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張廷玉想必大家都知道,在《雍正王朝》影視劇裡那可是雍正的鐵桿。歷史上的張廷玉確實德高望重,擔任過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要職,也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他有一首詩《萬裡長城萬裡空,百世英雄百世夢》寫的很有警示意義!
長城
我們心目中的偉大長城最早從先秦就開始修建了,陸陸續續一直持續到明清時期。現存的長城遺蹟主要始建於明朝,西起嘉峪關,東至遼寧丹東虎山,全長8851.8公裡,平均高6至7米、寬4至5米。算上其它朝代修建的長城總長度達到21196.18公裡,分布於15個省區,因此又稱作萬裡長城。當時沒有現代機械,全部靠人力,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十分艱難。所以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偉大奇蹟,是中國悠久歷史的見證。不僅是中華文明的瑰寶,也是世界文化遺產,更是人間的奇蹟。長城向來被視為中華民族的象徵。
警示意義
從長城的作用來看,說白了就是古代中國在不同時期為抵禦塞北遊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也的確發揮了相當重要的防禦能力。
但是當我們回顧歷史,卻發現長城跟我們開了許多玩笑,比如先秦春秋時期秦、趙、燕等北方諸國為了抵禦匈奴的進攻和掠奪,各自修建了長城來保衛自己的國家,最終他們不是亡於匈奴而是被秦統一了。
秦始皇以全國之力修築了宏偉長城,但是秦朝僅二世,只存在15年就土崩瓦解了,同樣不是輸給長城外的匈奴人而是輸給了內患,開端於陳勝、吳廣的農民起義,之後便是項羽劉邦的大軍破城。
明朝也一樣,不是毀於關外的草原梟雄,而是敗在一個農民李自成的手上,李自成起義攻破北京城,逼得崇禎皇帝自殺,最後上山海關,絞殺邊關守將吳三桂,最後也逼得吳三桂降清放清軍入關,導致明朝徹底崩塌。這裡我想說一下,明朝滅亡的鍋真不能甩給吳三桂,吳三桂到崇禎自殺都沒降清,是李自成要消滅他,逼迫他降清。外面流傳吳三桂降清的原因是為了陳圓圓,什麼「衝冠一怒為紅顏」,這只是一個民間說法,不可信。
當年日寇突破山海關進軍我華北,正是我國四分五裂,內戰正酣之時,國力日衰,才有了日寇的可乘之機。
所以,長城的防禦功能是消極的,而往往是禍起蕭牆之內,中華腐敗衰弱之時,長城擋不住外敵的入侵,而中華強盛之時,我們實際上又不需要長城的保護,不戰而屈人之兵。所以萬裡長城萬裡空!由此可見,防天下不如治天下,自己擁有真正的強大才是永不可摧的萬裡長城。
結語:古代大部分統治者以為有一條堅固不催的萬裡長城就可以保自己江山千秋萬代,就可以在世界面前炫耀自己的富有和強大。盲目的閉關鎖國,對內進行欺詐和壓迫。缺乏一種開放的胸襟來接納來自世界的進步思想和文化。一個民族的創造能力和他們擁有的思想自由度成正比,沒有強大的精神長城,再堅固的長城也逃脫不了「萬裡長城萬裡空」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