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韓國電影給中國電影上了一課
票房十強本土電影佔九席
人均觀影次數世界第一
韓美合拍的大片《雪國列車》目前正在中國上映,這部代表了韓國電影實力的影片在中國的票房並不好。這也代表了中韓兩大市場的不同———好萊塢大片在中國勢頭兇猛,而2013年韓國電影票房10強中,本土電影佔了9席,引進片只有《鋼鐵俠3》擠進前十。從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公布的2013年數據看,韓國電影在各項指標上都已經躍居亞洲第一,這對畸形發展的中國電影來說,有哪些可以借鑑之處?記者就此採訪了李俊益(代表作《王的男人》)、張勳(代表作《電影就是電影》)、韓在林(代表作《優雅的世界》、《觀相》)和奉俊昊(代表作《殺人回憶》、《漢江怪物》、《雪國列車》)等四位韓國導演。
觀影次數
平均票價本土片表現
韓國人一年4次
中國人不足1次
如果單論2013年總票房,因為人口基數差距懸殊(中國13億,韓國5000萬),中國的217億比韓國的94億要多不少。相對科學的比較方法是年平均觀影次數。2013年,中國觀眾人次達到6.134億,創下歷史新高,但平攤到7億的城市人口上,平均觀影次數不足1次,2014年有望達到1次。而韓國觀影總人次達2.133億,創下歷史新高,人均觀影次數為4.12次,首次超過美國(3.88次)、澳大利亞(3.75次)和法國(3.44次),位居世界首位。試想一下,如果中國城市觀眾平均每年的觀影次數也能達到韓國人的4次,我們每年總的觀眾人次將接近30億。即便按目前的平均票價35元計算,年票房也將超過1000億人民幣,遠遠超過目前的美國(每年600多億人民幣)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
平均票價
韓國12元(換算後)
中國35元
據韓國電影振興委員公布的統計數據,2012年韓國的平均票價為43.5元人民幣,2013年暫無準確統計數據,但估計浮動不大,應該在45元以內。而2013年,中國城市影院的平均票價約為35元,從表面上看要比韓國便宜10元左右,但如果單比絕對票價同樣不科學,因為兩國觀眾的人均收入相差很遠。據統計,韓國觀眾目前的人均年收入約為2.2萬美元,而中國城市人口的年均收入只有6000多美元。照此推算,在韓國花45元看場電影大約相當於在中國花12元。
本土片表現
韓國佔有率60%(進口片約600部)
中國佔有率58%(進口片約60部)
中韓兩國電影市場都要面對好萊塢的強勢競爭。「這是沒有辦法的事,目前世界上所有國家或地區賣座的電影都只有兩種,一種是本土影片,一種是好萊塢大片。」《雪國列車》導演奉俊昊說,但本土影片能與好萊塢大片分庭抗禮的,除了日本、印度、韓國等少數幾個國家,在其他國家或地區並不多見。
2013年,中國的總票房為217.69億元,其中國產片300多部,票房達127.67億元,佔比58.65%,進口片不足60部,票房90.02億元,佔41.35%。在排名前十的影片中,有《鋼鐵俠3》、《環太平洋》和《地心引力》等3部進口片。而韓國方面,2013年韓國一共上映了840部電影,其中,好萊塢進口片大約600多部。在這種虎狼環伺的情況下,產量僅為進口片四分之一的本土片拿下了1.27億觀影人次,市場份額超過60%,票房榜年度十強佔據九席,打得好萊塢毫無還手之力———唯一存活下來的只有《鋼鐵俠3》。
在談到這一點時,《王的男人》導演李俊益認為,這正是中韓兩國電影市場的真正差距所在。為了保護國產電影,中國對海外進口片有名額限制———每年進口特種影片14部、普通分帳片20部,同時大約還有三四十部批片。相比之下,韓國雖然同樣有國產電影保護政策,但在進口片名額方面沒有什麼限制。因此,本土片的市場佔有率中國的58%看似與韓國的60%相差不大,但若中國市場真正放開,面對每年600部進口片的衝擊,本土電影還能有多少的票房就很難說了。
韓國導演貢獻打虎秘籍
只做自己擅長的電影
融資靈活還搞電影股票
導演李俊益認為,隨著中國和全球市場的進一步融合,中國遲早要和美國籤訂自由貿易協定———屆時進口片恐怕就不能有數額限制了。這一天真的到來時,中國電影人該怎麼辦?四位受訪者提到了同一個觀點,那就是打差異化、做好接地氣的本土影片。
導演張勳表示,好萊塢電影在全球大賣的無非就兩種,一種是科幻巨製,另一種是動畫,「所以我們基本上不會去做《變形金剛》那種電影,因為去做那種電影的結果就只能是證明我們做不了。觀眾會去看那種大製作的美國電影,但也會看本土的演員、本土的電影,因為這個比較有親和力,符合他們的口味跟文化,這個在美國電影裡看不到。」而《七號房的禮物》就是最好的證明,該片只不過是一部低成本喜劇,卻成了2013年韓國最賣座的影片。導演韓在林也說,觀眾的口味天生具有多樣化,如果非要去和好萊塢拼它特別擅長的類型和題材,那只能是死路一條,「中國也一樣,我覺得大家應該去拍那些美國人拍不出來的東西,比如那種深刻反映中國人現實生活的電影,比如你們的《泰囧》和《北京遇上西雅圖》。」
另外,韓國電影從生產機制上也有很多值得借鑑的,比如投資方面,韓國有類似股票市場的網民基金網站,每個人都可以在此購買「電影股票」。此外,韓國還有網絡融資,《茅躉王》當年從464名網友中融資7.75萬美元投資額,佔總成本的5%,投資者最終的投資回報率高達97%。
韓國電影崛起回顧
由於各種原因,韓國電影在1980年之前一樣經歷了慘澹的時期,當時的許多電影都有政府投資的影子在裡面,也是政府組織包場觀看。
轉折發生在1998年,金大中當選總統後推出電影分級制,用來取代之前的審查制度。第二年姜帝圭就拍出了韓國影史上的裡程碑電影《生死諜變》,一舉打破之前《鐵達尼號》在韓國創下的票房紀錄。奉俊昊、樸贊鬱這批現今成為韓國導演主力軍的中生代,幾乎都是伴隨分級制度的誕生而出頭並成長起來的。
韓國從60年代開始,就有了國產片保護政策,但好萊塢怎肯放棄韓國市場,他們通過市場和政府的雙重運作,一直在迫使韓國政府削減國產片保護政策。韓國電影人為了抵抗美國電影的放映,甚至玩出了放活蛇、剃光頭示威等行動。但到2006年,為了與美國籤訂自由貿易協定(FTA),盧武鉉政府最終將國產電影保護期從每年的146天減至73天。
經歷了1998年和2006年兩大變革之後,韓國電影市場逐步放開,與好萊塢電影展開了肉搏戰。到2010年之後,好萊塢電影在韓國就處於敗勢,到去年票房十強中,更是9部都是韓國本土片,將韓國電影推向了一個黃金時代。