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吐噶喇海峽黑潮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0-12-14 中國網

日前,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朱小華研究團隊與日本鹿兒島大學中村啟彥教授團隊合作,在吐噶喇海峽黑潮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通過近9年的船載聲學都卜勒流速剖面儀測流數據,中日團隊得到了吐噶喇海峽黑潮的時空分布特徵。

吐噶喇海峽位於日本九州南部,因黑潮攜帶高鹽暖水穿越此處,流出東海匯入北太平洋而備受海洋學者關注。本次研究發現,黑潮流經土噶喇海峽時受上遊島嶼地形影響呈現多個流速核心,黑潮流量及其相對700米水深的斜壓流量冬夏較強,春秋較弱,而正壓流量冬強夏弱。除流量大小變化和流軸南北擺動外,由於黑潮與島嶼的作用,土噶喇海峽黑潮還具有較小尺度的空間變化特徵。結合日本高解析度模式數據,研究還發現,黑潮在流經島嶼時,由於其慣性不夠穩定,能量從空間範圍近百千米的大尺度向幾千米的小尺度傳輸,從而導致湍流混合增強。該團隊劉昭君博士告訴記者,這一過程有助於將營養鹽從深水層帶到上層,對維持黑潮內生態系統的初級生產力具有重要意義。

據了解,該研究成果近期由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昭君以第一作者發表在國際海洋學主流期刊《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海洋學》上,該室朱小華研究員為通訊作者。

2014年,海洋二所與日本鹿兒島大學水產學部籤訂了合作研究備忘錄,雙方就東海黑潮和琉球海流開展了一系列合作研究。2015~2017年,研究團隊三赴日本,參加鹿兒島大學「鹿兒島丸」航次,在琉球島鏈兩側成功布放並回收了錨系陣列。

 

