該過聖誕節?首先別扯什麼聖誕老人,那都是瞎扯淡!聖誕節就是為了紀念基督教的主耶穌在這一天誕生了,所以聖誕節又稱耶誕節,耶穌誕辰,一切與此無關的活動或者聖誕糟老頭都是對傳統文化的蔑視!正確的做法就是參加12月25日凌晨舉行子夜彌撒這種教會的禮拜儀式,然後再進行報佳音的活動,唱聖歌,這才是西方傳統聖誕節文化的樣子!而現在主角換成了一個老頭,大人打著他的名號哄小孩,暗地裡給小孩送禮物,還殘留多少宗教的氣氛呢,是不是可以說喪失傳統節日的意義?

萬聖節

再比如萬聖節,傳統的西方萬聖節真的過得如此happy嗎?基督教之前,愛爾蘭的萬聖節是認為過去死去的靈魂會在這一天晚上來奪去活人的身體,藉此再生,活人懼怕死人的魂靈來奪生,為了不讓死去的魂靈找到,就在這一天熄掉爐火、燭光,還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的魂靈嚇走。這明顯是恐懼的心理,貌似氣氛有點壓抑!

而基督宗教進入歐洲後,為了提醒基督徒抵制各種異教習俗帶來的信仰影響,教宗波尼法爵四世將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圓形廣場北部的「萬神廟」改為聖堂,舉行聖母及殉道諸聖的瞻禮,希望基督徒弟兄姐妹要紀念學習那些聖人聖女,心中裝著耶穌基督,繼續修行。多麼神聖莊重的節日,再看看如今西方這群人怎麼搞得,完全就是瞎鬧嘛!還剩幾分尊重,幾絲莊嚴,好好一個紀念基督的節日,玩壞了,整成一個大人和小孩「不知廉恥」的cosplay狂歡節,還有沒有王法?

你說面對傳統文化的如此嚴重的喪失和扭曲,西方人是不是該大聲疾呼?

不止西方節日,我們的節日也是在不斷變化中,除夕一開始就是為了嚇退被稱為年的怪物,端午也不是一開始就是為了紀念屈原!傳統節日不應該拘泥於傳統的形式和內容,應該與時俱進的創新,多一些包容,將一些好的內容和方式容納進去!現在流行的節日並不是西方某個國家獨有的,更像是全球化過程中,不斷改變,不斷有新的內容進入,來自全世界的人共同融合創新創造出來更符合現代人生活方式的產物!

歷史的進程

傳統節日要包容創新才能經歷的住考驗,站在長遠的歷史來看,很多節日在變,很多節日已經消失,也有很多節日被創造了出來,這是歷史的進程!

洋節日更受歡迎真的完全是因為西方傳統強悍無比嗎?個人是不太認同這種觀點的,因為不是所有的西方傳統節日都那麼受歡迎!復活節,感恩節,狂歡節過得人很多嗎?恐怕遠不如聖誕節和情人節吧!這些節日和傳統的端午節等比起來好像也是不禁打吧!

網絡情人節

如果從市場的角度來看,這可以說是一個自由競爭的節日市場,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節日更能生存!這個市場競爭還非常激烈,就算剛需愛情節日太多類似的也難免優勝劣汰,例如情人節就有好多個黑色情人節,銀色情人節,綠色情人節,白色情人節,真正大魚大肉的還是2月14號這一天,剩下的那幾個都在喝西北風!現在我國網名自己創造了一個情人節,定在每年的5月20日和5月21日,雖然是後起之秀,但是混得還是風生水起嘛!這可以算是文化創新嗎?「520」和「521」的諧音都是「我愛你」,漢字讀音獨有,其他國家不適用。

如果你能夠心平氣和看待,細心的你就會發現,基本上大熱的節日都是有規律的,背後有著兩個主題——愛情和友誼!

情人節,七夕就不用說了,在我國聖誕現在更多是一個愛情節日,並不是西方的那種家庭主題!萬聖節,愚人節,偏友誼多一些,更像是一圈好友之間的互動party!

為什麼會這樣呢?可能不是崇洋媚外,不是文化入侵,而是歷史的進程!

