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節假日來臨的時候,各大景點一定是人山人海,北京作為古都,名勝古蹟景點數不勝數,自然是旅遊的熱門地點。特別是長城,在中華民族心理有著不一樣的情懷。「不到長城非好漢」似乎是成了去北京去長城的一份動力和熱忱。所以每當節假日來臨的時候,北京的八達嶺長城總是人頭攢動,熱度不減。
今天要說的這首詩,和長城有關
萬裡長城萬裡空,百世英雄百世夢清: 張廷玉 南來北往走西東,人生杳杳在其中,天也來空地也空,換了多少主人公。 夜靜聽得三更鼓,翻身不覺五更鐘,從頭仔細思量起,便是南柯一夢中。 一場辛苦一場空,死後還歸泥土中,身歸泥土氣隨風,一片頑皮化臭朧。 在身置的萬頃田,死後只得三步地,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萬裡長城萬裡空,百世英雄百世夢,沉舟側畔輕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首先來聊聊作者,他叫張廷玉,熟悉清代歷史的人或許並不陌生。他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清朝傑出的政治家,康熙時期,曾擔任刑部侍郎,雍正時期被拜為內閣首輔大臣,雖然乾隆時期君臣日漸疏遠最終回到老家晚年坎坷,但是無可磨滅的是他是清代三朝元老大臣,為清朝的政治制度,社會秩序,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而且張廷玉也兼任翰林院多年,也是著名的史官,主持編撰過《明史》等典籍。
所以通篇讀下來,這首詩的意思還是非常容易理解的,萬裡長城作為中華民資的標誌性建築,世界八大奇蹟之一,千百年來都是民族的象徵,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堪稱傑作。長城最初的建造其實為了抗禦外敵的侵犯,長城也確實發揮了它的作用。而歷來許許多多的詩詞不乏對長城的讚美,但是這首詩卻顯得很特別,而是站在客觀的立場去講長城。
作者在詩中用了「換了多少主人公」、「南柯一夢」等詞句去寫長城的過去,仔細回想,其實說得確實有幾分道理。雖然歷朝歷代的很多帝王都去修建長城,但是歷史更替,無論長城如何堅固還是沒能逃脫滅亡的命運。秦始皇盡全力修建長城,「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家喻戶曉,但是秦朝二世便宣告滅亡,不是敗在長城外的匈奴人手上,而是內亂而導致了覆滅。明朝時期,山海關嘉峪關固若金湯,但是大明王朝敗在兩個人手上,一個李自成,一個吳三桂。所以作者認為,長城的防禦其實只是被動的,不是絕對的。如果國家腐敗內憂外患,根本抵禦不了任何敵人的入侵,如果國家強盛,長城也是沒有其存在的必要的。自己的強大才是本質,外物其實很難左右。
現如今,我們的祖國也日益強盛,時代也在更迭之中前行,長城早已不是當年的模樣,也發揮不了抵禦外敵的作用了,而是成為了一張名片,每天都吸引著世界各地遊客前往遊玩。我們在遊玩長城的過程中,除了讚美這雄偉的建築之外,更應該看得很深更遠,當你站在長城的那一刻會有怎樣的感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