相關焦點

  • 戳穿日本政府的謊言:吐噶喇海峽到底是不是國際海峽?
    劉海洋據日本媒體報導,關於6月15日中國海軍一艘艦艇進入日本鹿兒島附近領海一事,日本政府表示,不接受中國政府的說明,稱吐噶喇海峽不是用於國際航行的領海海峽。看到這則消息作者大大地張開了吃驚的嘴巴和吃驚的眼睛,對於日方說謊時的坦然和一本正經一時不能適應。
  • 海洋所黑潮與邊緣海交換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研究表明,中國近海海水主要通過冬季源自蘇北沿岸跨陸架的東海海流和閩浙沿海的所謂近海跨陸架穿刺鋒面的集合輸運兩個通道到達衝繩海槽的黑潮區,進而參與全球大洋環流,這兩個通道的揭示對於我國沿海海區的汙染物擴散、碳顆粒輸運、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等一系列問題都有著非常重要的科學和實踐意義。黑潮與邊緣海水交換問題對於西北太平洋沿海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等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 颱風風泵和黑潮共同作用的生態效應研究獲進展
    已有研究表明,颱風風泵引起上升流和冷渦經常促使颱風後浮遊植物顯著增長,也能引起呂宋海峽海域的黑潮入侵增強。目前,黑潮入侵對南海東北部的生態效應、颱風條件下上層海洋海氣熱交換在葉綠素a濃度變化中的作用,颱風影響下黑潮入侵對上層海洋葉綠素a濃度(Chl-a)影響尚不明確。
  • 颱風「風泵」與黑潮共同作用生態效應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教授唐丹玲團隊對呂宋海峽海氣相互作用下葉綠素a濃度對颱風「風泵」和黑潮共同作用的生態效應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 外交部:吐噶喇海峽是國際海峽 船舶享有過境通行權
    中國網6月20日訊 據外交部網站消息,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今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和有關國際實踐,在用於國際航行的領海海峽內,所有船舶享有過境通行權,無需向沿海國家提前申報。根據《公約》規定,這一類海峽地理上兩側連接公海或專屬經濟區,並且用於國際航行。
  • 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黑潮地理位置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黑潮地理位置,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黑潮從中國臺灣東側流入東海,繼續北上,過吐噶喇海峽,沿日本列島南面海區流向東北,黑潮從它的源頭,從太平洋的低緯度海域流向高緯度。   它沿臺灣東岸北上,通過蘇澳和與那國島之間的水道流入東海。主軸指向東北,在陸架外緣和陸坡之間流動。
  • 湖南大學在人造細胞生理效應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湖南大學在人造細胞生理效應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構建一種能舒張血管的人造細胞華聲在線12月11日訊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胡宇芬 通訊員 周娉) 心腦血管疾病是我國居民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記者今天從省科技廳獲悉,湖南大學聯合英國布裡斯託大學、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在人造細胞生理效應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構建了一種產生一氧化氮的人造細胞,具有血管舒張的生理效應,在心腦血管疾病預防與治療方面具有潛在的應用前景。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Nature Chemistry》(自然化學)上。現有的血管舒張治療,是通過注射血管舒張小分子藥物。
  • 大連化物所在二維材料谷極化特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金玉奇、李剛等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於霆和復旦大學教授叢春曉合作,在二硫化鎢谷極化特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內封面文章形式在英國皇家化學學會出版社的Nanoscale Horizons雜誌上發表。
  • 化學所在光催化活化分子氧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科院的大力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光化學院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在光催化活化分子氧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期的《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
  • 日方抗議中國艦機穿越海峽 日媒:理由站不住腳
    日本於1977年實施的法律措施規定:外國艦艇只能經由日本許多海峽中的5條水道無害通行:宗谷海峽、津輕海峽、對馬海峽東水道、對馬海峽西水道和大隅海峽。從許多方面來說,在中俄能夠將軍力投放到更廣闊太平洋之前,這是足夠用的。但現在情況已經發生變化。日本陸上自衛隊在島上訓練。(《日本時報》網站)資料圖片:日本媒體有關中國海軍戰艦通過宮古海峽的新聞報導。
  • 科學網— 揭示颱風「風泵」和黑潮合力的生態效應
  • 的室溫熱電性能研究取得新進展
    缺陷工程優化AgBiSe2的室溫熱電性能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9-12-27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 蘇紀蘭院士:黑潮研究具有重要價值—新聞—科學網
    ,將重點考察和研究黑潮在呂宋海峽的路徑、影響範圍及其對南海生態環境的影響。 「黑潮是沿北太平洋西邊界一股由南向北、高溫高鹽的強大暖流。這股強大暖流對鄰近東亞地區的航海、漁業生產、海洋環境以及氣候均有影響。」物理海洋學家、中科院院士蘇紀蘭日前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對黑潮本身及其所誘生的近海和陸架環流進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學價值和現實意義。 其實,黑潮的水並不黑,甚至比一般海水更為清澈透明。
  • 長春應化所在金屬C-H鍵活化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C-H鍵活化是近年來發展最迅速的研究領域之一。C-H的直接官能團化反應由於其具有突出的優點和巨大的挑戰性,一直以來是科學研究的熱點。從分子水平上研究金屬催活化C-H鍵的反應機理,有助於我們了解催化反應歷程,揭示催化劑結構與催化活性
  • 鐵電反常光伏效應研究取得新進展
    鐵電反常光伏效應研究取得新進展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鐵電光伏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在研究鐵電材料的光電子學性質時發現的一種新的重要的物理效應。因與常規的p-n結型太陽能電池的光伏效應存在根本差別,這種現象常被稱為反常光伏效應或者體光伏效應。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20年基礎科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20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廣大科教人員堅持「四個面向」,嚴謹治學、追求真理、勇攀高峰,一大批科研團隊圍繞國家重大需求,集智攻關、團結協作、潛心研究,在基礎科學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研究進展。  草業學院:草坪草生理生態科研團隊在油菜素內酯調控植物耐鹽性方面取得新進展,提出一個新的觀點:適當地提高BR水平或增強BR信號轉導有利於提高植物的耐鹽性,然而過量的BR與BR不足一樣對植物的耐鹽性不利。
  • 海灣扇貝養殖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海灣扇貝養殖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出處: 作者: 水產養殖網 2008-08-06 21:29:00由中科院海洋所張國範研究員領導的課題組經過四年多的研究,於2月28日通過了由河北省水產局主持對「中科紅海灣扇貝」苗種規模繁育進行的現場驗收.這標誌著我國海灣扇貝的海水養殖研究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海灣扇貝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引進的優良海水養殖貝類,現已經本土化並形成了我國獨具特色的海水養殖產業。
  • 地球局|巴士海峽正成為中美軍事博弈的新焦點
    美軍間諜船「有效」號航經巴士海峽後,持續在南海東北部活動。 巴士海峽正成為中美軍事博弈中新的不容忽視的熱點區域。巴士海峽位於中國臺灣島和菲律賓北部巴丹群島之間,平均寬度185公裡,是中菲兩國的分界海峽,也是一條繁忙的國際原油、物資運輸通道。這個海峽正好處於所謂「第一島鏈」上,因而成為中國海、空軍突破「第一島鏈」,前出西太平洋的重要通道之一。
  • 歐盟納米顯微鏡研究項目取得新進展
    目前該項目在納米顯微鏡研究方面已取得進展。    納米顯微鏡的價格通常高達50-100萬歐元,而該項目所研究的納米鏡利用光子電路,只需在便宜的顯微鏡上添加一個晶片,即用光子晶片而非玻璃片承載樣品,提供高解析度圖像所需的照明,同時使用標準光學顯微鏡獲取圖像。這樣就不再需要複雜的雷射照明,因此常規的光學顯微鏡都可用該種光子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