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黎偉
會安是坐落在秋奔河(Thu Bon River)邊上的越南古鎮,早在17世紀就成了佔婆國的對外貿易港口,古稱『大佔海口』這裡也是越南最早的華埠之一。
東西方文化在這裡完美交融,留下了許多歷史悠久、特色鮮明的古建築。
後來由於淤泥導致秋奔河道越來越窄,港口漸漸荒廢,會安也就因禍得福被完整地保留下來。
由於古代貿易交流的緣故,中國、日本、南洋的商船經常出入會安,在會安經商的中國人和日本人很多,因此,當局允許在這裡分別建立華人和日本人居住的單獨街道,並按照各自的民族風俗習慣生活。
推開這扇歷史厚重的大門,仿佛一段華人艱辛的奮鬥史浮現在眼前。
這些華人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背井離鄉來到了南洋,他們靠自己一雙勤勞的雙手打拼出了一片天下,由於身處異鄉,他們又不善於和當地人融為一體,遇到困難自己解決不了,哪怎麼辦,只有靠同鄉的幫助了,所以在海外許多地方建了各個同鄉會的辦事處——會館。
會館裡有專門的人員機構同當地政府部門協調處理華人的一切事宜,當地華人遇到任何困難都可以找會館幫忙解決。
作為五幫會館之首的中華會館是會安最早的華人會館。
相傳建於明成化年間,是由福建、廣東、海南、潮州和客家人合資興建,作為當地華人的共同會館。
福建會館又名金山寺,建於1697年。最初是在會安的中國福建僑民們修建的族群集會場所,之後被改建成為媽祖廟。
如今是會安規模較大一座華人會館,雙曾牌樓上層寫著「金山寺」,下層寫著「福建會館」在會安古城的5個中國會館中,數廣肇會館大門的四根龍紋雕柱最為醒目。
該會館是由中國廣東肇慶的商人在1885年成立的,其建材大部分是在中國完成製造後再運到這裡拼建而成的。該會館將嶺南地區的特色文化悉數再現。
會安古城裡最為出名的古橋,就數這座日本廊橋了,該橋又名來遠橋或寺橋。始建於1593年,是由16世紀來順化經商的日本商人所修建。這座造型獨特的橋身上蓋有木造屋頂,橋身北側還設有神廟。橋的設計精巧,內部裝飾也很精緻,可以說是日式建築的精品。
橋的兩端分別立著猴和狗的雕塑,相傳這座橋是在猴年開始動工,在狗年修建完成。
神廟前這塊《來遠橋》匾額據說是1719年皇帝來訪時所賜。會安貿易繁盛之時,往來船隻可以直航到此,該橋寓意著歡迎遠方的客人到來。
不是看見這位身穿越南傳統服裝「奧黛」的女士,你真還以為這是在國內某處古街。這裡的建築結構和中國沒有多大的分別。
街上隨處可見喜慶的燈籠,由於越南長期一來受到中國的影響,特別是儒家思想在這裡得到了發揚光大。
越南人特別有禮貌,如果兩人相對而過,都會彎著腰,右手向下,左手抱著身,側著身緩慢通過。
越南的三輪車和國內的大不相同,我們是車夫在前面騎,而越南的卻是車夫在後面蹬。
這裡是有幾個好處的,其一客人在前面視野開闊,可以慢慢欣賞路邊的風景,其二由於越南峴港身處熱帶地區,車夫在後面大汗淋漓的騎車,客人絕對是聞不到他們身體散發出臭汗的氣味的。
唯一的壞處就是如果剎車不靈的話首先受傷的一定是客人了,故這種三輪車也被調侃稱為「客先死」。
當你走累時,隨意找一家臨街的咖啡館,喝上一杯冰鎮的滴漏咖啡。
看街上走馬燈似的人流或靜下心來讀一本書。
攝影 Gunawan
版權作品。如有轉載請註明作者,違法必究!
【匯客廰文旅】一個「任性、好玩、有態度!」的文化旅遊社群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