城市化

傳統節日是基於農業社會創造的,過節的時期一般是農閒期間居多,漫長的冬至,播種後到收貨期間的等待期!就拿端午節來說吧,傳統過節的方式是吃粽子,賽龍舟,以前農村地區氛圍還是很強的!那個時候的生活方式場所比較固定,人也流動得少,村與村之間挨得近,村民之間互相幫忙,依賴彼此,而村子之間雖然存在合作但競爭更大一些,而賽龍舟這種競爭和合作的方式很符合人們的生活狀態!

但是進入現代社會後,我們逐漸從農業社會轉向了工業社會,人與人之間不再那麼固定了,流動頻繁!村與村的關係基本瓦解了,更多的年輕人進入到城市,在城市中重新認識來自不同地方,不同背景的人!很多年輕人被迫和家庭分離,離開父母來到陌生的城市!在城市中生活,相比於以前的農村,缺乏安全感和陌生感更強烈,而人是強烈偏向於熟悉的環境,熟悉的人群的,但城市中能夠在常常陪在身邊的是愛人,能夠時不時聚一聚的是朋友!不是不愛,而是這種慰藉這種相聚,遠在千裡的父母給不了!在陌生的城市,真正能每天陪伴左右其實還是愛人,朋友再好也有各自需要處理的事情。所以年輕人對愛情這種需求強於友情,可能也強於親情!這也是為什麼愛情的節日最熱,甚至變成了「奢侈品」!

有些節日也會隨著社會的變法而消失,有些節日內容和形式也會大變!這不是過錯,反而是社會進步了,社會發展了!

重陽登高傳統

比如說重陽節,重陽節的習俗是登高!登高在古代其實還是一件比較奢侈的事情,現在不是流行一句話:從前書信很慢,車馬很遠,一生只愛一個人!古代不僅車馬很慢,而且條件惡劣,遠不如現在安全,路上有沒有山賊,登山的路有現在這麼好走嗎?這種惡劣的環境下,想要登山,就需要抱團了。大家固定在一個時間點,一起去爬山看看,互相也有個照顧更安全,而現在社會進步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可以比較輕鬆自如的一個人去旅遊去爬山,不在局限於某個時間點了!從某種意義來說這是一件好事,把它看成傳統文化喪失反而有點無稽之談!

再比如春節,以前大家的生活水平比較低,平時哪能消費得起大魚大肉,只有在過年的時候,大家才能奢侈一把,穿上新衣服,互相之間串門吃喝,享受豐盛的食物!如今人們生活水平很高了,想買新衣服隨時可以買,想吃好吃的,餐館,餐廳都能提供,自己也消費得起!對於大魚大肉這種物質方面的需求就減弱了,轉向追求精神方面,現在很多人過年期間會選擇和家人親戚一起出國旅遊!在我看來這不是傳統文化喪失,反而是件高興的事情!在以後的歷史上會如何看待?短短幾十年就讓人們從吃不飽穿不暖的狀態,變成了豐衣足食追求精神文明,這難道不是一段值得書寫的歷史嗎?

傳統文化,傳統節日只要符合人們現在的需求,符合現在的生活方式,一樣可以火熱,而不在於它屬於西方還是傳統節日,最典型的的例子就是七夕了!

那麼傳統關於家庭或者親情主題的節日就會持續遇冷嗎?個人覺得不用過分擔心,目前我國還處於城市化的進程中,如果城市化順利完成,大家又重新回到了小家庭的生活方式,年輕人對傳統節日的熱情會高漲起來,當然過節的方式和內容不會再像古代那樣了!

這不是我無端的猜測,是有一定的事實基礎的!據調查,人們對於傳統節日和西方節日存在年齡上的差異,30歲以上的人對傳統節日的熱愛要遠高於年輕人!有人說這是因為年齡大了之後會更成熟,更保守,自然偏愛傳統文化,在我看來最重要的原因是30歲以上的人多數已經結婚了,組建了家庭,自然有了基礎,而傳統節日多數偏重於家庭親情這個主題!

我們來預測一下下面幾個節日的未來趨勢吧!他們會更受歡迎還是遇冷?

重陽節,元宵節,七夕,三個節日,歡迎討論!

相關焦點

  • 端午節「受冷落」中國傳統節日的「沒落」是社會進步了嗎?
    端午節越來越沒有小時候的氛圍了,今年的端午節除了包了一點粽子之外,葫蘆和艾草都沒準備。本以為回到農村老家可以感受到一點節日的氛圍,可是回到農村更加感受不到半點節日的氛圍。路過了十幾個村屯竟然沒看見有過節的時候裝飾屋簷的艾草和葫蘆,這就不得不讓人意外了,為什麼現在農村也不過端午節了呢?
  • 人民網評:傳統節日要回歸傳統
    端午節到來之際,在深圳舉行的一個機器人文化節上,一場別開生面的機器人龍舟賽吸引了不少觀眾,特別是那些第一次過端午節、第一次接觸中國傳統節日的孩子們。傳統的龍舟與現代的機器人相結合,連同歡樂、熱鬧的氛圍一起,深深刻入每一個參與孩子的腦海中,形成了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的原初記憶。 和賽龍舟一樣,包粽子、扎香囊、插艾葉、飲雄黃、立蛋等習俗,也都是傳統端午節必不可少的內容。
  • 萬聖節在中國遇冷!為何「洋節日」現況窘迫?
    萬聖節又叫諸聖節,在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而萬聖節前夜的10月31日是這個節日最熱鬧的時刻 。為慶祝萬聖節的來臨,小孩會裝扮成各種可愛的鬼怪向逐家逐戶地敲門,要求獲得糖果,否則就會搗蛋。一反常態的是前幾年很火熱的萬聖節元素市場今年卻非常的冷清,眾多商家表示:市場需求量很小,大家似乎對萬聖節的熱情度不高,所以就不怎麼進貨了。據商家反映,與之相反的是本土節日的熱度爆棚,前段日子的國慶國旗賣到斷貨,大家的購買熱情持續不減。
  • 端午:傳統節日讓遙遠的記憶更鮮活
    撫今追昔 傳統節日增進民族凝聚力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國家或民族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延續至今的傳統節日年深日久、習俗頗多,透過這些節日風俗,我們可以了解古代的社會生活,感悟古人的人文情懷。端午時節,天氣燥熱、蛇蟲出沒,百姓多掛菖蒲、佩香囊、飲雄黃酒,以驅「五毒」。
  • 端午節不僅是傳統節日,更是傳統文化的載體
    韓國端午習俗「韓國端午申遺」喚醒了民眾對民族傳統節日的重視。在輿論逐漸平靜後,我們從國家到民眾都開始重視民族傳統節日。2008年國家以法規的形式明確了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這就意味著享受端午假期,參與端午的各種傳統活動,是法律賦予每一個公民的基本權利。無論是國家機構、私人企業、社會組織都必需給所屬的工作人員規定的假期,這樣普通的民眾就有參與到端午傳統活動的時間保證。
  • 傳統節日氣氛濃「端午市場」消費熱
    端午至,粽飄香。走進市區的大小商超,以粽子為主題的「端午經濟」火熱,節味兒十足。近日,記者實地採訪發現,今年的端午節消費市場繼續趨於理性,物美價廉、更接地氣的散粽比禮盒更受青睞,融民俗與時尚於一體的香囊等民俗產品也成為市場寵兒,為節日增添了新鮮氣息。
  • 臺灣多姿多彩過端午 各地瀰漫著迎節日火熱氣息
    臺灣多姿多彩過端午 各地瀰漫著迎節日火熱氣息   中新社臺北6月12日電 題:臺灣多姿多彩過端午  中新社記者 劉舒凌 路梅  春節、端午、中秋,是臺灣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 【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二)端午的價值
    【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二)端午的價值 2020-06-23 03: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韓國:不遺餘力保護傳統節日文化
    原標題:韓國:不遺餘力保護傳統節日文化  原標題:韓國:不遺餘力保護傳統節日文化   韓國自古即為民俗禮儀之邦,節日眾多,其中盛大隆重的傳統節日更是深深體現韓國人民對傳統的重視。20世紀90年代末,韓國提出了「文化立國」戰略,從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視傳統節日文化的保護、傳承和振興。
  • 公務員面試:當今社會追捧光棍節等人造節日,卻漠視傳統節日!
    在歷年的公務員面試當中,關於重視中華傳統文化的話題出現的比較頻繁,在平時訓練的時候,我們要加強這方面題型的練習。公務員面試題目:當今社會追捧「520、光棍節」等人造節日,但是卻漠視傳統節日,對此你是怎麼看的呢?
  • "端午"感恩美麗的大地——《中國傳統節日》
    全國首檔傳統文化國學廣播節目《中華文化大講堂》
  •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為何國外有些地方也過端午節
    今天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節日端午節,國家專門放假一天以示重視。在這個主要以紀念屈原為主的傳統節日裡,各地展開了豐富多彩的紀念活動,如賽龍舟洗菖蒲,插艾葉包粽子。但人們好奇的是,這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為什麼國外有些國家和地區也都過這個節日呢?他們過端午節的目的是什麼?
  • 「端午節」為什麼叫做端午?其實這個節日還有20多個「別名」
    馬上就到了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大家對這個節日的印象大多是屈原、吃粽子、賽龍舟。那麼端午節的由來大家是不是都了解?節名又為什麼叫做「端午」?還有哪些其他名字?懂弟就在這篇文章為大家科普一下這些疑問。
  • 國外節日的狂歡,國內節日的悽涼,教育孩子珍視傳統節日很重要
    聖誕節、萬聖節,隨著西方節日進入中國市場,在商家的炒作和包裝下,這些西方的傳統節日在年輕群體中成為了時興的慶祝日子。臨近這些西方節日,走在街頭、商場都能感受到「濃鬱」的節日氣息,對西方節日人們是如何看待的呢?追捧洋節是真的投入文化其中,還是借狂歡來慰藉壓抑的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
  • 「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佳節 闔家安康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從戰國時代開始,端午節至今已經存在了2000多年,是我國首個躋身世界「非遺」的節日。關於端午節的起源,說法眾多,其中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也有一說,最初端午是中國人祛病防疫的節日。值此端午佳節之際,祝願您闔家安康!一年一度的端午佳節到來了。
  • 中國人為什麼過不動傳統節日了?我們當反思什麼?【洋節vs傳統節日】
    人們刪繁就簡,留下了春節必須回鄉顧親的傳統;人們禮尚往來,留下了過節親友間相互走訪的習俗。 其實從這個角度看,並不是我們「忘了本」丟了傳統節日的習俗,而是,我們更好的讓傳統節日最本質的,關於忠孝節義,講信修睦這樣的文化內涵,在現代生活的節奏裡更單純的適應和保留。
  • 中國人民的節日·端午
    6月25日,農曆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傳統佳節端午節。端午節怎麼過?近日,記者通過街頭隨機採訪、網絡調查不同年齡段市民,發現各有各的說法:年紀大的市民,能說出不少習俗;年紀小的,僅當做一個假期,不少人覺得節日當過得精彩就好。
  • 中華傳統節日: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它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這一天人們要會包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
  • 臺北人過端午:傳統節日變身超級嘉年華
    他說,自己每年都會來參賽,不僅可以感受傳統節日的熱鬧氣氛,還能鍛鍊身體,增強團隊協作意識和情誼。圖為6月7日,一位小朋友展示用彩色筆在雞蛋上繪製的圖案。(新華社記者朱祥攝)「立蛋」活動也是臺北民眾端午節的一項重要習俗。正午時分將雞蛋直立起來,希望博得一年的好彩頭。
  • 中西鬼節待遇不同:傳統節日能再火起來嗎?
    北京晨報:剛剛過去了一個熱鬧的萬聖節,隨後的寒衣節卻很冷清,同是鬼節,中西節日的情況截然不同,洋節火熱也引起了不少議論,在您看來這是否是一個值得擔憂的問題?  楊陽:其實洋節熱鬧的現象可以理解。對於傳統節日的擔憂也同樣可以理解。傳統時代的中國文明大體上是一個自給自足的文明,基本上是自我發展、自我成熟、自我演變的一個文明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